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吧 关注:302,115贴子:14,676,957

【原创】也谈荆州失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羽丢失荆州是三国中绝对的大事件。荆州失守打乱了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战略构想,直接引发彝陵之战,蜀汉遭遇惨败而元气大伤,优势尽失,实际上决定了蜀汉几无统一天下之可能。所以,我把它视为影响三国历史走向与最终结局的转折点。
先把荆州的来龙去脉梳理一下。荆州最初是刘表的地盘,刘表去世,儿子还没坐稳,曹操就席卷而来,端掉了这支刘氏政权,此时荆州归了曹操,可是曹操赤壁一战铩羽而归,退出荆州,作为战争胜利方的东吴理所当然地以荆州新主人的身份前去接收土地,不料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捷足先登,荆襄一带先后归于刘备。斗法不过的周瑜因此气得一命呜呼。而后荆州属于刘备作为“既成事实”一直拖到了荆州失守。这就是荆州事件的由来。


IP属地:山东1楼2009-04-18 15:01回复
    刘备坐享荆州,在当时绝对是极具争议的。这在曹操特别是孙权方面都被视为地地道道的非法抢占。在刘备方面似乎也不是很理直气壮。刘备占领荆州的法理有二: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当然也要分享胜利果实;荆州原属刘景升(刘表),刘备与其为兄弟关系,“以叔辅侄”名正言顺。这两条理由看似过硬,其实不然。至少在东吴那边都很没有说服力。第一:当初势单力薄的刘备被曹操从荆州一路追杀至江夏,几乎山穷水尽,而曹操给孙权的劝降书上明白写着“与将军会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虽然是虚言,不过也说明如果孙权接受劝降纳土称臣,那么刘备注定死路一条。孙权选择迎战,不仅守住了东吴,客观上也是保存了刘备。何况孙刘联军是以东吴为主力,任诸葛亮什么“借东风”的“狡赖”也改变不了军事上刘备为辅的事实。现在却以胜利者姿态占据荆州,东吴岂能心服口服?


    IP属地:山东2楼2009-04-18 15:02
    回复
      第二,荆州原属刘表不假,然而刘表死后将主位传给了小儿子,战前刘备从未得到过荆州的实际统治权却是不争的事实。统治权很重要,哪怕只有一天就被曹操的大军轰走,至少他战前荆州最后一任主人的身份可以确立,战后以这个名义收复失地要名正言顺许多。然而刘备当初拒绝了诸葛亮再三的建议,“不忍夺同宗之业”,致使后来在占据荆州的问题上陷入被动,这也正应了诸葛亮当初说过的“今若不取,后悔何及”。那么“以叔辅侄”的名义成立与否呢?当然成立,诸葛亮曾以此暂时堵住了鲁肃的嘴。不巧的是,大公子刘琦很快死掉了,刘琮也早被曹操“处理掉”(不论生死反正不在荆州),刘备方面找不到侄子来“辅佐”,刘备又失去一个可以拿来说事儿的名分。


      IP属地:山东3楼2009-04-18 15:03
      回复
        至于诸葛亮经常宣称的“荆州是汉室刘家的土地”那一套在当时也早已成为不具任何法律效力的空话,只能权作一时的辩辞之用。事实上刘备方面已拿不出一个可以服人的占领理由,所以只能用一些十分可笑的借口来搞拖延战术。面对东吴三番五次的讨要,诸葛亮先以暂借名义打借条,说取了西川便还荆州,夺占西川以后,又说等取了东川、汉中再还,这何止是拖延,几乎是抵赖了。如果东吴没有偷袭荆州,估计他们还会等到刘备取了长安、洛阳、许都、邺郡。。。然后就该是建业了,不知那时荆州还要还给谁?这些可笑的借口也充分说明刘备诸葛亮承认对荆州是“暂借”,而不是合法的拥有。


        IP属地:山东4楼2009-04-18 15:03
        回复
          名义很重要吗?如果荆州不失可以另当别论,然而刘备方面最终还是输掉了荆州,那么当初的占领名义显而易见是有必要被追问检讨的,而且对荆州最终的丢失也具有一定不良影响,那就是东吴方面对荆州的“时时惦记”。然而它只是决定了荆州比其他地区丢失的风险更大而已,影响程度有限。只要策略得当,荆州未必时时处于危险之中。至少诸葛亮坐镇荆州期间,危机是不存在的。庞统死后,诸葛亮要赶往西川,临行前授予关羽守荆州的“八字真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正式上任,从这一刻起,荆州的危机真正开始了。引发危机的祸源在于“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政策不仅没有得到贯彻实施,相反被关羽彻底地废弃。


          IP属地:山东5楼2009-04-18 15:03
          回复
            为什么“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是守荆州的真言?根据那一段时期的战争态势,一是曹操与孙权在皖城合淝一带的东线作战;一是曹操与刘备在东川汉中一带的西线作战。曹操在一段时期内两线轮番作战,等于是面临孙权与刘备的东西夹击。这意味着荆州的暂时安全,但仅仅是暂时的,因为东吴对荆州的渴望一天也没有停止。荆州始终面临来自于东吴方面的隐患。曹操当然不希望孙刘长期联手,为改变被动局面,曹操以荆州为诱饵,怂恿东吴攻取荆州,引刘备回援,孙刘交战,曹操在两线的压力可以有所减轻,而且反过来与东吴形成对刘备的东西夹击,趁机取得川汉地区。如果刘备不想腹背受敌,维系孙刘联盟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曹刘在政治上势不两立,在军事上针锋相对,不可能停战或是联手,刘备可以联合的只有东吴。


            IP属地:山东6楼2009-04-18 15:04
            回复
              与曹刘之间“有你没我”的关系不同,东吴因为政治立场游刃有余而成为被双方争取的合作目标。这种特殊立场为东吴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机遇。但是究竟联曹还是拥刘,绝对不是可以朝秦暮楚随意处之的问题。三方之中,始终是曹操实力最强,孙刘较弱,孙刘是唇亡齿寒,只有联合才能与曹操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当然,也可适当与曹操搞些“小范围内的小规模合作”,以防止刘备实力过度膨胀。但是很长时期内东吴奉行的还是以孙刘合作为主。这也是孙刘之间虽然小打小闹不断却始终保持同盟关系甚至结为姻亲的原因所在。某种程度上东吴是既想得到荆州又想维持孙刘同盟。所以说从刘备方面看,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曹操都是他的死敌,与东吴却具备深厚的合作基础与意愿,是他唯一的出路与最明智的抉择,而且符合诸葛亮隆中制定的战略决策。所以“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不仅是守住荆州的要诀,也是刘备集团的前途命运之所系。


              IP属地:山东7楼2009-04-18 15:05
              回复
                面对曹操示意其进取荆州的提议,孙权没有立即响应,而是派诸葛瑾到荆州提亲。说明孙权还是以巩固孙刘联盟为先的。这个时候,荆州方面的态度就成为决定事态走向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面对诸葛瑾为孙权儿子的提亲,关羽给予了怎样的答复。“吾虎女焉肯嫁犬子乎!”这一句彻底中断了孙刘联盟,坚定了孙权袭取荆州的决心。不仅开启了关羽本人的人生悲剧,也葬送了刘备集团的前途命运。当然,摧毁联盟的不仅是这一句话。事实上自关羽到任以后,一直严重缺乏巩固孙刘联盟的意识,多次对东吴方面横加羞辱,对诸葛瑾,对鲁肃,甚至是这一次的直接针对孙权本人。


                IP属地:山东8楼2009-04-18 15:05
                回复
                  而且关羽的这句骂实在是莫名其妙。如果不同意联姻,就算做不到好言婉拒,冷言回绝、断然回绝还不够吗?为什么要搞人身攻击呢?而且骂的这么难听,好像孙权和他有什么深仇大恨。孙权好歹也是一方霸主,竟然称他的儿子为“犬子”,再宽容大度的明主受此侮辱也不可能不震怒,何况关羽这句话分明是上对下,而不是友邦同盟该有的语气,分明传递出他对东吴的深深蔑视以及对与东吴结盟的极度不屑。如果孙权再忍气吞声,无所动作,那就不仅有失王者的尊严,简直有点说不过去了。孙刘同盟就这样被关羽给骂玩完了。孙刘同盟的暂时断绝不是偶然的,是关羽错误的对外政策造成的必然结果。


                  IP属地:山东9楼2009-04-18 15:06
                  回复
                    然而远在西蜀的刘备与诸葛亮对此却还浑然不知。当诸葛亮得知曹操示意孙权袭取荆州时,不仅丝毫不担心荆州的安危,反而放心大胆地让关羽进攻襄阳的曹仁,“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仍将魏兵视为主敌。而此时东吴方面正在计划趁关羽出兵襄阳之际袭取荆州。这岂非诸葛亮的失算?诸葛亮是不会轻易失算的,“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取荆州)矣。”这也是东吴最初的反应,诸葛亮算的不错。然而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关羽早把孙权的婚使骂了个狗血喷头,不会想到曹兵对荆州已谈不上是头等威胁,不会想到此时与东吴的关系远远要比与曹魏的关系危险得多。不知道形势有变,也就不会调整相应的战略部署。《三国演义》七十三回吴蜀双方对荆州的部署挨在一起描绘,特别是后面诸葛亮的这一“失算”,突显了一种悲剧的意味,也更像是对关羽的深刻讽刺。


                    IP属地:山东10楼2009-04-18 15:06
                    回复
                      为什么关羽拒不执行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政策呢?总结一下就知道关羽不可能联吴拒曹。因为他根本就是“亲曹蔑吴”的。关羽亲曹的原因比较好理解。他暂降曹操的那段时间,曹操不仅对其礼遇有加,而且放任其重归刘备,“以全其忠”,曹操对关羽是存在一定的知遇之恩的,而关羽对曹操的人格魅力也是相当敬服,华容道捉放曹不仅是出于报恩心理,也是缘于对曹操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情感上讲关羽与曹操不是单纯的政治敌对关系,确有些各为其主的意味在其中。而且不仅与曹操,和张辽、徐晃也是兄弟相称。我感觉关羽对曹魏的好感已经好得离谱了。以至于两军阵前他竟然以交情为名要求徐晃退兵,当徐晃口风一转要左右取关羽首级时,关羽竟然大感意外,他的惊讶《三国志》里写的更逗:“大兄,是何言邪?(大哥,这话啥意思啊?)交情好到连对方的身份立场都忘了。不知关羽是太天真,还是真糊涂。


                      IP属地:山东11楼2009-04-18 15:07
                      回复
                        与他对曹魏的过分亲近相比,他对待东吴的态度简直有天壤之别。将东吴群臣视为“幼儿”“群鼠”,无视蔑视到了极点。关羽对东吴的反感也可以说是到了离谱的程度。对鲁肃拉来扯去,毫无顾忌;对诸葛瑾喝来训去,张口就骂;甚至对孙权本人他也敢直言羞辱,全无尊重,更不要说吕蒙陆逊一应众人了。我想这也许是他与东吴人士普遍缺乏交情的缘故,貌似东吴君臣没有给予他想要的足够尊敬,或者干脆就是天然的缺乏好感。无论对魏还是对吴,关羽都将个人感情与军国大事混为一谈,因私废公、无视大局,这种情形下,他怎么可能贯彻执行“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政策呢?


                        IP属地:山东12楼2009-04-18 15:07
                        回复
                          关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之后,原有两处救兵可以解围。但最后都泡了汤。驻守公安的糜芳傅士仁反水投吴,上庸的刘封与孟达见死不救。面对吴魏的前后夹击,远在西蜀的刘备还没得到信儿,关羽父子就身首异处了。这两处救兵不到,也是关羽一手造成的。先说公安。糜芳傅士仁因为治军不利曾在关羽处记过,当时随军司马王甫曾提醒说这二人靠不住,建议用督粮官赵累取代关羽任命的潘睿总督荆州,因为潘睿“多忌好利”,而赵累“忠诚廉直”。但是关羽却说“吾素知潘睿为人”,拒绝换人。预先痛失了唯一的回转良机。这正说明关羽的“不识人”,不识潘睿的真实为人,更不识王甫的先见之明。而那时的关羽刚愎自用至极,听不进任何谏言。


                          IP属地:山东13楼2009-04-18 15:08
                          回复
                            再说上庸。因为孟达对刘封说关羽曾对刘备进言“刘封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因此刘封拒绝发兵援救。说到头也是关羽自己种下的祸根。对于关羽是否说过螟蛉之子这类的话,我始终持怀疑态度。毕竟刘备有亲生儿子,在立嗣问题上怎么会考虑没有血缘关系的义子呢,又怎么会多此一举咨询他人呢?就算是刘备为照顾干儿子的面子走走过场,意思一下,假意咨询一下也未必当真,聪明圆滑的诸葛亮就知道以“主公家事不便多言”为由避嫌,自视甚高的关羽却不知端倪祸从口出,平白无故地为自己多树了个敌人,这也确实符合关羽目空一切树敌过多的作风。不论关羽真有此言,还是孟达无中生有,但是关羽铁定是把孟达给得罪了,关羽向来轻视孟达,引起了孟达的忌恨与不满,关键时刻才会挑拨离间,置关羽于死地。当然,以关羽的个性,连孙权他都不屑一顾,更别说内部的人了,被他轻视、得罪的人可以车载斗量,多一个孟达并不稀奇。问题是孟达是个小人,又偏偏是能决定他命运的人。与其说是关羽被人落井下石,不若说这是他为长期以来不可一世付出的代价。


                            IP属地:山东14楼2009-04-18 15:08
                            回复
                              丢失荆州,关羽当然是直接责任人,然而刘备也有很大责任。毕竟关羽是刘备任命的,他过于看重关羽的忠心,关羽的威名,却忽视了关羽缺乏统观全局的战略眼光,缺乏协调各方的灵活手段。关羽不具备坐镇兵家必争之地的足够能力。而刘备麾下还没有到无人可用非关羽不可的地步,这是刘备因为对关羽缺乏足够的了解而导致的用人失误。同时刘备也低估了镇守荆州的难度,对局势的复杂缺乏清醒的认识,仅靠关羽独当一面,而没有派人助其一臂之力,关键时刻无人在旁规劝提醒(当然关羽也未必会听,比如王甫)。


                              IP属地:山东15楼2009-04-18 15: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