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功吧 关注:186贴子:817
  • 5回复贴,共1

《存神炼气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存神炼气铭》
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窟宅,即洞府,这是对神仙住所的一种称呼),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气,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在),长生不死。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在),身存年永。
常住道源,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于真性,日月齐龄,道成究竟。
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海若具(具备),自然饱矣。
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
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在,峭壁千里,去住无碍。
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阻无碍。
五时七候,入胎定观。
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思虑度(过)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静,心多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勤策(勤加鞭策),追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心常静散相半,用心勤策(勤加鞭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心田摄熟,坚定难散,从此以后,外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做作矣。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清心畅,停心入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境,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知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绿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侯,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身超物外,迥jiǒng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圣贤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妄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是留神驻形之道,术在口诀,不书于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达之人,逢斯圣文矣。


1楼2018-06-23 17:36回复
    指玄访道篇
    堪叹世间学修行,不明性理说道经。
    先天三宝拆散了,金木水火不相生。
    闭目枯坐假装像,不知采取乱胡行。
    自己盲修自昧自,将错传人问自心。
    那里是你生死窍,谁个才是本来真。
    冬至一阳在何处,夏至一阴怎么生。
    离明二字怎么讲,返本还原怎样行。
    拆坎补离怎下手,清浊二气何处分。
    爻珠老嫩甚物件,织女牛郎怎相亲。
    修行不明此中理,切莫人前谈坎离。
    守死血心默景意,现出幻景当宝贝。
    大限来时无常取,凭何本领避吉凶。
    劝君早究生死处,访求明师指灵机。
    悟真参同为凭据,大学中庸言贯一。
    玉皇心经藏妙义,金刚宝典醒愚迷。
    三教圣经同一理,并非分门别有奇。
    吾把下手来洩论,仔细参详访圣师。
    无缝塔前收神炁,譬如北辰一真机。
    芦茅穿膝浊拨出,存无守有恍惚时。
    居其所止归善地,众星共之朝紫微。
    四句偈等七宝布,虎归龙穴现明珠。
    松木慧剑高举起,降伏邪魔把头低。
    十恶八邪归正处,四大苦海返太虚。
    六百卦足结灵体,千八二六养胎息。
    离兑震数纯阳聚,不增不减是真如。
    万法归一十六句,得受平步上天梯。
    若问此篇谁人著,单传直指号涵谷。


    2楼2018-06-26 10:49
    回复
      静功总说
      丹道修炼,从静功起步。其实内丹功夫的一切层次,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入手、
      了手及中间过程,其中每一阶段的各个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内丹修炼总的称为静功,由此可见静功在道教修炼之中的重要性。
      静功在道家内丹功法之中,是最基础的起步功法。而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之中,却属于最高级的功夫。内丹与气功在层次上的差别,于此可见。
      静功之道
      道家内丹,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 、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
      ①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公开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②两耳返听。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 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耳韵,神内注,以便导心人静。
      ③口须塞兑。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
      ④舌抵上腭。即把舌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因为上跨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此以舌抵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⑤自然呼吸。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合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 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混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进人静的境界。
      静功层次
      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皆须逐步印证:
      ①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人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 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情况。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甚至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身静为静功之初层功夫。
      ②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心地中的念想尚未完全清除。这时, 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空洞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此为静功之中成。
      ③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干净。 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人混混饨饨境界。空而不空,故曰混饨。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
      一般人讲静功,至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气功家讲静功, 做到身体不动就是成功,很难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意念,更加难以做到心静,这样的做法不过达到初层而已。只有道家真正的静功之学,由身静之后,进一步培养心静,又以为心静并不彻底,还要深入修习意静,方为静功之真境界。于此可见道家功法之高妙,所谓玄之又玄。除将静功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三阶修习之外,往上并无止境,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望及,兹略不述。
      上述身静、心静、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误认为偏修心性,对于肉体无关,其实不然。道家静功奥妙,直指修炼真机。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炁,意不动曰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贯串其内,成为一部修炼大法。
      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于是通过静功筑基,可以补足精炁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这也正是丹道筑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虽不懂道。
      观之甚多
      感之甚多
      今世无缘
      奈情索索
      病痛生死
      如丧考妣
      人活在世
      司空见惯
      ……
      静功为媒
      唔望缘入…
      但求问心!
      尽,贻笑大方。


      3楼2018-07-03 20:58
      收起回复
        若水青青守心法
        一.要守心
        心是道之种,心是人之根,心是气之宗。 心连人身十五脉,是人的气血之机。
        心里住着人的元神,元神在投胎的时候,会把自身百分之九十的能量用于激活这个肉身,剩下的百分之十,就沉睡心里。
        我们只有为元神提供足够的能量,元神才可以醒来。而元神带着我们累世的记忆,通过唤醒元神,也就是我们的自性上师,他可以指导我们修行。
        二 .如何守心
        首先你要找到心。心 ,人人都有,但是,一般只有你剧烈运动,或者太紧张太激动的时候,才可以感受到心。除了这些情况,我们该如何准确地感受心呢?
        守心首先要静下来,放松,止念。 然后,眼观鼻 鼻观心 反观 化无。
        心是方寸山,如拳头大小。这么一片区域,该守哪,效果才会好呢? 心尖。
        只要守对,心就会暖暖的,能量聚于心,这样,随着能量越来越多,心也就越来越热,这样,才会有奇迹发生。 守心,心位离,肾位坎, 守心,聚五脏之精华, 然后,守心达到一定火候, 导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人元窍被下降的心火,上升的肾水,共同作用,致使人元窍开。
        (人元窍开的感受,我的是一股强大的气流从心那下泻,直到双腿。 这里各人感受不同。)
        人元窍开,水火交媾,守心聚的就是玉液。 当心越来越热,就会形成玉液。玉液是坎离交媾提纯转化而来的。 随着心里积攒的玉液越来越多,物我两忘,恍惚之间,热液就会从心流出入下丹田。
        这一步就是 热液滴丹田的功态。 热液滴丹田这一步,有些人快,有些人慢,此时应继续保持直到把心守凉,守到透心凉。 热液所滴之处,会清楚的感觉出,那里清凉一片。当感觉心里全部清凉,那就代表热液滴尽。这就是热液滴丹田。
        守心这个过程就是五气朝元,即人身上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能量聚于心,心里住着元神,故说五气朝元。 心开也就打开了人身上的气血之机。人身上的气血之机一旦打开,是会修复身体的。
        心开另一个功态是,心开元婴现。
        元婴出来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以光球的形式出来,在眼前晃悠,而后入下丹田。 二是在梦里以生孩子的形式,出来。 三是元神早醒,肉心后开的人,这个光球就看不到了,因为早出来了。
        守心是快功,需要人一鼓作气,专注守心。 平时勤练功,忙的时候要一念在心。即时刻与心不离不弃。 把心当做自己的母亲、孩子、恋人一般去呵护,轻轻柔柔地去守,这样心才会给你回应。
        守心最好的火候有心有热有气感,无我无物无杂念。
        守心要守心灵,肉心与心灵本是一体。守心灵,和心建立沟通,心神才会回应你,守心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守心护命于心间。守心是个永久工程,心开后,平时也要注意一念在心,这样使心不蒙尘。平时遇到阴符,邪气等,心会热,这时候直接守心化掉……
        三守心法练功禁忌
        1、孕妇不可练。因为孕妇要孕育胎儿,如果守心,五脏之气被心吸收,那么等于和胎儿抢气机,所以孕妇不可以练。
        2、心脏病患者也不能练。


        4楼2018-07-04 16:25
        回复
          个人 觉得,这和锁鼻术有关
          他传授的是陈抟老祖的法子,源自老祖“锁鼻术”的修炼根基。达元子要成天功端坐,告诉他:人的鼻梁正中有一要穴,名“年寿穴”。此穴丹道书不载,只在陈抟真人所传《麻衣神相》,麻衣道人看人年寿即可知人寿命长短。静坐中意守年寿洞开一窍,似守非守,有意无意,不即不离,天长日久,此处发痒,此穴洞开,即能增寿。意守年寿之后,再意守鼻头下人中穴处,虚灵一窍,静观呼吸,不即不离,似守非守,同时神意观照下丹田气海,似观非观,似照非照,天长日久,自有神妙。待观守到鼻息与丹田真意相应时会进入真胎息,如在母腹,胞胎元息,一往一来,元气氤氲,妙不可言,全无后天呼吸,谓之“锁鼻”也。此术朱晦翁未得全诀,融《楞严》“鼻端守白”之法,写成《调息箴》,虽然有效,难入胎息之门,一窍之差,差之远矣。然辛稼轩说朱晦翁“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目为得道者也。我法简明,心神灵静,可入禅定,定中出神矣。此法添油接命,培元补气,比意守夹脊命门、丹田气海简捷,直入胎息。成天功暗记于心,静坐养元。达元子与他同坐,暗中加持,为他开关展窍,通经疏脉,与天地合气。坐到东方既白,方才出定。成天功对达元子说:“师兄,起初鼻孔发痒,渐渐感到鼻孔通天,无比巨大,继而身心泰和,口中甘津生出,腹内一团氤氲元气与口腔中真气相合,任脉通畅,无尽元气自天而入,进入吾腹,腹如东海,容纳无穷,难怪此处叫‘气海’。等到后半夜,感到呼吸停止,妙乐生起,美快无比,遍体阳和,后脑清凉异常,大有甘露灌顶之美。”达元子说:“这是初步境界,如此修持,自得锁鼻术妙处。可惜天下多少道人,不明此简单之法,在那里塞鼻子、堵嘴巴,用尽后天有为法门,难得胎息之真。贤弟好生修炼,自能返老还童。”
          朝阳初升,大地照临,园中鸟鸣,间间关关,悦耳动听,成天功走出房门,阳光和煦,温暖周遍。丹田温热,身体轻快,呼吸似有似无。他感到诧异,修持一夜,竟有如此功效。


          13楼2021-09-10 1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