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儒家思想能让人明白应该怎么过这一生,人的内心自然就容易快乐,至于外在的成就,则要看机缘。我们常说孟子最了解孔子,一般人听到颜渊会觉得他很穷、很可怜,还不幸短命,比孔子早过世,非常可惜。但是孟子却说:“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孟子•离娄下》)这句话是对颜渊最高的评价。颜渊一生没有做官,没有成就任何事业,只是努力修养德行。很多人认为不要太在乎德行,万一短命又如何?也有人认为,德行好,身体不好又有什么用呢?没有正式的功业啊。但孟子说什么?大禹治水,后稷教百姓稼穑,都是古代的圣人。但是,大禹、后稷如果与颜渊交换处境,成就也是一样的。这一句话不但充分了解颜渊,也肯定他的德行成就。人活在世间,无法要求一定要成就什么事业,因为成就绝不能用外在的名利权位来衡量,人的真正成就在内不在外。儒家、道家在这方面是一致的。儒家强调完美的人格,道家强调完美的智慧,他们分别发展,各有所重。
知识分子为什么具有使命感?《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守城门的人见多识广,他听到子路从孔氏来,就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我去曲阜参观孔林、孔庙,有人问孔庙为何有“生民未有”四个字的横匾。它来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孔子的学生推崇他的话整合起来,结论是“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指的是从有人类以来,没有像孔子这样的人。当然,古人不知道希腊、印度这些这方,只是就他们所认识的人来说。一个守城门的人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这话就有客观性了。
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还是要做,那是为什么呢?举例来说,国家就好像一辆游览车,天子就是司机,他开车带着全体百姓去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享福,就如同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去一个流出牛奶与蜜的地方。结果开车开到一半,天子心脏病发倒了下来。这时车上谁有使命,谁有责任去开车呢?有钱人吗?有权力的人吗?凶悍的人吗?答案很简单,懂得怎么开车的人。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知识分子并非狂妄自大,而是学会五经六艺之后,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照顾百姓。
古代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商汤、周武王,遇到国家有难,必定先反省自己。所以,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是怎么来的?因为他懂得如何让国家走上正路。西方也是如此,柏拉图强调,一个城邦最好是由哲学家来担任君王,万一做不到这点,就只好让君王学习哲学。哲学家的原则很清楚,他爱好智慧,不会只考虑实际的效益、财富或享受,他希望把百姓带进一个理想的城邦。
自有人类以来,知识分子总是少数的一群人,一辈子都希望追求真理,希望对平凡人的现实生活有所贡献,让社会能够向上提升,人间愈来愈美好。其实很多伟大的圣贤,自身没有什么享受。释迦牟尼本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出生不久,他父亲就找人算命,知道他将来会出家。父亲当然不希望如此,十六岁就为他娶妻。他在二十九岁时首度出城,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因而明白众生皆苦,下定决心要替人类解决苦难,于是出家修行,最后创立了佛教。
苏格拉底晚年被别人诬告,因为他言辞犀利,揭穿许多名人的面具,逼得大家去追求真理。那些伪善的人遭他揭穿,于是联合起来告他,让他被判死刑。他本来可以逃狱,连狱卒都想帮他。但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按照法律程序,判我有罪我就接受,逃狱反而违背了法律。苏格拉底最后喝毒酒死了。耶稣呢?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更惨,才三十三岁,就被钉十字架而死。
子贡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听到有人说孔子是丧家狗。孔子很幽默地说自己是有些像啊!事实上他的生命充实圆满。子贡很了解孔子,宣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我们老师家的围墙很高,若是找不到门进去,就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找到门进去的话,其中富丽堂皇,难以想象。孔子出身于平凡家庭,经过一生的修炼而领悟一贯之道,使生命趋于圆满。这种圆满的生命,要把个人自我的成就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亦即我一个人行善时,别人也会因相对的互动而行善,这就是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人生理想,一如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希望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朋友们互相信赖,青少年得到照顾。这十二个字,是自有人类以来的最高理想。耶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也都有着相似的理想,要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安顿,尤其老与少是最弱势的。最弱势者可以得到照顾,朋友间可以互相信赖,代表社会上轨道。我们如果了解孔子的理想,也会希望我们身边的人由近及远都可以得到安顿,得到快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知识分子为什么具有使命感?《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守城门的人见多识广,他听到子路从孔氏来,就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我去曲阜参观孔林、孔庙,有人问孔庙为何有“生民未有”四个字的横匾。它来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孔子的学生推崇他的话整合起来,结论是“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指的是从有人类以来,没有像孔子这样的人。当然,古人不知道希腊、印度这些这方,只是就他们所认识的人来说。一个守城门的人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这话就有客观性了。
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还是要做,那是为什么呢?举例来说,国家就好像一辆游览车,天子就是司机,他开车带着全体百姓去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享福,就如同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去一个流出牛奶与蜜的地方。结果开车开到一半,天子心脏病发倒了下来。这时车上谁有使命,谁有责任去开车呢?有钱人吗?有权力的人吗?凶悍的人吗?答案很简单,懂得怎么开车的人。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知识分子并非狂妄自大,而是学会五经六艺之后,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照顾百姓。
古代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商汤、周武王,遇到国家有难,必定先反省自己。所以,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是怎么来的?因为他懂得如何让国家走上正路。西方也是如此,柏拉图强调,一个城邦最好是由哲学家来担任君王,万一做不到这点,就只好让君王学习哲学。哲学家的原则很清楚,他爱好智慧,不会只考虑实际的效益、财富或享受,他希望把百姓带进一个理想的城邦。
自有人类以来,知识分子总是少数的一群人,一辈子都希望追求真理,希望对平凡人的现实生活有所贡献,让社会能够向上提升,人间愈来愈美好。其实很多伟大的圣贤,自身没有什么享受。释迦牟尼本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出生不久,他父亲就找人算命,知道他将来会出家。父亲当然不希望如此,十六岁就为他娶妻。他在二十九岁时首度出城,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因而明白众生皆苦,下定决心要替人类解决苦难,于是出家修行,最后创立了佛教。
苏格拉底晚年被别人诬告,因为他言辞犀利,揭穿许多名人的面具,逼得大家去追求真理。那些伪善的人遭他揭穿,于是联合起来告他,让他被判死刑。他本来可以逃狱,连狱卒都想帮他。但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按照法律程序,判我有罪我就接受,逃狱反而违背了法律。苏格拉底最后喝毒酒死了。耶稣呢?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更惨,才三十三岁,就被钉十字架而死。
子贡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听到有人说孔子是丧家狗。孔子很幽默地说自己是有些像啊!事实上他的生命充实圆满。子贡很了解孔子,宣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我们老师家的围墙很高,若是找不到门进去,就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找到门进去的话,其中富丽堂皇,难以想象。孔子出身于平凡家庭,经过一生的修炼而领悟一贯之道,使生命趋于圆满。这种圆满的生命,要把个人自我的成就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亦即我一个人行善时,别人也会因相对的互动而行善,这就是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人生理想,一如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希望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朋友们互相信赖,青少年得到照顾。这十二个字,是自有人类以来的最高理想。耶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也都有着相似的理想,要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安顿,尤其老与少是最弱势的。最弱势者可以得到照顾,朋友间可以互相信赖,代表社会上轨道。我们如果了解孔子的理想,也会希望我们身边的人由近及远都可以得到安顿,得到快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