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火遍网络,同龄人“抛弃”你没过多久,大家对于贫穷这件事又有了新的领悟,一个更高级的说法:新时代隐形穷人。
新时代隐形穷人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能花钱。穿当季新款衣服、去好餐厅、花钱健身或瑜伽,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但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太多钱,从存款来看,是名副其实的穷人。所谓“新贵”与“赤贫”的结合体。
今天和大家分享关于隐形穷人的思考,一起看看自己是否中招。
隐形穷人,你中招了么?
典型的隐形穷人就是一方面享受所谓的高品质生活,一方面又为自己口袋空空如也而忧愁焦虑,却无法真正下定决心去改变的隐形穷人。
我身边就有“同款”。朋友和她的老公年收入很高,薪资水平在一线城市可能不足为奇,但是在我们小县城是妥妥的中高收入的家庭了。
可是她的家庭,结婚10年,存款仅3万。全家一周要四五次外食,哪怕婆婆已经买好菜了;给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买件衣服就是4位数,自己买件衬衫上千元也从不眨眼,出去旅游花钱也是没数;一周再打几次麻将,输赢几千元,“娱乐”上就要花掉不少。
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旅游,在林隐寺看到功德箱,她就开始塞10元、20元,零钱塞完了,开始塞100元的。大家劝她别塞那么多,她说来了不捐功德不好,等出了寺庙,她钱包里的2000多现金都没了。
总结一下隐形穷人的特性:
一、过度注重所谓的生活品质,殊不知其实可以用更少的钱享受现有的品质
比如“我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才穷下来的”、又比如“肾可以不要,iPhone必须买下”的消费错觉。从某种角度讲“隐形贫困人口”也确实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虽然磕磕绊绊、姿态并非那么优美。
二、生活无规划,今天就不想明天的事
许多人安然地享受着自己的高品质生活,哪怕银行没有积蓄。某种程度上,不论这种财务方式是否健康,他们享受了当下的生活,钱也算花的值,花的开心。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跟他人无关,
我的家乡有一句土话“不跟你借,就是跟你一样有”,意思是说只要别人不问你借钱,那么哪怕他银行存款为0,你的银行存款很多,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个人是跟你一样的富有,地位相同。如果不考虑未来,当个快乐的隐形穷人也挺好。
这种生活观念虽然并无批判之处,但却缺乏风险承受能力,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陷入非常被动为难的境地。因此,过好当下生活固然重要,规避风险的意识也不能全部抛弃,只有两者兼顾,才是‘优质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消费经常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享受了高级生活还高喊自己贫穷,可能就是矫情了。
三、看不上小钱
听过“拿铁因子”这个词儿吗?一对夫妻每天早晨都要喝一杯拿铁咖啡,30年下来,积累的开销将高达72万元。
有一块攒一块,有十块攒十块。最早的积攒过程,会让你多一分对于现金流的把控,慢慢建立起目标,否则,将来就算有100%的赚钱机会,你也没有资本,赶不上。
去年她女儿幼升小的时候,她想买个学区房。但只有不到5万元的存款,付不起首付,自己就放弃买学区房了。
这件事过后,她就开始在办公室隔三岔五地念叨攒钱的事儿了,还经常问我该如何理财,我给她3点建议。
1. 改变思维。
改变思维不是说放弃“高品质生活”,而是在花钱出去前,想一想是否可以适当节约,或者用更少的钱达成一样的生活品质。
比如,在寺庙捐功德,是不是可以提前预备零钱;给女儿买2000多的衣服时,是不是考虑买价位稍低的?毕竟孩子长身体很快,再好的衣服也只能穿一季;比如一些可花可不花的地方能否延迟消费?一周几次的麻将可以改为周末一次,既省钱又可以多点时间陪孩子。
思维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的过程或许会很辛苦很艰难,但思路决定出路。
2. 强制储蓄
我给她的建议是她的小家每个月强制储蓄收入的10%,存入一年期的固定收益产品中。以每个月攒2000为例,一年后,已攒本金2000*12=24000元,加上收益。第二年连本带利加当月要攒下的的2000元继续购买固定收益产品,开始资金滚动。
从每个月结余10%开始行动,既可以攒下一些积蓄,又不会影响现有的生活品质,攒着攒着钱就多起来了。等习惯了用90%的收入过原来的生活后,可以再增加10%的结余率,慢慢进步,一个家庭健康的结余水平是30%。
之所以建议她全部存成一年期的,是因为她明显没有自控能力,所以需要长期的强制储蓄。
3、想清楚你十年后、二十年后想要在哪里、过什么样的生活。
每个人经历的生活不一样,也会有不一样的追求。对于我来说,幸福的生活不仅要能赚会花,还得会攒钱。我20岁以来,家里长期有病人的生活让我习惯了存钱,这样遇事才能不慌张。10年后,20年后,子女教育、父母养老、医疗费用,自己的退休资金都需要钱。
最后,与这些有着强大消费能力的人群比起来,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钱”“不敢花钱”的人群,也算“隐形穷人”。看似有个体面的工作,实则蜗居在几平米的小房间;看似可观的月薪,实则消费永远追逐收入.....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