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听过一句话:所谓名著,就是随着时代的迁移而永不过时的精神,换句话说,无论相隔多少年,读起来依然有所共鸣。
电影《百万英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影片虽拍摄于1953年,但是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时代巨变,沧海桑田,但是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和崇拜却始终如一。
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人亚当阴差阳错因为一场意外来到英国。正好碰上两个英国富豪在打赌,给了他一张100万英镑的钞票,并以他在30天内凭这张钞票能否活下去而打赌。要求他不动用这笔钱而在伦敦生存30天,看他是否能生存下去。
富豪奥里马认为:只要亚当的财产中有那张百万英镑钞票,就用不着把他换成现金,并且能够拥有一切;而另一位富豪罗达利克则认为:若没将支票兑换成现金,他将毫无用处。
故事的结尾是赌亚当有好运的富豪赢了,其结局也是皆大欢喜:亚当在归还钞票前还从股票上赚取了2万英镑,而且有了一个漂亮的妻子。
电影中的亚当,有了百万英镑的钞票后,一路开挂,随后有了在商场纵横捭阖的资本。现实中的经营活动,往往也同初始条件有关。
那么,如何获得起始资金,如何将起始资金产生附加值,盘活资源的同时撬动更大的经济效益呢?这可以说是一门重要的投资理财学。
人们一般用“马太效应”这个现象来描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常用它来感叹社会的不公。
但实际上,“马太效应”反映出了管理的一个基本法则,即资源向高效率者倾斜。不管是资金还是财流,都是向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方向流动。
在商业运营中,起步资金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部。如果自己没有本事,即使白送给你“第一桶金”,你也不会让它产生效益。
钱能生钱,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不是谁都能做到这一点。电影中的亚当,拿上标志财力的钞票,一开始仅仅是用它作为自己生活消费赊账的信用保证。
而钞票本身并不能用来付账,这样,迟早会出问题。亚当一开始也为此而困惑。但很快,他凭借股票经营知识,引导着股市的走向。用“借力打力”的方式聪明的为自己赚取了2万英镑的财富。
迄今还有不少人,一谈起别人的兴旺发达,往往把眼光盯在最初资本上,而不是盯在资本运作上。其实,如何使自己掌握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才是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的。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电影中的亚当如果一开始就把这张钞票像宝贝一样地供奉起来,小心翼翼地看着它。那么,它就不是资源,也不会产生附加值。
而他把这100万英镑加以利用,就为他带来了很多的无形资产(身份、地位、名望),将资本进行合理使用,最终赚取本金以外的更多额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