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博园吧 关注:3,450贴子:8,805

有弟子规,为什么没有君父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弟子规,为什么没有君父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6-27 11:44回复
    本文作者 佚名
    秘密之一: 抬出圣人训是拉大旗作虎皮
    《弟子规》开篇道:弟子规, 圣人训。
    圣人训便如何?“当仁不让于师”更是圣人训。当圣人训与国家法规不一致的时候,冉有就不听圣人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公西赤出差到齐国,冉有为他向孔子请求差旅费,孔子不按规定,只给了很少一点,冉有给了孔子说的100倍。于是孔子说出了他少给的理由:“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赤已经很富了,君子应该周济穷人,而不应该增加富人的财富。话有道理,事无道理,不能因为公西赤富有,就不给人家支付差旅费啊,这样岂不是剥夺公西赤的劳动所得吗。后来冉有按孔子的话做了吗,当然没有。
    还有宰予更是把圣人训当作耳旁风: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我白天睡大觉,孔子批评一次宰我不改,批评多次宰我还是不改,孔子骂他是垃圾,并说宰我让孔子由听信别人到考察别人。宰我是孔门十哲之一,绝对的好学生。但是,一个人的生物钟是很难改变的。孔子骂过之后宰我还不改怎么办,只好听之任之了。而《弟子规》用圣人训压人,是为了让你放弃思考,放弃追求真理,完全迷信权威。何况之后的许多内容为了胡朝奴役人民的需要违背了圣人训。
    圣人是讲道理的,圣人更是宽容的,圣人是知错就改的,圣人是不会神话自己的言论为圣训的,圣人推崇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是在自由竞争中胜出的,圣人更不会把违背圣人训的人定为现行反革命的。
    当然孔圣人讲道理,孔圣人宽容,另一个自封的糠稀圣人可是没那么好说话的,糠稀圣人的圣训是绝对不能违背的,而且即使康熙圣人认为你违背它的圣训,你也会遭文字狱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6-27 11:44
    回复
      君父规在哪里?为什么在最该产生君父规的时期偏偏产生了《弟子规》?
      难道那时的君父天然正确,掌握绝对真理?满清酋长们剥夺了本该且始终由民间掌握的道统。玄烨自称:“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他自封是圣人在世:“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东华录》卷五十一)。从此满清酋长成为活着的圣人,华夏传统儒家在君权之上的道统被其彻底颠覆,满清酋长在政治上合理合法为所欲为的同时,在精神上也成为“教主”。
      满清王权在手,真理也就在手,权力就是真理,彻底败坏了儒学思想。酋长掌握异端裁判权,彻底消灭了学术自由。自然而然地,对政权的社会评价也变成当局的自我认定。满清夺取道统(社会评价体系),自我评价自然是伟大、光荣、正确的,正君等于找死。华夏政权的道统则在民,社会评价政权是否合格,满清时期道统在主子,由主子评价奴隶是否合格。
      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权之上,还应该有“道”。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贤人,君主应该恭敬如师,不能以臣子对待。君权并非至高无上。而且圣人训中关于君的要求,更严格,在圣人看来,弟子的道德规范高于平民,而君主的道德规范要高于弟子。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满清酋长个个不仁,他们为了做奴隶主,不惜进行几十次大屠杀,比倭寇寇凶残千万倍,终满清一代始终伴随着大屠杀。满清酋长个个不义,冠冕堂皇的表态永不加赋,实则把只值800钱的银子强迫老百姓按2000钱缴税,摊丁入亩还是加税,征厘金更是公然撕破永不加赋的画皮。满清酋长个个不正,利用完中国叛贼吴三桂就背信弃义地撤藩,官员非满洲部落不用,汉人能力再强也只能做陪衬。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6-27 11:46
      回复
        《弟子规》是满清在诛心,是奴隶培养规范
        之前的弟子志在家国天下,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弟子们的志向,或成为舆论监督的中心,随时随地评判朝廷的行为。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胡朝的弟子,必须唯唯诺诺。甘心做奴才。一个哭庙案就让才子金圣叹人头落地,居然有30人以上聚会则处死的“法律”。
        《弟子规》〈入则孝〉云:“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对照一下刘备的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弟子规》却要求是除非请示汇报并得到批准,否则什么都不能做,这不是典型的培养奴才么!连宠物都要自主权,何况是人。儿童精力过旺,儿童求知欲特强,磕磕碰碰,摔摔打打难免,那是儿童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儿童是在不断犯错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习的,不许儿童犯错误等于不许儿童成长。形不成独立的世界观和独立的人格,这正是满清所需要的,你们都有独立的是非观,都要责任权利相称,满清的奴隶主岂不做到头了?
        《弟子规》〈入则孝〉云:“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儒学的孝是父慈子孝——权利责任的统一,而无论爱我或憎我,我都要孝,典型的愚孝。比如舜的父亲瞽叟,就希望舜死,而且要死于类意外,以便自己不承担责任,看到舜不死,就制造类意外,舜应该满足瞽叟的愿望把自己去除掉吗?
        《弟子规》〈入则孝〉又云:“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理直气平可以,理直气弱何意?难道父母的过错就不是过错?或者我们提意见是更大的过错?在家父母永远是对的,即使父母错了,子女也不该发现,发现了也不该指出,万不得已指出,也要先察言观色,因为指出父母过错的行为本身是更大的过错。所以要“挞无怨”。孟子曰:当怨无怨是不孝。只有已经漠不关心,视为路人了,才会不怨。而且,连舜都要怨,不但怨,而且在空旷处呼天抢地。面对知错不改,反而变本加厉殴打你的家长,你会无怨吗!在家挞无怨,出外则文字狱无怨,被奴役无怨,背黑锅无怨,甚至冤死无怨了。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难道父母就可以死不认错吗?在家父母永远是对的,在外强权永远是对的,就可以伺候主子了。于是华夏文化的人格独立被奴颜婢膝取代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6-27 11:49
        回复
          《弟子规·谨》都是晚睡早起洗脸漱口衣冠整洁不挑食不饮酒等等等等,总之是谨小慎微,缩手缩脚,畏首畏尾。这绝不是孔子的瑾,“小不忍则乱大谋”;“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才是孔子的瑾。品格的培养才最重要,细节的精雕细琢实在是舍本逐末,甚至别有用心。培育志向小之人。怎可让奴才胸怀家国天下?奴才只能鼠目寸光、自私残忍、唯利是图。
          孔子的基本理论还有用,岂可死板僵化,一成不变?如2500年前夫子为什么反对箕踞?因为当时的华夏衣着有缺陷,箕踞——尤其是夏天——可能隐私暴露。孟子突然进入妻子的房间,因见妻子正在地上箕踞而坐、差点就把妻子给休了。至于后来,衣着发展了,箕踞除了占地方,可能会绊倒路过的人外,已经没有其他不好之处了。《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还有柳宗元也箕踞,不但箕踞,而且还写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箕踞已经是潇洒自如,无拘无束的代表,《弟子规·谨》云勿箕踞,这是食古不化。
          《弟子规·泛爱众》云:“恩欲报,怨欲忘。”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为了满清酋长的培养奴才的需要,公然违背圣人训。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6-27 13:33
          回复
            满清割裂权利与责任,篡改忠、孝的内容。
            儒学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权利责任是统一的,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的样子,臣才会像臣的样子)”。“政者正也,子率为正,熟敢不正?”“子欲善而民善矣”。管仲曰“上服度则六亲固”。“仓廪实而知礼节”。朱熹曰“存天理,灭人欲”。等等,君的权力大,责任大,道德约束更要严格,法律限制更要严厉。满清则是强权无限权力零责任,奴隶无限责任零权力。玄烨统治时期最离奇的一起案子落到农民陈四头上:陈四因为荒年带着全家逃荒,被玄烨以“污蔑大好形势罪”处死。满清酋长有无限权力,酋长说形势一片大好就是一片大好,老百姓零权力,连逃荒的权利都没有。
            儒学的忠是忠于执事。忠于国家,孟子说过,即使舜的父亲瞽叟杀人了,舜的臣子也该将瞽叟照抓不误。满清的忠是只允许忠于主子。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还是奴学。
            儒学的孝是敬,不与尊长直接对抗,但可以非暴力不合作,满清酋长的“孝”是顺,而且是绝对的。像舜那样不但不死,而且不告而娶,简直罪该万死了。《孝经》中曾参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回答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6-27 13:35
            回复
              孝是出于爱心,责任心,道德良心,而不是为了利益或朝廷的表奖,更不能像缴税一样视为负担,在外界压力下不得不然。
              孝有三重境界,赡养,让家人生活愉快是我的责任,也是你自信心和愉悦感的来源,更是你人生目标之一,对不同的家庭成员,爱的方式不同。对父母的爱是“敬”;抚养,出于报答养育之恩的心态;蓄养,迫于道德法律的压力,也做到了让父母衣食无忧,内心却视之为负担,盼他早点死。
              好人孝为本能,不需要《弟子规》,子女不会差;坏人再讲《弟子规》,能得到蓄养就不错了。
              翻遍《弟子规》,通篇除了“必须”就是“不许”,弟子的权利在哪里?君父的责任又在哪里?儒家礼的要求是君的道德高于士大夫,士大夫高于百姓,满清时期,弱势者无权利,必须遵守《弟子规》,强势者无责任,可以恣意妄为。君无论怎么做都是仁,臣必须忠,父无论怎么做都是慈,子必须孝,兄无论怎么做都是友,弟必须恭。因此字还是汉字,语还是汉语,经满清阉割,却变成奴学。今天,奴性仍然深入许多人的骨髓,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许多人自己堕落了,做高级狗奴才捞了一些骨头,反而污蔑古人的高尚。许多人不明真相,把满清奴学造的孽算到华夏文化头上。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6-27 13:37
              回复
                《弟子规》其他违反儒学之处。
                《弟子规》〈出则弟〉云“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这是墨家的理论,实际上行不通,孝是责任也是权利,首先要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对生父的孝那是法定责任,而且你知道他的脾气、秉性、需要,对于生父的错误,你有权以适当手段制止。对诸父的孝非法定责任也就没有权利,而且诸父有自己的子女。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能力有限。悌也一样,诸兄有自己的兄弟。只有在确定却是需要时你才可以起到应急的作用。事当改作敬。
                《弟子规》〈亲仁〉云“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仁者是令人畏惧吗?那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是畏惧吗?《弟子规》所说的仁者是胡酋——当时唯一的大圣大仁,动辄文字狱,自然是“人多畏”了,作为最大的奴隶主自然“色不媚”,至于“言不讳”,免了吧。而能亲此大圣大仁,自然无限好,不亲此大圣大仁,自然无限害。孔子的亲仁是思想上不断向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身体上向所谓的仁者顶礼膜拜。既然《弟子规》篡改了亲仁的内容,那么仁的内容,仁的要求自然免谈了,如果引申出“正君”则该文字狱了。
                《弟子规》〈泛爱众〉云:“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绝非孔子本意,模棱两可、明哲保身的乡原行径,是儒家坚决反对的。嫉恶如仇以身殉道才是儒家提倡的。儒家是固“疾之甚”,甘“祸且作”,因为“疾之甚”,孔子两次被迫流亡,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不是“扬人恶”又是什么?于是第一次流亡。好不容易回到鲁国,做了高官大司寇,却时时刻刻要消三家之权,这不是“疾之甚”又是什么?于是被迫第二次流亡。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对恶事不评判不反对,客观上就是成人之恶。而《弟子规》阉割掉了华夏文化的嫉恶如仇思想,代之以满清奴学的“同尘”。
                《弟子规》〈余力学文〉云:“非圣书,屛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就是说无需逻辑论证,无需事实证明,别人说的一定是错的。鲁迅说:阿拉伯人攻陷山鲁佐德城后,立刻烧毁了那里的图书馆,阿拉伯人的逻辑就是——如果那些书的内容和古兰经相同,则有古兰经在,无需留了,如果和古兰经不同,则是异端,不能留了。《弟子规》的逻辑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一样。需知真理愈辩愈明,这种唯我独尊的行使异端裁判权的行径,只能证明满清是中国的中世纪。
                当然《弟子规》的作者未必是个奴才,或有意教唆别人都做奴才,甚至可能是个德高望重的人。但是文字狱的教训太惨痛了,满清屠刀下的主流社会意识太强大了。思维过程自然而然的被限定在满清的理论范畴内。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6-27 13:39
                回复
                  当今主流国学奴才教案《弟子规》所暴露的胡朝的秘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6-27 13:48
                  回复
                    ??????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6-28 23:22
                    回复
                      是啊!直到今天有多少人仁志士明白呢?嗟乎?哀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不同相为谋!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6-29 15:16
                      回复
                        是啊!直到今天有多少人仁志士明白呢?嗟乎?哀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不同、不相为谋!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6-29 15:18
                        回复
                          满清文化
                          1、狗奴才文化 惟命是从,桀犬吠汤
                          2、太监文化 只考虑眼前利益,完全不考虑名誉、信用、后世评价
                          3、肥猪文化 只顾今日吃喝,不顾明天任人宰割
                          4、野兽文化 恃强凌弱、巧取豪夺、弱肉强食
                          5、小人文化 卑鄙无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6、娼妓文化 自甘堕落、自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7、伪君子文化 既做妓女又立牌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6-29 15:21
                          回复
                            当仁不让于师,孙子有理讲过爷!
                            不是君父千真万确,而是道义胜于尊长!
                            一身礼者从,一言压者逆!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心传身教,不令而从!
                            礼是双向的,互动的!彼此心动,相互尊重,从道义上讲是共鸣的!只要是人,道义永远是相通的!而不是沟通的!
                            是人讲人性,有良心,将心比心,换位思孝,对方的利弊,权衡考虑,而不是丛林规则的弱肉强食,你死我亡的游牧竞争,自私贪利到共产社会,极乐世界的天堂,幻想来生再世的鬼话心界。更不是渔猎沟通,诱饵陷阱的阴险奸诈,不劳所获的套路,置人死地而后快的毒辨诡辩,伪善其表,阳奉阴违的做人处世!大家懂吗?通过上述举例,相信你会明白什么是人了!
                            是王是士是人,都守道论易,重德性,知廉耻,懂中懂华,有别于民,有别于**,更有别于胡人和小人的民可以教化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6-29 16:16
                            回复
                              满清文化
                              1、狗奴才文化 惟命是从,桀犬吠汤
                              2、太监文化 只考虑眼前利益,完全不考虑名誉、信用、后世评价
                              3、肥猪文化 只顾今日吃喝,不顾明天任人宰割
                              4、野兽文化 恃强凌弱、巧取豪夺、弱肉强食
                              5、小人文化 卑鄙无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6、娼妓文化 自甘堕落、自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7、伪君子文化 既做妓女又立牌坊


                              IP属地:安徽19楼2019-03-04 21: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