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回复贴,共1

这是2017年4月12日的独白人总要先认识自己,才能不浪费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2017年4月12日的独白
人总要先认识自己,才能不浪费在这世间存在的短短几十年吧。
大学毕业前夕,我坐在宿舍的书桌前,剖析我自己。发现我竟没有好好了解过自己,一直觉得特立独行的人很酷,热情自在的人也很酷,可我却偏偏都不是。没有多么坚持过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没有极度厌恶过什么讨厌的东西。对财富、权利、声望没有什么追求,对包包、口红也都没什么欲望,好像真的没什么能让我喜悦。于是我就开始回忆,回忆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了喜欢或者说追求的东西。

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喜欢画画,好像大部分的人小孩子的阶段都是喜欢画画的。可那时候不知道什么事知识,只知道喜欢。画什么像什么,画的越好,越想画的更好。 我开始有了人生中第一件喜欢或者说追求的东西。每天除了吃饭,上学,睡觉,我都在画画,对我来说这是唯一一件让我快乐的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追求呢,好像是小学四年级,因为那个时候开始有了写不完的作业和很不错的朋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画画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事情。
有了朋友开始,我也会笑了。不是说我以前不会笑,而是我学会了笑给人看,也就是好看的笑。笑变成了我唯一的社交手段,直到现在。学会了笑,好像也明白了什么是孤单。在曾经没有朋友的日子,我也从不觉得孤单或者空虚。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任何没有系统和计划的行为或目的,大多的结果都是夭折,坚持到最后并且有了不错结果的寥寥。

读了初中,内心的叛逆无处安放,开始尝试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开学的前一天,七八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每人买了一瓶啤酒,和一颗烟,说要试试做坏孩子是什么感觉。
开学以后又是日复一日的上课,不过仔细回想一下,好像从没有清醒或者完整的听过任何一节课。所以对任何东西也产生不了兴趣。唯一想要的就是自由。从没有比那个时候更渴望自由更渴望无拘无束。
处在一个什么人的话都不想听,觉得自己什么都对,又什么都不怕的年纪。我却很听话,很胆怯,每天陷入否定自己的自卑当中。
至今也想不明白,莫名其妙的自卑从何而来。或许是长得不够漂亮,没有好的身材,没有好的成绩,或者不招人喜欢。现在想一想,在独立的人格面前,当初那些那样在乎的东西,又有什么好追求的。
我也是属于叛逆的,不过是安安静静的叛逆。十五六岁情窦初开的时候,悄悄地交往了一个男朋友,比我大一岁,打篮球的样子超级帅。每次都会悄悄看他打篮球,进球了,我也默不作声,却在心里欢呼了几万次。
价值观萌芽的时候,却是脑子最空的,除了年龄和体重,其他都没什么长进。

读了高中开始,才开始人生中认真听的第一堂课。于是就发现自己对数学很有天赋,没有任何基础,却什么都能听的懂,开始喜欢上数字。开始近乎疯狂的做题,喜欢铅笔写在纸上沙沙的声音。喜欢却没有明确的目的,至少我知道自己不是为了自己成绩,只是单纯的享受,自己和正确答案相同类似玩游戏闯关的兴奋感和自我满足。

那个时候家里已经有了手机和电脑,夜里不睡觉,看电子书。看飘看简爱,看野性的呼唤,看尘埃落定,看茶馆看雷雨也看莎士比亚,看很多很多,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中学生必读。正赶上教育局改进,每个班级给一百本书,让我读了很久。发现自己对文学有极度的渴望。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那个时候就曾思考过人生,了解过自己,也许是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正在悄悄形成。喜欢野性的呼唤中成为领头狼的雪橇狗,喜欢自私勇敢的郝思嘉,喜欢自信追求真爱平等的简爱,所有喜欢的文学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做自己。也许自己缺少什么就喜欢什么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开始看莎士比亚,最先看的就是四大悲剧,莎士比亚在我的世界里变得无比的高大。并不是我对他有多么深得理解,也不是什么感同身受痛彻心扉。只是很浅薄的觉得他写的悲剧是一种极致的悲。我更在意极致,虽然没看过他写的四大喜剧,但是我相信他也一定和我一样,对极致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偏执。

2014年正赶上安意如的书畅销,看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喜欢上了诗词,与其说喜欢诗词不如说喜欢诗词中的爱情,凄美又哀伤,像极了那个年纪的自己。看的最多的是西方的小说,自己的价值观可能在那个时候受到最大的影响。每每和母亲聊起对一件事情或者人生的看法时,我显得格外尖锐,而母亲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柔和,不急不躁。据母亲说在我的年纪读的更多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文韬武略三言二拍曾国藩红楼等等。总觉得母亲是80年代市井小民里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

崇尚自由平等和女权的书看多了,总觉得我做什么事情也不需要别人干涉。于是在努力学习准备高考,看书之余,我还抽空谈了个恋爱。谈不上最好的年纪,却也给了我很多温暖,至少本该枯燥无味的三年,我过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以至于高考比本科低了20多分,读了会计类大专。这可能是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情。同样是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考上好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好专业好就业,而是为了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很容易找到真正的自己。

到了大学,对文学热爱的劲头还没有过,甚至决心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于是每天很早起床,整栋楼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那时候还没有午睡的习惯,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上课,就是读书,读各种书,外国文学和快餐文学居多。看的最入心的是刘墉编的文集,搜寻的都是简短的故事,每一篇都能直戳人心。但是好景不长,真实的印证了环境改变人。我被同化了,变成了我不喜欢的那种大学生。无所事事,看剧,考试前背书,考完试卖书的那种。
刚进大学的新鲜感,让人变得更加盲目。制定一个计划,我要进学生会,我要考计算机,考英语,我要入党,我要当班委等等等,好像成功了就会得到多大的胜利一样,只管盲目的冲向人多的地方,应该说脚步太快,灵魂没跟上。
漫无目的的忙碌着,这时候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也就是我大学的男朋友。现在才肯相信,原来没有爱情的恋爱也叫恋爱,只要不谈未来,还可以坚持不短的时间。就像寂寞的时候找个饭友,玩伴和床伴。他什么都能给你,给你浪漫的告白,给你深情的话语,陪你吃好吃的东西,陪你去其他城市旅行,也不是虚情假意,但是唯独给不了你爱情和全心全意。而这两种却是我认为的爱情里的必需品。所以说最好的年纪很难遇到最合适的人。何况那种心意相通,彼此理解钦佩的爱情。
翻过这一段又迎来了毕业,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发现,我还没准备好,或者说,我从来没有开始准备过。
我的全部时间用来了,读书,上课,谈恋爱。
大二的时候,对中国教育和人生规划有了很多想法,决定写一篇论文,在期末考试和论文之间犹犹豫豫,论文还没开始就夭折了。知道上个星期看到学校征收教育或科技类论文的公告。自嘲的笑了笑,人生到底有多少类似的遗憾呢。
五年级被艺术学院的老师看中,因为学费高昂拒绝了。高一想重拾起当初最喜欢的美术,想报考艺术类学校,却因为家里正在还房贷,放弃了。大学填志愿,分数够报学费高的三本,却选择了大专。
现在想一想,能用钱解决的问题,真的都不是问题。人就是这么可笑,总是本末倒置。知道明白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没做成过一件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5-23 02:19回复
    楼主脸熟我!


    2楼2018-05-23 02:26
    回复
      老铁没毛病


      3楼2018-05-23 0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