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吧 关注:154,767贴子:555,071

一个久缺的课题“什么是天道承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九色离罗撰写,转载注明出处


IP属地:福建1楼2018-11-12 11:53回复
    不论在生活还是网络交流中,总会听到有人提及“因果”“承负”“承负戒律”等一系列名词,说的一板一眼,仿佛尽在掌握。然而笔者对于这种人为定义的以讹传讹,只感到十分的无奈。
    实际上,在很多教内人员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病态思维”:普遍依靠着承接上人书籍来完成道业学习,没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这种学而不思的学习方式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沦为储存讲课的机器人,盲目的依附经典的外相,无法思考其中的真谛,对于戒律对于道教产生错误的迷信。


    IP属地:福建2楼2018-11-12 11:53
    回复
      综上笔者想通过自己对于“承负”谨小慎微的探索,来普及一下道教真正的“承负”观,承负一词诞生于黄老道家,这个概念诞生的基础有两个:
      第一点:炁的相化守衡。万物的生灭活动都是炁的聚散,当一个事物的炁产生变动,必然会带动其他炁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曾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段话被很多网络小说引用过,而其真实的意思,是天地按照道的规律运转,客观公正,视众生没有差别,只如同祭祀用的草狗,用之弃之,都是因为事物在道的运转各有作用,而非因为道对个体的喜恶。正是因为道客观公正,所以人不可自大,天地间就像一个风箱,看似中空无物,但稍微推动就有无穷无尽的风产生,因此人过多的强行干预事物是不理智的,不如居于中和。
      这里说的就是道家的承负,承负看不见摸不着,仿若无物,但其本质又寄托于炁的变化,人一旦行动,便有炁的生灭,就必然对天地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因为天地的广袤复杂,人的眼界局限,又往往是不可知的。
      所以道祖认为人不应该过多的强行干预、刻意而为,不如守住中正,居中协调,在行动前小心审慎。所以道祖又曾言:“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里说的是古代得道之人,都是谨慎小心,敦朴自然,心胸广大,又泯然众人不炫耀自己的。这就是明悟了炁的相化守衡。


      IP属地:福建3楼2018-11-12 11:54
      回复
        那么说完了炁的相化守衡,我们再来说说道家承负的第二个基石:时间的连续性。“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自然的变化规律是难以辨识的,狂风难以持续一个早晨,暴雨也很少持续一整日,这是为什么,因为天地的规律,天地都不能永久存在,何况人呢,炁的变化其表象存乎万物,可以是风由小到大,可以是云化而为雨,也可以是人由少到壮,由壮而老。这都是时间的推移,即使是微小的变动,如同人在每一秒的不同,也会随着世间的推移逐渐显化出其影响。
        《化书》所言:“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正是此理。承负的时间基石中,又是以庄子的宇宙观为基础,宇宙一词最早就是庄子提出,《庄子·庚桑楚》:“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这里说的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万物都在生灭变动,这种变动的内在推动力是阴阳的相化,这种阴阳相化存乎万物的变动之间,我们就称之为承负。


        IP属地:福建4楼2018-11-12 11:54
        回复
          好了,既然了解了“承负”的基石,那么我们就可以正视道家所谓的承负了,其本质就是炁的聚散和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在时间的推移中彰显其效果。这个概念似乎没有现在人神叨的“因果报应”那么具体,这是肯定的,因为道祖对道也只能勉强描述出一个体征“大”,正因为大,所以难窥全貌,人终究有着自身的眼界格局限制,难以窥探整个宇宙的全貌,所以没有把万事万物的承负都归于眼底的格局和眼界。因此古之得道者都是恪守中正、深思审慎的。
          而到了现在,很多人以讹传讹,把广袤无边的“承负”“因果”具体化,认为自己能通过卜卦算命窥探天机,掌握一切。实际上这种认知偏于迷信,以主观的猜想去胡乱揣度这种道的本质。既是不自量力,也是对自然没有敬畏。道家对于自然的敬畏也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承负难道只能一无所知么,并不是这样,我们对于承负的不断探索,就是对于道的不断求真,就是修行,从对道的理解来看,人们目前对于承负的了解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两种,常说的有天道人道,那么今天笔者就分别来说说这两道承负。


          IP属地:福建5楼2018-11-12 11:54
          回复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的道是自然大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义在于人的生活遵循于大地万物的变动,大地万物的变动又承接于天道的运转,天道的运转遵从道的阴阳相化,那么一切众生对于道这个规律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自然中参悟得到的,因此“道法自然”。道是遵守自然的运转的,所以如果你认知的道和现实有差异,一定是你对道的认知没有达到自然,就仍需要修行。
            道祖曾言:“道生之,德蓄之”。自然之道,是万事万物生发的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转遵循的本质规律,所以自然之道又被道祖称为“万物之宗”,仿佛万物万物的宗家宗主一般。
            在道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认知里,是易经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学习过周易的人就会知道,这是本初演八卦的过程,而易经中,天道被称作“一”,“大衍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衍通演,显示的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实际上在道家探索出更深层次的“炁”之后,这一切都顺理成章的昭示出炁的变动,也即承负。这种规律现在常用于用于卜占科算。


            IP属地:福建6楼2018-11-12 11:54
            回复
              然而,易经是由伏羲氏从河图洛书中发明八卦开始。因此八卦从诞生开始就属于人对自然界认知的造物,先贤也很清楚这种认知属于后天,必然有其局限,所以遁去其一不可知,而遁去的这个一却又是其他所有衍数的开端和归终,正如万物聚散为炁,无有二致,这个一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机”“天算”。现在所有的占卜算卦皆从易中来,易经认为这个不可捉摸,后世的占卜算卦又哪来的“泄露天机”,“窥探天命”可言呢?
              故道祖也常说“守一”“抱一”,这里的“抱”是虚抱,虚怀若谷。实是指人遵从天道的莫测,活在大衍的“其用四十有九”中,而不去触犯那属于不可知的“一”,因为一旦触碰,就会“动之愈出”,产生难以预测的承负。
              那么说完天道,接着我们就可以说人道了:
              道祖曾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所讲的人道,指的并不是人生之道,也不是有灵众生之道,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承负。
              人诞生于自然,其肉体智慧一切天赋来自于自然,说是宇宙第一智慧生物实属自大,也只是芸芸众生之一罢了。因此人的智慧和能力以及天性创造出的社会,也是属于自然的产物,人身处社会就是身处自然,自然大道的相化是天道承负,人在人世间的承负就属于人道承负。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的联系和制约,人在社会中,往往随着自己的欲望行动,减少不足来弥补多余,却还贪求更多。所以很多时候,一个人会探究自己的内心,发现后天的欲望和先天的自然相矛盾,制造出一个自我的“承负”来约束自己,例如很多道友个人认为犯了某某戒律,就该有怎么样的一个“惩罚”,即此描绘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来诠释这种“承负”,实际上是未得真髓,只是学了外相皮毛。
              先人的规定,是法效天地,而道是在不断运转的,道可道,亦非恒道也。我们常常把“天机不可泄露”挂在嘴边,但并没有了解什么是“天机”,伏羲,道祖,周文王尚不认为天机能被人知晓,现在人学艺未精,却都能泄露天机 ,岂不可笑?
              欲随心动,狂而不自知,想当然的给天地制定规则,按道祖的话来说,是“心发狂”。天道承负存乎大道之间,人算不如天算,才是天机。算是需要信息和格局的,道祖尚只能勉强形容道为大,谁又可以俯瞰天地,总览承负呢?


              IP属地:福建7楼2018-11-12 11:54
              回复
                《黄帝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意思是以天道为师去学习,并且终生执行,这样就已经是做到最好了。《老子》:“和其光,同其尘。这是一种高深微妙的玄同,顺逆皆为自然,当我们介入太多俗世权利,就会被欲望蒙蔽自己的心而不自知,如同囚徒画地为牢,丧失了自然逍遥的的权力。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就无法秉持中正,发自本心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个“道”。
                实际上人道承负,以有灵众生为载体,人为万灵尊长,狭义而言,人道承负归于人类,有灵众生体现在炁的流动上,亦为炁聚炁散,所以人道纳于地道,遵之而不违,地道纳于天道,天道纳于自然,故人,地,天,自然,俱为一体。如万物于道,聚散为一。《老子想尔注》里就有说了“道本气也”, 它又称“一” 而“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这样,道,气,神三者亦共通为一;在东晋《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有更加哲理化的表现,收在《云笈七笺》中的《三洞宗源》说的也很明白 道,是无限,气亦是无限,无限之道,可以资足一切无限气,可化成一切,化成一切,是一无限。
                这样一来对于一个守恒的状态下的人道是完整的,分之以格局载体,道之承负遵循自然,天道依日月星辰,地道依山河大地,人道依有灵本我。人生于自然,诞有灵知,故成族群社会,而成其制,皆为自然,社会亦自然。
                道可道,非恒道也,人之承负生于自然,亦随时而动,然动者非日新月异,以人之根性真我为基,需适于族群社会,虽有改动,由今日而言,不脱于孝悌仁义礼智信。
                乱世重智,盛世重礼,而百善孝为先持之以恒,人依此而行,为顺其自然,为道德,顺之者多助,逆之者寡助。此道合于人道承负,亦合于地道,天道,自然,是人类社会之基石。所以在人类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可,顺逆都会牵动社会对你的认可和影响,这就是人道承负的一种表现。
                所以道家常言“欲修道,先做人”。人道承负也是天道的一个部分,人生于自然,天性能力必然生成社会,社会又岂会违逆自然。人有的时候被欲望蒙蔽,无法保持客观中正,连人道承负都是看不清的,常常会违逆仁义礼智信的道理,又如何能够在族群中立足,更不用提跳出来看清天道了,这也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IP属地:福建8楼2018-11-12 11:55
                回复
                  承负,是一种以道和炁为根基的影响科学,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东西,所以探求道中之理,叫做修真,而不是修假。希望大家看过这篇文章后,能够树立正知正见,少一些臆想,做到脚踏实地的修行,身体力行的学习实践。


                  IP属地:福建9楼2018-11-12 11:55
                  回复
                    向吧主学习了


                    10楼2018-11-13 13:45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11-14 00:29
                      回复
                        666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1-14 15:39
                        回复
                          都是顺应天道啊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11-24 1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