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李唐《采薇图》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的灭亡,给大宋子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也激起一些爱国志士的民族意气。
靖康二年(1127年),雄踞北方的金人攻破了大宋的都城汴京,北宋灭亡了。他们活捉了徽、钦二帝,还顺便俘获了一大批文臣和宫廷画家,其中就有《采薇图》的作者——李唐。

南宋采薇局部
虽然金人有着游牧民族的粗犷脾性,却也很注重文化修养,他们对宋朝的文物制度很是崇拜,对学有所长的北宋文人也颇为器重,尤其是对宫廷画家更加另眼相待。当时的金国宫廷内设有书画局和书画署,在裁造署中也需要很多绘画的人。以李唐的声望和地位,自然会得到金国的赏识,不但可以保证衣食无忧,还有极为优越的创作环境。可是,李唐却在去往金国的途中逃跑了,他认为自己是宋国臣子,就要忠于国家,不能为“外族”效力。

李唐作品
李唐饿着肚子,没日没夜的向南逃跑,在逃到太行山时突然遇到了一伙强盗,这伙人得知他是画家又没钱就没为难他,众人纷纷离去后,却有一个人留了下来。原来他素闻李唐绘画的名气,要拜李唐为师学习画画,然后又一直护送他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李唐很感激他的相助,竭尽所能地把自己的绘画技艺传授给他,他的画艺也进展得很快,并且最终也成为了画家,他就是李唐的弟子——南宋画家萧照。

宋 萧照《山腰楼观图》局部
师徒二人一路艰辛抵达临安后,一度以卖画度日,而后经人举荐,两人进入了南宋宫中的画院。此时的朝廷以宋高宗为首,对山河破碎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浑然忘我的恣意享乐,弄臣贵族们只管苟且偷安,丝毫没有收复故都的想法。生活虽然安稳了,李唐却没有忘记艰辛的卖画生涯与故都破灭的耻辱,更鄙视那些甘于为金国效力的北宋臣子,于是创作了这幅具有警示意义的《采薇图》。
《采薇图》是李唐创作的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以此对那些苟且偷安、卖辱求荣的北宋臣子们进行辛辣讽刺。
商代末年,在今河北东部有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孤竹国国君最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接班。父亲死后,叔齐不愿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坚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我们不能违背。为了让弟弟安心,他偷偷地离家出走了。得知大哥因此出走,叔齐更不肯继承君位了,他跑出王宫要去寻找伯夷。国中的人只好立了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王。经历了千辛万苦,兄弟二人终于团聚,他们听说西伯姬昌勤政爱才、善施仁德,便商量着去投奔他。谁知,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去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劝阻: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大怒,命身边的人杀了他们。太公姜尚赶忙阻止,认为他们是两位义士,让他们速速离开了。
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伯夷、叔齐深以为耻,为了坚持大义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他们去了首阳山隐居(山西永济县境),靠采集薇菜(即野豌豆)充饥。但野菜的生长是有季节的,冬天饥寒交迫又没得吃,很快他们就撑不住了。在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伯夷、叔齐为了保持节义就这样活活地饿死在了首阳山。
《采薇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中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精神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采薇图》局部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武王灭纣是时代进程的使然,伯夷和叔齐的谏阻于事无补,耻食周粟更是没有意义的。但在李唐所处的积贫积弱外强入侵的宋代,它曲折地表达了李唐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立场,颂扬了一个时代的民族气节,也充分证实了,野豌豆不抗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