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美吧 关注:27贴子:281
  • 4回复贴,共1

Revit 和 ArchiCAD 对比,优劣势分别是什么?在建筑行业前景怎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标题:BIM技术咨询之Archicad与Revit的对比(一)
相信对于大部分BIM第三方咨询公司,在建模阶段用的最多的软件不过就是Archicad和Revit两款软件,两者对比的帖子也比较多,但是往往都大而化之,原则性的东西比较多,细节的东西略少,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深入的探讨一下两者的区别,力争全面地反应两者之间的真实面目。
一、软件的思想、架构对比
从软件的历史来说,无疑是ArchiCAD悠久的多,Revit是Autodesk在2002年才收购回来的,可说是“半路出家”,但Revit有一个强有力的东家,马上推出“BIM”这个很潮很炫的口号,一下把ArchiCAD沿用多年的“虚拟建筑”这个老老实实的口号给打败了,于是ArchiCAD也只好宣称自己是个BIM软件,搞得在外人看来,倒像是Revit占了先机。
从软件设计的角度来看,两者也是差别巨大的。ArchiCAD从20多年前就致力于三维建筑设计,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多年来也是沿用其架构做一些小更新、小完善、小整合。
Revit大概从6.0版走向成熟,短短几年扩展得很厉害,2010版更是跟随微软的Ribbon界面,来了个彻底的改头换面,一下子连Revit自己的技术支持人员都不太找得着北。当然,这应该是比较稳定的界面了,除非微软又改。
软件的架构对其功能、效率影响极大。ArchiCAD架构应该说比较简单,从其菜单、参数设置等方面可以看出(从而,对初学者来说,入门相对是比较容易的)。Revit由于是后起,野心极大,什么都想要,架构也搞得异常复杂。比如,体量转化为模型,这是它的一个亮点,但“体量”这个类别就跟别的实体完全不同。
作为参数化软件,在架构上Revit与ArchiCAD最大的不同:
1、族的“类型”。
这在ArchiCAD用户中是很难理解的。“族”大家可以理解,相当于一个参数化对象,一个GDL。但“类型”是什么东西呢?是族下面的一个分类,某些参数相同的归入一个类型。而同一类型下面不同构件还有不同的参数。比如一道墙,200墙是一个类型,300墙是另一个类型,你要把200墙变为300墙,必须改变它的类型。而在ArchiCAD里,直接在参数栏把200改成300就行了。
2、尺寸锁定与驱动。
Revit的构件相对位置都是可以锁定的,这是它的一大优势,比如你可以把走廊两道墙的距离锁住为1.2米,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变成1.1米。尺寸驱动与此类似,就是说选择一道墙,它就显示一个长度方向的临时尺寸,比如2000,你可以直接改为2500,那墙就神奇地生长为2500长。这的确是挺爽的一件事情,Revit的族制作也极大地依赖于这一特性。比如建一个附着在楼板上的族(比如一个集水井),只要将它对齐楼板并锁定,那集水井就不会跑到半空中。但这给软件带来极大的负担,你想想看,每选择一个东西,它就马上要测量它自己以及跟周围构件的定位关系,这不就慢下来了? 就好比你一看见美女,马上要心里暗算其三围尺寸,同时还在脑海搜索她的亲戚朋友关系,除非你CPU转的飞快,否则话都说不顺畅了。ArchiCAD没有这两个功能,在ArchiCAD中,选择构件以后,点击热点也可以直接修改尺寸,部分达到尺寸驱动的功能(但跟构件类型有关)。
3、图层。
ArchiCAD的图层概念基本上跟AutoCAD一样,这使得AutoCAD用户可以较快上手。但ArchiCAD还给图层加多了一个称之为“交集组号”的tag,用来控制构件的连接关系,这个很不错的想法弄得有点难用,成为初学者的一个小困难。再看Revit,Autodesk也许是为了将Revit与AutoCAD拉开距离,也许是觉得图层的概念太老土,反正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取消了图层这一伟大的概念。其结果就是另外生出了多重的概念来达到图元分类的目的——就像撒了一个谎,要用十个谎言来弥补漏洞。比如开关图层这一简单的操作,Revit通过一个巨大无比的列表,将所有图元进行分类开关,假如桌子跟马桶都是同一类的族,它们是很难分开来打开/隐藏的。再比如控制图层的颜色,Revit相应地发明了“图元可见性”、“对象样式”、“过滤器”等等极其复杂、等级既森严又晦涩的方式来进行控制。这也许是Revit初学者面对的第一道坎。直到现在,我还经常为了一根风管或一根梁的显示而翻遍了各层设置。此外,在导出dwg的时候,由于没有图层,于是导出的灵活性也大大减少(比如内墙、外墙无法区分,防火门、普通门无法区分,等等,这在ArchiCAD中不成问题)。后面还会谈到,Autodesk经常吹嘘Revit跟AutoCAD系出同门,自然亲密无间——那都是欺负人家没用过ArchiCAD。
4、多窗口支持。
Revit支持多窗口同时显示,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同一个地方的平立剖面、3D视图,这也是它的一个优势。当然操作体验仍有待提高,比如无法从某层平面快速转入上一层平面或转入立面,并且——无疑,这又是一个吃资源的大户。ArchiCAD的多窗口是个“伪多窗口”,不能所有窗口即时更新。但它由于切换较快,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这个需求。不要说我偏心,试试看一个局部的3D就知道,ArchiCAD轻轻巧巧一框,再按个快捷键即刻生成。Revit的3D是全局的,要看局部,其折腾与纠结请参考下一段。
5、即时运算。
Revit几乎任何操作都是即时运算的,上述多窗口支持是一个典型体现,再举个例子,它可以调节每个视图的边界范围,但这个操作怎么进行呢?点击裁剪视图按钮→进度条→调节东面边界→进度条→调节西面边界→进度条→调节南面边界→进度条→调节北面边界→进度条→隐藏边界→进度条。你每动一下鼠标它都要重新生成一次,有必要那么激动吗,一下调整好四条边再一次重生成,能省多少时间!如果不幸你要看一个局部的3D轴测并放进布图,则需要调节:3D范围框(6个面)+视图范围框(4条边)=进度条×10,从这一点来说,Revit就像一头勤勤恳恳的老牛,时刻都在发动CPU,虽然慢,也不好意思骂它懒,只好骂它笨。ArchiCAD就取巧得多,许多工具都可以不即时运算,先“暂存”下来,有必要再更新,比如立剖面、大样工具、布图工具,这使得它在运行大型工程的时候仍然可以举重若轻,长袖善舞。
两者的思路差异导致两者的使用体验完全不同,对硬件的要求也完全不同。我可以在双核2G内存笔记本上用ArchiCAD画几万平方米的施工图,但在四核4G内存的台式机上用Revit仍然用到崩溃。基本上,你若没有四核主频3G以上的CPU,8G以上的内存,24寸以上的双显示器,在Revit界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双显示器啥用?一台用来画图,一台用来在等待进度条的时候上网。
当然,Autodesk自有他的想法,他不是没有本领去优化代码,他只是还没来得及去做,当前正是扩展他的BIM帝国的时候。
以上对比只是针对软件的“单项设计”对比。倘若将Revit Architecture、Revit Structure、Revit MEP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那么ArchiCAD就多少显得势单力薄,它没有结构专业,MEP也仅通过插件进行,功能那是相当有限(但同样有轻巧的优点,跟Revit MEP一对比让人很惆怅)。Revit是想建立一个王国,野心勃勃;ArchiCAD则固守一郡,不肯低下高傲的头。


IP属地:北京1楼2018-04-02 17:44回复
      二、建模方面的比较
      前面说的,看起来是ArchiCAD占了上风,再者Revit在软件架构上确实存在着庞大而复杂的特点。这里不说缺点,因为它虽然复杂但是有力,带来的功能上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本节要说的是建模方面的功能对比。
      首当其冲的是体量建模。Revit提出的这个概念非常受欢迎,尤其对于异型曲面爱好者来说。它有几方面的优势:
      1、建模自由,可使用拉伸、旋转、放样、布尔等多种手段进行建模,不规则曲面建模也没有问题。
      2、部分引入sketch up的推拉方式,操作方便。
      3、最重要的一点,建出来的体量,不管是直面曲面,都可以直接拾取变成墙体、幕墙或屋顶。这个功能可以让ArchiCAD用户流一地的口水。
      4、最重要的另一点,体量模型直接设楼层高度,直接得出平面。这个功能也可以扩展到导入的其他3D模型。ArchiCAD用户又流了一地的口水。
      ArchiCAD的墙体与屋顶工具远没有这么自由,虽然这几版也在不断改进,如12版的幕墙工具,但仍然落后于Revit。别不服气,你试试拿ArchiCAD建一下斯图加特美术馆那一片曲面幕墙看看。
      此外,Revit支持弧梁,支持倾斜的板,做坡道也相当的方便。ArchiCAD没有弧梁、没有斜板、做坡道也相当的不方便。
      我一直觉得ArchiCAD的楼梯插件ArchiStair、StairBuilder做的还不错,但后来发现,Revit做楼梯似乎更方便一些。
      关于纯建模,有一点不得不提:布尔运算。ArchiCAD的布尔运算相当别扭,算子不能删除,只能隐藏。唉~~对于一个多年的3Ds Max用户来说,这是多么难以接受啊!
      三、文档方面的比较
      本节的文档笼统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2D工具,二是布图打印。渲染、漫游方面我自己应用较少,暂不列入对比范围,请见谅。文档方面总的来说ArchiCAD以多年的积累扳回一局。
      1、线条。ArchiCAD的线条工具灵活性与便利性都无与伦比。首先是创造性地加入箭头等线端形式;其次是线型灵活,自定义线型也很容易,可轻易做出“线图案”的效果(如土壤填充),这在AutoCAD中是个难题,天正等二次开发有类似功能。线条的编辑更是随心所欲,一个小面板四两拨千斤,比如pline加点,在AutoCAD中又是个难题,ArchiCAD则只需鼠标一点一拉即可。唯一需诟病的可能就是offset功能,操作不便(本版小技巧系列有专题讨论)。Revit的线条工具可说中规中矩,无功无过。它的“拾取”功能有点相当于ArchiCAD的魔术棒,但逻辑性比后者强,后者是不分墙板柱线,只要是连续的线段都给你一下拾取,常常拾“多了”。
      2、文字。ArchiCAD的文字工具相当完善,比AutoCAD强的地方是大段文字几乎不影响速度(全是TrueType字体),而比AutoCAD弱的地方是没有段落退缩、编号等功能。Revit的文字工具让人抓狂——字高设置之麻烦前面已经提到,另一点让人绝难接受的是,如果你遇到一个倾斜的文字,你永远无法知道它的角度,也无法写出另一个同样倾角的文字,除非复制一个再编辑。
      3、标签。两者的标签功能类似,但ArchiCAD仍比Revit要灵活。Revit的标签是无法旋转的,你能想象吗?它还无法在标签处加入一些注释性的文字,改族也不行(它可以加入对象的“注释”参数,但有时同样的物体需要不同的注释,这就很麻烦)。ArchiCAD的标签很多有“自定义”一栏,即使没有也可以修改gsm加入,比较方便。
      4、尺寸标注。两者都无法让国内用户满意。相对而言,ArchiCAD好一些,至少会避让(尽管它只往固定的一侧避让,让人很无奈),但也比Revit完全不会避让好啊~
      5、填充。ArchiCAD在填充方面的表现让人诧异。一方面它编辑边界极其方便,另一方面它修改密度极其麻烦,而且无法传递。我觉得这在编程技术上应该是毫无问题的,加X、Y两个方向的比例参数就是了,无法理解程序的设计意图。Revit可直接应用AutoCAD的填充图案,这有一定的吸引力(ArchiCAD也可以,周折些,本版有贴专讲)。另一个显著区别是ArchiCAD的填充有前景和背景,一开始可能很不习惯,但它其实很巧妙的解决了一些显示上的问题,并且填充的样式更为丰富,这得慢慢体会,很难说明。此外,ArchiCAD的实体填充可以设置各种透明度,这一点优于Revit。
      6、各种本地化符号。诸如图名图号、剖切号、索引号等等,无疑都是ArchiCAD遥遥领先了。举个简单的例子,Revit就是无法做出符合国标的剖切号(文字在短线对出位置,方向跟随剖切方向),Revit的剖切号文字永远是固定角度的。在制作这些本地化符号方面,ArchiCAD的gdl语言有天然的优势。唯一让人不太满意的可能就是轴网系统了,ArchiCAD的轴网系统应该是参考Revit的,但做得不够好,比如无法统一拉伸。
      7、布图。这方面ArchiCAD几近完美,在其中布图可说是种享受。Revit别的不说,每张图的边界都是矩形,调节边界的范围更是一种痛苦。
      8、打印。Revit比ArchiCAD要好一些,主要是因为ArchiCAD没有预览。两者对于没有布图的临时打印都不太方便,打印范围无法记录,比例、线宽较难控制。但对于布好图的打印出图,尤其是批量出图,两者都无可挑剔。
      四、操作方面的比较
      操作方面,ArchiCAD有着典型的“小家碧玉”的特质,纤巧的风格贯穿始终,许多功能还带一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婉约。它有一些很符合建筑师的操作习惯与心理预期的工具,比如叠影描绘(Ghost,原版名字有点妖娆),多少建筑师爱不释手。Revit企图山寨之,加了一个叫“基线”的功能,不但名字欠缺想象力,用起来也不爽,经常点选了本应垫在底的图元,只能说形像而神不像。此外,ArchiCAD像魔术棒、吸管等工具非常的人性化。比如吸管,当然Revit、AutoCAD都有“属性匹配”工具,就是那一把“刷子”,但刷子是一次性的,只能即时用,而吸管则是持续的,你可以先将属性“吸”进来,过很久以后再“注射”进目标,而且不同类型的构件属性不会覆盖。两者高下立判。
      关于操作,不得不提一下两个软件选择物体的方式,真是各自各精彩。
      先看ArchiCAD。关于框选还是框交本想发一通牢骚的,但最新的13版它决定放弃矜持,向AutoCAD看齐(左框右交),这让人很欣慰。一切看上去很美,但不可思议的是添加、减除选择物体都是按Shift键。这导致了在一堆乱线中选出所需的物体是多么的困难——按Shift键框选添加,多了,再按Shift键框选减少,原来选对的居然又给减没了,再来,原来减掉的又给加上了……杯具啊!我还没有遇到过第二个这样设计的软件。哪怕是多按一个Alt键为减少也好啊~~
      Revit,首先选择框只有矩形,欠佳。其次,无法保存选择集,欠妥。再次,Revit只选择一个东西时会出现夹点,但选多个物体时只亮显,无夹点,我估计这跟它的尺寸驱动有关,但事实上造成很大的不便,东西一多,zoom一下有时候就找不到选择的东西在哪了。Revit过滤器则是另一个极品。它只包含了最大范围的分类,比如墙、门、窗,你想把所有的M1选出来?过滤器无能为力,先造一个门窗表吧。每当这时我就很怀念ArchiCAD,甚至AutoCAD。 【补充:有网友说可用“选择同类型物体”功能,这里解释一下:如果M1、M2是同一个族类型,那么该操作会选择所有的M1+M2,要仅选择M1,除门窗表外别无他法。该功能很危险,慎用。】
      接下来基本上是对于Revit的控诉。
      Revit由于速度太慢,很容易分心。动一下,等半天,看看网页,一下子看了半个钟头新闻八卦,回过头来忘了画到哪了。这是我用Revit以来常有的状态。哥不是在画图,是在上网的间隙画下图。有时候你无法理解它为什么会慢,比如你要选择一层平面所有的东西,鼠标一圈,你会发现随着鼠标圈的范围越来越大,它的反应就越来越慢。但你开个AutoCAD就知道问题所在了,AutoCAD无论你选多少东西,都是先框出范围,再读取选区物体(ArchiCAD亦如此,绝大多数2D3D软件都如此),Revit是一边圈一边读取,那种迟滞感让人非常的不爽。
      另一个例子,你想在平面某处切一刀看看剖面,于是用剖面工具信手一拉,然后发现Revit就陷入沉默了,沉重的进度条在缓慢推进,等它回过神来,你迫不及待想转入剖面看看——又是一个进度条;你想移动一下剖面的位置——又是一个进度条。迟滞感无处不在。ArchiCAD虽然不见得总体上能快多少,但是,放置剖面工具就跟画根线一样的爽快(事实上,由于没有尺寸驱动,它比Revit画根线还要快),它是等你转入剖面时再生成。那不是一个感觉,这时候的运算你是有心理准备的。
      再一个例子,Revit可以单独隐藏物体(由于没有图层概念!),但当你隐藏之后再要打开,就得在一个半透明的界面从所有物体当中选出你刚刚隐藏的东西,再unhide,进度条+进度条=进度条的二次方。
      AutoCAD尚且有个LayerP的命令,它就不能加一个unhide last甚至unhide all的按钮?(当然,ArchiCAD这些都有快捷键~)
      Revit凡是涉及到有边界的东西。比如楼板、填充、区域等,编辑的时候(比如楼板掏个洞)都要煞有介事地进入编辑的界面(就像AutoCAD编辑块),本来就慢,步骤又多,慢的n次方。不像ArchiCAD那么随心所欲,即点即拉。
      Revit凡是连续画的东西,如线条、墙、梁等,如果你一步画错了,是无法回头的,只能中途断掉,删掉错的,重新画过,或者将错就错,画完再改。
      Revit居然没有zoom to selected的功能,对于一个3D软件来说,匪夷所思。我编了个插件做这件事,整个插件除去框架只有一句代码。
      Revit无法生成局部3D视图,前面已经提到,要局部,就得分别调节6个面。关键是6个面中有4个面是无法精确定位的,上下底面也只能精确定位到楼层高度——“定位基本靠手”。我实在无法忍受,自己编了个插件,山寨ArchiCAD的选择框转3D,除了速度有点慢之外没别的缺点。速度慢不是插件的问题,是它即使生成1个手指头的3D,也要先生成全局3D再切,⊙﹏⊙b汗。
      说了那么多Revit的不爽,该说说它的好处了。它的剖面功能相当强大,它可以在立面上任意旋转倾斜,甚至旋转90°变成“平面”,这使得一些异型建筑的定位、结构布梁等非常容易。ArchiCAD的剖面无法倾斜,有时候遇到异型建筑徒唤奈何,只好求助于C4D或别的3D软件。我试过为了给椭球体定位,用了斜屋顶、墙体与之布尔相交,才得出结构桁架的定位线。
      此外,关于Revit的速度,与其启动缓慢相映成趣的是:关闭程序速度极快,即点即关,毫不拖泥带水,赞一个!【补充:Revit推广人员通常会说:Revit虽然启动慢,但关了再开就会快很多——这是很狡猾的一种说法。关了Revit你打开任务管理器看看,Revit.exe进程居然还在,还占据着几百M的内存 ——像不像windows的休眠?】


    IP属地:北京2楼2018-04-03 16:59
    回复
      emmmm局部三维视图revit2016开始就有一个功能可能直接框选所需构件直接出来啊,快捷键是BX~~


      IP属地:广东3楼2020-03-06 15:07
      回复
        弱弱地想问一下能打出这么多字的人 月薪有多少呢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6-22 11:51
        回复
          大咖写文章有深度、形象明了。


          IP属地:云南5楼2021-07-22 1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