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适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1891—1962年)是属兔子的,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属老虎的,
胡适常开玩笑说:“兔子怕老虎。”
当时就流传了胡适怕老婆的笑话。
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给胡适十几个法国的古铜币,因钱上有“PTT”三个字母,读起
来谐音正巧为“怕太太”。胡适与几个怕太太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成立一个‘怕太太协
会’,这些铜币正好用来做会员的证章。”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有一次,在某大学,讲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
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
“孔说”,“孟说”,“孙说”。
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
“胡说”。
郁达夫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年)有一次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
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他的朋友很诧异
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
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
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怪,他接着说:“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
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
命题。
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
三原则——“快短命”。
梁实秋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讲演,独具风格,给友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讲演。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
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
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
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无奈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
“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
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
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林语堂
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895—1976年),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畅销的是
1937年完成的《生活的艺术》。该书在美国已发行了40版以上,历经数十年不衰。
林语堂不但文章好,而且言谈风趣。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他演讲,希望借此
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这种演讲吃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夸赞祖先的话,同宗会失望;
若是太过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
当时,他不慌不忙地上台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
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
辈出。”
林语堂这一段简短的精采演讲,令台下的宗亲雀跃万分,禁不住鼓掌叫好。
然而,我们细细体会他的话,就会发现他所谈的都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或是与林氏毫
无关系的美国人,并没有对本姓祖先进行吹嘘,诚然幽默可喜,不愧为是中国的“幽默大
师”。
林语堂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蜚声海外。他的《吾国吾民》译成西班牙文后,他在南美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1891—1962年)是属兔子的,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属老虎的,
胡适常开玩笑说:“兔子怕老虎。”
当时就流传了胡适怕老婆的笑话。
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给胡适十几个法国的古铜币,因钱上有“PTT”三个字母,读起
来谐音正巧为“怕太太”。胡适与几个怕太太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成立一个‘怕太太协
会’,这些铜币正好用来做会员的证章。”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有一次,在某大学,讲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
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
“孔说”,“孟说”,“孙说”。
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
“胡说”。
郁达夫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年)有一次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
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他的朋友很诧异
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
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
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怪,他接着说:“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
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
命题。
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
三原则——“快短命”。
梁实秋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讲演,独具风格,给友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讲演。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
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
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
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无奈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
“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
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
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林语堂
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895—1976年),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畅销的是
1937年完成的《生活的艺术》。该书在美国已发行了40版以上,历经数十年不衰。
林语堂不但文章好,而且言谈风趣。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他演讲,希望借此
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这种演讲吃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夸赞祖先的话,同宗会失望;
若是太过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
当时,他不慌不忙地上台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
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
辈出。”
林语堂这一段简短的精采演讲,令台下的宗亲雀跃万分,禁不住鼓掌叫好。
然而,我们细细体会他的话,就会发现他所谈的都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或是与林氏毫
无关系的美国人,并没有对本姓祖先进行吹嘘,诚然幽默可喜,不愧为是中国的“幽默大
师”。
林语堂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蜚声海外。他的《吾国吾民》译成西班牙文后,他在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