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吧 关注:1,288,633贴子:6,692,516
  • 10回复贴,共1

让人生更幸福的决窍,可以治疗抑郁、焦虑的运动——冥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冥想,有的人可能不了解,我曾经有问过,有的人说:不知道什么是冥想。有的人做过冥想却可能难以进入状态。冥想进入状态可以做到对大脑“清零”,可以过滤掉负面思维,进入到一种祥和、宁静的状态。那时候的自己好像无思无想似的,对于如何更轻松的进入冥想状态,我有着自己的体会,你可以在偏暗、安静的环境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是这类环境下进行,如果你把冥想当成一项公益活动,释放着自己的善意,可以更轻松的进入冥想状态,因为冥想本身就是一个善意的过程,如果你是带着“恶意”(偏于负面的思维与不良情绪),都不利于进入深度的冥想状态,“恶意”本身是不祥和、不安宁、躁动的,更难进入状态。善意是祥和、安宁的,带有这样的状态,可以辅助个人更轻易进入深度冥想状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7-23 15:57回复
    深度冥想状态对人的性格、习惯有着正面作用,可以让人变得“更积极”,进行“冥想”本身就是一个好习惯,深度的冥想而产生的状态可以影响到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可以影响个人的为人处事、生活态度,人生命运(心性会有更正面的变化)。心性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决定一个人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立志是影响心性的一部分,行动也可以影响心性的一部分。英雄有英雄的心性,从内而外自然而然的那种气度,与一般人有什么区别?思维对心性也会产生影响的。读好书而有所领会,产生的正面作用更益于我们对人生的感悟,益于产生一系列的“正面变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7-24 14:54
    回复
      当个人处于抑郁或焦虑的状态,在这种时候可以先做一些好事,转移一下当时的负面注意力,帮人是善意的思维,具备祥和、安宁的心意,在这种状态后,再进行冥想相对于在情绪处于波动的时候进行冥想就容易进入状态了,对人生有着发自内心的正面感悟,不仅可以影响到心境使之可以更正面,对进行冥想也有帮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7-25 14:49
      回复
        冥想可以帮助个人拥有更好的心性,如果个人进行冥想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有利于自己走向更好的心态,在更好的心态下对心性是有更好的正面作用的。当个人想要改变世界使之风气变得更好的时候,则具备改变世界之英雄心性的基础,如果个人没有这样的正面目标,则不具有世界英雄的心性和基础,没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则心性沉于庸碌,想要走出旧有的框架,必先立奇异之志向而行之,则人生之命运、轨迹别异于过去,行于志向可以改变个人的行为习惯,说话方式,生活方式,人生走向和思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7-31 20:47
        回复
          我曾经因“冥想”而入定,当时大脑处于“放松”(放空)、“清零”的状态,获得了一种蓬勃而发地无拘无束的大感动、大自在(大自由)。我当时“冥想”有个决窍,观想眉心轮(两眉间的正中心位置),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眉心轮位置然后放松,直至达到逐渐“忘我”的状态。每次做完之后,对正面都特别有感觉,所思所想都比较容易偏向正面,突然之间就发现自己不曾如“此刻”这般爱极了这个人世间,为自己活在这样的人世间感到美好、喜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3-02 19:28
          回复
            当达到这种“冥想”“入定”的状态,当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您会发现在您的心中无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这个世界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哪怕这个世界再怎么的负面,您都会觉得这样的世界就是最美好的,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您的“心中”、“眼中”都是满满的“爱”、也只有“爱”,您完全是无条件的去包容一切、无条件的去接纳一切、无条件的去爱护一切,您的“爱”完全是不讲求条件的(是无条件的“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3-08 11:28
            回复
              只要能让众生“离苦得乐”,进入“冥想”“入定”状态的您完全可以放弃个人的“快乐”(自己的“快乐”),这就是“佛陀”、“菩萨”、“圣人”的心,他们可以为了“爱”,为了众生的“离苦得乐”放弃个人的“快乐”(自己的“快乐”),并希望自己可以在重新感知到“苦处”的过程中,不断地利益众生,直至再次“快乐”起来,“离苦得乐”,“普度众生”。而一般的人是无法感受得到他们的那颗美好的“心”,除非这些人逐渐“修德”(如此才能修得那颗美好的“心”),他们有可能知道“菩萨”、“佛陀”、“圣人”之心中有着“普度众生”、“利益众生”的大愿,有着使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愿,他们有可能不知道“佛陀”也曾如“地藏王菩萨”一般,有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所以“佛陀”才具有“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庄严”,圣人也是一样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圣人就是佛陀,而佛陀就是圣人”。至于未觉醒的众生其实就是未觉醒的“佛陀”、未觉醒的“圣人”,请您始终意识到这一点——人的“自性”本是“本自具足”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3-08 12:39
              回复
                看到“恶意”,激发“善意”,是一个人“善意”的最高境界;看到“善意”,激发“恶意”,是一个人“恶意”的最高境界。这两种心境都能通过不断习得而越来越容易被“激发”,直至成为一种“本能”反应(下意识或者是无意识的反应),到了这一步您只有两种心理——自利(生存的本能),利他(仁爱的心思),而没有了因为恶意而损人的心理,没有了因为恶意从而损人利己甚而是损人不利己的心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3-08 17:24
                回复
                  你说的啥呀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06-02 14:18
                  收起回复
                    遭遇“恶意”,激发“善意”,是一个人“善意”的最高境界;遭遇“善意”,激发“恶意”,是一个人“恶意”的最高境界。拥有完美道德的人打击邪恶,不是出于报复的心理,是志在制止邪恶,使邪恶因此不再出现、不再产生,如此才是他(她)们打击邪恶、制止邪恶的“最终目的”,其心打击、制止邪恶是为了弘扬天下的正义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2-16 0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