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家政吧 关注:26贴子:409
  • 2回复贴,共1

作文:“五段法”写作模式例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所谓“五段法”写作模式,是就作文的章法而言,这类作文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个话题,三个角度,三句画龙点睛的话”。全文一般分为五个部分:首尾为“起”
与“合”,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这两部分前后照应,紧扣话题;中间一般分为三个部
分,从三个角度或三个层面对话题进行展开,它们一般是并列式或递进结构;一般而言,这
三个部分都要用一句精辟的话进行概括,以彰显主旨,扣紧话题。
这种作文形式的最大好处在于结构清晰,主旨明确,且不易跑题,全文显得眉清目秀,身材
可人,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心清气爽。同时,这种结构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便于我
们在考场打开思路。另外,这种作文形式易学易练,便于操作,不仅在形式上易掌握,在语
言上也易出彩,可以作为一种应考利器。
一、“五段法”的基本结构形式:
请看下文:
[例文一]
人贵有自知之明
刘红娟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蓝天;海豚无脚不徒劳爬上陆地。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自知者能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不自知者往往一念之间
前功尽弃,贻人笑柄……
韩信甘受胯下辱
闹市间,一位气宇轩昂的七尺男儿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一个市井无赖的胯下爬过。难道他
没有人格与尊严吗?不,他此举是为了实现他的鸿鹄之志。他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
等同,他深知自己的兵韬武略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而不是与一个无赖斗气。大丈夫能屈能
伸,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自知,他才能临磨难而不苟,愈挫而愈奋,最终,他找到了自
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
试想,韩信若没有自知,其人生怎能放出夺目光华;若没有韩信的自知,如何能有刘汉天下
的一统。
人当须明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马谡“无知”失街亭
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无知----对于自身的无知。没有了自知,
便仅剩下了狂妄,甚至狂妄到连军师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叹诸葛空爱马谡,却反被马谡的
不自知误了统一大计;悲诸葛那惜才之泪,却洒给一个“无知”之人。诸葛先生泉下可知,
你一生追求的事业,就是毁于一个人的不自知啊!“出师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泪是洒给诸葛,而这憾却是马谡的“无知”所一手造成的啊!
人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才能!
巾帼“自知”胜须眉
“别了,生我养我的父母;别了,我所深爱的这片土地。”镜中那位绝色美女满眼含泪,但
很快她便拭去泪痕,毅然踏上了那条风沙漫天的路。
她明白自己此去将永无归期,但她更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担负着面姓对
和平的企盼,担负着苍生对幸福的追求。正因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她才甘愿“一去
紫台连朔漠,甘愿用一生的幸福去换取大汉与匈奴几十年的和平。黄昏下的“青冢”不是哀
怨,而是一个深知自己历史责任的女子,对天下的深情回眸。
人要知道自己的责任!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点染出亮丽的色彩。朋友,欣逢盛世,怀
古思今,我们是否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才华,看清了自己的价值,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上文紧扣“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题,分解出三个角度:以韩信为例说明人应当知道自己的
价值,以马谡为例说明人应当知道自己的才能,以王昭君为例说明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责任。
每一个角度又用一句话来“画龙点睛”,正是典型的“五段法”模式。
“五段法”模式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小标题式。全文分三个小标题,一个标题扣一个角度。
2、章节式。全文分为三大章,以“一”“二”“三”标出。
3、隔行式。全文分三节,每节间隔一行。
4、诗句引领式。用三句诗分别引领三个部分。
5、三节连缀式。没有明显标志,但有段首总括语或段末收束语、过渡语等,使层次显得非
常清晰。


IP属地:江苏1楼2018-02-23 09:31回复
    二、“五段法”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1、开头
    “五段法”作文的开头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类比点题法,即首段用类比的方式引出全文主题。这种形式一般是由自然现象入用,
    引出社会现象。[例文1]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文章由驼鸟、海豚谈起,然后引出人需自知
    的主题。
    (2)比喻点题法。即首段用精彩的比喻,最好是排比式或连喻式,以此来点明主旨。这种
    形式可以由实到虚,增添文采。如下面这篇文章:
    [例文二]
    架起沟通的桥梁
    刚蔷蔷
    生命有如大海上的一座座孤岛,架起沟通的桥梁,他们便成为一体。生命的桥梁如同彩虹,
    它可以给人生增加绚丽的色彩。有了一座座连通心灵的桥梁,也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信任与相互理解。
    远山连绵,溪水潺潺,夕阳的金辉洒在一片幽静的山林中,似乎万物都在静待着……忽然一
    首悠扬的琴曲声打破山林的寂静,阻遏了天上的行云,也阻住了一个人的脚步。他高声赞叹:
    “巍巍乎高山,浩浩乎江河!”从此中国历史上便留下了这一段“知音”的佳话。“知音”,
    也许换成知心才更合适。因为俞伯牙是用心在弹,而钟子期是用心在听,当心与心交融沟通
    成为一体时,人与人之间也就消除了隔膜没有了距离。人哪,拨动你的心灵之弦,张开你的
    心灵之耳吧,你可知,此时你已搭成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直通心灵的彼岸。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宫妇左右莫不么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早朝上,邹忌娓娓道来,齐王正襟危坐,侧耳聆听,文武百官点头赞许。终于,王曰:“善。”
    于是鼓励百官进谏,于是奖励上书建言,于是表彰议论朝政。一座座沟通君民的桥染建成了,
    一个君臣相得的帝国兴起了。历史的传奇告诉我们,诚心与虚心是建成沟通之桥的必备材料。
    水缓缓指动一双稚嫩的小手,这颗幼小的心灵正在认真体验着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水,迷惑
    而兴奋,她看不见水,也听不见水声,只能感受到它是如此温和柔软,就象站在一旁的老师。
    “WATER”,老师在她的手上写上这几个字母,但换来的只是沉默,老师重复着写下
    “WATER”,一遍又一遍,直到女孩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海伦凯勒和她的老师就这样为
    我们谱出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不,说得准确些,是生命的奇迹。而这奇迹又是建立在一
    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之上,这座桥的名字叫做“爱”。
    点数着这些的优美的名字:真心、诚心、虚心、爱心……朋友,你有什么收获呢?你没有一
    种冲动-----我要将这些桥与我身边的所有的人连通。
    本文的开头把人生比作孤岛,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比作桥梁,非常贴切地扣住了“桥”这一
    话题,几句话便点明了全文主旨,收到了开门见山之效,同时,展现了相当的文采,可以说
    是一个精彩的开头。
    (3)议论点题法,即在开头用一段精彩的议论来直接点题。一般而言,这段议论一定要精
    辟有力。如下文:
    [例文三]
    坦然看生活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
    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嘘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
    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
    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
    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
    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
    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
    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
    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
    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过,这老伯可说是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
    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清洁的
    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忽然想起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
    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
    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
    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
    后感铭自己的博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一
    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悠雅;没有原野的
    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
    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
    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文章从对生活的三种不同感受入手写起,在对比中点明自己的态度,然后轻灵地转入话题,
    显得灵动而自然。
    (4)题记法,即设计一个精彩的题记,用精警的语言扣住话题,引出正文。运用这种方法
    一定要注意题记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到位。如下文:
    [例文四]
    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
    某考生
    历史是一面镜子,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我想起了他们。
    ——题记

    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
    貌岸然,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一腔热血。“御用文人”的金幌,怎能罩住你那放荡不羁的心?
    终于,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与痛苦后,你释然了。
    重返鲁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寄难酬鸿志于山水间。虽不是
    “廊庙器”,可“天生我材必有用”。万古之痛,不过浊酒一杯。当心豁然开朗,挫折后的
    痛苦不再是逆水行舟的浪,而是鼓帆而行的风。于是文学的艺苑里绽放出你浪漫主义的奇葩!
    青莲居士,数载宦海沉浮,痛哉,苦哉!一腔浪漫豪情,幸矣,乐矣!

    当虞姬横刀一抹,湛蓝滑过矛尖,鲜红流过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你英雄的传奇
    是无人企及的神话。破釜沉舟是你的豪言壮语,乌骓来回奔驰,每一回合的厮杀,都使尸骨
    成山,流血漂橹。
    当楚歌的旋律从四面八方传来,像蚀人心魄的魔音一般折磨着你的耳鼓,纵情的眼泪冲垮了
    你的伟岸。
    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绩褪色成一页泛黄的丹青,与斜阳下汉家传唱的“大风起兮云飞
    扬”一起远去,只留下你的长长的让人捉不到的背影。
    你用一句“无颜以对江东父老”而痛苦终结了曾经辉煌的一生,却不知,没有挫折的人生不
    一定是壮美的人生,而沉湎于挫折后的痛苦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人生。

    “历史的灰烬,盛进古铜色的香炉,青烟萦绕着苍老的记忆。”挫折,挫折后的痛苦,在每
    个人身上演绎着成败,在历史的洪流中冲刷着兴衰。面对挫折中的痛苦,李白得意淡然,失
    意坦然,正视痛苦,而不是放大痛苦。项羽兵败自刎,失败的痛苦渲染了滔滔乌江之水,把
    自己的壮丽抹杀得所剩无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如果是铁,就要经历跳进炽热火海的痛苦,才能
    锻造出最具锋芒的剑;是石,就要经历海冲浪打的痛苦,才能将自己割得棱角分明;是蚌,
    就要经历研磨的痛苦,才能孕育出光彩夺目的珍珠。这样在遭遇挫折中摸索前行,而不在放
    大痛苦中迷失方向,带着理想的拐杖,穿过痛苦的沼泽,即使“山穷水尽”,也会“柳暗花
    明”!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话题是“遭受挫折与放大痛苦”,作者就采用了题记法开头,一
    句话便扣紧了话题,直接引出正文,显得干脆利落。


    IP属地:江苏2楼2018-02-23 09:32
    回复
      (5)情境引入法,即先设定一种情境,然后由这个特定情境自然展开,引出正文,这种方
      法一般是先写自己在受到外界的某种触发,而后引发出一系列的联想。这种方式在展露文采
      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如下文:
      [例文五]
      菊花飘香的时节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
      黄,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抑、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
      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带才子,就在这儿过着
      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山
      涛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
      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是生活,
      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岁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
      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
      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
      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自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
      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
      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
      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
      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
      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
      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
      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
      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
      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啸,便又到了菊
      花飘香的季节。
      (6)直入正题法,即直接进入文章主体部分,不在开头进行过多的纠缠。如下文:
      [例文六]
      那些风雨,那些人生
      山西一考生
      一日风雨大作,隐约中,传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听此声,就便深知身在盛唐,是诗仙李白的
      佳句。循声望去,却见诗人独自饮酒,月下独酌,不免吟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暗自伤感,本是一腔爱国热情,却因遭贬而壮志难酬;看不惯当朝者花前月下的嬉戏而独
      自离去,放鹿青崖,一声蜀道难,一杯将进酒,回望盛唐,人们看到仙人离去的脚步。意外
      吗?是的,高官厚禄有几人放得下,钱权名利有几人视为过眼云烟?不,不意外,
      青莲居士自有他的人格尊严,他的道德标准,他放弃这一切,却留下了百年后的盛名……
      二日风雨大作,恍惚中,传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唉,早已无当
      年的意气;早已唱不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早已没有那样的豪气与洒脱。意外吗?
      是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出征不都是女儿身吗?为何这易安却黄花独立舟头了?
      不,不意外,她遭受苦难,将所有的怨愁铺于纸上,夫君的失踪,当朝者的无能,磨去了她
      往日的锐气,将所有的一切化作字符,化作黄花,化作眼泪,凄凄惨惨……
      三日风雨大作,朦胧中,传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剑指长空,辛弃疾策马而来,那是怎
      样的威风,怎样的气魄!那人有着怎样的豪迈,怎样的热情!但是,当他牵过马,他却一声
      长叹:马已老了。意外吗?是的,他是战场上的英雄,是吹角连营的将士,是要斩尽匈奴,
      抗击金人!不,不意外,因为一次次的请战无效磨钝了他的剑,一遍遍的无功而返劳累了他
      的马。他笑他自己白发已生,只有将一腔的热情挥于纸上,警醒后人……
      风雨过后,阳光普照……
      他们的人生抉择出人意料,本是壮志凌云,却落得对酒当歌的愁绪。而一切全在情理之中,
      失意,焦虑,埋没,归隐。也许他们不愿意借酒浇愁,而是“风雨”所迫!
      风雨,他们经历过风风雨雨,潮起潮落。
      人生,他们的人生有着不同的抉择。
      这一切都在意料之外,这一切全在情理之中……那些风雨……那些人生……
      2、结尾
      文章结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就“五段式”而言,一般可采用总结法进行收束,即对
      那三句画龙点睛的话进行概括升华即可。当然我们为了强有力下豹尾,还可以进行一些加工,
      我们可以参看例文,寻找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捷径。这里仅就上面几篇文章做以作说明:例文
      一以联系实际,回归生活的方式收尾;例文二以号召式的方式结束;例文三、四则采用比喻、
      类比的方式为文章再次着色;例文五、六则采用造境和留白法,使文章留有余味。
      在此仅就“五段法”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的方式做了一些概括的介绍,方法是灵活的,我们可
      以不爱此限制,但是,我们无论如何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对一种方式练习精熟,这
      对备考是非常重要的。
      三、“五段法作文”的主体
      “五段法”作文的主体由“三个角度”和“三句画龙点睛”的话组成。这三个角度是对话题
      的具体展开,这三句话是对这三个角度的精练概括。
      1、角度的切分
      找准三个角度,总结出这三句话,是“五段法”作文成功的关键,只要能找到这三个角度,
      我们的思路就会豁然贯通,成文则不难矣。
      下面看上面例文的角度是如何切分和总结的:
      例文一《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要知道自己的价值;人要自知自己的才能;人要自知自己的
      责任。
      例文二《架起沟通的桥梁》:俞伯牙钟子期以真心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成就了知音佳话;齐
      威王与邹忌用诚心和虚心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成就了齐国的强盛;海伦凯勒和她的老师之间
      用爱心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例文三《坦然看生活》: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坦然是平淡
      中的自信。
      例文四《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李白穿越了仕途的挫折与痛苦,文苑里绽放出浪漫主义
      的奇葩;项羽沉湎于挫折后的痛苦,铸就了自己悲剧的人生。
      例文五《菊花飘香的时节》:稽康不悄仕途,品格如菊般淡雅;庄子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如
      菊般傲岸;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如菊花永世留香。
      例文六《那些风雨,那些人生》:李白为人格尊严放弃富贵,实不意外;李清照因苦难而不
      再有当年意气,实不意外;辛弃疾因不受重用而嗟叹心伤,也不意外。
      角度切分的方式是非常灵活,因文而异的,它是对话题的具体化和明确化的过程。在切分时,
      有时我们可以从概念入手,先将之分成几个侧面,然后再去联想相关实例,但有时在思路不
      易打开时,也可以先联想相关的实例,然后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而找到三个合
      适的角度。具体的切分方式有下面二种:
      (1)平面切分。即从一个层面上对话题进行思考,找出其不同侧面,这时这三个角度是并
      列的。这是这种作文模式最常用的方法,上面几例可以说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2)纵向切分。即从不同层面对话题进行思考,三个部分有逐层深入的关系,这时这三个
      角度是递进式的或是相承式的。如果有时打不开思路,无法从三个层面进行开掘,可以考虑
      将其中的一个角度分成正反两面的方式,从而成“三”。请看下面的两篇文章:
      [例文七]
      一滴水中的世界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即便是一滴水,也会折射整个世界。
      ——题记
      我是公园中的一滴水,挂在清晨的树叶上。在一滴水的短暂的生命里,我能否看遍这个多姿
      多彩的世界?我睁大着眼睛,好奇地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这时,一对年轻的情侣牵手而来。他们互相依偎在公园的长椅上。
      姑娘依偎在小伙子的怀里问道:“如果我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而你不会游泳,你会跳下来救
      我吗?”
      小伙子想了想说:“我会找个会游泳的来救你。”
      这下姑娘可不高兴了:“等你找人来,我都淹死了,你根本就不爱我。”
      小伙子慌了:“怎么会呢?找人来是为了保证你的安全,我跳下去不是瞎搅和吗?”
      姑娘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说“好吧!那买一根雪糕给我赔罪。”
      原来爱情不只存于海誓山盟之中,它更存于平常的小事之中。

      这时,又有一对母子拿着一块面包而来。从他们的衣着看,他们似乎很穷。而此时,他们正
      在争论着谁吃这个面包。
      “孩子,你吃吧,你都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不,妈妈,还是你吃吧,你也好久没吃了。况且你体不好,我年轻,挨得住。”
      “这怎么行,你还在长身体,妈妈一把年纪了,饿一下没关系。”
      “妈妈,那我们一人一半吧。”说完,孩子把面包折成两半,但他把大的一块递给了母亲。
      原来,亲情不天天把“我爱你”挂在嘴边,细微的小事才把他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时,又来一个小男孩,他正剥开一块糖往嘴里放。(这时,)恰好来了一阵风,糖纸随风
      飞了起来。小男孩赶紧追赶着飞舞的糖纸,终于,小男孩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糖纸,他高兴地
      把糖纸扔进了垃圾箱。
      原来,一个人品德高尚与否并不只是舍己救人等,像捡垃圾这样的小事不也体现了小男孩的
      高尚品德吗?
      阳光终于冲破云层,我在霞光中缓缓上升。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还是从这些小事中体会
      了世界的美好。所以,请你不要只注视伟人伟事,多观察身边的细微之物,你会看整个世界,
      在有限中看到永恒的光芒。


      IP属地:江苏3楼2018-02-23 0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