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6月21日,夏至将至。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的到来也预示着将迎来最热的时期,在这样的酷暑季节,我们防暑之余如何做到养生,保持健康体魄呢?
夏至养生重在保护阳气
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阳气在这一天强盛到极点,阴气自这一天开始滋长。
而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就是夏至和冬至。冬至“一阳生”,初生之阳不可戕害;夏至“一阴生”,此时阳极阴生,既要护老阳,又要扶少阴。所以养生就要顺着自然界的性子来,一方面保护阳气,不要让它过旺而引发上火,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
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所以,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注意保护阳气,维持气机的畅通。
调理:“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我国中医学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比如哮喘、感冒性鼻炎、呼吸系统疾病,还有一些老年人腰腿痛等。在夏季,人体阳气达到四季的最高峰,此时治疗冬病,积寒容易被赶出来,此外还能增强抗病能力。
而灸法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能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作用。
夏季阳气旺盛,此时天、人气机生发最旺,艾灸时会出很多汗,有利于寒湿的排除,比如产后风、长期手脚冰凉、腰酸腿疼等,夏至之后很快进入三伏天,这时用灸法,效果非常好。
艾灸适应证广泛,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都有适应证。如寒凝血滞引起的风寒湿痹、痛经、寒疝腹痛等。还有如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引起的腹痛、泄泻。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等也可以防病保健。
夏至养生之饮食
1.夏至饮食宜食苦: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多食味能助心气而制肺气。
2. 冷食不宜多吃:夏季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吃多了则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这些夏季解渴消暑之佳品,也不宜冰镇食用。
3.多进食碱性食物:夏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体内产生的酸性**较冬春季节为多,所以就特别需要注意一点:多进食碱性食物,以保证人体正常的弱碱性。这里的碱性食物不是指其本身酸碱度为碱性,而是在人体内分解代谢后呈碱性,例如水果含果酸,呈酸性,但进入人体分解后就呈碱性,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碱性食物,如红豆薏米茶。
4.可吃大腥大热之物:夏至很奇怪,虽然天气很热,阳气很旺,在古人的养生经里,却是能吃狗肉这样的大腥大热之物。因为腥是主散的,又不滋腻,能够在吃了以后把热气散发出去,另外又可以起到补热补阳气的效果。
5.淡补餐,防疰(zhu)夏:中医将夏天常出现的胃肠道不适、乏力倦怠、头晕头痛等症状统称“疰夏”。预防疰夏有两个阶段,除了立夏以外,夏至是第二个重要阶段。饮食宜采用淡补食材,多吃冬瓜、萝卜、黄瓜、苦瓜、黑木耳、紫菜、淡水鱼,有利于和胃养胃,保持健全的肠胃功能,减轻疰夏症状。
6.补水要及时正确:夏季气温高,人体汗液分泌旺盛,水分自然会流失比较大,因此必须及时补充水分。但过量饮水也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损伤健康。南方地区在夏季最大的气候特点是湿热,不妨多喝些冬瓜薏米汤、玉米胡萝卜汤、海带黄豆汤等清爽的汤水。对于上班族来说,可以用保温瓶泡些西洋参、太子参、沙参、枸杞等性味清补的食材来喝,在及时补水之余,又给身体增加有益物质。
7.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天热时往往胃口不好,尤其对脂肪类食物提不起兴趣。但出汗会损失大量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也会随汗水流失。同时,人体内的蛋白质在高温天气里吸收率下降,而分解速度加快,因此要注意补充蛋白质。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电风扇直吹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养生之起居
1.夏季起居宜晚睡早起。
2.中午睡眠很重要。
夏至后中午气温高,可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生率。
3.夜晚睡觉空调温度不能太低。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养生之运动
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1.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
2.锻炼时间: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
3.运动过程中及运动结束后可多饮淡盐开水、绿豆汤,禁大量冷饮,以免胃肠道痉挛。运动后应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切忌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以免体表扩张的血管骤然收缩损伤心脑血管系统。冷水刺激扩张的毛孔骤然收缩,身体的热量散发不出,也易致中暑。
4.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夏至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6月21日,夏至将至。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的到来也预示着将迎来最热的时期,在这样的酷暑季节,我们防暑之余如何做到养生,保持健康体魄呢?
夏至养生重在保护阳气
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阳气在这一天强盛到极点,阴气自这一天开始滋长。
而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就是夏至和冬至。冬至“一阳生”,初生之阳不可戕害;夏至“一阴生”,此时阳极阴生,既要护老阳,又要扶少阴。所以养生就要顺着自然界的性子来,一方面保护阳气,不要让它过旺而引发上火,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
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所以,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注意保护阳气,维持气机的畅通。
调理:“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我国中医学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比如哮喘、感冒性鼻炎、呼吸系统疾病,还有一些老年人腰腿痛等。在夏季,人体阳气达到四季的最高峰,此时治疗冬病,积寒容易被赶出来,此外还能增强抗病能力。
而灸法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能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作用。
夏季阳气旺盛,此时天、人气机生发最旺,艾灸时会出很多汗,有利于寒湿的排除,比如产后风、长期手脚冰凉、腰酸腿疼等,夏至之后很快进入三伏天,这时用灸法,效果非常好。
艾灸适应证广泛,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都有适应证。如寒凝血滞引起的风寒湿痹、痛经、寒疝腹痛等。还有如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引起的腹痛、泄泻。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等也可以防病保健。
夏至养生之饮食
1.夏至饮食宜食苦: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多食味能助心气而制肺气。
2. 冷食不宜多吃:夏季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吃多了则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这些夏季解渴消暑之佳品,也不宜冰镇食用。
3.多进食碱性食物:夏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体内产生的酸性**较冬春季节为多,所以就特别需要注意一点:多进食碱性食物,以保证人体正常的弱碱性。这里的碱性食物不是指其本身酸碱度为碱性,而是在人体内分解代谢后呈碱性,例如水果含果酸,呈酸性,但进入人体分解后就呈碱性,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碱性食物,如红豆薏米茶。
4.可吃大腥大热之物:夏至很奇怪,虽然天气很热,阳气很旺,在古人的养生经里,却是能吃狗肉这样的大腥大热之物。因为腥是主散的,又不滋腻,能够在吃了以后把热气散发出去,另外又可以起到补热补阳气的效果。
5.淡补餐,防疰(zhu)夏:中医将夏天常出现的胃肠道不适、乏力倦怠、头晕头痛等症状统称“疰夏”。预防疰夏有两个阶段,除了立夏以外,夏至是第二个重要阶段。饮食宜采用淡补食材,多吃冬瓜、萝卜、黄瓜、苦瓜、黑木耳、紫菜、淡水鱼,有利于和胃养胃,保持健全的肠胃功能,减轻疰夏症状。
6.补水要及时正确:夏季气温高,人体汗液分泌旺盛,水分自然会流失比较大,因此必须及时补充水分。但过量饮水也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损伤健康。南方地区在夏季最大的气候特点是湿热,不妨多喝些冬瓜薏米汤、玉米胡萝卜汤、海带黄豆汤等清爽的汤水。对于上班族来说,可以用保温瓶泡些西洋参、太子参、沙参、枸杞等性味清补的食材来喝,在及时补水之余,又给身体增加有益物质。
7.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天热时往往胃口不好,尤其对脂肪类食物提不起兴趣。但出汗会损失大量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也会随汗水流失。同时,人体内的蛋白质在高温天气里吸收率下降,而分解速度加快,因此要注意补充蛋白质。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电风扇直吹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养生之起居
1.夏季起居宜晚睡早起。
2.中午睡眠很重要。
夏至后中午气温高,可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生率。
3.夜晚睡觉空调温度不能太低。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养生之运动
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1.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
2.锻炼时间: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
3.运动过程中及运动结束后可多饮淡盐开水、绿豆汤,禁大量冷饮,以免胃肠道痉挛。运动后应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切忌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以免体表扩张的血管骤然收缩损伤心脑血管系统。冷水刺激扩张的毛孔骤然收缩,身体的热量散发不出,也易致中暑。
4.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