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救亡与清理重建
依中国文化,生者年龄始于入胎,故以虚岁称龄。逝者忌辰纪念,由其出胎独立为人始计,故称周岁。戊戌(2018)年,是南师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97岁的刘(雨虹)老师嘱我为文纪念,我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谈在南师身边百月余的见闻吗?写本书也道不尽。评价南师吗?我没那资格。
其实,南师的《狂言十二辞》,早已预括了生平。
虽如此,姑妄言之,我个人看法,南师是于国家民族前所未有之历史大变局中,投身历史文化的救亡、清理与重建,融通古今中外,为苍生立心的继往开来者。为此他投入了毕生精力,死而后已。这是他一生的主脉,也是他的历史使命。其余的济世利他事迹,是在此主脉下的随机应用,也是他对“什么是真学问”的现身说法。
在此历史大变局中,古今中外的种种洪流交汇激荡不已,河山沧桑,文运多舛,处于其中的人们,上下浮沉,淹没无数,活下来的,也很茫然。南师首先是这个大历史背景下的求索者,“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在判定英雄安天下的路线非其因缘后,他选择了文化的救亡与继往开来,直至终身。
所谓“文化”,广义讲,包括了人类的一切,从衣食住行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礼仪规则、社会组织、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从政治、法律、经济、军事、金融到历史、宗教、哲学、科学、技术……而这一切,从世界到中国,皆在空前的巨变未定中。
若把人的身心,比作电脑,身体是硬件,文化便是软件。一个人,从怀胎到出生,受教育、工作、生活乃至一切经验阅历,不断受到熏陶、染污、影响,如同电脑装入了各种软件(包括病毒),这就是文化,是人们身心反应和行为的依据和指南。遇事,“软件”会自动反应,发生识别、是非判断、喜怒哀乐、身心行为……此过程因极其微细复杂且习以为常,人们很难自觉自知。不同“电脑”的“软件”同异互见,相斥相吸,甚至互为病毒。即使同一部“电脑”,“软件”也常会自相矛盾。
当文化变乱时,势必导致人心“软件”的混乱与茫然,导致行为混乱,个人烦恼与社会问题,必定纷至沓来层出不穷。
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连续不断的四维空间历史文化,如一整体巨人,是人类历史文化博览馆中独一无二的伟大瑰宝,其中一切经验教训皆很宝贵。但是,百年来,她一度命如悬丝。
历史文化如同河流,源清流浊、法久弊深是必然的,阴阳相依,福祸互变,过犹不及,因果难料,清理与重建是必要的。然而,历史的波云诡谲错综复杂,不是象牙塔中从容不迫的路线图。更何况庞大的惯性因循势力与现实的利益盘根错节,使得任何清理与重建都困难重重——不止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积重难返,且远因近果、小格大局、此是彼非、利弊互变,更是难上加难。同时,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之浩瀚汪洋,孰能望其涯际?芸芸众说,或摸象自是,或一叶障目,或泥于一隅,或小知不明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回首百年前,救亡烽火急,来不及也没能力厘清历史文化的是非曲折精粗源流,亟不可待加上矫枉过正,便迅速滑向了玉石俱焚、全盘否定。
可是,当一个国家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她在世界各国和民族之林中是永远抬不起头、挺不起脊梁的——不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多么强。失去自信,难免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如何能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民主与科学领导了这个时代。科学求真,发扬了可贵的科学精神,鼓励尝试、创新、试错、容错、纠错,解放创造力,技术上也解决了很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带来空前的物质生产与便利。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科学距离揭示世界与生命的根本奥秘还很远,还无法提供确定的世界观,以及基于世界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解决善和美的问题。民主制约权力滥用,保护个人权利,鼓励个人创造,集思广益,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局限和困惑。
不论哪一味药,关键在于运用得当,用得不对都会出问题。科学与民主,同古今中外其他价值一样,在社会实践中,也逃不出阴阳相依、过犹不及与福祸互变的问题,一不留神同样会造成问题甚至变为文化包袱。
而且,只有科学和民主是远远不够的。人有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的诉求,需要系统、充实而合情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人是有感情的,感情几乎左右了人生,所谓理性也往往服务于感情。用什么来料理感情呢?科学和民主远不足够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不足够安身立命,还远远撑不起这个复杂而深邃的世界。
所谓新文化,年青时髦而气盛,仿佛青春期的少年,挣脱古老前辈演变下来的重重局束,勇敢探索新路,于艰苦卓绝中取得许许多多伟大成就,很值得自豪和总结经验教训,但面对复杂深邃多变的现实挑战和需求,还远远不够充实理顺。若想成功担当文化大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需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
南师明白文化变乱的后果,“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在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毕其生默默做着文化的救亡与清理重建工作。他没有白白努力,无数读者在共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如今,青春期的少年已成长为青年,新文化要认祖归宗,处理好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关系,融通血脉,去芜存菁,以致根深叶茂,值得激赏。可惜,真正的文化大才却已青黄不接。
何为真学问
什么是真学问?记忆知识、会考试、写文章著书立说,乃至种种学衔头衔荣誉云云,可以代表真学问吗?当然,也不代表没有真学问。
南师在《论语别裁》中有这么一段话:“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考,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这段话实际是对“学而时习之”的阐扬。“学”者觉也,学靠觉,也为了觉,上至天地人,下至酱醋茶,乃至家国天下,从“怎么回事儿?”到“怎么办?”无所不包。“习”代表实践、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自觉、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题中本有之义。学习、学问,与自觉觉他、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内圣外王(内养外用),一脉相通。
南师对“真学问”的阐发,溯本归元,振聋发聩,却不知唤醒了几多人。不幸的是,久远以来,学问的标准早已异化为种种表面形式,忘记了自觉觉他、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内圣外王的“初心”。这种错位与颠倒,于国、于世、于人,是何因果?非常值得反思。
南师的学问不止源于书本,更多是源于实践、阅历、经验乃至交游。比起书本,他的“不言之教”(身教,身心行为)更值得人们研究、思索。你看他数十年春风化雨化导无数,再看他对祖国统一、经济建设、国防科技、法制建设、国土改造、高校教育、学术研究、儿童教育、中医现代化、慈善公益等诸多领域的推动与贡献,再研究他的愿力、意志、气度、襟怀,他的弘毅、博学、笃行、担当,他的出处、行止、操守、品格,他的定慧、喜舍、方便、慈悲,他的侠义、韬略、文武、纵横,他的光风霁月、道德文章,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的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经世致用、天下为公……这一切,所体现的丰富学养与人格力量,所带给人的启发、感化和激励,难道不是他对“何为真学问”的现身说法吗?不是留给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吗?很多人奇怪,为何阅历经验见识越丰富者,对南师的身教越是敬仰,对其言传越是心有戚戚焉。若从上述角度研究,就不难理解了。
可以说,南师是“圣之时者”,他非常务实,法无定法,随机应变,因机设教,不会困在一个框框中,绝不是僵化的老夫子或纸上谈兵的书生。
即如平时听他讲话,看他做事,读他的作品,也要别具慧眼。有时候,正言若反,反言若正,曲而周全,并非表面意思。有时候,只是彼时彼刻彼因缘的方便权宜说法,切莫刻舟求剑作教条看。有时候,若无人情世故的深刻历练,对他及事物背景又缺乏了解,难免会错了意。
他用“一无所长、一无是处”的自评,警示大家放下偶像崇拜,不要依赖他,要靠自己,要自觉自立自强。他用《别裁》《旁通》《他说》《諵譁》《臆说》的标题来提醒读者,这只是他一时的观点分享,启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莫作标准答案或刻舟求剑看。换言之,读者若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青出于蓝,活学活用,改善自己,造福社会,必是他所乐见。
依中国文化,生者年龄始于入胎,故以虚岁称龄。逝者忌辰纪念,由其出胎独立为人始计,故称周岁。戊戌(2018)年,是南师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97岁的刘(雨虹)老师嘱我为文纪念,我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谈在南师身边百月余的见闻吗?写本书也道不尽。评价南师吗?我没那资格。
其实,南师的《狂言十二辞》,早已预括了生平。
虽如此,姑妄言之,我个人看法,南师是于国家民族前所未有之历史大变局中,投身历史文化的救亡、清理与重建,融通古今中外,为苍生立心的继往开来者。为此他投入了毕生精力,死而后已。这是他一生的主脉,也是他的历史使命。其余的济世利他事迹,是在此主脉下的随机应用,也是他对“什么是真学问”的现身说法。
在此历史大变局中,古今中外的种种洪流交汇激荡不已,河山沧桑,文运多舛,处于其中的人们,上下浮沉,淹没无数,活下来的,也很茫然。南师首先是这个大历史背景下的求索者,“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在判定英雄安天下的路线非其因缘后,他选择了文化的救亡与继往开来,直至终身。
所谓“文化”,广义讲,包括了人类的一切,从衣食住行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礼仪规则、社会组织、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从政治、法律、经济、军事、金融到历史、宗教、哲学、科学、技术……而这一切,从世界到中国,皆在空前的巨变未定中。
若把人的身心,比作电脑,身体是硬件,文化便是软件。一个人,从怀胎到出生,受教育、工作、生活乃至一切经验阅历,不断受到熏陶、染污、影响,如同电脑装入了各种软件(包括病毒),这就是文化,是人们身心反应和行为的依据和指南。遇事,“软件”会自动反应,发生识别、是非判断、喜怒哀乐、身心行为……此过程因极其微细复杂且习以为常,人们很难自觉自知。不同“电脑”的“软件”同异互见,相斥相吸,甚至互为病毒。即使同一部“电脑”,“软件”也常会自相矛盾。
当文化变乱时,势必导致人心“软件”的混乱与茫然,导致行为混乱,个人烦恼与社会问题,必定纷至沓来层出不穷。
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连续不断的四维空间历史文化,如一整体巨人,是人类历史文化博览馆中独一无二的伟大瑰宝,其中一切经验教训皆很宝贵。但是,百年来,她一度命如悬丝。
历史文化如同河流,源清流浊、法久弊深是必然的,阴阳相依,福祸互变,过犹不及,因果难料,清理与重建是必要的。然而,历史的波云诡谲错综复杂,不是象牙塔中从容不迫的路线图。更何况庞大的惯性因循势力与现实的利益盘根错节,使得任何清理与重建都困难重重——不止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积重难返,且远因近果、小格大局、此是彼非、利弊互变,更是难上加难。同时,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之浩瀚汪洋,孰能望其涯际?芸芸众说,或摸象自是,或一叶障目,或泥于一隅,或小知不明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回首百年前,救亡烽火急,来不及也没能力厘清历史文化的是非曲折精粗源流,亟不可待加上矫枉过正,便迅速滑向了玉石俱焚、全盘否定。
可是,当一个国家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她在世界各国和民族之林中是永远抬不起头、挺不起脊梁的——不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多么强。失去自信,难免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如何能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民主与科学领导了这个时代。科学求真,发扬了可贵的科学精神,鼓励尝试、创新、试错、容错、纠错,解放创造力,技术上也解决了很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带来空前的物质生产与便利。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科学距离揭示世界与生命的根本奥秘还很远,还无法提供确定的世界观,以及基于世界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解决善和美的问题。民主制约权力滥用,保护个人权利,鼓励个人创造,集思广益,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局限和困惑。
不论哪一味药,关键在于运用得当,用得不对都会出问题。科学与民主,同古今中外其他价值一样,在社会实践中,也逃不出阴阳相依、过犹不及与福祸互变的问题,一不留神同样会造成问题甚至变为文化包袱。
而且,只有科学和民主是远远不够的。人有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的诉求,需要系统、充实而合情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人是有感情的,感情几乎左右了人生,所谓理性也往往服务于感情。用什么来料理感情呢?科学和民主远不足够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不足够安身立命,还远远撑不起这个复杂而深邃的世界。
所谓新文化,年青时髦而气盛,仿佛青春期的少年,挣脱古老前辈演变下来的重重局束,勇敢探索新路,于艰苦卓绝中取得许许多多伟大成就,很值得自豪和总结经验教训,但面对复杂深邃多变的现实挑战和需求,还远远不够充实理顺。若想成功担当文化大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需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
南师明白文化变乱的后果,“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在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毕其生默默做着文化的救亡与清理重建工作。他没有白白努力,无数读者在共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如今,青春期的少年已成长为青年,新文化要认祖归宗,处理好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关系,融通血脉,去芜存菁,以致根深叶茂,值得激赏。可惜,真正的文化大才却已青黄不接。
何为真学问
什么是真学问?记忆知识、会考试、写文章著书立说,乃至种种学衔头衔荣誉云云,可以代表真学问吗?当然,也不代表没有真学问。
南师在《论语别裁》中有这么一段话:“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考,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这段话实际是对“学而时习之”的阐扬。“学”者觉也,学靠觉,也为了觉,上至天地人,下至酱醋茶,乃至家国天下,从“怎么回事儿?”到“怎么办?”无所不包。“习”代表实践、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自觉、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题中本有之义。学习、学问,与自觉觉他、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内圣外王(内养外用),一脉相通。
南师对“真学问”的阐发,溯本归元,振聋发聩,却不知唤醒了几多人。不幸的是,久远以来,学问的标准早已异化为种种表面形式,忘记了自觉觉他、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内圣外王的“初心”。这种错位与颠倒,于国、于世、于人,是何因果?非常值得反思。
南师的学问不止源于书本,更多是源于实践、阅历、经验乃至交游。比起书本,他的“不言之教”(身教,身心行为)更值得人们研究、思索。你看他数十年春风化雨化导无数,再看他对祖国统一、经济建设、国防科技、法制建设、国土改造、高校教育、学术研究、儿童教育、中医现代化、慈善公益等诸多领域的推动与贡献,再研究他的愿力、意志、气度、襟怀,他的弘毅、博学、笃行、担当,他的出处、行止、操守、品格,他的定慧、喜舍、方便、慈悲,他的侠义、韬略、文武、纵横,他的光风霁月、道德文章,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的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经世致用、天下为公……这一切,所体现的丰富学养与人格力量,所带给人的启发、感化和激励,难道不是他对“何为真学问”的现身说法吗?不是留给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吗?很多人奇怪,为何阅历经验见识越丰富者,对南师的身教越是敬仰,对其言传越是心有戚戚焉。若从上述角度研究,就不难理解了。
可以说,南师是“圣之时者”,他非常务实,法无定法,随机应变,因机设教,不会困在一个框框中,绝不是僵化的老夫子或纸上谈兵的书生。
即如平时听他讲话,看他做事,读他的作品,也要别具慧眼。有时候,正言若反,反言若正,曲而周全,并非表面意思。有时候,只是彼时彼刻彼因缘的方便权宜说法,切莫刻舟求剑作教条看。有时候,若无人情世故的深刻历练,对他及事物背景又缺乏了解,难免会错了意。
他用“一无所长、一无是处”的自评,警示大家放下偶像崇拜,不要依赖他,要靠自己,要自觉自立自强。他用《别裁》《旁通》《他说》《諵譁》《臆说》的标题来提醒读者,这只是他一时的观点分享,启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莫作标准答案或刻舟求剑看。换言之,读者若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青出于蓝,活学活用,改善自己,造福社会,必是他所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