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 千 多 年 一 遇 的 大 事
——肥城新城迁建旳前前后后
肥城县自西汉初年建置,距今已2200多年。 两千多年一遇的县城搬迁,这是人的一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1975年国家计委批准肥城县县城搬迁伊始,我就调到“县城搬迁办公室”工作,我非常珍惜这一机遇,在参与新城迁建的岁月里,工作兢兢业业,勤恳尽职。从新城选址、规划、征用土地、施工建设的整个迁建过程中,提出过自己的见地,付出了诸多艰辛。1980年元旦,县委、县政府等党政机关迁驻新城,是年4月我又奉命筹建“肥城县城市建设局”,任副局长,先后在新城迁建中工作8年,直到1982年调离城市建设局到县人民医院任职。
一、领导机构。国家批准肥城县城搬迁后,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由泰安地区行署牵头成立“肥城县县城搬迁领导小组”,一名副专员任组长,行署计委、煤炭局和肥城县委、县政府及肥城矿务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设办事机构,即肥城县城搬迁办公室,县政府一名副县长和矿务局一名副局长任正副主任,专职抓搬迁工作。办公室设秘书组、规划施工组、财务组、供电架设组、后勤供应组。秘书组是办公室的智囊,负责上呈下达,统筹协调等。
二、新城选址。自1958年杨庄煤矿建矿始,老县城就面临着搬迁的问题。新县城建在哪里?曾几易其址。
第一方案:选在王瓜店村以西,康王河以北,。县医院已在此建房20多间,后因“大跃进”而终止。
第二方案:在肥城火车站以南,毛家小庄以东,康王河以北,玉皇山以西,因这里发展受限而放弃。
第三方案:是在“文革”后期,由于杨庄煤矿的开采延伸,巷道已穿越城下,采面受阻。这时选址在伊家沟村以东,井楼村以西,济兖公路两侧的瘠薄沙地上。经多次评估,以交通要道穿越城区存有安全隐患,且发展受限而放弃。
第四方案:就是新城现在这个位置。当时是在中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背景下选址的。全县人民非常关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也非常慎重,首先要考虑到粮食生产,要保证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既要珍惜保护好土地,又要保证新城建设用地;其次要利于备战。经过地、县领导和专家的多次筛选,最后,省委书记苏毅然等省、地、县三级领导,亲临现场,实地察看,确定:以龙山河为中心,刘庄村以西,向东不能越过济兖公路,向北不能越过伊家沟村南的沿子路(大体是现在的泰临公路这个位置),南界在孙家小庄以北,向西沿白云山北麓西延发展。这里的优势是:占地大多是丘陵山地,土地瘠薄;西、南两面环山,有利于防空备战;东临济兖公路,北面是泰肥铁路,交通便利,一旦有战事,物资能进的来,保得住,疏散时能拉得出,行动快;城内有河,又傍龙山,这是最理想的城址。
三、新城规划。谈到新城规划,在此应该说明的是,肥城人民在新城迁建这个问题上是作了很大牺牲,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自1958年杨庄煤矿一建立,老县城既面临着搬迁。建矿后,从县委、县政府到各工厂企业、机关单位,从干部职工到普通群众,严格遵循“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20多年来坚持不搞新的建设项目,不借改造之名进行扩建,一直停留在修修补补,勉强维持迁就的状况。因此,办公、生产及居住面积,公共文化设施,还有居民用房面积都非常狭小而紧张。在此情况下,省、地领导提出,新城规划要打破小农经济思想,要有前瞻性。县委、县政府领导要求:新城规划要30年不落后,规划中要参照各单位的原有建筑面积作为基础,适当提高,略有改善,保证重点,及早让出采面。
县城搬迁办公室,根据各级领导的要求,全体工作人员统一组织调配,兵分两路,展开规划前的准备工作。一路查清家底,对各搬迁单位的办公室、职工及居民用房、公共设施面积等全面丈量,逐一核实。一路对新城址进行测量规划。当时正值七月流火的酷暑季节,城址大地一片庄稼。工作人员每天起早贪黑,骑自行车往返于老城与新城址之间,在这两平方多公里的庄稼地里举量杆,扯皮尺,丈量着,记录着,描绘着,庄家叶子拉的胳膊、脸上红一道紫一道的,身上流出的汗水煞得生疼。中午,就在济兖公路边的柳树底下,啃馒头,就咸菜,自备水壶,并借此休息片刻。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劳顿,按照各单位的属性以及道路、桥涵、公共场所,结合地形地貌,合理布局,绘制出新城规划平面图。
1976年5月15日山东省政府批准:肥城县新县城迁建规划。同时,山东省民政厅批准新城迁建用地1500余亩。并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意见,整个新城面积(包括龙山、龙山河、绿地、道路等)控制在两平方公里左右。
四、施工建设。我们在经过前期准备,实现“三通”(路通、电通、水通)的情况下,于1977年春全面启动。当时,可能是肥城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建筑工地,在两平方公里的工地上,塔吊林立,车水马龙,轰轰烈烈,生机勃勃。
新城迁建,国家计委批准投资3900万元,并同时按投资万元/吨钢,万元/1立方米木材的供应指标下达。然而,施工是在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切物资都是凭证、凭票、按计划指标来供应的一个特殊时期进行的,由于生产供不应求,有指标拿不到物资,影响施工。我们便协调有关部门,派出多路采购人员,带着计划指标到全国各地组织货源,以满足施工需求。随着新城建设的进展,又加物价上涨因素,资金不足和“三材”(钢材、木材、水泥)计划供应指标的缺口很大。我曾两次陪同泰安行署副专员、搬迁领导小组组长顾廷臣等地、县领导赴北京,向国家计委和煤炭部汇报建设施工进度,提请追加投资和三材的计划供应指标。后来,地方材料(砖、瓦、石灰)吃紧,主要是煤炭供应指标不足,影响地材的烧制生产。为此,我再赴北京向煤炭部汇报,争取追加煤炭计划供应指标。由于各级领导对新城建设的关注支持和搬迁办公室及各搬迁单位的共同努力,克服建筑材料、施工力量、资金不足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奋战三年,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满足工作、生产、生活的需求条件。县委、县政府决定:于1980年元旦开始在新城对外办公。此时此刻,作为一个新城建设的亲历者,感慨良多,那种喜悦心情,无以言表。值得回忆的是,第一次踏上新城这块土地时也有我的脚印。
新城迁建30多年来,全县人民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抢抓机遇,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面积已由当初的两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0多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生态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良好,城市优美洁净,生活舒适便捷,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全市人民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振奋精神,同心同德,踏实工作,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肥城新城迁建旳前前后后
肥城县自西汉初年建置,距今已2200多年。 两千多年一遇的县城搬迁,这是人的一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1975年国家计委批准肥城县县城搬迁伊始,我就调到“县城搬迁办公室”工作,我非常珍惜这一机遇,在参与新城迁建的岁月里,工作兢兢业业,勤恳尽职。从新城选址、规划、征用土地、施工建设的整个迁建过程中,提出过自己的见地,付出了诸多艰辛。1980年元旦,县委、县政府等党政机关迁驻新城,是年4月我又奉命筹建“肥城县城市建设局”,任副局长,先后在新城迁建中工作8年,直到1982年调离城市建设局到县人民医院任职。
一、领导机构。国家批准肥城县城搬迁后,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由泰安地区行署牵头成立“肥城县县城搬迁领导小组”,一名副专员任组长,行署计委、煤炭局和肥城县委、县政府及肥城矿务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设办事机构,即肥城县城搬迁办公室,县政府一名副县长和矿务局一名副局长任正副主任,专职抓搬迁工作。办公室设秘书组、规划施工组、财务组、供电架设组、后勤供应组。秘书组是办公室的智囊,负责上呈下达,统筹协调等。
二、新城选址。自1958年杨庄煤矿建矿始,老县城就面临着搬迁的问题。新县城建在哪里?曾几易其址。
第一方案:选在王瓜店村以西,康王河以北,。县医院已在此建房20多间,后因“大跃进”而终止。
第二方案:在肥城火车站以南,毛家小庄以东,康王河以北,玉皇山以西,因这里发展受限而放弃。
第三方案:是在“文革”后期,由于杨庄煤矿的开采延伸,巷道已穿越城下,采面受阻。这时选址在伊家沟村以东,井楼村以西,济兖公路两侧的瘠薄沙地上。经多次评估,以交通要道穿越城区存有安全隐患,且发展受限而放弃。
第四方案:就是新城现在这个位置。当时是在中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背景下选址的。全县人民非常关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也非常慎重,首先要考虑到粮食生产,要保证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既要珍惜保护好土地,又要保证新城建设用地;其次要利于备战。经过地、县领导和专家的多次筛选,最后,省委书记苏毅然等省、地、县三级领导,亲临现场,实地察看,确定:以龙山河为中心,刘庄村以西,向东不能越过济兖公路,向北不能越过伊家沟村南的沿子路(大体是现在的泰临公路这个位置),南界在孙家小庄以北,向西沿白云山北麓西延发展。这里的优势是:占地大多是丘陵山地,土地瘠薄;西、南两面环山,有利于防空备战;东临济兖公路,北面是泰肥铁路,交通便利,一旦有战事,物资能进的来,保得住,疏散时能拉得出,行动快;城内有河,又傍龙山,这是最理想的城址。
三、新城规划。谈到新城规划,在此应该说明的是,肥城人民在新城迁建这个问题上是作了很大牺牲,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自1958年杨庄煤矿一建立,老县城既面临着搬迁。建矿后,从县委、县政府到各工厂企业、机关单位,从干部职工到普通群众,严格遵循“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20多年来坚持不搞新的建设项目,不借改造之名进行扩建,一直停留在修修补补,勉强维持迁就的状况。因此,办公、生产及居住面积,公共文化设施,还有居民用房面积都非常狭小而紧张。在此情况下,省、地领导提出,新城规划要打破小农经济思想,要有前瞻性。县委、县政府领导要求:新城规划要30年不落后,规划中要参照各单位的原有建筑面积作为基础,适当提高,略有改善,保证重点,及早让出采面。
县城搬迁办公室,根据各级领导的要求,全体工作人员统一组织调配,兵分两路,展开规划前的准备工作。一路查清家底,对各搬迁单位的办公室、职工及居民用房、公共设施面积等全面丈量,逐一核实。一路对新城址进行测量规划。当时正值七月流火的酷暑季节,城址大地一片庄稼。工作人员每天起早贪黑,骑自行车往返于老城与新城址之间,在这两平方多公里的庄稼地里举量杆,扯皮尺,丈量着,记录着,描绘着,庄家叶子拉的胳膊、脸上红一道紫一道的,身上流出的汗水煞得生疼。中午,就在济兖公路边的柳树底下,啃馒头,就咸菜,自备水壶,并借此休息片刻。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劳顿,按照各单位的属性以及道路、桥涵、公共场所,结合地形地貌,合理布局,绘制出新城规划平面图。
1976年5月15日山东省政府批准:肥城县新县城迁建规划。同时,山东省民政厅批准新城迁建用地1500余亩。并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意见,整个新城面积(包括龙山、龙山河、绿地、道路等)控制在两平方公里左右。
四、施工建设。我们在经过前期准备,实现“三通”(路通、电通、水通)的情况下,于1977年春全面启动。当时,可能是肥城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建筑工地,在两平方公里的工地上,塔吊林立,车水马龙,轰轰烈烈,生机勃勃。
新城迁建,国家计委批准投资3900万元,并同时按投资万元/吨钢,万元/1立方米木材的供应指标下达。然而,施工是在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切物资都是凭证、凭票、按计划指标来供应的一个特殊时期进行的,由于生产供不应求,有指标拿不到物资,影响施工。我们便协调有关部门,派出多路采购人员,带着计划指标到全国各地组织货源,以满足施工需求。随着新城建设的进展,又加物价上涨因素,资金不足和“三材”(钢材、木材、水泥)计划供应指标的缺口很大。我曾两次陪同泰安行署副专员、搬迁领导小组组长顾廷臣等地、县领导赴北京,向国家计委和煤炭部汇报建设施工进度,提请追加投资和三材的计划供应指标。后来,地方材料(砖、瓦、石灰)吃紧,主要是煤炭供应指标不足,影响地材的烧制生产。为此,我再赴北京向煤炭部汇报,争取追加煤炭计划供应指标。由于各级领导对新城建设的关注支持和搬迁办公室及各搬迁单位的共同努力,克服建筑材料、施工力量、资金不足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奋战三年,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满足工作、生产、生活的需求条件。县委、县政府决定:于1980年元旦开始在新城对外办公。此时此刻,作为一个新城建设的亲历者,感慨良多,那种喜悦心情,无以言表。值得回忆的是,第一次踏上新城这块土地时也有我的脚印。
新城迁建30多年来,全县人民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抢抓机遇,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面积已由当初的两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0多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生态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良好,城市优美洁净,生活舒适便捷,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全市人民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振奋精神,同心同德,踏实工作,共同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