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全锦赛亮新节目
为了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成了中国体育的关键词。中国花滑协会大胆尝试,把目光瞄向专业舞蹈院校,希望挑选一些身体素质、冰感比较好的孩子,作为冰舞项目后备人才的补充。
中国花滑协会与北京舞蹈学院的合作,并非一时起意。12月13日,申雪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10年获得冬奥会冠军后,她和赵宏博曾经报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培训班,专门学习编导方面的课程,而国家队也经常把一些运动员送到北京舞蹈学院,进行芭蕾舞等舞种的训练。
今年5月,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国标舞专业的52名学生参与花样滑冰跨界选材。这些学生在首都体育馆进行了为期6周的专业训练课,并参与了花滑国家队在天津的一场演出。“经过双向选择,最终留下了6个孩子,我们既选择了他们,
他们也选择了花样滑冰。”申雪说。
这6名学生为2男、4女,出生于2003年或2004年。今年9月中旬,他们参加了全国花滑大奖赛青岛站的比赛。
“从那时候到现在,他们在练习花滑上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所以在节目编排上也发生了变化。按计划,他们将参加今年12月底的全国锦标赛,届时能够看到他们表演的新节目。”据申雪介绍,因为大奖赛的节目编排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滑行技术能力和表演的肢体语言了,所以协会正在和学校的编导团队合作,编排新的节目。
上午上冰下午练习舞蹈
6名学生及其家长和中国花滑协会达成双向选择的共识后,协会一直在对他们重点培养,增加了冰上训练的时间和强度。
“一般情况下,他们上午进行冰上训练,下午回学校练习舞蹈,学习文化课,晚上还要练习体能,非常辛苦。”申雪表示,练习舞蹈和花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些孩子以前练习舞蹈时,并不太重视体能训练,所以除了冰上训练,体能训练也是目前的重点。
当然,为了降低花滑训练对他们学业的影响,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也做了不少的努力,校方为这些孩子组成的“小班”专门配备了班主任,帮助他们在接受花滑训练的同时,完成舞蹈和文化课的学业。
尽管接触花滑才7个月,但这6名学生进步非常明显,申雪自然看在眼里,“他们都是特别优秀的孩子,肢体语言非常非常漂亮,唯一的短板就是和花滑接触的时间(太短)。”
申雪举例说:“像我的女儿也在练习花滑,练习了一年多,完全赶不上他们的进度。我女儿也算是有不错的花滑基因,也很早地接触花滑,但从运动的步伐、接受能力、协调性等方面,和这些孩子是不能比的。他们有很好的舞蹈功底,在平衡能力、协调性等方面都超过常人。”
出生于2004年的卢妤来自深圳。据了解,她在2015年以全国综合成绩第一名被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录取。此次跨界选材,她成为被选中的6名学生之一。
“一开始是有兴趣、比较好奇,刚接触的时候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因为滑冰和在陆地上跳舞不太一样,得克服一些心理恐惧。”卢妤告诉新京报记者,她和搭档现在已能完成很多动作,“毕竟练习7个月了,目前正在练习一些双人配合的脚下步伐,难度也挺大,但我们会尽力克服。”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de7278376ec54e741ec1a1689399bfd/43da65c6a7efce1b61ce6277a251f3deb58f65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