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汉纪五十四》。
对白话原文作整理:东汉末年,宦官当道,朝廷腐败,天下动荡。及至阉党伏诛,西州军阀董卓乘机以勤王之名领兵入京,废立天子,祸乱朝纲,由此引发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后,董卓失败,各路军阀为争夺天子汉献帝发生混战,献帝因此颠沛流离。及至曹操兴起,迎奉天子,定都许昌。自此,朝廷置于曹操的控制之下。
后,曹操欲讨伐河北军阀袁绍,为防其勾结关中势力,遣朝中重臣钟繇坐镇长安,安抚关中军阀马腾、韩遂。马、韩二人表示臣服,遣子入朝为质。曹操听从谋士建议,决意在北伐袁绍之前,先灭在东部控制徐州的吕布,遂擢升吕布为左将军以为**,吕布大喜。吕布治下的沛国相陈珪主动派遣其子陈登赴京觐见,曹操随即擢拔陈珪父子二人的官阶,陈珪父子遂成为曹操在徐州的内应,最终协助曹操除掉吕布。后,幽州军阀鲜于辅纵观大势,决定投靠朝廷,被封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宛城军阀张绣权衡利害,遂率部归附朝廷,被封为扬武将军。
个人原创批注笔记:曹操想要在攻伐袁绍之前稳定关中,使其不为袁绍所用,遂以朝廷的名义安抚关中军阀马腾、韩遂,立时就换来了他们的合作。曹操想要除掉吕布,遂以朝廷的名义对吕布治下的陈珪父子加官进爵,就立即将他们收买过来了;曹操想要暂时稳住吕布,遂以朝廷的名义对他加官进爵,立时就使吕布大喜。幽州和宛城两处的军阀,在结合时局对利害进行权衡之后,毅然做出了投靠曹操的决定。从关中、徐州、幽州、宛城这四个地方势力的态度可以管窥一豹,知道天下诸侯的态度,由此可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乱世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于诸侯们而言,东汉朝廷虽然式微,但是名义上还存在,还没有灭亡,将来是复兴还是灭亡,谁也说不好;今后形势走向如何,最终鹿死谁手,谁也说不好。这就是不确定性。
诸侯当中,有的人轻举妄动,僭越称帝,虽然一时没有招致讨伐,却也被众人视为不智之举。有的人则采取暂时性的谋略,静观其变,同时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实力。前者之所以招致“不智”的诟病,是因为眼下朝廷毕竟还没有灭亡,自立实属不义之举,更重要的是假若日后朝廷死灰复燃,天下再度归心,到那时这个自立者便不容于天下,就会成为群起而讨之的对象!这就是不知道给自己留退路。后者堪称聪明,但是内心也是时刻彷徨的,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谁率先给出了一个确定性,谁就能够在天下占据主动。曹操一朝掌握住了天子,以忠臣之貌立于庙堂,以忠义之名辅佐朝廷,在天下人看来,虽然并不能确定曹操是忠是奸,但如果曹操真的忠心辅佐朝廷,那么朝廷就很有可能再度复兴,到那时谁背叛过朝廷谁就是个死,这就是确定性。所以,诸侯们都不敢不再正视朝廷,遂见风使舵,积极向朝廷示好,表示效忠。这样一来,曹操在群雄中就占据了主动。也就是说,朝廷因为曹操力量的注入,得到了诸侯们的正视。诸侯们联系朝廷表忠心,使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话语权,曹操便可假此话语权根据自己的意图名正言顺地对诸侯们加官进爵,收买利用,攻伐兼并,从而布局天下。
诸侯们的目的始终是扩大自己的利益,无论朝廷灭与未灭。只不过,朝廷若灭亡,大家各自撕破脸皮相互攻杀便是。朝廷尚未灭亡,且又注入了曹操力量,日后是否会复兴起来,很不好说。倘若日后朝廷在曹操的辅佐下兴盛起来,那么今日谁晚尊奉朝廷一步,届时谁怕是就要遭受诛灭。所以曹操一旦进驻朝廷,懂得避免重蹈董卓的覆辙,以正道施政,诸侯们看到这些,就晓得曹操不像董卓,一时间没有什么把柄可抓,而且曹操起初表现得很像个忠臣,诸侯们就会猜测朝廷日后说不准会复兴起来,因此都不敢得罪朝廷,并急于恢复与朝廷的关系,在第一时间表忠心,生怕落后而在将来招致讨伐。以上两种情况,对于诸侯们而言,目的相同,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谁都希望能够长治久安,进可以割据一方,退也能够位列公卿。尊奉朝廷,一者,自己的割据政权就具备了合法性,自己就可以免遭讨伐,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安定。再者,拥有朝廷封的官爵更硬气,自己就名正言顺,人心就能归附,实力就能得到发展。三者,具备朝廷的名号后,就得到了朝廷的庇护,别人就不敢也不能轻易侵犯自己,倘若有人若侵犯自己,就可求助于朝廷,届时执掌朝廷的曹操便正好有了兼并对方的口实,随即以朝廷之名派兵讨伐。以上说的是“进”。倘若日后自己的政权失败,因为先前尊奉朝廷的缘故,还可以被调入朝廷担任朝臣,不失富贵,这就是“退”。曹操正是懂得天下诸侯们的关于“进”与“退”的想法,所以能够成功施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
曹操有智谋,他谋虑的不是眼前,而是未来,看的是后三步。天子,可先尊奉着,因为当下能够带来实际的益处。把天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不妨碍日后对实际权力的掌控!日后是想尊奉他还是想叛逆他,不都由自己说了算!以朝廷的名义号令诸侯,虽然换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臣服,并不能得到真心的归附,但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安抚大多数,避免树敌过多,这样就可以腾出工夫来对付主要敌人。一旦打败主要敌人,那些心存异志的诸侯们还有谁敢轻举妄动!这时候再从容地以朝廷的名义把他们撤掉,以自己的心腹取而代之,就顺水推舟了!倘若有人抗命不从,那么就立即将其冠以谋反的罪名,将其地盘作为封赏,鼓动其他诸侯讨灭之即可。
对白话原文作整理:东汉末年,宦官当道,朝廷腐败,天下动荡。及至阉党伏诛,西州军阀董卓乘机以勤王之名领兵入京,废立天子,祸乱朝纲,由此引发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后,董卓失败,各路军阀为争夺天子汉献帝发生混战,献帝因此颠沛流离。及至曹操兴起,迎奉天子,定都许昌。自此,朝廷置于曹操的控制之下。
后,曹操欲讨伐河北军阀袁绍,为防其勾结关中势力,遣朝中重臣钟繇坐镇长安,安抚关中军阀马腾、韩遂。马、韩二人表示臣服,遣子入朝为质。曹操听从谋士建议,决意在北伐袁绍之前,先灭在东部控制徐州的吕布,遂擢升吕布为左将军以为**,吕布大喜。吕布治下的沛国相陈珪主动派遣其子陈登赴京觐见,曹操随即擢拔陈珪父子二人的官阶,陈珪父子遂成为曹操在徐州的内应,最终协助曹操除掉吕布。后,幽州军阀鲜于辅纵观大势,决定投靠朝廷,被封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宛城军阀张绣权衡利害,遂率部归附朝廷,被封为扬武将军。
个人原创批注笔记:曹操想要在攻伐袁绍之前稳定关中,使其不为袁绍所用,遂以朝廷的名义安抚关中军阀马腾、韩遂,立时就换来了他们的合作。曹操想要除掉吕布,遂以朝廷的名义对吕布治下的陈珪父子加官进爵,就立即将他们收买过来了;曹操想要暂时稳住吕布,遂以朝廷的名义对他加官进爵,立时就使吕布大喜。幽州和宛城两处的军阀,在结合时局对利害进行权衡之后,毅然做出了投靠曹操的决定。从关中、徐州、幽州、宛城这四个地方势力的态度可以管窥一豹,知道天下诸侯的态度,由此可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乱世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于诸侯们而言,东汉朝廷虽然式微,但是名义上还存在,还没有灭亡,将来是复兴还是灭亡,谁也说不好;今后形势走向如何,最终鹿死谁手,谁也说不好。这就是不确定性。
诸侯当中,有的人轻举妄动,僭越称帝,虽然一时没有招致讨伐,却也被众人视为不智之举。有的人则采取暂时性的谋略,静观其变,同时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实力。前者之所以招致“不智”的诟病,是因为眼下朝廷毕竟还没有灭亡,自立实属不义之举,更重要的是假若日后朝廷死灰复燃,天下再度归心,到那时这个自立者便不容于天下,就会成为群起而讨之的对象!这就是不知道给自己留退路。后者堪称聪明,但是内心也是时刻彷徨的,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谁率先给出了一个确定性,谁就能够在天下占据主动。曹操一朝掌握住了天子,以忠臣之貌立于庙堂,以忠义之名辅佐朝廷,在天下人看来,虽然并不能确定曹操是忠是奸,但如果曹操真的忠心辅佐朝廷,那么朝廷就很有可能再度复兴,到那时谁背叛过朝廷谁就是个死,这就是确定性。所以,诸侯们都不敢不再正视朝廷,遂见风使舵,积极向朝廷示好,表示效忠。这样一来,曹操在群雄中就占据了主动。也就是说,朝廷因为曹操力量的注入,得到了诸侯们的正视。诸侯们联系朝廷表忠心,使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话语权,曹操便可假此话语权根据自己的意图名正言顺地对诸侯们加官进爵,收买利用,攻伐兼并,从而布局天下。
诸侯们的目的始终是扩大自己的利益,无论朝廷灭与未灭。只不过,朝廷若灭亡,大家各自撕破脸皮相互攻杀便是。朝廷尚未灭亡,且又注入了曹操力量,日后是否会复兴起来,很不好说。倘若日后朝廷在曹操的辅佐下兴盛起来,那么今日谁晚尊奉朝廷一步,届时谁怕是就要遭受诛灭。所以曹操一旦进驻朝廷,懂得避免重蹈董卓的覆辙,以正道施政,诸侯们看到这些,就晓得曹操不像董卓,一时间没有什么把柄可抓,而且曹操起初表现得很像个忠臣,诸侯们就会猜测朝廷日后说不准会复兴起来,因此都不敢得罪朝廷,并急于恢复与朝廷的关系,在第一时间表忠心,生怕落后而在将来招致讨伐。以上两种情况,对于诸侯们而言,目的相同,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谁都希望能够长治久安,进可以割据一方,退也能够位列公卿。尊奉朝廷,一者,自己的割据政权就具备了合法性,自己就可以免遭讨伐,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安定。再者,拥有朝廷封的官爵更硬气,自己就名正言顺,人心就能归附,实力就能得到发展。三者,具备朝廷的名号后,就得到了朝廷的庇护,别人就不敢也不能轻易侵犯自己,倘若有人若侵犯自己,就可求助于朝廷,届时执掌朝廷的曹操便正好有了兼并对方的口实,随即以朝廷之名派兵讨伐。以上说的是“进”。倘若日后自己的政权失败,因为先前尊奉朝廷的缘故,还可以被调入朝廷担任朝臣,不失富贵,这就是“退”。曹操正是懂得天下诸侯们的关于“进”与“退”的想法,所以能够成功施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
曹操有智谋,他谋虑的不是眼前,而是未来,看的是后三步。天子,可先尊奉着,因为当下能够带来实际的益处。把天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不妨碍日后对实际权力的掌控!日后是想尊奉他还是想叛逆他,不都由自己说了算!以朝廷的名义号令诸侯,虽然换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臣服,并不能得到真心的归附,但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安抚大多数,避免树敌过多,这样就可以腾出工夫来对付主要敌人。一旦打败主要敌人,那些心存异志的诸侯们还有谁敢轻举妄动!这时候再从容地以朝廷的名义把他们撤掉,以自己的心腹取而代之,就顺水推舟了!倘若有人抗命不从,那么就立即将其冠以谋反的罪名,将其地盘作为封赏,鼓动其他诸侯讨灭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