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诞生,开启了网络文学的纪元,到今年,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有整整20年。
在此背景下,9月14日—16日,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亦庄召开了。
经历了2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的市场庞大和日臻成熟是不争的事实。青阅读在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期间,直感本次网络文学+大会较以往最大的变化,便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敞开心扉拥抱彼此。
金宇澄:《繁花》被评为网文精品,我很意外
《繁花》被改成舞台剧
金宇澄:《繁花》被评为网文精品很意外
《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中,《繁花》被放在了“反映时代的经典力作”一页。这已经不是作家金宇澄的《繁花》第一次以网络文学作品身份受到殊荣。
今年3月,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阅文集团联合推选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公布结果,这部纯文学作品也在其中。这样的结果经常让传统文学界和网络文学界两边都感到吃惊,一面是网络文学作家不太了解这部书写上海市井生活的作品,一面是金宇澄也觉得“很意外”。
而这部作品被称为“网络文学”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本书最初的形式确实是一个网络连载的帖子。2011年,老金用了个网名“独上阁楼”,在“弄堂网”开帖《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当年这里曾是一片讲沪语的小天地,汇聚了各路上海人,“独上阁楼”每天连载,用“日更”把这个故事写到了尾声。“可能他们网文作者一天更新一万字,我每天更新三千,后期我是兴起了,我一天有更新六千字的纪录。他们每天有多少万读者,每天我也大概有一百到几百读者。”
面对各种评选将《繁花》纳入网络文学范畴,老金说,“从严格意义上说,网络文学的‘网’和我的‘网’,肯定是两回事。”在金宇澄看来,《繁花》所在的网,是沪语和上海话的网,而网络文学的网,恐怕是类型文学的世界。不过老金比较宽容,“总的来说,只要是网上发表,不管专业小说网站还是市民网站,都属于网络文学吧。”
谈及网络写作和传统文学的写作差别,金宇澄用冷和热来形容:“在网络上写作,你每天都要为读者着想,因为你写了以后贴上去就公开了,进程往哪里都要考虑。一开始我也不习惯,这有点像民国时代的报刊连载。写作中,如果读者没有回应我会警觉。某种意义上,小说在草稿状态就已经公开化了,以前是‘冷写作’——在家里冷静写作,这是‘热写作’。”而这种类似连载的写法,让金宇澄感觉是可以刺激作者超常发挥的,“我记得写《繁花》到中期,我天天只为这部小说而活。”
在金宇澄的观察里,纯文学圈还是对网络写作有不屑的,这种不屑甚至发生在年轻的纯文学作者身上。他有次对一位青年作者说,自己如果也是青年人,肯定会去研究网络写作为何能吸引这么多的读者的问题,“80后年轻人说,金老师,我干吗要学他们啊?我写到现在也是不容易的。”金宇澄觉得,圈内的写作,也就是——纯文学和网络文学——我们和他们,明显是对立的,也就是通俗与非通俗的区别吧。应该说“网络文学也有很多值得纯文学作家学习的东西”。金宇澄曾经参加一个网络作者的讨论会,发现了部分网文作者研究古代服饰细节极为深入,这种案头的功夫,“非常值得纯文学作者学习”。
“网络文学也只是个开始,路很长,在哪里出发不要紧,关键是能留下多少?”在金宇澄看来,真正的文学是需要时间校验的,“说来说去,网络文学和纯文学是殊途同归的,哪条路都通罗马。”
谈及这两栖的写作有什么差别,何常在说,“虽然叙事上大概有一定区别,但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怎样讲好一个好看的故事。在故事里赋予哲理也好,弘扬励志的能量也好,其实核心都是用优美、朴实的文字讲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 在“网络文学成果转化”精品生产论坛后,作家何常在告诉青阅读记者,这也是他创作的密码。
他的作品《浩荡》就是刊在网络上的长篇故事,但主题并非是修仙打怪,他把目光放到了现实的宏大时代,整部小说是深圳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缩影,他从房地产、金融和互联网三个和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为切入点,设定了三个代表性的主人公,开始写作网络小说,“我之前写商战、官场类小说多,接触了很多企业家,他们不止一次和我聊过这个问题。改革开放40年中有太多人物悲欢命运,伟大时代缺少一部真正记录它的作品,善于传播的网络小说中就更没有。”在他看来,这是值得写、值得写好的时代作品。
说他用传统作家的格局写了一部网络小说不为过,在他看来,这两者虽然是殊途同归,但现阶段两个创作群体仍然还是有需要互相促进的部分:“网络小说适合于拉长篇幅,用更多的情节,一个一个故事地推进,爽文、热血、打脸,这样看似很爽,但是看完之后,像可口可乐一样,只是一个快消品,这也是网络文学的问题所在,传统文学作家可以在很短的叙事里面把一个人物给剖析出来,这是大部分网络作家不具备的功力。”当然另一边,在何常在看来,网络文学作家与读者的互动以及和读者的距离,恐怕也是值得传统文学作者发现的,“读者是作家的阵地,我们的作品是要影响人的,影响不到人的话,就变成日记了。”
“前几年,传统文学圈对网络文学圈还有挺强烈的偏见,一起开会的时候火药味还是挺浓的。”何常在说,“过去传统作家觉得网络作家夺走了他们的读者,但我觉得整个历史的时代不是由某一类作家决定的,而是由人民决定的。人民需要什么,什么东西就会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被认可,这样的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近几年,中国作家协会也在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对重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扶持,2018年的扶持名单中,《浩荡》就在其中。类似作品的成功,也恰好说明了,一些愿意打磨作品的人正在把目光投向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在何常在看来,不论什么样的题材,需要作者经验阅历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网络文学需要更多作者的成熟,等到我们这批作者更成熟之后,必然会更多一些思索,在历史、都市题材中,找到更多适合转化的精品,和向社会输出正能量。”
(内容来源橙瓜,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橙瓜网)
在此背景下,9月14日—16日,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亦庄召开了。
经历了2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的市场庞大和日臻成熟是不争的事实。青阅读在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期间,直感本次网络文学+大会较以往最大的变化,便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敞开心扉拥抱彼此。
金宇澄:《繁花》被评为网文精品,我很意外
《繁花》被改成舞台剧
金宇澄:《繁花》被评为网文精品很意外
《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中,《繁花》被放在了“反映时代的经典力作”一页。这已经不是作家金宇澄的《繁花》第一次以网络文学作品身份受到殊荣。
今年3月,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阅文集团联合推选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公布结果,这部纯文学作品也在其中。这样的结果经常让传统文学界和网络文学界两边都感到吃惊,一面是网络文学作家不太了解这部书写上海市井生活的作品,一面是金宇澄也觉得“很意外”。
而这部作品被称为“网络文学”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本书最初的形式确实是一个网络连载的帖子。2011年,老金用了个网名“独上阁楼”,在“弄堂网”开帖《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当年这里曾是一片讲沪语的小天地,汇聚了各路上海人,“独上阁楼”每天连载,用“日更”把这个故事写到了尾声。“可能他们网文作者一天更新一万字,我每天更新三千,后期我是兴起了,我一天有更新六千字的纪录。他们每天有多少万读者,每天我也大概有一百到几百读者。”
面对各种评选将《繁花》纳入网络文学范畴,老金说,“从严格意义上说,网络文学的‘网’和我的‘网’,肯定是两回事。”在金宇澄看来,《繁花》所在的网,是沪语和上海话的网,而网络文学的网,恐怕是类型文学的世界。不过老金比较宽容,“总的来说,只要是网上发表,不管专业小说网站还是市民网站,都属于网络文学吧。”
谈及网络写作和传统文学的写作差别,金宇澄用冷和热来形容:“在网络上写作,你每天都要为读者着想,因为你写了以后贴上去就公开了,进程往哪里都要考虑。一开始我也不习惯,这有点像民国时代的报刊连载。写作中,如果读者没有回应我会警觉。某种意义上,小说在草稿状态就已经公开化了,以前是‘冷写作’——在家里冷静写作,这是‘热写作’。”而这种类似连载的写法,让金宇澄感觉是可以刺激作者超常发挥的,“我记得写《繁花》到中期,我天天只为这部小说而活。”
在金宇澄的观察里,纯文学圈还是对网络写作有不屑的,这种不屑甚至发生在年轻的纯文学作者身上。他有次对一位青年作者说,自己如果也是青年人,肯定会去研究网络写作为何能吸引这么多的读者的问题,“80后年轻人说,金老师,我干吗要学他们啊?我写到现在也是不容易的。”金宇澄觉得,圈内的写作,也就是——纯文学和网络文学——我们和他们,明显是对立的,也就是通俗与非通俗的区别吧。应该说“网络文学也有很多值得纯文学作家学习的东西”。金宇澄曾经参加一个网络作者的讨论会,发现了部分网文作者研究古代服饰细节极为深入,这种案头的功夫,“非常值得纯文学作者学习”。
“网络文学也只是个开始,路很长,在哪里出发不要紧,关键是能留下多少?”在金宇澄看来,真正的文学是需要时间校验的,“说来说去,网络文学和纯文学是殊途同归的,哪条路都通罗马。”
谈及这两栖的写作有什么差别,何常在说,“虽然叙事上大概有一定区别,但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怎样讲好一个好看的故事。在故事里赋予哲理也好,弘扬励志的能量也好,其实核心都是用优美、朴实的文字讲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 在“网络文学成果转化”精品生产论坛后,作家何常在告诉青阅读记者,这也是他创作的密码。
他的作品《浩荡》就是刊在网络上的长篇故事,但主题并非是修仙打怪,他把目光放到了现实的宏大时代,整部小说是深圳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缩影,他从房地产、金融和互联网三个和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为切入点,设定了三个代表性的主人公,开始写作网络小说,“我之前写商战、官场类小说多,接触了很多企业家,他们不止一次和我聊过这个问题。改革开放40年中有太多人物悲欢命运,伟大时代缺少一部真正记录它的作品,善于传播的网络小说中就更没有。”在他看来,这是值得写、值得写好的时代作品。
说他用传统作家的格局写了一部网络小说不为过,在他看来,这两者虽然是殊途同归,但现阶段两个创作群体仍然还是有需要互相促进的部分:“网络小说适合于拉长篇幅,用更多的情节,一个一个故事地推进,爽文、热血、打脸,这样看似很爽,但是看完之后,像可口可乐一样,只是一个快消品,这也是网络文学的问题所在,传统文学作家可以在很短的叙事里面把一个人物给剖析出来,这是大部分网络作家不具备的功力。”当然另一边,在何常在看来,网络文学作家与读者的互动以及和读者的距离,恐怕也是值得传统文学作者发现的,“读者是作家的阵地,我们的作品是要影响人的,影响不到人的话,就变成日记了。”
“前几年,传统文学圈对网络文学圈还有挺强烈的偏见,一起开会的时候火药味还是挺浓的。”何常在说,“过去传统作家觉得网络作家夺走了他们的读者,但我觉得整个历史的时代不是由某一类作家决定的,而是由人民决定的。人民需要什么,什么东西就会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被认可,这样的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近几年,中国作家协会也在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对重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扶持,2018年的扶持名单中,《浩荡》就在其中。类似作品的成功,也恰好说明了,一些愿意打磨作品的人正在把目光投向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在何常在看来,不论什么样的题材,需要作者经验阅历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网络文学需要更多作者的成熟,等到我们这批作者更成熟之后,必然会更多一些思索,在历史、都市题材中,找到更多适合转化的精品,和向社会输出正能量。”
(内容来源橙瓜,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橙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