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国立大学吧 关注:52,164贴子:158,196
  • 6回复贴,共1

求推荐国大校区或附近健身场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求推荐澳洲国大校区或附近经济实惠的健身场馆!
近来老觉精神欠佳,医生又说没啥毛病。
师姐说我太懒散,应该到健身场馆练练,或学学武术太极拳都可以。
求师兄师姐些推荐推荐!谢谢!


1楼2018-09-10 15:39回复
      年轻人嘛,提神攒劲的办法很多!
      定时作息,按时睡眠;早起晨跑,适量运动;房中节制,收放有序;走出户外,关注公益;…… 都是让生命更加健康的理智的策略!
      师姐认为太懒散,建议到健身场馆练练,或学学武术、太极拳的说法都很有道理,当感其恩!
            


    2楼2018-09-29 18:24
    回复
        何须他求?“健康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需要全民都能参与的健身活动项目。像咱澳洲国立大学这等海外华人学子格外集中的知名学府,理当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己任,率先展开“武术进校园进社区”工作,有计划的挖掘整理优秀民间群众性体育健身传统项目,在丰富学校师生文化体育健身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积极培养教研、教练人才并帮助他们有效服务社会,在促进全社会体育健身活动的有序开展的同时,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不断增进民族文化自信!


      3楼2018-10-28 19:56
      回复
          确实无须他求!真正附近而且价廉物美的健身法门在网络。
          网络搜索“峨眉系列武术段位制教材”可以走近中国最古老的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品牌“通背缠丝拳”。
          峨眉缠丝拳拥有内家武学之至善至要法门,武者当多珍视之。通背法门,斯文之道,或课间小息,或站台候车,或书斋厌倦起立,信手为之。吐故纳新,撒放有序。前人曰:“拳打卧牛之地”,方法正确只需在阳台或屋顶自己修炼三五分钟以上,就可健身强体,御侮防身。不用器材装备,绝对经济实惠。
          功家圣殿何曾高远,闲庭信步间也;唯恒苦精专,勇猛精进以求之。
          功在时时刻刻,功在执着不舍!


        5楼2019-01-15 22:29
        回复
          题峨眉武术
          遥闻峨眉武术功,源起通臂司徒翁。
          山静云深妙相处,佛道动静皆相融。
          临济气功十二桩,火龙拳迷张三丰。
          以小取胜似小架,点穴飞剌把喉封。
          僧门徒手长三步,浪子燕青一阵风。
          子午剑转如闪电,夜行刀劈骠悍猛。
          千年沧桑树一帜,一诗岂能话尽穷。
          内外兼修刚柔济,短小绵软巧苍穹。
            注释:
            峨眉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发源于峨眉,普及于巴蜀。吸道佛之源,仿猿猴之灵,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独树一帜于世。与少林、武当并称为中华武术的三大流派。峨眉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司徒玄空创"通臂拳"为标志。
            临济气功十二桩: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峨眉山金顶白云禅师创编“峨眉临济气功”。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研究考证:白云禅师早年为道士,后皈依佛门。他不仅精通道家的阴阳虚实、养生等,也知晓佛家武技,加之,他又懂医学,所以,创建一套动静相融的功法,共分12节,后人称为“峨眉十二桩功”。
            火龙拳:陈抟号“扶遥子”,是逍遥派的创始人。他传承黄林派,并传弟子“火龙子”,后“火龙子”创“火龙拳”,原名“九龙困匡拳”,该拳是峨眉派镇派之拳。道家武术史记载,武当拳的祖师张三丰早年曾到峨眉山修道,与道士们一起习武练功、交流技艺多年,并向峨眉道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
            小架:是相对外家拳的拳架。峨眉拳术在拳架上讲究“以巧取胜”的“小架”,而不是“大开大合”的“大架”。
            点穴:天罡点穴:六大专修功之一
            飞剌:指“峨眉刺”。“峨眉刺”似女人的头簪子,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刺杀武器。
            僧门徒手:僧门派是由少林高僧云昙所创,是典型的外家拳,吸收了道家的养生功和民间拳技而形成的拳派。
            浪子燕青: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峨眉山大坪寺僧创编。
            子午剑:清末,仙峰寺神灯长老和紫芝洞清虚道长,苦心创编“峨眉子午门武术”,以其多在每天的子、午二时练习而命名。
            夜行刀:夜行刀以轻柔活变为其艺风,动作柔中寓刚,缓中有快,高低结合,突出在夜间通过观、听、摸、杀,使进攻刀法凌历,防卫密不透风,故夜行刀颇具四川地方拳械风味。
            短小绵软巧:是概括峨眉通背缠拳的特点。峨眉缠闭门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所谓“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明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顺之(公元1507—1560年)曾来峨眉,与武学高深的道人深度交流中,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形象地描述了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岩石迸裂惊沙走”;其柔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一撒通身皆是手。”从起势到收功,动作变化莫测,套路清晰完整,因其行拳风格劲势浑圆整齐、刚柔阴阳相间、虚实收放突兀、螺旋缠绕连绵,兼之“乃是深山白猿授”的历史源革,功家亦称之为通背缠拳。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唐顺之先生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佳句言其大要。练功时要求“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高势飘然,机含万变,泰然而处敌。”观之掌不离腮,肘不离怀,紧骤机灵,圆转多变。注重似柔非柔之“绵”,似刚非刚之“脆”,达到“绵劲”和“脆劲”的有机交融和谐统一。手法上少直击而注重培养前臂胳膊粘黏绵随的螺旋横劲(裹铁力);腿法较少强调步法灵活,每以“缠丝无步被人跌”警戒弟子;用法上多“以巧取胜”的“小架”,提倡引进落空,避“实”击“虚”,后发先至。
            (转自百度 “峨眉缠闭门”吧)


          7楼2020-04-11 2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