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是上海市管理的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曹文泽教授,校长叶青教授。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各类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
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16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3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4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法律史)、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各1个。学校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法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五强。近五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项目、司法部项目立项数多次获得全国第一,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数在全国政法高校中居领先地位。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政府体制改革与监管模式创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经济法律战略研究院是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理研究院是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先后与近150所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我校获得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资格,2014年,成为全国接收“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六所高校之一。
学校出版有《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240万册,中外文报刊1500余种,各类数据库92个,电子图书130万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中外文法学数据库在全国法律院校中排名第一。
学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松江校区是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园区。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二、学科与专业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隶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校级重点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一级学科授予权,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五个二级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28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21名,兼职研究人员20余名。2012年,与英国约克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签订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2013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签订关于学生及教师交流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2013年,学院聘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教育领导系主任严文藩教授为讲座讲授。2015年,学院聘请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教授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要依托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通过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较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较好法律基本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了解心理活动规律、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公民教育与学生领导力;2.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3.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国哲学与文化专题、法律伦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青少年思维特点研究、青少年问题研究、职业规划教育专题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是一支凝聚了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兼职教授2人,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知识,能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宣传、政策咨询等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4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成果2.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启示3.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战略4.对外开放与中国国际战略。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社会主义文化研究、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政治学原理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新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学科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3.马克思主义法哲学。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法律伦理学、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三、学科师资与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加强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提高国民的法律素养;研究如何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传播,以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传播社会主义法制的大众媒介,增强法制教育和传播效果。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硕士点旨在为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较雄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法制宣传教育能力的高层次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应用性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2.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研究;3.社会主义法制传播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法制传播理论研究、法制新闻理论研究、法制传播媒介研究、社会主义宣传法制教育研究、法制媒体伦理研究等。
三、师资与成果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基本规律,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政党发展与建设规律、社会思潮演变与社会变迁规律、改革开放事业发展规律等。旨在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2.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社会变迁研究;3.改革开放史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社会变迁专题研究、改革开放史专题研究、海外中国研究专题、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副教授5人,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三、历年来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历年招生目录(2008-2018)
按年份排序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专业代码:030501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招生人数(-代表当年该专业没招生):- - - - 4 4 5 5 5 5 5
学制(年):3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专业代码:030503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招生人数(-代表当年该专业没招生):5 7 8 10 10 7 5 8 8 8 8
学制(年):3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专业代码:030505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招生人数(-代表当年该专业没招生): 4 7 8 10 6 6 7 7 7 7 7
学制(年):3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课程教材,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专业代码:030520
专业名称: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
招生人数(-代表当年该专业没招生):- - - - - 6 7 8 8 10 10
学制(年):3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9新闻与传播学
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新闻学概论》林凌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该专业为今年新增专业!)
招生人数(-代表当年该专业没招生): - - - - - - - - - - 5
学制(年): 3
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备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复试比例一般情况为1:1.2,当年的复试比例请以当年公布的研究生复试办法为准。)
四、特点与优势
1.地域优势。华东政法大学地处上海。上海是国际金融大都市、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工作和发展方面能够给年轻人更多的机遇。
2.精细化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扩招,使研究生教育从学徒模式沦为“放羊”模式。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对研究生教育采用“精细化”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配备资深教授和年轻导师进行双向专业指导,还为班级配备学术班主任及辅导员,加强学生学术训练及生活指导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双硕士学位。本学科尤其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2012年,与英国约克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签订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学生在华东政法大学学习2年,在英国约克大学学习1年,三年内可以同时获得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英国约克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13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签订关于学生及教师交流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我们还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夏令营或短期交流形式出国访学。
4.雄厚的法学学科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法学学科关系密切。我校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批政法院校。法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雄厚。法学整体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知识,能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高校院校等从事管理、宣传、政策咨询、德育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5、“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开设。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下自主增设的“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为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
五、名师风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导师:张智强教授、陈代波教授、马川副教授、李洁副研究员、李秀娟副教授、万勇华副教授
张智强,男,上海市人,教授,曾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领导力,多次承担上海市德育决策咨询课题。先后获全国第三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陈代波,男,四川宣汉人,教授,1993、1999年分别获得山东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4-2015学年在英国约克大学教育系访学一年,研究主题为中英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鹅湖月刊》、《Teaching Citizenship》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马 川,女,副教授,四川成都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协会会员、上海心理协会会员、上海市阳光学者。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发展,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独著《文化发展心理学视野下性别认同研究——以青春期女生为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青年失业研究》。翻译、合著以及参编教材数本。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发展现状与建构路径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上海市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发展现状与建构路径研究》、上海市第五届“晨光学者”,项目为《“新失业群体”身份建构与政治社会化的互动机制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探索》等相关课题数项。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上海哲社课题若干。
李洁,女,副研究员,湖北宜昌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研究领域:青少年发展、老龄问题及教育法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1项、全国老龄委部级课题1项及校级课题2项,并参与国家级、部级课题多项。在《青年研究》、《开放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等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且部分获得全国老龄委敬老论坛论文二等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优秀论文奖、校思研会年会论文二等奖等。出版专著《大学生人生态度现状与转化研究》(获第九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生活与体验:在职青年职业持续发展研究》等多本,另有合著成果、参编教材若干。
李秀娟,女,安徽五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领导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近年来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全球教育展望》、《思想理论教育》、《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新时期德育具象化研究》、《高校生活园区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研究》、《80后辅导员价值观研究》等上海市教委以上德育决策咨询或德育实践课题多项。先后获得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奖以及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华东政法大学“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万勇华,安徽芜湖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术月刊》、《学术交流》、《江汉论坛》、《探索》、《湖北社会科学》、《黑龙江高教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5本,主持校级以上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导师:何益忠教授、赵庆寺教授、胡志平副教授、喻包庆副教授、花勇副教授
何益忠,男,重庆酉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党建。主要科研成果包括:《老城厢:晚清上海的一个窗口》、《民主集中制之“辩证统一”探析》等;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2017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赵庆寺,男,山东青州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政治、中美关系、能源安全等。曾获上海市阳光学者、上海市育才奖、华政优秀青年人才、首届中金奖教金、优秀本科主讲教师、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等荣誉和奖励、当选全国高校思政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2017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主要著作有:《美国石油安全体系与外交1941-1981》、《美国能源法律政策与能源安全》、《国际合作与中国能源外交》等。主要论文有:《金砖国家能源合作的问题与路径》、《世界能源安全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试论中国能源国际战略的改革与调整》、《试论国际能源外交的经验与启示》、《试论美国对外石油政策的形成(1941-1954)》等。
胡志平,男,江西宁都人,副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农村公共经济与管理。先后在《经济学家》、《社会科学》、《财经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CSSCI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多次入选参加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和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年会。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校级等课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3项。2013年获得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和长三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三等奖。
喻包庆,男,江西万载人,副教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上海市阳光学者,长期从事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社会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CSSCI等各级各类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主持省部级、市级等各类科研项目7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曾获教育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奖、教育部精彩课件优秀奖、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研究工作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育才奖、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提名奖,被评为华东政法大学第21、22、23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另外,专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获2012年上海市第九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花 勇,安徽巢湖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国家构建、国际规范演化、党的建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理论动态》、《国际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数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上海市哲社一般题目“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法规建设研究”,中国法学会课题“危急状态下海外劳工保护研究”,上海市法学会课题“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交叉视角下南海问题研究”,上海市教委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国际社会思想研究”,上海市教委国情调研项目“农地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参与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和多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导师:徐家林教授、童珊教授、王建龙副教授、谢静副教授、赵宴群讲师
徐家林,男,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负责人。上海市教委“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聘任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法治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近年来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出版个人专著2部,参编著作10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重要报刊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C刊以上论文5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上海市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近20项。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华东政法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华东政法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次。
童 珊,女,江苏南京人,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员、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会员、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会员。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语言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校“国浩”奖教金、“虹法”奖教金,一项成果获校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王建龙,男,山西离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哲学、思想史。主要著作:《长治久安:理念、制度及其推进》。发表论文:《论自由、民主与平等理念的张力及其在近代中国的被误读》、《论严复对“大一统”理想政治的反思及其现实意义》等。先后获得2007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华东政法大学2005—2008校教学成果奖。
谢 静,女,江苏盱眙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学习与探索》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并参与国家重大课题、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专著《奥菲的福利国家问题研究》、参著《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历程》、《西方哲学通史: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译《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十九卷)》;在教学竞赛中也多次获得荣誉。
赵宴群,女,上海崇明人,复旦大学法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近年来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等省部级课题。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
导师:林凌教授、叶慧娟副研究员、贾秀芬副教授、巢立明副教授、孔洪刚副教授、吴松强副教授、彭杨副教授
林 凌,男,安徽广德人,教授。研究方向:网络传播、媒体法、法制宣传教育。主要科研成果包括:《网络舆论引导论》《新闻侵权导论》等;主持并完成国家课题、上海市课题、军队课题和上海市教委课题9项(含委托课题);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先后多次获中华优秀出版科研论文优秀奖和山东省优秀社科奖等奖项。
叶慧娟,女,河南宝丰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副研究员,2015-2016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刑法学、网络刑事法、法律大数据、青少年法治教育。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文汇报》等重要报纸期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代表性著作有:《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边缘性审视》,代表性论文有: 《论刑法文化对犯罪控制的制约之道》、 《网络舆论影响刑事司法的动力机制研究》、《网络反腐过程中网络举报的规范研究》、《道德与法律关系视野中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探析》、《以法律大数据助力现代治理》、《刑事审判应直面公众舆论》、《法律大数据:实现法治战略的有效战术》等。
贾秀芬,女,山西忻州人,副教授,日本神户学院大学法学硕士,日本大阪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江苏省社会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法学会理事。曾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届十佳教师称号。研究方向: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社会法学等。在《法学杂志》、《东南亚研究》、《日本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论文“劳动关系多元化与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获江苏省第二届生产力理论与实践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气象软科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江苏省教育十一五规划项目等厅级课题。出版著作《契约劳动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合著)、《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及适用指南》(副主编)、《公民法律全书》(参编)、《日本宪法与公共哲学》(参译)等。
巢立明,男,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法制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媒介经营与管理。主要科研成果:迄今共出版专著、编著、合著三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两项,主持上海市级科研项目两项,主持华东政法大学校级重点课程两项,校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两项。获华东政法大学优秀主讲教师荣誉称号和华东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孔洪刚,男,山东菏泽市人,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华全国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制新闻报道的理论与实务、政治传播的本土化理论与实践、网络传播的机制与效应、新闻法规与伦理等;参与部级课题三项,主持厅局级课题两项,其它大小教研课题近十项;出版有《政治传播:中国镜像与他国镜鉴》等书;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学海》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近20篇论文。
吴松强,男,浙江嘉兴人,副教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任华东政法大学律师教育与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律师、上海市职业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以及法学与教育学交叉领域前沿问题。承担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以及上海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多项,在《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所撰写论文多次在全国及上海市征文中获奖。
彭 扬,女,湖北宜昌人,副教授,刑事司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市“阳光学者”。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教育法治。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子项目、上海高校德育实践课题、上海高校德育创新发展课题多项。在《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在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主要论文有:《法治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优化》、《现代大学制度下学生事务良法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格局、现状与建议》等。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导师:刘招成副教授、葛玲副教授、满永副教授、王红曼副教授、严宇鸣副教授
刘招成,男,湖南安化人,副教授。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美国中国学。主要著作:《美国中国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曾在《社会科学》、《中国农史》、《湖北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反对本本主义>接受史研究》、《论战后美国中国学社会科学化研究取向的形成》等论文20余篇。
葛 玲,女,山东日照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史、中共党史。主要科研成果:在《中共党史研究》《安徽史学》《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代表作包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皖西北“责任田”的试点与推广》、《新中国成立初期皖西北地区治淮运动的初步研究》等;先后主持广东省社科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等。
满 永,男,安徽阜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政治史、社会文化史。主要科研成果: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开放时代》、《安徽史学》、《二十一世纪》、《江苏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代表包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建党》、《“背靠背”政治:反霸中的革命场景生成》、《文本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等;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及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
王红曼 ,女,贵州铜仁人,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经济史、金融史、文化史、哲学史等。先后在《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安徽史学》《历史教学》《福建论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历史教学问题》《近代史学刊》《贵州社会科学》《东疆学刊》《江淮论坛》《兰州学刊》《商业研究》《中国金融》《人民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核心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国民政府战时金融法律制度研究(1937—1945年)》《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论》《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经济》《中国近代银行业与银行家(一)》《中国近代金融法制史研究》《抗战时期金融机构大迁移》;点校:清末京师法律学堂笔记《经济学》;先后主持校级、省级、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
严宇鸣,男,上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基层治理、大学生当代史观研究。近年来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篇被《中共党史研究》杂志要点摘编。先后主持2项上海市德育处课题,获得2017年“阳光计划”项目资助。
六、培养费用
我校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大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和奖励,新增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奖助学金将基本覆盖研究生培养费用。同时,学校还设置学业奖学金,学生至少能够获得三等以上新生或者学业奖学金。
七、成才保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贷款利息在校期间由政府补贴,贷款金额为每年6000元。
◆学校建立研究生帮困助学体系,主要包括困难补助、特困补助、学费减免、校内外助学金等多种资助途径,根据当年困难补助的比例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另外,学校设立有勤工助学中心,目前已经为相当比例的同学提供了多种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并将积极拓宽解决研究生实际困难的渠道。
◆目前我校研究生设有以下奖学金:申银万国证券奖学金、富兰德林奖学金、宝钢奖学金、沼田*毅石奖学金、美迈斯法学奖学金、缘法而行奖学金、权亚励志奖学金、方达奖学金、贝克麦坚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社会工作奖学金和帮困助学金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生奖学金。为鼓励英语水平好的同学报考,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设立新生奖学金,奖励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的同学。
八、就业前景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6年研究生招生以来,共有9届毕业生96人。截止2017年7月底,学生就业情况、就业前景良好,每年毕业生都实现100%就业。其中超过六成的毕业生留在上海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是上海市管理的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曹文泽教授,校长叶青教授。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各类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
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16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3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4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法律史)、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各1个。学校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法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五强。近五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项目、司法部项目立项数多次获得全国第一,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数在全国政法高校中居领先地位。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政府体制改革与监管模式创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经济法律战略研究院是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理研究院是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先后与近150所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我校获得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资格,2014年,成为全国接收“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六所高校之一。
学校出版有《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240万册,中外文报刊1500余种,各类数据库92个,电子图书130万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中外文法学数据库在全国法律院校中排名第一。
学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松江校区是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园区。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二、学科与专业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隶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校级重点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一级学科授予权,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五个二级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28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21名,兼职研究人员20余名。2012年,与英国约克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签订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2013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签订关于学生及教师交流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2013年,学院聘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教育领导系主任严文藩教授为讲座讲授。2015年,学院聘请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教授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要依托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通过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较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较好法律基本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了解心理活动规律、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公民教育与学生领导力;2.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3.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国哲学与文化专题、法律伦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青少年思维特点研究、青少年问题研究、职业规划教育专题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是一支凝聚了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兼职教授2人,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知识,能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宣传、政策咨询等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4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成果2.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启示3.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战略4.对外开放与中国国际战略。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社会主义文化研究、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政治学原理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新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学科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3.马克思主义法哲学。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法律伦理学、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三、学科师资与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加强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提高国民的法律素养;研究如何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传播,以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传播社会主义法制的大众媒介,增强法制教育和传播效果。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硕士点旨在为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较雄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法制宣传教育能力的高层次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应用性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2.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研究;3.社会主义法制传播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法制传播理论研究、法制新闻理论研究、法制传播媒介研究、社会主义宣传法制教育研究、法制媒体伦理研究等。
三、师资与成果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基本规律,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政党发展与建设规律、社会思潮演变与社会变迁规律、改革开放事业发展规律等。旨在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2.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社会变迁研究;3.改革开放史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社会变迁专题研究、改革开放史专题研究、海外中国研究专题、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副教授5人,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三、历年来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历年招生目录(2008-2018)
按年份排序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专业代码:030501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招生人数(-代表当年该专业没招生):- - - - 4 4 5 5 5 5 5
学制(年):3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专业代码:030503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招生人数(-代表当年该专业没招生):5 7 8 10 10 7 5 8 8 8 8
学制(年):3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专业代码:030505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招生人数(-代表当年该专业没招生): 4 7 8 10 6 6 7 7 7 7 7
学制(年):3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课程教材,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专业代码:030520
专业名称: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
招生人数(-代表当年该专业没招生):- - - - - 6 7 8 8 10 10
学制(年):3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9新闻与传播学
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新闻学概论》林凌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该专业为今年新增专业!)
招生人数(-代表当年该专业没招生): - - - - - - - - - - 5
学制(年): 3
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备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复试比例一般情况为1:1.2,当年的复试比例请以当年公布的研究生复试办法为准。)
四、特点与优势
1.地域优势。华东政法大学地处上海。上海是国际金融大都市、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工作和发展方面能够给年轻人更多的机遇。
2.精细化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扩招,使研究生教育从学徒模式沦为“放羊”模式。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对研究生教育采用“精细化”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配备资深教授和年轻导师进行双向专业指导,还为班级配备学术班主任及辅导员,加强学生学术训练及生活指导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双硕士学位。本学科尤其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2012年,与英国约克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签订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学生在华东政法大学学习2年,在英国约克大学学习1年,三年内可以同时获得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英国约克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13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签订关于学生及教师交流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我们还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夏令营或短期交流形式出国访学。
4.雄厚的法学学科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法学学科关系密切。我校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批政法院校。法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雄厚。法学整体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知识,能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高校院校等从事管理、宣传、政策咨询、德育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5、“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开设。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下自主增设的“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为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
五、名师风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导师:张智强教授、陈代波教授、马川副教授、李洁副研究员、李秀娟副教授、万勇华副教授
张智强,男,上海市人,教授,曾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领导力,多次承担上海市德育决策咨询课题。先后获全国第三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陈代波,男,四川宣汉人,教授,1993、1999年分别获得山东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4-2015学年在英国约克大学教育系访学一年,研究主题为中英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鹅湖月刊》、《Teaching Citizenship》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马 川,女,副教授,四川成都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协会会员、上海心理协会会员、上海市阳光学者。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发展,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独著《文化发展心理学视野下性别认同研究——以青春期女生为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青年失业研究》。翻译、合著以及参编教材数本。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发展现状与建构路径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上海市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发展现状与建构路径研究》、上海市第五届“晨光学者”,项目为《“新失业群体”身份建构与政治社会化的互动机制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探索》等相关课题数项。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上海哲社课题若干。
李洁,女,副研究员,湖北宜昌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研究领域:青少年发展、老龄问题及教育法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1项、全国老龄委部级课题1项及校级课题2项,并参与国家级、部级课题多项。在《青年研究》、《开放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等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且部分获得全国老龄委敬老论坛论文二等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优秀论文奖、校思研会年会论文二等奖等。出版专著《大学生人生态度现状与转化研究》(获第九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生活与体验:在职青年职业持续发展研究》等多本,另有合著成果、参编教材若干。
李秀娟,女,安徽五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领导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近年来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全球教育展望》、《思想理论教育》、《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新时期德育具象化研究》、《高校生活园区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研究》、《80后辅导员价值观研究》等上海市教委以上德育决策咨询或德育实践课题多项。先后获得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奖以及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华东政法大学“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万勇华,安徽芜湖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术月刊》、《学术交流》、《江汉论坛》、《探索》、《湖北社会科学》、《黑龙江高教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5本,主持校级以上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导师:何益忠教授、赵庆寺教授、胡志平副教授、喻包庆副教授、花勇副教授
何益忠,男,重庆酉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党建。主要科研成果包括:《老城厢:晚清上海的一个窗口》、《民主集中制之“辩证统一”探析》等;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2017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赵庆寺,男,山东青州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政治、中美关系、能源安全等。曾获上海市阳光学者、上海市育才奖、华政优秀青年人才、首届中金奖教金、优秀本科主讲教师、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等荣誉和奖励、当选全国高校思政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2017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主要著作有:《美国石油安全体系与外交1941-1981》、《美国能源法律政策与能源安全》、《国际合作与中国能源外交》等。主要论文有:《金砖国家能源合作的问题与路径》、《世界能源安全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试论中国能源国际战略的改革与调整》、《试论国际能源外交的经验与启示》、《试论美国对外石油政策的形成(1941-1954)》等。
胡志平,男,江西宁都人,副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农村公共经济与管理。先后在《经济学家》、《社会科学》、《财经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CSSCI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多次入选参加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和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年会。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校级等课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3项。2013年获得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和长三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三等奖。
喻包庆,男,江西万载人,副教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上海市阳光学者,长期从事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社会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CSSCI等各级各类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主持省部级、市级等各类科研项目7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曾获教育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奖、教育部精彩课件优秀奖、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研究工作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育才奖、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提名奖,被评为华东政法大学第21、22、23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另外,专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获2012年上海市第九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花 勇,安徽巢湖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国家构建、国际规范演化、党的建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理论动态》、《国际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数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上海市哲社一般题目“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法规建设研究”,中国法学会课题“危急状态下海外劳工保护研究”,上海市法学会课题“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交叉视角下南海问题研究”,上海市教委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国际社会思想研究”,上海市教委国情调研项目“农地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参与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和多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导师:徐家林教授、童珊教授、王建龙副教授、谢静副教授、赵宴群讲师
徐家林,男,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负责人。上海市教委“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聘任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法治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近年来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出版个人专著2部,参编著作10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重要报刊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C刊以上论文5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上海市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近20项。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华东政法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华东政法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次。
童 珊,女,江苏南京人,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员、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会员、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会员。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语言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校“国浩”奖教金、“虹法”奖教金,一项成果获校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王建龙,男,山西离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哲学、思想史。主要著作:《长治久安:理念、制度及其推进》。发表论文:《论自由、民主与平等理念的张力及其在近代中国的被误读》、《论严复对“大一统”理想政治的反思及其现实意义》等。先后获得2007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华东政法大学2005—2008校教学成果奖。
谢 静,女,江苏盱眙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学习与探索》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并参与国家重大课题、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专著《奥菲的福利国家问题研究》、参著《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历程》、《西方哲学通史: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译《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十九卷)》;在教学竞赛中也多次获得荣誉。
赵宴群,女,上海崇明人,复旦大学法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近年来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等省部级课题。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
导师:林凌教授、叶慧娟副研究员、贾秀芬副教授、巢立明副教授、孔洪刚副教授、吴松强副教授、彭杨副教授
林 凌,男,安徽广德人,教授。研究方向:网络传播、媒体法、法制宣传教育。主要科研成果包括:《网络舆论引导论》《新闻侵权导论》等;主持并完成国家课题、上海市课题、军队课题和上海市教委课题9项(含委托课题);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先后多次获中华优秀出版科研论文优秀奖和山东省优秀社科奖等奖项。
叶慧娟,女,河南宝丰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副研究员,2015-2016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刑法学、网络刑事法、法律大数据、青少年法治教育。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文汇报》等重要报纸期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代表性著作有:《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边缘性审视》,代表性论文有: 《论刑法文化对犯罪控制的制约之道》、 《网络舆论影响刑事司法的动力机制研究》、《网络反腐过程中网络举报的规范研究》、《道德与法律关系视野中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探析》、《以法律大数据助力现代治理》、《刑事审判应直面公众舆论》、《法律大数据:实现法治战略的有效战术》等。
贾秀芬,女,山西忻州人,副教授,日本神户学院大学法学硕士,日本大阪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江苏省社会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法学会理事。曾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届十佳教师称号。研究方向: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社会法学等。在《法学杂志》、《东南亚研究》、《日本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论文“劳动关系多元化与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获江苏省第二届生产力理论与实践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气象软科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江苏省教育十一五规划项目等厅级课题。出版著作《契约劳动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合著)、《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及适用指南》(副主编)、《公民法律全书》(参编)、《日本宪法与公共哲学》(参译)等。
巢立明,男,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法制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媒介经营与管理。主要科研成果:迄今共出版专著、编著、合著三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两项,主持上海市级科研项目两项,主持华东政法大学校级重点课程两项,校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两项。获华东政法大学优秀主讲教师荣誉称号和华东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孔洪刚,男,山东菏泽市人,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华全国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制新闻报道的理论与实务、政治传播的本土化理论与实践、网络传播的机制与效应、新闻法规与伦理等;参与部级课题三项,主持厅局级课题两项,其它大小教研课题近十项;出版有《政治传播:中国镜像与他国镜鉴》等书;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学海》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近20篇论文。
吴松强,男,浙江嘉兴人,副教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任华东政法大学律师教育与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律师、上海市职业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以及法学与教育学交叉领域前沿问题。承担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以及上海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多项,在《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所撰写论文多次在全国及上海市征文中获奖。
彭 扬,女,湖北宜昌人,副教授,刑事司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市“阳光学者”。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教育法治。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子项目、上海高校德育实践课题、上海高校德育创新发展课题多项。在《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在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主要论文有:《法治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优化》、《现代大学制度下学生事务良法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格局、现状与建议》等。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导师:刘招成副教授、葛玲副教授、满永副教授、王红曼副教授、严宇鸣副教授
刘招成,男,湖南安化人,副教授。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美国中国学。主要著作:《美国中国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曾在《社会科学》、《中国农史》、《湖北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反对本本主义>接受史研究》、《论战后美国中国学社会科学化研究取向的形成》等论文20余篇。
葛 玲,女,山东日照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史、中共党史。主要科研成果:在《中共党史研究》《安徽史学》《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代表作包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皖西北“责任田”的试点与推广》、《新中国成立初期皖西北地区治淮运动的初步研究》等;先后主持广东省社科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等。
满 永,男,安徽阜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政治史、社会文化史。主要科研成果: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开放时代》、《安徽史学》、《二十一世纪》、《江苏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代表包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建党》、《“背靠背”政治:反霸中的革命场景生成》、《文本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等;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及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
王红曼 ,女,贵州铜仁人,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经济史、金融史、文化史、哲学史等。先后在《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安徽史学》《历史教学》《福建论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历史教学问题》《近代史学刊》《贵州社会科学》《东疆学刊》《江淮论坛》《兰州学刊》《商业研究》《中国金融》《人民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核心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国民政府战时金融法律制度研究(1937—1945年)》《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论》《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经济》《中国近代银行业与银行家(一)》《中国近代金融法制史研究》《抗战时期金融机构大迁移》;点校:清末京师法律学堂笔记《经济学》;先后主持校级、省级、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
严宇鸣,男,上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基层治理、大学生当代史观研究。近年来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篇被《中共党史研究》杂志要点摘编。先后主持2项上海市德育处课题,获得2017年“阳光计划”项目资助。
六、培养费用
我校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大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和奖励,新增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奖助学金将基本覆盖研究生培养费用。同时,学校还设置学业奖学金,学生至少能够获得三等以上新生或者学业奖学金。
七、成才保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贷款利息在校期间由政府补贴,贷款金额为每年6000元。
◆学校建立研究生帮困助学体系,主要包括困难补助、特困补助、学费减免、校内外助学金等多种资助途径,根据当年困难补助的比例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另外,学校设立有勤工助学中心,目前已经为相当比例的同学提供了多种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并将积极拓宽解决研究生实际困难的渠道。
◆目前我校研究生设有以下奖学金:申银万国证券奖学金、富兰德林奖学金、宝钢奖学金、沼田*毅石奖学金、美迈斯法学奖学金、缘法而行奖学金、权亚励志奖学金、方达奖学金、贝克麦坚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社会工作奖学金和帮困助学金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生奖学金。为鼓励英语水平好的同学报考,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设立新生奖学金,奖励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的同学。
八、就业前景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6年研究生招生以来,共有9届毕业生96人。截止2017年7月底,学生就业情况、就业前景良好,每年毕业生都实现100%就业。其中超过六成的毕业生留在上海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