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密码吧 关注:474贴子:1,744
  • 0回复贴,共1

致敬“匠心”文明密码团队历时两年打造《中国手作》纪录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几年,“工匠精神”被人们反复提起。什么是“工匠精神”?是指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有人总结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兵器浮躁、宁静致远;精益求精、执着专一。“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
两年雕琢终成器,《木作》扬帆启航
从中国制造再到中国智造,更是离不开这种“工匠精神”。此前一直深耕中华人文风物领域的央视文明密码团队,此次历时两年时间,走访中国大地,探访不同领域的匠人,深挖工匠文化。最终雕琢出反映工匠文化的《中国手作》系列纪录片。其第一季《木作》将于9月10日在CCTV9播出。
《木作》以主题分集,每集节目里出现2种木工种类,2组相关的手工匠人。不同细分领域的手艺,共同讲述了一个“传承木作文化,传递生活态度”。
纪录片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中国木匠或匠人。影片通过主人公及其木作的传奇故事,展现出工匠精神、让人们看到木作之美、了解中国人和木头之间的独特情感。
主题包括《榫卯智慧》、《构木为巢》、《乡土木情》、《以木相传》、《古木新生》五集,在当下,人们是如何持续关注着中华文化与“木”之间的和谐关系,用最纯粹的语言和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对木的爱和恋。
新老匠人聚首,传承木作文化
《中国手作》虽然是一部表达工匠精神的纪录片,但是文明密码团队却与其他“手艺”类的纪录片有着明显的风格区别。
以第一季《木作》为例,虽然纪实拍摄比重大,但是里面会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匠人穿插其中,这些人物有的是非遗文化传承人、有的是普通民工、还有年轻的95后网红,节目通过这些匠人不同的故事和经历,介绍木作的历史文化知识,展示出工匠的智慧。
如:微缩营造工匠王振华、榫卯“一根藤”匠人褚定江、土家族吊脚楼技艺传承人万桃元、古戏台修建世家传承人护发忠、十里红妆木作收藏研究人何晓道、沙窝木碗旋木技艺木匠李学民、龙舟手艺传承人陈建晓、新绛木板年画艺人郭全盛、《爸爸的木匠小屋》主人公郑爸爸、B站95后网红木匠张鑫。
这些匠人虽然有着不同的标签,虽然有老有少,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木作的那份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关注匠人生存现状,文明密码公益行动
河北邯郸肥乡县的沙窝村,是中国民间手工木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沙窝村木碗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木碗的广泛流传催生了木碗文化:相传在河南林县一带,凡有女儿出嫁,父母都要陪送一套沙窝木碗。因为沙窝木碗制作的材料是柳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寓意分离,“柳”又通“留”,表达父母对女儿出嫁的难舍之情;根还有根深叶茂,兴旺发达之意。木碗的圆形表达父母对小夫妻日后生活圆满的期盼。
但是最近几十年,手工旋碗这项技能几乎要面临失传的危险,村里几乎找不到一个会做木碗的人。直到七年前,村民李学民开始了他的“木碗复兴事业”,沙窝木碗才再度现世。
李学民,一位普通的农民工,因对于家乡手工旋碗文化的痴迷,他毅然选择将沙窝木碗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因为经济基础问题,他只能选择一边外出打工,一边继续传承这项技艺。
文明密码团队为此还发起了《一个普通民工的非遗梦想》众筹活动。所筹得的捐款将用于沙窝木碗的技艺传承。《木作》纪录片不只是传承文化,更是呼吁社会多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现状,因为我们中国这些制作的工匠人,本不该为“五斗米折腰”。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烙印,亘古不变的“木”也有属于它新时代的文化诠释,但是凡可以应用在木头上的技术,也几乎都可以发生在建筑上。木作传承着华夏文明,它似太极,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它凝聚着中国智慧,栖息着五千年的华夏文化民族的灵魂。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慢下来悉心感受木文化的至柔至坚,了解更多关于木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敬请关注CCTV9《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


1楼2018-09-03 15: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