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什集村 ,隶属河南省滑县王庄镇,位于王庄镇西南1.5公里,东临省道101线,南连丁堤口村,北与董村为邻,西隔长虹坡与浚县新镇搭界。
建制沿革
元末明初,什集村刘姓始祖刘泉,为躲避战乱,带领家人从开封府祥府县白木岗村迁徙到浚县南什堌堆(现在什集村)定居下来,刘氏一脉脉在此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逐渐形成了较为成型的村庄部落,之后,在村庄的主街道上,开设了多家商铺,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商业集贸市场,并规定每月兴起三次大集,每隔十天一集。集市的贸易日久繁盛,极大促进了周边村民的生活和劳动生产。刘氏家族为纪念这盛大的十天一集,便将原来的什堌堆村改成了什集村。
行政区划
解放前,什集村隶属浚县管辖。解放后,滑、卫合并,划归滑县。
经济概况
该村的种植、养殖业较为突出。2015年引入外资,在村东建成占地260亩的光伏农业种植区,主要从事菌类植物的培育和生产,另有养殖专业区。每年可向市场输送新鲜菌类产品数十吨,出栏优质猪数千头。
社会事业
1955年滑县大平调剧团组建,什集村的大梆戏唱班人员刘英菊、刘忠河、刘本和、刘金兰、刘成瑞、张建国等人由县政府抽调加入大平调剧团。 什集村的戏班又购置了多样的演出服饰,增添了多种乐器。《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成了周围十里八乡争相观看的剧目。至今还广为流传着"什集戏不用去,不是《沙家浜》就是《红灯记》"的说法。1968年,应县革委会的邀请,什集村大梆戏在滑县戏院多次演出,深受好评,引起了极大轰动。
风景名胜
石头寺遗址,位于什集村西北,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出土了老瓦、兽头、石头人及半截建筑明柱等。据史料记载,石头寺,正北大殿高三层,内设神像3尊,东厢房8间,西阁房12间,寺院对门有佛塔一座,高2丈余,寺院东侧的340亩良田由住院的僧侣耕种。
什集村 ,隶属河南省滑县王庄镇,位于王庄镇西南1.5公里,东临省道101线,南连丁堤口村,北与董村为邻,西隔长虹坡与浚县新镇搭界。
建制沿革
元末明初,什集村刘姓始祖刘泉,为躲避战乱,带领家人从开封府祥府县白木岗村迁徙到浚县南什堌堆(现在什集村)定居下来,刘氏一脉脉在此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逐渐形成了较为成型的村庄部落,之后,在村庄的主街道上,开设了多家商铺,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商业集贸市场,并规定每月兴起三次大集,每隔十天一集。集市的贸易日久繁盛,极大促进了周边村民的生活和劳动生产。刘氏家族为纪念这盛大的十天一集,便将原来的什堌堆村改成了什集村。
行政区划
解放前,什集村隶属浚县管辖。解放后,滑、卫合并,划归滑县。
经济概况
该村的种植、养殖业较为突出。2015年引入外资,在村东建成占地260亩的光伏农业种植区,主要从事菌类植物的培育和生产,另有养殖专业区。每年可向市场输送新鲜菌类产品数十吨,出栏优质猪数千头。
社会事业
1955年滑县大平调剧团组建,什集村的大梆戏唱班人员刘英菊、刘忠河、刘本和、刘金兰、刘成瑞、张建国等人由县政府抽调加入大平调剧团。 什集村的戏班又购置了多样的演出服饰,增添了多种乐器。《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成了周围十里八乡争相观看的剧目。至今还广为流传着"什集戏不用去,不是《沙家浜》就是《红灯记》"的说法。1968年,应县革委会的邀请,什集村大梆戏在滑县戏院多次演出,深受好评,引起了极大轰动。
风景名胜
石头寺遗址,位于什集村西北,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出土了老瓦、兽头、石头人及半截建筑明柱等。据史料记载,石头寺,正北大殿高三层,内设神像3尊,东厢房8间,西阁房12间,寺院对门有佛塔一座,高2丈余,寺院东侧的340亩良田由住院的僧侣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