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BIM技术咨询之Archicad与Revit的对比(一)
相信对于大部分BIM第三方咨询公司,在建模阶段用的最多的软件不过就是Archicad和Revit两款软件,两者对比的帖子也比较多,但是往往都大而化之,原则性的东西比较多,细节的东西略少,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深入的探讨一下两者的区别,力争全面地反应两者之间的真实面目。
一、软件的思想、架构对比
从软件的历史来说,无疑是ArchiCAD悠久的多,Revit是Autodesk在2002年才收购回来的,可说是“半路出家”,但Revit有一个强有力的东家,马上推出“BIM”这个很潮很炫的口号,一下把ArchiCAD沿用多年的“虚拟建筑”这个老老实实的口号给打败了,于是ArchiCAD也只好宣称自己是个BIM软件,搞得在外人看来,倒像是Revit占了先机。
从软件设计的角度来看,两者也是差别巨大的。ArchiCAD从20多年前就致力于三维建筑设计,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多年来也是沿用其架构做一些小更新、小完善、小整合。
Revit大概从6.0版走向成熟,短短几年扩展得很厉害,2010版更是跟随微软的Ribbon界面,来了个彻底的改头换面,一下子连Revit自己的技术支持人员都不太找得着北。当然,这应该是比较稳定的界面了,除非微软又改。
软件的架构对其功能、效率影响极大。ArchiCAD架构应该说比较简单,从其菜单、参数设置等方面可以看出(从而,对初学者来说,入门相对是比较容易的)。Revit由于是后起,野心极大,什么都想要,架构也搞得异常复杂。比如,体量转化为模型,这是它的一个亮点,但“体量”这个类别就跟别的实体完全不同。
作为参数化软件,在架构上Revit与ArchiCAD最大的不同:
1、族的“类型”。
这在ArchiCAD用户中是很难理解的。“族”大家可以理解,相当于一个参数化对象,一个GDL。但“类型”是什么东西呢?是族下面的一个分类,某些参数相同的归入一个类型。而同一类型下面不同构件还有不同的参数。比如一道墙,200墙是一个类型,300墙是另一个类型,你要把200墙变为300墙,必须改变它的类型。而在ArchiCAD里,直接在参数栏把200改成300就行了。
2、尺寸锁定与驱动。
Revit的构件相对位置都是可以锁定的,这是它的一大优势,比如你可以把走廊两道墙的距离锁住为1.2米,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变成1.1米。尺寸驱动与此类似,就是说选择一道墙,它就显示一个长度方向的临时尺寸,比如2000,你可以直接改为2500,那墙就神奇地生长为2500长。这的确是挺爽的一件事情,Revit的族制作也极大地依赖于这一特性。比如建一个附着在楼板上的族(比如一个集水井),只要将它对齐楼板并锁定,那集水井就不会跑到半空中。但这给软件带来极大的负担,你想想看,每选择一个东西,它就马上要测量它自己以及跟周围构件的定位关系,这不就慢下来了? 就好比你一看见美女,马上要心里暗算其三围尺寸,同时还在脑海搜索她的亲戚朋友关系,除非你CPU转的飞快,否则话都说不顺畅了。ArchiCAD没有这两个功能,在ArchiCAD中,选择构件以后,点击热点也可以直接修改尺寸,部分达到尺寸驱动的功能(但跟构件类型有关)。
3、图层。
ArchiCAD的图层概念基本上跟AutoCAD一样,这使得AutoCAD用户可以较快上手。但ArchiCAD还给图层加多了一个称之为“交集组号”的tag,用来控制构件的连接关系,这个很不错的想法弄得有点难用,成为初学者的一个小困难。再看Revit,Autodesk也许是为了将Revit与AutoCAD拉开距离,也许是觉得图层的概念太老土,反正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取消了图层这一伟大的概念。其结果就是另外生出了多重的概念来达到图元分类的目的——就像撒了一个谎,要用十个谎言来弥补漏洞。比如开关图层这一简单的操作,Revit通过一个巨大无比的列表,将所有图元进行分类开关,假如桌子跟马桶都是同一类的族,它们是很难分开来打开/隐藏的。再比如控制图层的颜色,Revit相应地发明了“图元可见性”、“对象样式”、“过滤器”等等极其复杂、等级既森严又晦涩的方式来进行控制。这也许是Revit初学者面对的第一道坎。直到现在,我还经常为了一根风管或一根梁的显示而翻遍了各层设置。此外,在导出dwg的时候,由于没有图层,于是导出的灵活性也大大减少(比如内墙、外墙无法区分,防火门、普通门无法区分,等等,这在ArchiCAD中不成问题)。后面还会谈到,Autodesk经常吹嘘Revit跟AutoCAD系出同门,自然亲密无间——那都是欺负人家没用过ArchiCAD。
4、多窗口支持。
Revit支持多窗口同时显示,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同一个地方的平立剖面、3D视图,这也是它的一个优势。当然操作体验仍有待提高,比如无法从某层平面快速转入上一层平面或转入立面,并且——无疑,这又是一个吃资源的大户。ArchiCAD的多窗口是个“伪多窗口”,不能所有窗口即时更新。但它由于切换较快,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这个需求。不要说我偏心,试试看一个局部的3D就知道,ArchiCAD轻轻巧巧一框,再按个快捷键即刻生成。Revit的3D是全局的,要看局部,其折腾与纠结请参考下一段。
5、即时运算。
Revit几乎任何操作都是即时运算的,上述多窗口支持是一个典型体现,再举个例子,它可以调节每个视图的边界范围,但这个操作怎么进行呢?点击裁剪视图按钮→进度条→调节东面边界→进度条→调节西面边界→进度条→调节南面边界→进度条→调节北面边界→进度条→隐藏边界→进度条。你每动一下鼠标它都要重新生成一次,有必要那么激动吗,一下调整好四条边再一次重生成,能省多少时间!如果不幸你要看一个局部的3D轴测并放进布图,则需要调节:3D范围框(6个面)+视图范围框(4条边)=进度条×10,从这一点来说,Revit就像一头勤勤恳恳的老牛,时刻都在发动CPU,虽然慢,也不好意思骂它懒,只好骂它笨。ArchiCAD就取巧得多,许多工具都可以不即时运算,先“暂存”下来,有必要再更新,比如立剖面、大样工具、布图工具,这使得它在运行大型工程的时候仍然可以举重若轻,长袖善舞。
两者的思路差异导致两者的使用体验完全不同,对硬件的要求也完全不同。我可以在双核2G内存笔记本上用ArchiCAD画几万平方米的施工图,但在四核4G内存的台式机上用Revit仍然用到崩溃。基本上,你若没有四核主频3G以上的CPU,8G以上的内存,24寸以上的双显示器,在Revit界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双显示器啥用?一台用来画图,一台用来在等待进度条的时候上网。
当然,Autodesk自有他的想法,他不是没有本领去优化代码,他只是还没来得及去做,当前正是扩展他的BIM帝国的时候。
以上对比只是针对软件的“单项设计”对比。倘若将Revit Architecture、Revit Structure、Revit MEP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那么ArchiCAD就多少显得势单力薄,它没有结构专业,MEP也仅通过插件进行,功能那是相当有限(但同样有轻巧的优点,跟Revit MEP一对比让人很惆怅)。Revit是想建立一个王国,野心勃勃;ArchiCAD则固守一郡,不肯低下高傲的头。
相信对于大部分BIM第三方咨询公司,在建模阶段用的最多的软件不过就是Archicad和Revit两款软件,两者对比的帖子也比较多,但是往往都大而化之,原则性的东西比较多,细节的东西略少,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深入的探讨一下两者的区别,力争全面地反应两者之间的真实面目。
一、软件的思想、架构对比
从软件的历史来说,无疑是ArchiCAD悠久的多,Revit是Autodesk在2002年才收购回来的,可说是“半路出家”,但Revit有一个强有力的东家,马上推出“BIM”这个很潮很炫的口号,一下把ArchiCAD沿用多年的“虚拟建筑”这个老老实实的口号给打败了,于是ArchiCAD也只好宣称自己是个BIM软件,搞得在外人看来,倒像是Revit占了先机。
从软件设计的角度来看,两者也是差别巨大的。ArchiCAD从20多年前就致力于三维建筑设计,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多年来也是沿用其架构做一些小更新、小完善、小整合。
Revit大概从6.0版走向成熟,短短几年扩展得很厉害,2010版更是跟随微软的Ribbon界面,来了个彻底的改头换面,一下子连Revit自己的技术支持人员都不太找得着北。当然,这应该是比较稳定的界面了,除非微软又改。
软件的架构对其功能、效率影响极大。ArchiCAD架构应该说比较简单,从其菜单、参数设置等方面可以看出(从而,对初学者来说,入门相对是比较容易的)。Revit由于是后起,野心极大,什么都想要,架构也搞得异常复杂。比如,体量转化为模型,这是它的一个亮点,但“体量”这个类别就跟别的实体完全不同。
作为参数化软件,在架构上Revit与ArchiCAD最大的不同:
1、族的“类型”。
这在ArchiCAD用户中是很难理解的。“族”大家可以理解,相当于一个参数化对象,一个GDL。但“类型”是什么东西呢?是族下面的一个分类,某些参数相同的归入一个类型。而同一类型下面不同构件还有不同的参数。比如一道墙,200墙是一个类型,300墙是另一个类型,你要把200墙变为300墙,必须改变它的类型。而在ArchiCAD里,直接在参数栏把200改成300就行了。
2、尺寸锁定与驱动。
Revit的构件相对位置都是可以锁定的,这是它的一大优势,比如你可以把走廊两道墙的距离锁住为1.2米,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变成1.1米。尺寸驱动与此类似,就是说选择一道墙,它就显示一个长度方向的临时尺寸,比如2000,你可以直接改为2500,那墙就神奇地生长为2500长。这的确是挺爽的一件事情,Revit的族制作也极大地依赖于这一特性。比如建一个附着在楼板上的族(比如一个集水井),只要将它对齐楼板并锁定,那集水井就不会跑到半空中。但这给软件带来极大的负担,你想想看,每选择一个东西,它就马上要测量它自己以及跟周围构件的定位关系,这不就慢下来了? 就好比你一看见美女,马上要心里暗算其三围尺寸,同时还在脑海搜索她的亲戚朋友关系,除非你CPU转的飞快,否则话都说不顺畅了。ArchiCAD没有这两个功能,在ArchiCAD中,选择构件以后,点击热点也可以直接修改尺寸,部分达到尺寸驱动的功能(但跟构件类型有关)。
3、图层。
ArchiCAD的图层概念基本上跟AutoCAD一样,这使得AutoCAD用户可以较快上手。但ArchiCAD还给图层加多了一个称之为“交集组号”的tag,用来控制构件的连接关系,这个很不错的想法弄得有点难用,成为初学者的一个小困难。再看Revit,Autodesk也许是为了将Revit与AutoCAD拉开距离,也许是觉得图层的概念太老土,反正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取消了图层这一伟大的概念。其结果就是另外生出了多重的概念来达到图元分类的目的——就像撒了一个谎,要用十个谎言来弥补漏洞。比如开关图层这一简单的操作,Revit通过一个巨大无比的列表,将所有图元进行分类开关,假如桌子跟马桶都是同一类的族,它们是很难分开来打开/隐藏的。再比如控制图层的颜色,Revit相应地发明了“图元可见性”、“对象样式”、“过滤器”等等极其复杂、等级既森严又晦涩的方式来进行控制。这也许是Revit初学者面对的第一道坎。直到现在,我还经常为了一根风管或一根梁的显示而翻遍了各层设置。此外,在导出dwg的时候,由于没有图层,于是导出的灵活性也大大减少(比如内墙、外墙无法区分,防火门、普通门无法区分,等等,这在ArchiCAD中不成问题)。后面还会谈到,Autodesk经常吹嘘Revit跟AutoCAD系出同门,自然亲密无间——那都是欺负人家没用过ArchiCAD。
4、多窗口支持。
Revit支持多窗口同时显示,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同一个地方的平立剖面、3D视图,这也是它的一个优势。当然操作体验仍有待提高,比如无法从某层平面快速转入上一层平面或转入立面,并且——无疑,这又是一个吃资源的大户。ArchiCAD的多窗口是个“伪多窗口”,不能所有窗口即时更新。但它由于切换较快,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这个需求。不要说我偏心,试试看一个局部的3D就知道,ArchiCAD轻轻巧巧一框,再按个快捷键即刻生成。Revit的3D是全局的,要看局部,其折腾与纠结请参考下一段。
5、即时运算。
Revit几乎任何操作都是即时运算的,上述多窗口支持是一个典型体现,再举个例子,它可以调节每个视图的边界范围,但这个操作怎么进行呢?点击裁剪视图按钮→进度条→调节东面边界→进度条→调节西面边界→进度条→调节南面边界→进度条→调节北面边界→进度条→隐藏边界→进度条。你每动一下鼠标它都要重新生成一次,有必要那么激动吗,一下调整好四条边再一次重生成,能省多少时间!如果不幸你要看一个局部的3D轴测并放进布图,则需要调节:3D范围框(6个面)+视图范围框(4条边)=进度条×10,从这一点来说,Revit就像一头勤勤恳恳的老牛,时刻都在发动CPU,虽然慢,也不好意思骂它懒,只好骂它笨。ArchiCAD就取巧得多,许多工具都可以不即时运算,先“暂存”下来,有必要再更新,比如立剖面、大样工具、布图工具,这使得它在运行大型工程的时候仍然可以举重若轻,长袖善舞。
两者的思路差异导致两者的使用体验完全不同,对硬件的要求也完全不同。我可以在双核2G内存笔记本上用ArchiCAD画几万平方米的施工图,但在四核4G内存的台式机上用Revit仍然用到崩溃。基本上,你若没有四核主频3G以上的CPU,8G以上的内存,24寸以上的双显示器,在Revit界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双显示器啥用?一台用来画图,一台用来在等待进度条的时候上网。
当然,Autodesk自有他的想法,他不是没有本领去优化代码,他只是还没来得及去做,当前正是扩展他的BIM帝国的时候。
以上对比只是针对软件的“单项设计”对比。倘若将Revit Architecture、Revit Structure、Revit MEP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那么ArchiCAD就多少显得势单力薄,它没有结构专业,MEP也仅通过插件进行,功能那是相当有限(但同样有轻巧的优点,跟Revit MEP一对比让人很惆怅)。Revit是想建立一个王国,野心勃勃;ArchiCAD则固守一郡,不肯低下高傲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