世界名著吧 关注:89,005贴子:783,466

【大贴】本人2018年读后感,后附2016-2017年读后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熟悉我的网友都知道,2016、2017年对我而言不堪回首,2018过得还可以。无论何种境地,读书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每读一本书都写读后感仍然坚持了下来。这些读后感长短不一,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贻笑大方,发出来是纪念自己的阅读时光,也激励大家多读好书。希望2019是个吉利的年份,善良的人都有好报!
下面就开始了——


1楼2019-01-01 10:34回复
    1.读完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名译插图本2015年9月版,20.4万字),一个以半大孩子、淘气包、机灵鬼汤姆·索亚为主角的长长的故事,情节上结合了马克吐温自己的童年经历和采访所得。小说对孩子们的正义感作了明确描写,也有对当时社会弊病和人性的批评。这么多匪夷所思的历险奇遇集中发生在几个孩子身上,所以它是小说。故事性强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人物形象也很丰满。但技法单一的讲故事类型的小说,我已经不那么喜欢了。


    2楼2019-01-01 10:36
    收起回复
      2.看完《绞刑架下的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3月版,14万字)。伏契克狱中身负重伤冒着生命危险写成此书,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生动刻画了正反两派一系列人物,揭示了非常时期人性的不同选择和面貌。无论你是否信仰伏契克所信仰的,这样的大义凛然都令人动容。附录伏契克关于聂姆曹娃的文论也堪称经典。


      3楼2019-01-01 10:36
      回复
        3.看完王安忆《纪实和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34.4万字)。与王安忆其他作品针线活般的细密质感不同,这部小说纪实部分(形同自传)平白如话,虚构部分(从只言片语历史记载中寻根问祖)情节很粗线条(加入想象出的具体镜头)但能自圆其说。如此纪实能力、推演能力、想象力,非大手笔不能为。


        4楼2019-01-01 10:36
        回复
          4.看完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6月1版,10.5万字)。小说写了二战期间,一个男兵带领五个女兵去执行任务的遭遇,情节推进自然,人物形象鲜活,一个个美丽的姑娘如鲜花被蹂躏,生命猝然终止。小说完全是写实主义手法,从叙述中可体会出俄罗斯人幽默的天性。


          5楼2019-01-01 10:37
          回复
            5.看完莫里亚克《给麻风病人的吻》(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版,4.9万字)。对这本书,最先是“抢读”,后来“抢读”的因素不存在了,就索性静下心来慢慢读了好久。
            作品讲述一个乡村姑娘诺埃米嫁给形容丑陋的少爷让·佩罗埃尔后,两人互相躲避、最终佩罗埃尔病亡的悲剧故事。美丽的姑娘为了家庭、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而嫁给富家子弟的故事很多,但有钱人家的少爷在道德上毫无瑕疵、忍辱负重到四处躲避自认配不上的妻子,最终染病付出生命代价的情节倒也不多见。其实到佩罗埃尔临终前,出于无限的同情,诺埃米几乎已经爱上他了,但上天没有给她进入爱情的机会。诺埃米也有自己喜欢的人,后来还对乡村医生动了心,但都发乎情而止乎礼,做到了完美的隐忍克制。
            整部作品,在我看来,是呈现了人生的巨大局限性:少爷长相丑陋,所以失去了爱和被爱的权利;诺埃米家境贫寒,就只能遵从神甫和家庭的安排,服从礼法的准则,纵然心里万般煎熬,表面上也只能平静对待,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略微矮胖的女人无法不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她除了牺牲自己之外,眼前任何一条道路都走不通。”莫里亚克的语言非常简练,有时还带有一种仪式感,作品隐含的技巧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6楼2019-01-01 10:37
            回复
              6.看完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7月版,7.2万字)。本书包含6篇长文,颇有兴味地书写了对于一些事物(审美、社会变化、艺术、风土人情、时弊等)的个人观点。首篇《阴翳礼赞》详尽论述了日本民族自古以来系于阴暗光线的审美追求,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令人叹服。我们在青光白日、在耀目的灯光下读这篇文章,设想那种难以寻觅的阴翳、黑暗和静谧,不由地也会心向往之。其余几篇也可读性强,信息量不小。书中经常提到中国如何如何,可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让人觉得意外的是,谷崎润一郎在本书中的语言完全是口语化的,有时给人以口无遮拦、莽撞的感觉,那样的直抒胸臆倒也少见,也许这是他的真性情吧,而且,这并不影响他的细致和说服力。不知他的《细雪》又是何种味道。


              7楼2019-01-01 10:37
              回复
                7.看完卡达莱《接班人》(花城出版社2012年7月版,7.2万字)。罗马尼亚,首脑接班人暴毙,暗杀他的是谁?卡达莱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氛围:无法排解的紧张和恐惧,肃杀的绝望,文字间仿佛充满着暗暗的嘈嘈切切的气愤和不甘。小说文笔简练,很少细节描写,有的绝大部分是社会时局的摹写、人物命运的杂乱走向和谁是凶手的悬念。也许,这里面有一种老道。小说最后揭示,是一个小人物借刀杀人,巧妙地利用领袖(导师)干掉了接班人,只为报曾经遭到的侮辱之仇。


                8楼2019-01-01 10:37
                回复
                  8.看完黑塞《悉达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9月版,8.5万字),一部哲理小说,小说是作为作者的思想载体而存在的,思辨色彩很浓重。出身高贵的悉达多,一直无法得到内心的满足,寻找“自我之内的源泉”成为他一生迫切之需。离家出走,苦行,接着竟然是心甘情愿地坠入世俗生活,接着又反省,重生,继续修行……若干个回合。无论在哪种处境,悉达多的内心都从未真正满意、安宁过,就连得道世尊的学说,也不能令他满意。悉达多一直想追寻一种东西,但这种东西究竟什么样,他自己也说不清,“过多的知识阻碍了他,过多的圣诗,过多的献祭,过多的禁欲,过多的造作和追求阻碍了他。”也许世界的一切都是障眼的“现象”?而他只想寻到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心灵归宿。书中悉达多儿子的出现以及造成的痛苦是一个意外……终于,悉达多受到河流及那个神秘的船夫维稣德瓦的启示而得道,过程写得很玄妙,没达到那个思想境界或曰“站位”可能无法体会:“她的脸庞放射出一种智慧的宁和,不再有意志与这种智慧相左,这种智慧已然最终达成了圆成,委身于时间与生命之流中,随流而下,充满慈悲与同情,与万物和谐统一。”
                  《悉达多》篇幅不长,但思想密度很大,可以一读再读,似有所悟的感觉也很受用。


                  9楼2019-01-01 10:38
                  回复
                    9.看完孙甘露短篇小说集《信使之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版,11.9万字)。除了第一篇《忆秦娥》情节尚可捋清外,在其他4篇《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信使之函》、《仿佛》中,孙甘露欧化语言展现的才情、没有逻辑走向的情节,无一不让人有脑洞大开的新奇惊异感。这样的小说是奇幻的,无厘头情节不影响语言给人带来的优美感。也许,孙甘露就是用文字创造了一幅幅抽象画吧,但内容和审美的层次却比绘画丰富得多。我还想,如果要写回忆性的作品,用这种类型的语言或许可行,应该比仅仅如实勾勒原貌原状更为空灵。


                    10楼2019-01-01 10:38
                    回复
                      10.看完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谢尔基神父》(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7月版,21.5万字)。第一篇《卢塞恩》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公爵在瑞士度假胜地卢塞恩遇到的一件事:技艺高超的流浪歌手献艺却得不到围观的有钱人的任何报酬,而且根据法律,当他们不想听时还可以报警把擅自演唱的歌手抓起来投进监狱。作品反映了作者对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愤慨之情;第二篇《阿尔培特》写了一个怪怪的小提琴演奏家,穷困潦倒却又不肯接受别人的帮助;《三死》写了一个贵妇和一个马夫的死(愣没看出来,搜索后才知道最后被砍倒的一棵白桦树也算一死);《伊凡·伊里奇的死》写得比较艺术,写法比较特别,一开篇主人公就死了,从葬礼写起。托尔斯泰对世态人情、各种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垂死病人心态等等把握得非常好。在事业上踌躇满志、混得风生水起的伊凡·伊里奇的死,缘于一次挂窗帘时不小心腰部被撞了一下引起的肾游走。看完这篇小说,让人不由得又要审视一番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克鲁采奏鸣曲》,篇名看起来很美好,却是一个残酷的故事。通过波兹德内歇夫之口,先是暴露出世人对节操、爱情与婚姻的亵渎,诸如:青少年逛窑子是政府认可、长辈鼓励的好事;社会上的广为存在的淫乱之风;父母甘愿欢天喜地把女儿嫁给梅毒病人(因为有钱有地位,又能治好);弥漫于整个社会的虚伪……接着重点是讲述波兹德内歇夫杀妻的故事。托翁写起犯罪故事来也是一把好手,让人感觉绝望、惊悚。负能量比正能量好的地方就在于揭示了人生的一些坑,而正能量就掩盖了太多东西,容易让人产生盲目的浪漫主义直至“不期而遇”受到现实生活的伤害;《谢尔基神父》写一位受到皇帝青睐、本来前程远大的军官,因为无法忍受未婚妻是皇帝的情人而做了神父的故事。他潜心修行、意外有了巨大的名望,最终却没有抵抗住女人的诱惑,犯了淫戒而仓皇逃走。小说揭示的也许是人性的复杂与不确定性;最后一篇《草莓》是一个生活小品,描述的是夏日乡间的度假生活。托尔斯泰对广袤社会生活的了解、对人心的精妙把握,使其作品同时具有了广度与深度,他的中短篇小说也具备这样的特征。


                      11楼2019-01-01 10:38
                      回复
                        11.重温了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译林出版社2011年10月版,字数未标)。这次重温比几年前看得似乎更认真。胡安鲁尔福的文字依然跟《燃烧的原野》一样,如梦呓,如耳语,配合小说神秘、肃穆、绝望的氛围,给人带来难以形容的阅读感受。很想分析出为什么胡安鲁尔福的文字会有这样的特质,但几乎不可能,也许隐藏在文字背后影响文字的东西常人无法看到。于是,就只能沉浸在这些貌似简简单单的词句中……这样的文字真不能多,所以上帝只给了胡安鲁尔福两本书的发挥空间。


                        12楼2019-01-01 10:38
                        回复
                          12. 看完藤泽周平长篇小说《蝉时雨》(译林出版社2018年8月版,约28万字)。果然是“平淡有力,平凡至真”的风格。小说就是主人公武士牧文四郎的一部成长史,显著特点一个是细致自然:精细地描写了近代日本当时当地乡间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政治斗争等,画面感很强;还有就是写得“稳”:不急不躁,稳稳地推进,宛如生活本身那么自然:师生关系、同窗友谊、练剑场景、少男少女隐而未发的情愫、邻居街坊间的世态人心、夜店风情、幕府风云等,一一详尽展现。文四郎体会到的人生的苦难,主要是父亲因政治派系之争受到牵连,被勒令切腹自杀,家境败落;随后文四郎的坚韧也体现得自然而然,而身份和俸禄的恢复既在意料之外,也留下了悬念,为日后他“站队”的纠结和反抗埋下了伏笔。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文四郎营救福夫人脱险的篇章,此时已临近整部小说的尾声。小说前面陆续出场的若干人物,在这场激烈的冲突中再次上场,扮演不同阵营的人物,得到了不同的结局。强大起来的文四郎不负众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小说在文四郎与阿福(福夫人)小聚片刻,获得实际并未得到满足而又自觉十分满足的爱情之中结束,留下难以言说的余味。


                          13楼2019-01-01 10:48
                          收起回复
                            2018年读书真不算多,应该检讨,2019年争取多读几本!
                            以下是2017年读后感——


                            14楼2019-01-01 10:55
                            回复
                              读维吉尔的《牧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版,9万字),那些文字在心里不能连缀成整体感很强的背景和形象,所诉说的事情让人感觉很隔膜,诗歌的主旨看起来也很涣散。看来,与古罗马时代诗人的心灵距离不只是一点点。


                              15楼2019-01-01 1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