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也不是很喜欢苗阜,特别是作为一个身处三秦大地的楚人(秦楚世亲也世仇,相爱相杀),特别讨厌陕西人那种自吹自擂的性格,什么中华雅音,十三朝古都……本来就是学历史的,在我面前吹得过了反而显得很没文化。不过郭德纲德云社的那种屎尿屁听久了,觉得无聊换个口味,所以也就细细地听听苗阜和王声的相声。
个人觉得他们的相声需要慢慢地听和品,而不适宜用小市民寻乐的心态。如他们的《杯酒人生》、《老子老子》、《恋爱历险记》等等,还是很有意思的,很有文化和历史感,既有笑料,又引人回味,反正这几段我是反复听过好多遍的。这不就是作为一门艺术的相声所需要追求的吗?郭德纲早期有几段也有这个效果。
其次,苗还有一些段子,如《山西家信》、《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等等,在很多场合都有重复。其实,相声创作本来就不容易,对一个好段子不断地打磨重复是必然的。一来,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听过;再来,不同的观众,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磨合和改造。我觉得苗阜有句话说的很对,很多段子需要反复地演来夯实。陈寅恪先生尽管写了很多很多东西,但基本上都是其关陇本位观点的衍生和发展,而正是这一点使之成为经典。
第三,关于老段子,苗阜做了一些现代性的调整,为了迎合时代和市场。当然很多改的并不成功,但可以看出其踏实的态度。苗阜说:老段子不受欢迎,不是活儿有问题,而是演员表演水平不够,可见其态度。
第四,关于创新。比如今年在杭州《朦胧诗》,《老子老子》、《恋爱历险记》等,还有《论方言》都是新段子,后者是新老结合。有些比较成功,如《老子老子》、《恋爱历险记》。其他的不是很成功,既然是新段子就需要磨合,这是自然的,不成功是应该的,成功是运气。但我觉得他们还是在不断的努力和进步的,这和某社完全不同。
第四,关于体制内体制外。我发现很多人都拿这事说话,这种观点就等而下之,不值一驳。用体制内的权力压制体制外是不正当的,那么拿体制外的偏见拒绝体制内的发展,这就合适呢?何况到现在体制内相对于体制外并不存在太大的优势,这东西就像一个围城,外面人看里面一片荣华,只有里面的人苦辣自知。
最后,很多人感觉他们在台上有些趾高气昂,把自己当艺术家。这个感觉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感受出来的,以苗阜表演的路子,不应该会让人感受到这个东西的。
纯粹个人意见,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