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460贴子:2,992,060

回复:中国公元前就远远落后于西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陶釜与28星象模型

图6-12 贾湖陶釜H105:7象征天盖和28星象
据《周髀算经》记载:“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对此赵爽注曰:“包牺三皇之一,始画八卦”,文中的“立周天历度”,是指“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即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各置二十八宿”。这就是说,早在伏羲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发明28星象来划分周天星空,以此标记太阳在一年中的视觉位置。贾湖文化正处在伏羲时代,那么贾湖人是否也有这方面的发明创造呢?
我们在考古发掘报告《舞阳贾湖》发表的陶器资料中查到一件陶釜图片,其形制与贾湖人的天盖模型十分相似。该陶釜为贾湖晚期Ⅲ8期段的遗物,夹碳红釉陶,斜折口沿,上腹近直,下腹壁斜,圜底,底部外有轻微烧痕。该陶釜器口表面平齐,上腹部与器口之间的外围有4个器把和28颗扁乳丁,如果将其倒扣在地面上,正可以象征天盖和28星象位置(见图6-12)。
由图6-12可见,陶釜H105:7上腹部有4个对称分布的短柱状横置器把,在相邻器把之间平均分布着7颗扁乳丁,一周总计有28颗扁乳丁。
我们的研究初步证明,贾湖人对当时的二分二至日躔位置已经有所了解,他们以冬至、春分、夏至黄昏上中天的部分星象来标记这些节气(参见第七章)。这样看来,陶釜H105:7上的4个对称器把应该能够象征二分二至的日躔位置,其周围分布的28颗扁乳丁也应该能够象征周天28星象。虽然我们还无法确定贾湖人是否已经创制出完善的周天28星象系统,但是我们可以借用我国汉代以后的二十八宿名称来进行对照研究(见图6-13)。

图6-13 贾湖陶釜H105:7象征二分二至日躔和28星象
在图6-13中,冬至位于“子”方表示冬至夜半日躔北方奎宿,春分位于“酉”方表示春分黄昏日躔西方井宿,夏至位于“午”方表示夏至正午日躔南方角宿,秋分位于“卯”方表示秋分清晨日躔东方斗宿。换言之,该陶釜的4个器把能够象征贾湖时期二分二至日躔位置:即春分日躔井宿,夏至日躔角宿,秋分日躔斗宿,冬至日躔奎宿[1]。每当春分日落之后,贾湖人就会看到斗宿位于东方地平线上,角宿恰好上中天;每当秋分日出之前,他们又会看到井宿位于西方地平线上,角宿依旧上中天;而每当冬至夜半,斗宿在东,井宿在西,此时角宿仍旧在南方上中天。因此,角宿应该是贾湖人首先认识的星象之一。
在我国古代传统天文学的二十八宿星座系统中,角宿是二十八宿中的第一星宿,包括2颗恒星,其中角宿一即现代天文星座室女座α星,它是二十八宿距星中最亮的一等星。在第七章我们将证明,以“角宿二星”和“心宿三星”为代表的青龙星象,正是贾湖人用来确定农时的授时主星(参见图7-30)。
如果我们模拟当时的情形,就会是这样的:在贾湖中晚期的冬至黄昏之后,角宿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到立春黄昏之后,心宿三星会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之上,此时角宿正逐渐向南中天移动。待到春分黄昏之后,角宿引领着青龙星象已经全部升起在东南方的夜空中,这种天象提醒贾湖人,播种的季节来到了。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如果“大皞氏以龙纪”是指大皞氏以青龙星象为授时主星,那么这与贾湖人的类似做法是基本相同的。这或许表明贾湖中期正是古人“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之伟大创举的萌芽时期,当时也正是贾湖先民在春季黄昏之后观察青龙星象的最佳时期。以此为开端,他们就能够逐步建立起青龙星象与其他星象的联系,在积累了几百年的观测经验之后,终于在贾湖晚期创制出象征日躔28星象的陶釜模型,为我国古代二十八宿体系的创立初步奠定了基础。


IP属地:天津59楼2018-02-16 21:09
回复
    日影观测误差与控制

    图6-16 贾湖骨笛M253:4刻符对应连续4年冬至影长和叉形器位置
    在日影观测实验中,贾湖人的原始科技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水平。除了发明出骨笛、叉形器、骨柄、三角形石饰、垂线、垂球等实验器具之外,他们还综合应用多种经验知识,发明了一些实用的技术方法来控制日影观测误差的的范围。
    (一)日影观测误差
    日影观测误差首先是指同一节气在不同年份的影长实测值,与该节气在正午交气时的理论计算值之间的误差,其次还包括测量误差,如子午线测量误差,水平面或垂直线测量误差等,最后还有太阳的照准误差。
    (二)“音孔观测”是控制误差的主要方法
    贾湖人对上述观测误差的认识是在实验中逐步加深的。开始他们只是以直线刻划来标记日影落点,但总是会发生误差。后来他们发现用“音孔观测”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误差波动范围,从而把握节气,就开始了更深入的探索。
    为了探究“音孔观测”方法能够适用于大部分节气,贾湖人曾经在一支中期骨笛上进行了多次实验,我们至今仍旧能够看到他们为此作出的努力。
    在骨笛M78:2的第1、2、3、4音孔旁边,可以看见多条与音孔中轴线互相垂直的直线刻痕,这些刻线排列在一起几乎与音孔的直径等宽(见图6-14)。

    图6-14 贾湖骨笛M78:2音孔旁的多次直线刻痕
    在图6-14中,骨笛音孔旁的每一条直线都不是随意刻下的,而是对同一节气的日影落点进行长期观测、多次检验的结果。但是这些直线并没有超出音孔的直径,这说明“音孔观测”方法,的确要比直线刻划更加简单、合理。
    除此之外,贾湖人还创造了许多简易、实用的辅助方法来控制测影误差:
    (1)固定观测木桩的位置,减少子午线测定误差
    在贾湖文化晚期房址F40中的干阑式灵台遗迹处,用来观测正午日影的成对柱洞遗迹大多位于正南北方向,为了固定柱洞中的木桩,减少子午线测定误差,贾湖人用红烧土或黄色硬土将木桩砸实在柱洞中(参见图2-22)。
    (2)在骨笛上标记叉形器或表杆垂线的位置,减少表杆倾斜造成的误差
    利用骨笛两端最近音孔旁的直线、刻画符号,来标记叉形器或表杆垂线的位置,这样可以减少表杆倾斜造成的误差。如骨笛M78:1的第1音孔到小端之间正面的直线刻画,以及骨笛M253:4的第1音孔与小端之间侧面的刻符(参见图6-16),都能够标记叉形器或表杆垂线的位置。
    (3)增强圭表的固定组合状态,减少圭尺倾斜造成的误差
    贾湖人利用叉形器中段管筒的成对小孔、竹节状凸起或凹槽,将叉形器或骨柄固定在骨笛上。他们还发明出防止骨柄与叉形器互相移动的骨楔子,骨楔子表面和骨柄窄端还刻有密集的防滑线(参见图4-17、4-18),这些技术小发明都可以增强圭表的固定组合,减少圭尺倾斜造成的误差。
    (4)适当扩大音孔外径,照顾不同年份的日影实测误差
    春秋分的日影实测误差可以达到 0.3厘米,迫使贾湖人不得不扩大骨笛音孔。不少骨笛上的音孔内径小、外径大,两者相差0.1~0.2厘米(如骨笛M253:9音孔内径0.35厘米,外径达0.55厘米),这是钻好内孔之后,再将外径逐步扩大造成的,显然是为了照顾同一节气在不同年份的日影实测误差。
    (5)将表杆加工成凸圆弧顶,减少照准误差的影响
    为了控制照准误差的影响,贾湖人将大多数叉形器叉杆和部分骨柄的顶端磨制成凸起的圆弧形,目的在于提高眼睛对日影落点的识别精度,这样就可以达到更好的观测效果。
    (6)将骨笛掉头使用,以测定不同的冬至影长
    贾湖人在日影观测实验中必然会发现:不同年份的冬至日影不可能都落在骨笛端部,而是有长有短。如果要测定连续2年交气时刻不同的冬至正午影长,必须要将骨笛掉头使用才行。实际上贾湖人正是这样做的。
    例如在骨笛M341:2(早期)、M411:14(中期)的骨管中部,每2个音孔之间的最大误差都不超过0.1厘米。当骨笛被调头使用时,部分节气的日影与音孔的对应关系肯定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在随葬雌雄骨笛时,雌雄双笛各自的小端朝向往往是相反的:在M78墓中,雌笛小端朝向头部,雄笛小端朝向脚部;在M282墓中,雌笛小端朝向脚部,雄笛小端朝向头部,这些都是骨笛被调头使用的证据(见图6-15)。

    图6-15 贾湖M282墓雌雄骨笛随葬位置
    如果要测定连续4年不同交气时刻的冬至影长,那么起码要使用2支骨笛(每支骨笛都有两端,2支骨笛可以形成4种不同的掉头方式)。贾湖人发明出雌雄骨笛,能够以4种不同的调头方式对应4年不同的冬至影长。
    例如在图6-15中,20号雌笛位于墓主左股骨内,小端朝向脚部。21号雄笛断作3节(每一节的折断处均有几组缀合小孔),并分成2处摆放(其中雄笛的大端附近有2段,大端朝向脚部;小端为1段,吹口朝向头部)。贾湖人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以2处、3段来表示雄笛分别在第2年或第3年中使用,而雌笛应该在第1年或第4年中使用(参见表7-2、7-3)。
    (7)使用不同高度的表杆,以区分连续4年冬至影长的次序
    贾湖人在观测中还会发现:在表高相同时,连续4年的冬至影长相差很小,如何才能确定它们的先后次序呢?
    在实践中,他们发明并使用了4种不同的表高,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例如M282墓雌雄骨笛的两端,各自对应4个冬至影长,分别为第一冬至15.51厘米,第二冬至16.74厘米,第三冬至17.97厘米,第四冬至17.71厘米(参见表7-3),其中第一、第三冬至影长的最大误差竟达2.46厘米,这正是因为采用了4种不同表高的结果(参见图7-6)。
    (8)在实测中确定叉形器的不同位置,得到不同的测影起点
    晚期贾湖人在基本能够确定冬至日的情况下,还依据连续4年冬至日影的实测长度,反向操作,在实测中确定叉形器的不同位置和测影起点,以此确定今后连续4年中各年度冬至节气的前后次序,例如利用骨笛M253:4第1孔到小端之间侧面的刻画符号就可以做到(见图6-16)。
    在图6-16中,骨笛M253:4上实测的冬至日影长度不同,由此造成叉形器的起点位置也不相同,其中第一冬至和第三冬至的影长相差0.3厘米,应该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换言之,当骨笛上第三冬至的叉形器起点位置确定后,对其他节气影长实测值来讲,其最大误差不会超过0.3厘米,正好在该骨笛音孔外径0.45厘米的范围之内[1]。这样,贾湖人就能够只用这一支骨笛,而且不再将其调头使用,就能够连续观测不同年份的正午日影长度了。
    由此可见,贾湖人对骨笛上的日影观测误差已经有了认识,采取了多种实用方法,将误差的波动控制在音孔直径范围内,不断提高观测水平。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由于骨笛上的春秋分影长每12小时误差0.3厘米,24小时累计的最大误差为0.6厘米,而骨笛音孔的直径大多为0.3-0.55厘米之间,因此贾湖人对春秋分节气(进而对每一个节气)交气时刻的判断,一般不允许误差24小时。这对8千多年前的氏族社会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性成果!贾湖人就是掌握这一创造性成果的、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华先民。


    IP属地:天津60楼2018-02-16 22:05
    回复
      距今8400年前的贾湖“量天尺”

      图6-25 贾湖M282墓骨板随葬位置
      5、骨板是“步量”回归年的工具
      经过上述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贾湖骨板能够用来测量骨笛上的日影长度,如果将骨板和骨笛、石斧互相结合起来,那么这些骨板就能够成为贾湖人“步量”整个太阳回归年的工具。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举贾湖中期的M282墓为例,请大家尤其关注这座墓葬(见图6-25)。
      贾湖M282墓长2.8米,宽1.8米,面积超过5平方米,是贾湖中期最大的墓葬之一。墓底有两个中年男性个体:墓主甲头西脚东,虽然肢骨完整,但头盖骨移位,下颌骨脱离原位;墓主乙只保留了右半边下颌骨在甲的胸部。墓中随葬的4件骨板分别位于左肘外侧、左股骨外侧及右足上部。我们将左肘部的简称上骨板,左股部外侧2件骨板中偏右的简称右骨板,偏左的简称左骨板,将右足上部的简称下骨板。根据已发表的测量数据,上述4件骨板的长度分别与墓中雌雄骨笛上的部分音孔间距和二分二至影长互相对应(见表6-4)。
      表6-4 贾湖M282墓骨板与骨笛音孔、二分二至影长对应表(单位:厘米)
      部分音孔间距[1] 小端至5孔 小端至6孔 大端至1孔
      骨笛 M282:21(雄) 13.91 15.99 16.74
      M282:20(雌) 14.17 15.70 15.51
      骨板 长度 14.05 16.28 15.44 16.43
      编号(位置) M282:12(左) M282:15(下) M282:10(上) M282:11(右)
      对应骨笛 雌雄骨笛 雄笛 雌笛 雄笛
      二分二至影长[2] 春分秋分影长 夏至影长 冬至影长
      在表6-4中,4件骨板和雌雄骨笛有以下几种对应方式:
      A、左骨板与雌雄骨笛对应
      12号左骨板的长度为14.05厘米,既与雌笛小端至5孔的间距14.17厘米对应,也与雄笛小端至5孔的间距13.91厘米对应(参见表6-4)。由于雌雄骨笛第5孔均为骨笛小端在南时的春秋分日影落点(参见表7-3),故左骨板对应春秋分影长(见图6-26)。

      图6-26 贾湖M282墓左骨板对应骨笛上的二分影长
      B、下骨板、右骨板与雄笛对应
      15号下骨板的长度为16.28厘米,与21号雄笛小端至6孔的间距15.99厘米对应。由于第6孔为雄笛大端在南时的第三夏至日影落点(参见表7-3),故下骨板可以对应夏至影长。
      11号右骨板的长度为16.43厘米,与21号雄笛大端至1孔的间距16.74厘米对应。由于雄笛大端是其小端在南时的第二冬至日影落点(参见表7-3),故右骨板可以对应冬至影长(见图6-27)。

      图6-27 贾湖M282墓下骨板、右骨板对应雄笛上的二至影长
      C、上骨板与雌笛对应
      10号上骨板的长度为15.44厘米,与20号雌笛大端至1孔的间距15.51厘米、小端至6孔的间距15.7厘米对应。由于雌笛大端是其小端在南时的第一冬至日影落点,而第6孔是该笛大端在南时的第四夏至影长(参见表7-3),故上骨板分别对应了雌笛上的冬至、夏至影长(见图6-28)。

      图6-28 贾湖M282墓上骨板对应雌笛上的二至影长
      由图6-26、6-27、6-28可见,贾湖M282墓中的4件骨板可以对应二分二至的日影长度,这充分说明它们就是贾湖人“步量”太阳回归年的工具。
      在本书第五章中,我们曾经把贾湖骨笛视为按比例缩小的原始“量天尺”(参见图5-8),现在我们发现贾湖骨板能够对应骨笛上的二分二至日影长度,可见这些骨板也具有贾湖“量天尺”的功能,而且这些骨板在外形上更像“骨尺”。


      IP属地:天津61楼2018-02-16 23:38
      回复
        原始太阳历的黑匣子
        在语言尚处在初级阶段,而且还没有发明文字的原始社会,要想把积累了数千年的知识准确地、系统地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可以想见有多困难,这更需要创造一种约定俗成的记录、表达和传承系统知识的物质载体。
        贾湖墓葬有一个令我们产生突出印象的特征:许多墓中不同的随葬器物之间,常常呈现出某种特定的关联状态,这种关联状态有一定规律,仿佛会说话似的,可以表达一些实际的或象征的含义,具有记录语言、表达观念和传承知识的功能,就像是一套原始的“实物表达、象征”系统。细加考察,这套系统主要包括“墓葬实物记事形式”、“实体象征形式”、“实物刻画和契刻文字”,处于中国象形文字起源的萌芽状态,这是贾湖人又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也是我国象形文字产生和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贾湖中期有一座十分引人注意的M282墓,出土了60件随葬品,其中骨器多达36件,其次为牙器11件,还有石器7件,陶器3件,以及龟甲、石子、角料等,这些器物按照一定规律被码放在墓主周围,显然不是随意所为。大部分随葬器物的组合都可以构成某种观念、知识或文字的“实物象征”。如墓中的骨笛、骨板和石斧的随葬位置组合,就能构成“步以为岁”观念的实物象征(参见图6-24),随葬在墓主左肘外侧的骨板、砺石和骨锥,还能构成“子时”观念的实物象征(参见图7-20)。研究表明,这些随葬器物与贾湖***影观测成果和原始天文历法密切相关,该墓恰似一只暗藏着原始太阳历密码的黑匣子。
        (一)“墓葬实物记事”的奥秘
        所谓“墓葬实物记事”,主要是指利用墓主肢骨和随葬器物的组合,来记录、保存和表达实际的或象征的含义,其中包括随葬器物的数量、长度、位置、方向和使用特征的组合。这正是贾湖人记录、表达观象测影实验成果和原始天文历法知识的“实物表达、象征”系统,也是揭开我国原始太阳历奥秘的极其重要的天文考古学实物证据。
        1、二分二至的实物表达
        贾湖人利用随葬器物的实际长度记录、保存和象征骨笛上的二分二至日影长度,这种方法在贾湖骨板发明以前就已经在应用了。
        例如贾湖中期Ⅱ4期段的M411墓,出土了17件物品,其中3号叉形器与14号骨笛配合成原始“圭表”。根据《舞阳贾湖》发表的照片测算,叉形器“叉杆”高约6.85厘米,从照片上看“叉杆”顶端已有缺损(参见图4-5),原叉形器可能更高些。据初步测算,该表杆的计算高度为7.14厘米,骨笛上的夏至影长为1.18厘米[1]。
        因该骨笛第7音孔为冬至日影落点,第2音孔为夏至日影落点,而12号骨镞长10.15厘米左右,正好与骨笛第2孔到第7孔的长度10.3厘米相符,故12号骨镞可以象征骨笛上的夏至影长。又骨笛小端到7孔的长度为17.1厘米,正好与10号骨镖的长度17.31厘米相当,故10号骨镖可以象征骨笛上的冬至影长。再有,17号骨镖长16.2厘米,正好可以对应日影测量的起点位置。换句话说,上述骨镖、骨镞可以象征骨笛上的冬至、夏至影长和测影起点(见图7-1)。

        图7-1 贾湖M411墓骨笛、骨镖、骨镞象征冬至、夏至和测影起点
        本书第六章我们曾经指出,贾湖M282墓随葬的4件骨板是雌雄骨笛上二分二至的影长标准。除此以外,墓中其他随葬器物也能够对应或象征太阳回归年前4年中不同年份的二分二至影长,这说明贾湖人对回归年4年周期已经有所认识。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得到前4年中的二分二至影长数据。
        根据贾湖中晚期黄赤交角24°14′和春秋分太阳天顶距33°36分,参照表7-1中四分历前4年的二分二至平气时刻,我们初步计算出贾湖中期回归年前4年的二分二至影长近似值,并将贾湖M282墓中雌雄骨笛大端或小端在南时的4种位置和4种表高互相组合,与这些影长近似值对应如下(见表7-2)。
        表7-2 贾湖M282墓雌雄骨笛和4种表高对应回归年前4年二分二至影长近似值
        太阳回归年前4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骨笛南端的4种位置 雌笛小端 雄笛小端 雄笛大端 雌笛大端
        表高(厘米) 9.87 10.65 11.43 11.26
        冬至 交气时刻 0时 6时 12时 18时
        天顶距 57°48′ 57°49′ 57°50′ 57°49′
        影长(厘米) 15.67 16.92 18.17 17.89
        影长/表高 1.588 1.589 1.590 1.589
        春分 交气时刻 7.5时 13.5时 19.5时 1.5时
        天顶距 33°25′ 33°40′ 33°52′ 33°7′
        影长(厘米) 6.51 7.09 7.67 7.34
        影长/表高 0.660 0.666 0.671 0.652
        夏至 交气时刻 15时 21时 3时 9时
        天顶距 9°22′ 9°23′ 9°23′ 9°22′
        影长(厘米) 1.63 1.76 1.89 1.86
        影长/表高 0.165 0.165 0.165 0.165
        秋分 交气时刻 22.5时 4.5时 10.5时 16.5时
        天顶距 33°10′ 33°52′ 33°40′ 33°22′
        影长(厘米) 6.45 7.15 7.61 7.42
        影长/表高 0.654 0.671 0.666 0.659
        在表-7-2中,表高取自骨柄M282:59、60的组合高度(参见图7-6)。
        对照表7-2中的二分二至影长近似值,贾湖M282墓中的部分骨刀、骨镖、石斧等随葬器物,分别能够象征雌雄骨笛上的二分二至影长。
        16号骨刀长15厘米,正好与21号雄笛小端在南时的第二夏至影长落点对应,能够象征雄笛上的第二夏至影长(见图7-2)。

        图7-2 贾湖M282墓骨刀象征第二夏至影长
        23号骨镖长17.87厘米,正好与表7-2中20号雌笛大端在南时的第四冬至影长17.89厘米相同,能够象征雌笛上的第四冬至影长(见图7-3)。

        图7-3 贾湖M282墓骨镖象征第四冬至影长
        4号石斧长9.7厘米,正好与21号雄笛大端在南时的第三春分日影落点对应,能够象征雄笛上的第三春分影长(见图7-4)。

        图7-4 贾湖M282墓石斧象征第三春分影长
        5号石斧长10.6厘米,正好与20号雌笛大端在南时的第四秋分日影落点对应,能够象征雌笛上的第四秋分影长(见图7-5)。

        图7-5 贾湖M282墓石斧象征第四秋分影长
        由于贾湖M282墓的随葬器物能够保存贾湖人对回归年前4年的日影观测成果,如果要给贾湖原始太阳历起一个名称,那么联系到其中4件骨板象征的“推步”功能以及4组随葬器物(参见图7-8、7-9、7-10、7-11),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贾湖四步太阳历”。


        IP属地:天津62楼2018-02-16 23:50
        收起回复
          建议多接触下正规的学术文献,在国际上,文明是以有明确成体系的文字系统为标准的,不能以曾经在某个时期出现过至今仍有影响力的某样东西来认定,欧洲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是两万年前的,但不能说欧洲文明起于那时候就是这个道理,


          IP属地:江西63楼2018-02-17 00:23
          收起回复
            “实物表达、象征”构成的历法知识

            图7-7贾湖第M282号墓随葬器物分布
            贾湖人不仅以实物长度标记影长或表高,而且还以器物的随葬位置、数量组合表达对二分二至节气的认识,其中甚至包括了部分节气平气时刻的年度次序。下面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这种“实物表达、象征”构成的历法知识。
            1、M282墓器物组合的分布
            贾湖M282墓器物分布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括号内数字为器物编号):
            (1)头肩部8件:这些器物位于墓主甲头盖骨上方到右肩外,包括2件骨镞(28、29),陶壶(1)、陶罐(2)和牙削(31)各1件,1件残碎的陶鼎(3),陶鼎碎片南侧有17粒小石子(56),石子下方还有两个龟甲残片(55)。
            (2)肘部也是8件:这些器物位于墓主甲左肘外侧,包括骨锥(30)、骨板(10)、砺石(8)各1件,骨针2件(36、37),牙锥3件(32、33、34)。
            (3)股部30件:这些器物位于墓主甲左盆骨、左股骨内外侧,包括骨凿(13、14、38、58)、骨刀(16-19)各4件,牙饰5件(39-43),骨镞3件(24、26、27),还有骨笛(20、21)、骨板(11、12)、骨柄(59、60)、骨镖(23、25)、石斧(4、5)、石凿(6、7)各2件,以及牙刀(35)、砺石(9)各1件。
            (4)胫足部14件:这些器物位于墓主甲右胫骨外侧和足部,包括骨镖7件(44~47、49、51、52)、骨镞3件(48、50、57),骨板(15)、砺石(53)、牙削(54)、骨料(61)各1件(见图7-7)。
            由图7-7可见,贾湖M282墓随葬器物的分布明显具有某种规律。经仔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器物的特殊组合,能够表达一定的历法知识和观念。
            2、历法观念的实物表达
            在图7-7中,能够象征四步太阳历4年周期次序的器物也可分为4组,其中肘部为第1组,股部为第2组和第4组,胫部为第3组,现分别叙述如下:
            (1)第1组
            在墓主甲肘部,有7件器物的组合能够象征四步太阳历第1年、第5年的次序,是“第一冬至”观念的实物表达(见图7-8)。
            10号骨板长度为15.44厘米,正好与20号雌笛小端在南时的第一冬至影长15.51厘米对应(参见表7-3),故该骨板象征第一冬至;
            30号骨锥与10号骨板互相垂直,尖部正对骨板,应可象征第1年;
            在骨板之下还有骨针、牙锥共5件小器物,应可象征第5年。

            图7-8 贾湖第M282号墓第一冬至的实物表达
            (2)第2组
            在墓主甲左股骨的最外侧,有10件器物的组合能够象征四步太阳历第2年、第6年的次序,是“第二冬至、第二春秋分”观念的实物表达(见图7-9)。
            11号骨板长16.43厘米,正好与21号雄笛小端在南时的第二冬至影长16.74厘米对应(参见表7-2、7-3),故该骨板象征第二冬至;
            12号骨板长14.05厘米,正好与21号雄笛小端在南时的第二春秋分影长13.91厘米对应(参见表7-2、3),故该骨板象征第二春秋分;
            在11号骨板下方有4号石斧,在12号骨板下方有6号石凿,这2件器物(即石斧、石凿)能够象征第2年;
            在4号石斧下方还有9号砺石和5件牙饰,这6件器物能够象征第6年。

            图7-9 贾湖第M282号墓第二冬至、第二春秋分的实物表达
            (3)第3组
            在墓主甲右胫骨右侧,有12件器物的组合能够象征四步太阳历第3年、第7年的次序,是“第三夏至、第三冬至”观念的实物表达(见图7-10)。
            15号骨板长16.28厘米,46号骨镖长约16.3厘米(据照片测算)两者正好与21号雄笛大端在南时的第三夏至影长15.99厘米对应(参见表7-2、3),而且53号砺石的直角尖部指向第三夏至寅时的方位(参见图7-35),故上述骨板、骨镖、砺石的组合能够象征第三夏至;
            在15号骨板之上有3件骨镞和7件骨镖,这10件器物能够象征第3年和第7年;
            51号骨镖长18.43厘米,正好与21号雄笛大端在南时的第三冬至影长17.97厘米对应,故该骨镖与3件骨镞的组合能够象征第三冬至。

            图7-10 贾湖第M282号墓第三夏至、第三冬至的实物表达
            (4)第4组
            在墓主甲左股骨两侧,共有6件器物的组合能够象征四步太阳历第4年、第8年的次序,是“第四冬至”观念的实物表达(见图7-11)。
            23号骨镖长17.87厘米,正好与20号雌笛大端在南时的第四冬至影长17.71厘米对应(参见表7-2、7-3),故该骨镖象征第四冬至;
            由图7-11可见,在21号雄笛旁边一共有2件骨镖(23、25)和2件骨镞(24、26),这4件器物应可象征第4年;不仅如此,21号雄笛被分作3段,连同20号雌笛和骨镞、骨镖共6件器物,它们分别被放置在8处,应可象征第8年。在这里,雄笛只是标记序数的小物件,并不是以“测影圭尺”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第4年中,贾湖人仅仅利用雌笛来进行日影观测(参见表7-3)。

            图7-11 贾湖第M282号墓第四冬至的实物表达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贾湖人利用M282墓随葬的上述4组共35件器物组合,按照从上到下、再由下到上的顺时针次序排列(具有非偶然性的逻辑性),创造发明出“实物表达、象征”的方法,巧妙地、完整地记录下他们在观象测影实验中的发明创造,保存了四步太阳历4年周期的历法知识,这真是一个令现代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中华文化奇观!


            IP属地:天津65楼2018-02-17 12:55
            回复
              “仰观俯察”的圣人

              图7-18 贾湖M282墓“仰观俯察”观念的实物象征
              在图7-12中我们看到,贾湖M282墓主甲的头盖骨朝向冬至日入的方位,能够象征“仰观天象”。头盖骨上方摆放着墓主的下颌骨、1号陶壶、2号陶罐,以及2件骨镞、1件牙削,它们被非常工整地安放在那里,当然不是随意所为。经仔细分析研究,墓主头部的2件骨镞一上一下锋尖相对,它们的长度与骨笛上的日影长度密切相关。如果将2件骨镞和牙削、下颌骨组合在一起,就能够象征“俯察日影”。换言之,墓主甲的头盖骨、下颌骨和上述5件器物共同构成“仰观俯察”观念的实物象征(见图7-18)。
              在上图中,2件骨镞组成“午”字实物形式(详细论述参见后文图7-37),当它们与头盖骨、1号陶壶组合在一起时,可以象征墓主的甲头盖骨朝向午方(即上南下北)。而在28号骨镞和下颌骨之间还有1件牙削,牙削的尖部与下颌骨朝向一致。当2件骨镞与牙削、2号陶罐、下颌骨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又可以象征墓主甲的下颌骨朝向午方(即上北下南)。
              同样是这2件骨镞,为何会同时象征了两种相反的方位或朝向呢?原来,这与2件骨镞与雌雄骨笛实际的日影观测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在上方的29号骨镞长8.39厘米,可以对应第21号雄笛小端到第2孔的长度8.23厘米。在实际测影时,由于第2孔是第二夏至影长落点,第1孔是日影测量起点,此时雄笛小端朝向南方,因此对应雄笛小端的29号骨镞可以象征南方。这样一来,贾湖人就可以利用29号骨镞象征“上南下北”的方位,以此表示墓主甲在“仰观南天星象”,墓中暗藏的盖图同样有“上南下北”特征。
              其次,在下方的28号骨镞长7.24厘米,可以对应第20号雌笛小端到第1孔的长度7厘米。在实际测影时,由于第1孔是日影测量起点,因此对应雌笛小端的28号骨镞也可以象征南方。同时,上方的29号骨镞还可以对应雌笛大端到第5孔的长度8.34厘米。在实际测影时,第5孔是第一春秋分影长落点,此时雌笛大端正好位于北侧,因此对应雌笛大端的29号骨镞还可以象征北方。而位于28号骨镞和下颌骨之间的31号牙削,其尖部正好可以成为指示“南方”的标志。这样,贾湖人就可以利用骨镞、牙削来象征“上北下南”的方位,进而象征墓主的下颌骨在南、2号陶罐在北,以此表示墓主甲在“俯察日影”。

              图7-19 贾湖骨镞对应雌雄骨笛的实测影长
              不仅如此,贾湖M282墓主的下颌骨与陶罐的组合,还可以象征墓主甲是一位“面南而治”的圣人。
              在图7-18中,2号陶罐肩部外周均布4个对称扁乳钉,这些乳丁的方位与墓中4件骨板分处四方的随葬位置十分相似。由于这4件骨板能够对应雌雄骨笛上的二分二至影长(见表6-4),而且能够象征四步太阳历的4个冬至时刻(即第一冬至子时,第二冬至卯时,第三冬至午时,第四冬至酉时,详见表7-2和图7-29),故陶罐上的4个扁乳钉也应该具有同样象征内涵。总之,该陶罐既能够象征4个冬至的时刻,又能够象征“北方”,而墓主甲下颌骨背靠陶罐,显然表示“坐北向南”的方位。由此可证,墓主甲应该是一位掌管四步太阳历基本知识、“面南而治”的“知天圣人”。
              据《周易·系辞》记载: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在图7-18中,墓主甲头盖骨、陶壶和2件骨镞的组合可以象征仰观天象,其下颌骨、陶罐、2件骨镞和1件牙削的组合又可以象征俯察日影,正好为《周易·系辞》的上述记载提供一个非常形象的田野考古实证注解[1]。
              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M282墓主甲的尊贵身份了:他应该是贾湖氏族首领、大巫师兼知天圣人,肩负着观象测影、敬授天时的重要职责,这与中国古代传说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2]的伏羲王族特征有着十分明显的关联。


              IP属地:天津66楼2018-02-17 13:20
              回复
                墓主象征“北斗神”

                图7-15 天球赤极移动轨迹和古今极星变动图示
                以天文学中的赤道坐标系来看,地球上的南、北地理纬度与天球南、北两个极点的地平高度是互相对应的,例如,贾湖地区位于北纬33°36′,从这里观察天球北极点,它离北方地平线的高度也应该是33°36′左右。如果我们以天球北极点为中心、以北极点到北方地平线的高度为半径画一个大圆,就会形成一个半径为33°36′的恒显圈,其中的所有恒星,在全年中都不会落入地平线之下。特别是北天极附近的北斗群星,会成为北方夜空中最为耀眼的星象群。
                由于岁差的存在,不同年代的北极点会发生移动,北极星也会随着发生变动。贾湖时期的北极点与北斗星的相对位置,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很大不同。距今8000多年前的北极点大约在牧夫星座的玄戈、招摇二星和天龙星座的天棓星之间,与武仙星座的七公二非常接近(见图7-15)。
                由图7-15可见,当时的北斗还包括玄戈、招摇二星,可视为北斗九星。北斗九星基本位于恒显圈内,自然会成为贾湖人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稻作农业生产中,北斗九星还会成为他们判断夏至后收割水稻的标准星象。当时夏至日躔角宿,在夏至黎明前,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即猎户星座)位于南方偏东的夜空中,此时的招摇星指向东北方的角宿附近,整个北斗就像以一尊顶天立地的北斗星神,屹立在北极东侧(见图7-16)。

                图7-16 贾湖中晚期夏至黎明前日躔角宿示意图
                在图7-16中,北斗九星位于东半圈内,这与图7-12贾湖M282墓主甲在盖图中的位置十分相似,这忽然使我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贾湖大巫师们很可能模仿了夏至黎明前夜空中那尊顶天立地的北斗星形状,将墓主甲的肢骨对应北斗九星在大地上的投影。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采用俯视投影的方法,将北斗第一星天枢置于图7-12中墓主甲的双手交叉处,将招摇星置于其右腿胫骨下端,此时墓主甲右侧腰部以下正好可以对应北斗九星,而且北斗九星与“北极点”的相对位置与实际天象十分相符(见图7-17)。

                图7-17 贾湖M282墓主甲右盆骨以下在盖图中对应北斗九星
                由图7-17可见,北斗一至三(即天枢、天璇、天玑)位于外衡到中衡之间,北斗四至六(即天权、玉衡、开阳)位于中衡到内衡之间,北斗七至九(即摇光、玄戈、招摇)位于内衡之内,这种“三三制”的组合非常规整。而斗勺(即北斗一至四)将墓主右盆骨围在其中,正好与盆骨的外形非常吻合。同时,墓中部分随葬器物对北斗星的位置也有所暗示:左股骨内侧的20号骨笛暗示着天权、玉衡、开阳三星,右腿腓骨上部的48号骨镞暗示着摇光星,右腓骨中部下压的57号骨镞暗示着玄戈星,右腓骨下部上压的15号骨板暗示着招摇星。
                贾湖M282墓主甲右侧腰部以下可以对应北斗九星,这对我们确定墓中暗藏的就是原始盖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如果没有北斗星,就不会有北极点,而没有北极点,也就不会有盖图。有了北极点,贾湖大巫师们在设计M282墓盖图的整体格局时,就能够以“北极点”为中心,利用拉绳画圈的方法,逐一画出“三衡日道”,并利用“墓葬实物记事方法”来记录和保存四步太阳历的历法知识。在这里,墓主甲右脚部的61号骨料可以暗示夏至日出的方位,而他的右胫骨对应北斗柄指向盖图“东北方”,不仅暗示着北斗九星可以作为夏至节气的星象标志,而且暗示着第三夏至在寅时交气的历法观念(参见图7-10、7-17、7-35),这说明贾湖人已经具有北斗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宗教观念。
                在世界文明史上,北斗崇拜是中华文明的典型特征之一,北斗星一向被视为统治者或君王的象征。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指出:“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晋书·天文上》也曾记载:“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而《淮南子·天文训》则称北斗星为“北斗之神”。这些记载必然来自久远的上古文化传统,这对理解贾湖墓葬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贾湖时期,北斗星围绕北极点的“运动”非常可观,这既是贾湖人以北极为中心创制盖图模型的主要依据,也是他们推崇北斗崇拜的重要原因。他们将北斗星与墓主合一,表明他们已经具有天人合一的宗教观念:北斗星与墓主合为一体,获得了人的形象,化身为有人格的“北斗神”;而墓主也与北斗星合一,获得了神的灵魂,可以升天为神(这种做法还暗含“北斗神附体”的原始巫术内涵)。他们虔诚地期望部族首领在升天之后,进一步沟通天地人神,保佑继任者继续享有敬天保民、观象授时的“通天”特权,保佑天下风调雨顺,使稻作农业增产丰收。


                IP属地:天津67楼2018-02-17 13:31
                回复

                  图7-20 贾湖M282墓子时观念的实物形式
                  五、失落的史前原始文字
                  张居中先生和王昌燧先生曾撰文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应有以下四个阶段:即记事符号阶段(包括结绳记事、刻画记事、实物记事等),图形记事阶段,语段文字阶段,成熟文字阶段。以贾湖契刻符号为代表的早期刻符应处于第三阶段,即语段文字阶段,贾湖刻符已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1]。
                  汪宁生先生在《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一文中,引用了部分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把各民族曾广泛使用的原始记事方法归纳为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和图画记事三类,并发现部分没有文字的民族(例如云南景颇族),在利用实物表意方法时还使用了表音原则[2]。
                  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贾湖人创制原始文字正是从实物记事、刻画记事和图形记事开始的。他们还将部分随葬实物组合起来,模仿天上的星座位置,利用实物记事和语音相结合的方法,创制出原始的“墓葬实物文字形式”(主要有子、午、卯、酉等),开创了史前原始文字的先河。
                  (一)“子时”实物形式和星象密码
                  1、骨板、骨锥与砺石的组合
                  由图7-8可知,贾湖M282墓的10号骨板与30号骨锥可以象征第一冬至,两者与8号砺石的组合可以看作贾湖人表达第一冬至子时观念的实物形式(见图7-20)。
                  据考古发掘报告,上述8号砺石由浅色砂岩构成,出土时已断,残存一半,两面微下凹,有磨用痕迹,在两侧边还有条形磨痕。由材质和两面磨用的痕迹可知,该砺石可以用于器物的磨平或抛光,在古代被称为砥石(即“细厉石”)。如《淮南子·说山训》“厉利剑者必以柔砥”,“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同时,由该砺石两侧边的条形磨痕可知,它也可以用于磨制针、锥一类有锋尖的器物,在古代被称为碫石(即“段石”)。
                  据《说文解字·石部》记载:“碫,碫石也,从石段,段亦声。春秋传郑公孙段,字子石”[3],对此清代段玉裁注曰:“碫石本作厉石……碫石、厉石必是二物……《尚书·费誓》‘段乃戈矛,厉乃锋刃’,段之欲其质之坚也,厉之欲其刃之利也……春秋传多古文。段者,碫之古文也”[4]。
                  从8号砺石既有两面的平面磨痕,又有两侧条形磨痕的情况来判断,贾湖人还没有像《尚书·费誓》中记载的那样,将砺石细分为“段石”或“厉石”。故8号砺石应该同时具有“细厉石”或“段石”的综合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段石俗称“子石”,恰好与“子时”谐音。贾湖人利用M282墓骨板、骨锥与砺石的组合来表达子时观念,还应该借用了“子石”的发音,这说明贾湖时期已经出现了初级语言[5]。贾湖人能够利用砺石的“子石”俗称,结合骨锥和骨板来象征第一冬至日影长度,并将三者组合起来,以此表达第一冬至子时是四步太阳历起点的历法观念。
                  同时,M282墓中子时观念的实物形式与甲骨文“子”字的外形十分相似(见图7-21中的1号、2号字形),或可视为甲骨文“子”字的象形来源之一。

                  图7-21 甲骨文子字
                  在图7-21中,1号、2号字形恰似一枚骨锥置于段石之上,上部的一竖为象形兼数字符号,其中1号字中部的短横“一”为序数符号,表示“第一”,方形为象形符号,整体形象很可能取自天上的井宿星象(参见图7-23)。其他三种“子”字也可视为冬至子时的专用字:3号字上部5条线代表数字,中部方形外框内的交叉线代表序数“五”,古人借此能够表达第五冬至也在子时交气;4号字形与3号相比,上部5线条未变,中部省略了序数“五”和下端一横,也能够表达第五冬至子时的观念;5号字形与4号类似,但上部的线条变成9条,能够表达第九冬至仍旧在子时交气的历法观念。
                  2、“子”时观念的星象来源
                  郑文光先生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中认为,十二地支的来源与天文星象密切相关,是古人模仿新月附近的星象制定的,他认为“子”来源于参宿,“卯”来源于轸宿,“午”来源于斗宿,“酉”来源于室宿、壁宿[6]。郑文光先生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探讨贾湖人时间观念的星象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贾湖M282墓暗藏的盖图中,骨板、骨锥和砺石都位于青图画“南方”的外衡处,这提醒我们注意二十八星宿中的井宿。据《晋书·天文上》记载:
                  “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黄道所经,天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
                  井宿是南方七宿之首,紧挨参宿,在现代天文学中称为双子星座。在贾湖中晚期,冬至日躔奎宿,每当冬至黄昏之后,奎宿与太阳一起落入西方地平线之下,此时井宿恰好在南方上中天(见图7-22)。

                  图7-22 贾湖中晚期冬至黄昏井宿上中天示意图
                  同时,二十八宿中跨越黄道的只有角宿、氐宿、房宿、斗宿、井宿等,这就是《晋书·天文上》记载井宿为“东井八星,天之南门,黄道所经,天之亭候”的星象依据。按照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冬至期间万物萧条,地冻天寒,天地之气封闭,人也需要少动,以闭藏为主,同时还要祭祀水神。据《吕氏春秋·仲冬纪》记载:“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渊泽、井泉”,这应当是《晋书·天文上》记载的井宿“主水衡事”的节令依据。
                  在贾湖M282墓中,用来象征子时观念的骨板、骨锥和砺石的码放位置,与贾湖中晚期冬至黄昏后井宿上中天的天象十分相符。因此我们认为,三者组合成的整体形象应该取象于井宿附近的星象,其中对应骨板的是井宿一至四星,对应砺石的是井宿一、五、六星,对应骨锥的则是井宿二和天樽三,这些恒星组合成的特殊外形构成上述子时观念所依据的星象来源(见图7-23)。

                  图7-23 子时观念的星象来源
                  另外,井宿附近的星象也与甲骨文“子”字外形十分相似,这些星象应该是甲骨文“子”字的星象来源之一(见图7-24)。

                  图7-24 井宿附近星象与甲骨文子
                  贾湖人模仿冬至黄昏后井宿上中天的星象表达子时观念,如果我们将冬至子时看作回归年的起点或终点,就能够进一步表达“岁时”的观念。只要我们把图7-23这组实物按另一个角度逆时针方向侧转90°来观察,就可以得到与甲骨文“岁”字的第二种写法近似的“岁”字实物形式,它的星象来源还包括了井宿旁的钺星。郭沫若先生曾经指出:“岁戉古本一字”[7]。可见,钺星的命名,就是古人在创制“岁时”实物象征时,用于表明井宿六星与斧钺外形相似的标记(见图7-25)。

                  图7-25 岁时实物象征的星象来源和甲骨文岁


                  IP属地:天津68楼2018-02-17 13:54
                  回复

                    图7-33 甲骨文至
                    (四)“至”日与“寅”时
                    1、夏至、冬至实物形式
                    在贾湖M282墓主甲右胫骨外侧,纵置有7件骨鱼镖(参见图7-12),骨镖的箭头指向脚部,外形非常近似甲骨文中“至”字的箭矢形状。
                    对甲骨文“至”字的外形,罗振玉先生说是“象矢远来降至地之形”。徐中舒先生认为“至”字有四义:一为“来”,二为“到”(表示时间片段终止点),三为“达”(表示祭祀所及之范围),四为“至日”[1](即夏至日或冬至日)。
                    M282墓中上述骨镖与甲骨文“至”字外形十分相似,应该是贾湖人表达夏至日、冬至日的实物形式,或可视为“至”字的象形来源(见图7-33、7-34)。

                    图7-34 贾湖M282墓夏至、冬至实物形式
                    在图7-34中,46号骨镖的长度约为16.36厘米,这与21号骨笛小端到第6孔的长度15.99厘米对应。由于第6孔是雄笛大端在南时的第三夏至日影落点,而且46号骨镖上有3对倒刺,就可以象征第三夏至。另一件51号骨镖长约18.43厘米,这与21号骨笛小端到第7孔的长度17.97厘米对应。因后者对应雄笛大端在南时的第三冬至影长,而且51号骨镖也有3对倒刺,也就可以象征第三冬至。同时,51号骨镖附近还有3件骨镞,也可以象征“至日”的观念。
                    贾湖人为什么以骨镖、骨镞来象征“至日”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至日”就是冬至、夏至,贾湖人发现这是太阳南北移动的最大间距,反映到日影观测中,就形成夏至日影最短、冬至日影最长的认识。为了形象表达这种认识,就需要利用某种实际经验。在他们的日影观测经验中,日影的移动与水中的游鱼十分相似。要表达已经把握了“至日”的日影长短,就要利用骨鳔叉鱼的经验,因此可以用骨镖来象征准确把握了“至日”的日影。
                    第二,在贾湖***常经验中,箭镞可以射中天上的飞鸟。而太阳在天上运行就像飞鸟在飞。要表达已经把握了“至日”的太阳位置,就要利用箭镞射鸟的经验,因此可以用骨镞来象征已经将“至日”的太阳“射中”了。
                    由此可见,贾湖人以骨镖、骨镞来象征“至日”并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以长期的观测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在他们看来,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象征了万物的自由存在。而人类却要利用骨镖、骨镞等工具将它们制服,这些人造工具象征了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主体能动性。只有当他们自以为把握了太阳的运动规律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充分的信心用骨镖、骨镞来象征“至日”的观念。
                    2、“寅”时实物形式
                    在图7-12中,M282墓主甲的右侧胫骨和腓骨之间有一件57号骨镞,被压在右腓骨中部之下,应该是贾湖人表达第三夏至寅时观念的实物形式,该骨镞或可视为甲骨文“寅”字的象形来源(见图7-35、7-36)。

                    图7-35 贾湖M282墓寅时实物形式

                    图7-36 甲骨文寅字
                    据《说文解字》载:“寅,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象宀,不达髌,寅于下也”。文中的“宀”(音绵),原指深屋(《说文解字》曰:“宀,交覆深屋也”),也可释为覆盖。此处全句系指:正月阳气虽已启动,但阴气较强,如同阳气被覆盖在深屋中。以人作比喻,如同阳气到达膝盖以下的小腿部。
                    在图7-36中,1号“寅”字的下半部呈相交之状,这与甲骨文“交”字下部的交叉形状完全相同。《说文解字》曰:“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以此论之,图7-35中骨镞与右胫骨、腓骨形成的交叉形状,与1号“寅”字下半部的交叉形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2号“寅”字头部为箭矢锋部,应可象征阳气,尾部呈分叉状态,应可象征阴气[2],中部的“口”字有地面之象征(有学者认为该“口”字系附加形符[3]),整体表达的意思是:阳气欲上出,但地面阴气较强,故阳气如箭头在地上,阴气如箭尾在地下,呈现阴阳相交的状态。
                    由此可知,甲骨文“寅”字的象形来源有二:一是箭矢与胫骨相结合,二是箭矢与地面相结合。而贾湖人则以骨镞与胫骨的结合来表达寅时观念,其中还包含有天人感应的观念。我国上古先民普遍具有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天地阴阳与人体阴阳是互相对应的。据《黄帝内经》记载: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也应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由上文可知,古人将鸡鸣至平旦对应阴中之阳(即东北方到东方),又将东方视为上明而下虚之处,其中“上明”对应耳目聪明和东南方,“下虚”对应手足不便和东北方。而东北方也就是寅方,可与上述鸡鸣(即寅时)对应。
                    在图7-12贾湖M282墓中,墓主甲的右小腿位于暗藏盖图的“东北方”,这正是人体中的“下虚”之处,相当于阴中之阳。贾湖人将57号骨镞置于墓主甲右小腿处,明显提示小腿不便,同时也可以象征阳气处于萌芽状态,这与寅时太阳位于地下即将在东北方升起的情形十分相似。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墓主的“下虚”之处象征东北方和寅时,以此表达第三夏至寅时的历法观念[4]。


                    IP属地:天津69楼2018-02-17 14:28
                    回复

                      图7-37 贾湖M282墓午字实物形式
                      (五)“午”字实物形式和星象密码
                      1、“午”字与骨镞
                      在图7-17中,贾湖M282墓的29号骨镞可以象征北方,28号骨镞可以象征南方,这2件骨镞的锋尖相对,也可以表达天地之气阴阳相交的观念。如果我们将两者视为上下相对,就可以将它们看作“午”字的实物形式,或作为甲骨文“午”字的象形来源(见图7-37、7-38)。

                      图7-38 甲骨文午字
                      许慎《说文解字》载:“午,啎也。五月阴气午屰阳,冒地而出。象形,此与矢同意”,对此段玉裁注曰:“牾者屰也……律书曰,午者阴阳交,故曰午……天文训曰,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矢之首与午相似,皆象贯之而出也”[1]。
                      由许慎、段玉裁的解说观之,“午”字在外形上来源于箭矢之形,在内容上象征了阴气从下向上、仵逆阳气,在节气上表示夏至后白昼时间渐短,黑夜时间渐长,表现出“午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的状态。由此可知,古人眼中的阴阳之气有方向性:阴气自下而上,阳气自上而下。
                      在图7-38中,甲骨文“午”字恰似2支锋尖相对的箭矢,它们象征了天地之气阴阳相交:其中在下者象征阴气,在上者象征阳气,两者以锋尖象征升降的方向,表达出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交的观念。
                      而在图7-37中,28号骨镞在下,锋部向上[2],而且没有倒刺,可以象征阴气上升;而29号骨镞在上,锋部向下,两侧均有倒刺,可以象征阳气下降。同时,下者垂直,上者略有偏斜,正好可以象征阴气仵逆阳气。由于正午后的太阳逐渐由最高点向西方落下,而且这2件骨镞的长度分别对应雌雄骨笛上的二分二至影长(参见图7-19),故贾湖人就能够利用两者的组合来象征正午时刻,以此表达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交的观念。
                      2、“午”字的星象来源
                      虽然象征“午”字的2件骨镞位于M282墓盖图的青图画之外,但是盖图内的“子、卯、酉”等字的实物形式都与当时的黄昏中星有关,因此“午”字实物形式也应该来源于贾湖人对黄昏中星的模仿。
                      前文我们曾经提到,二十八宿中真正跨越黄道的只有角宿、氐宿、房宿、井宿、斗宿。在贾湖时期,冬至黄昏上中天的星座是井宿,与其对冲的星座恰好是斗宿(斗宿属于现代天文学中的人马星座)。如果我们要找出当时夏至黄昏上中天的星象,那么除了斗宿之外,别无它择。
                      在贾湖中晚期,夏至日躔角宿,秋分日躔斗宿,因此每当夏至黄昏,角宿跟随太阳一同在西方地平线落下的时候,斗宿恰好上中天(见图7-39)。

                      图7-39 贾湖中晚期夏至黄昏斗宿上中天示意图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贾湖M282墓“午”字的实物形式,与夏至黄昏斗宿上中天的星象密切相关,而人马星座附近的斗宿和箕宿,应该是贾湖人创制“午”字实物形式的星象来源(见图7-40、7-41)。

                      图7-40 午字实物形式的星象来源

                      图7-41 斗宿、箕宿星象
                      当然,我们还不能证明贾湖人已经有了“午月”的历法观念,因此,这里的“午”字只能够表达“午时”观念或夏至黄昏斗宿上中天的天象知识。


                      IP属地:天津70楼2018-02-17 14:55
                      回复

                        图8-1 贾湖骨笛M521:1正面五组刻画图案
                        二、二孔骨笛精美图案的天文密码
                        2001年春,在贾湖遗址第七次发掘中,人们发现了贾湖二孔骨笛M521:1,也是历次发掘中发现的最精美、也是最神秘的一支骨笛[1]。该骨笛通体棕色、光滑,首尾两端有些残破,器体背面较平,无刻纹[2],骨笛中部的正面和两侧契刻着5组几何图案,图案总长度为18.22厘米(见图8-1),在第2、第4组图案背面的中轴线上,对称钻有2个相距约 7厘米的圆孔[3]。
                        在图8-1中,骨笛第3组图案正面刻有7条一端为“Y”形的刻符(两侧面也有刻线,图中一侧隐约可见6-8道凹槽);第2组图案有9条刻符(实际上应为11条刻线,详见下文),其中3条两端加宽成三角形,2条中部加宽成三角形(实际上该三角形另含有1条横线),其余4条为平直的横线;第4组图案与第2组略同,其中1条刻符两端加宽成三角形,2条中部加宽成三角形,其余6条为平直线;第1、第5两组图案为密集的交叉线组成的菱形图案。
                        这支二孔骨笛的图案设计独特,两端菱形花纹刻画精细,中部刻符对称、规范,它们就像一连串神秘难解的谜团,其中隐藏着贾湖文化的高度机密。贾湖人为什么要制作这样一支无比精美,却好像实用的音乐功能极小的骨笛呢?
                        (一)“环矩为圆”与盖图复原
                        在图8-1中,二孔骨笛第3组图案的7条“Y”形符号位于正中,其他4组图案以第3组图案为中心对称分布。这些神秘的图案、符号究竟代表着什么?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先来看《周髀算经》中关于绘制方圆图的有关记载:商高在回答周公“请问用矩之道” 的提问时,将绘制方圆图的方法概括为“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我们不仿将贾湖二孔骨笛视为一把原始矩尺,再参照“环矩为圆”的方法,将骨笛中部三组图案的总长度作为外衡直径,将第3组图案的长度作为内衡直径,再将第2、第4组图案中各自第5条刻符之间的间距作为中衡直径,最后将第4组图案背面的小孔作为中心、以该小孔到大端菱形图案外侧边的间距作为半径,试着画一个青图画的圆……奇迹产生了,我们居然复原出了一幅原始的三衡盖图来(见图8-2)。

                        图8-2 利用贾湖骨笛M521:1复原的三衡盖图
                        在图8-2中,骨笛第3组图案的第4条Y形横线位于黄图画的圆心北极处,第2、第4组图案中各有2条中部加宽成三角的横线,正好以北极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其中大端的三角向南,小端的三角向北),而且骨笛背面的2个音孔之一,正是青图画的中心。
                        在本书第六章图6-10、6-11中,我们曾证明贾湖划纹陶盆可以象征天盖模型,现在我们又发现二孔骨笛M521:1可以绘制三衡盖图。由于骨笛中部3组图案的总长度为11.32厘米,而部分被复原的划纹陶盆的底部尺寸大多为10厘米左右,两者相差不多,因此前者可以对应后者象征的天盖模型(见图8-3)。

                        图8-3 贾湖二孔骨笛对应划纹盆象征的天盖模型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原来在贾湖人的原始盖天模型中,太阳从东方升起,相当于沿着倒扣的划纹盆器表,自口沿外侧上升至盆底;中午前后太阳位于天盖顶部,相当于运行在盆底的平面上;之后太阳逐渐从天盖顶部滑落到西方地下,相当于沿着划纹盆器表,自盆底下降至外侧口沿;黄昏后的夜间,太阳运行在大地下方的地下世界,相当于从陶盆口沿的一侧穿越到另一侧;而划纹盆器表的斜划线,正好可以象征太阳的升降出没轨迹。这样,我们就复原出了一个由贾湖二孔骨笛和划纹盆组合起来的完整的原始盖天图(见图8-4)。

                        图8-4 利用贾湖二孔骨笛和划纹盆复原的原始盖天图


                        IP属地:天津71楼2018-02-17 15:14
                        回复

                          图8-7 斗笠
                          (二)菱形图案的天文象征
                          现代科学将周天划分为360°,而中国古人则将周天划分为365.25°。在他们看来,太阳每天在星空背景中移动1°,一年365.25日恰好“运行”周天。
                          例如在贾湖人看来,太阳围绕大地“运行”,这在他们的“盖天模型”中有所反映:太阳每天都会在图8-4象征天盖的陶盆口沿附近出没天地交界之处。如果连续观察,那么太阳在每天升起前、落下后的恒星背景并不相同。
                          从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视觉直径大约为0.53°,而太阳每天在黄道上移动的视觉角度大约为0.986°,因此贾湖人很容易发现,太阳每天出没的星空背景都不一样,太阳似乎会在不同的恒星间移动。观察经验的局限性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太阳每天围绕大地从东向西在天盖上、下“绕行一周”,而天盖又围绕大地“顺时针旋转”——即太阳与天盖的“运行”并不同步:天有“天旋”,日有“日道”。
                          观察经验使他们进一步认为:太阳在天盖上的出没轨迹有一定规律性。虽然就短期而言,太阳每天的出没轨迹并不相同,但在一年之后,这种轨迹似乎会与去年同期互相重复。久而久之,他们的头脑中便会产生一种想法:如果对照天盖上的恒星背景并参考太阳出没轨迹来划分周天历度,就可以把握太阳出没的星空位置,如此便可以达到“通天”的目的。为了证实这种想法,他们创造出实物形式的“划纹陶盆盖天模型”,以此来模拟太阳和天盖的“运动”规律。
                          为了探究贾湖人的具体做法,我们参照“划纹陶盆天盖模型”中二分二至太阳的出没轨迹(参见图8-4),在划纹陶盆外表面进行“太阳升降和天盖旋转”的模拟实验。如果太阳真的像图8-4中那样,每天早晨从该陶盆卯方的倾斜外表面“升起”,中午在陶盆午方的平面外底上“运行”,黄昏从陶盆酉方的倾斜外表面“落下”,夜半在陶盆子方的盆口下“穿过”,而陶盆则模仿“天左旋”,按每天1°的角速度,带着满天星斗顺时针旋转,那么一年之后,该陶盆的外表面就会布满一道道“日升、日落”的轨迹。如果我们将这些轨迹全部画出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由菱形图案组成的网状圆环(见图8-5,箭头象征陶盆旋转)。

                          图8-5 划纹盆斜划线象征太阳升降轨迹模拟图
                          虽然大多数贾湖划纹盆外表面的斜划线并没有出现与图8-5中的菱形图案类似的交叉线条,但是《舞阳贾湖》一书同时也记录了一件划纹盆的残片摹本(编号H40:1),其外表面出现了交叉斜划线,菱形图案十分明显(见图8-6),这就证明了贾湖人的确试图以划纹盆上的斜划线来象征太阳的升降出没轨迹。

                          图8-6 贾湖划纹盆器表的交叉斜划线
                          看到划纹盆器表上由交叉斜划线构成的菱形图案,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贾湖二孔骨笛的菱形图案与划纹盆的斜划线有同样的天文象征含义——两者既是太阳升降轨迹的象征,同时又是贾湖人尝试划分周天历度的证据。不仅如此,二孔骨笛的菱形图案和划纹盆的斜划线还能够成为“互相证明”的关键证据。
                          (三)“天象盖笠”的天文含义
                          “盖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俗称斗笠,多为竹皮和竹叶编结的宽边帽子,也叫箬笠(箬就是竹皮),生活中用来遮阳挡雨。就是这样简单的斗笠(见图8-7),却被古人用来象征“盖天模型”。《周髀算经》记载:
                          “天象盖笠,地法覆槃”。
                          这八个字是理解中国古代“盖天模型”的关键词汇。东汉赵爽对这八个字注解为:“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法。在上故准盖,在下故拟槃。象法义同,盖槃形等。互文异器,以别尊卑;仰象俯法,名号殊矣”。
                          在赵爽的注解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笠”的字样,赵爽以“盖”取代了盖笠,这样就混淆了“盖”和“笠”的区别。《周髀算经》的本意应该是“在上准盖笠”、“笠槃形等”,而赵爽却理解为“在上故准盖”、“盖槃形等”。由此可知,赵爽的注解并没有揭示出“天象盖笠”的全部含义,没有揭示出盖笠表面菱形纹样的天文象征含义。
                          钱宝琮先生在《盖天说源流考》中指出:“天象盖笠,地法覆槃”,“这是说天像一顶戴着的箬帽,地像一只伏倒的盆子”[1]。箬帽就是箬笠。虽然钱宝琮先生的上述解释是准确的,但是就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却将《周髀算经》中的“盖天模型”绘成双重球冠形,这与“天象盖笠”不大相同(见图8-8)。

                          图8-8 钱宝琮绘制的盖天模型
                          江晓原先生也曾根据《周髀算经》进行研究,却得出了与钱宝琮先生不同的结果。他认为,《周髀算经》中的天地形状不应该是双重球冠形,而应该是“互相平行的平面”[2],这与“天象盖笠”基本相同(见图8-9)。

                          图8-9 《周髀算经》盖天宇宙剖面图(江晓原)
                          现在,当我们使用二孔骨笛和划纹盆的组合,揭示出贾湖人以菱形图案来象征太阳运行轨迹和天盖旋转的事实之后,才终于理解了古人的良苦用心:原来在“盖天模型”中,正是斗笠表面的菱形纹样,才可以象征太阳的运行轨迹,才可以象征天盖旋转和周天历度,这才是“天象盖笠”的主要天文象征含义。
                          另外,古人以“天象盖笠”来描述天盖模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这就是以斗笠上的菱形图案来象征日光照射的范围。据《周髀算经》记载:
                          “日光外所照径八十一万里”。
                          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在贾湖“陶盆盖天模型”基础上,还可以利用二孔骨笛两端菱形图案的外侧边缘,来象征日光照射的可见范围或边界(见图8-10)。

                          图8-10 贾湖二孔骨笛的菱形图案象征日照范围
                          在图8-10中,划纹盆的外径显然象征了天盖的最大范围,而在卯方或酉方,在划纹盆的外径到日照边界之间还有一段空白,其中包含有部分斜划线。由于日出前和日入后在东西方位可以看见晨光和昏影[3],这样贾湖人就会认为,此时的太阳也会在象征天盖的划纹盆器表留下运行痕迹,因此他们仍旧可以利用处在日照边界之外的这部分斜划线,来象征晨光、昏影时段不可见的太阳轨迹。
                          这样看来,贾湖划纹盆器表的斜划线、交叉斜划线,不仅可以象征太阳可见的运行轨迹,也可以象征太阳不可见的运行轨迹,而且还可以象征周天历度,这就是古人以“天象盖笠”来描述“天盖模型”的全部真相。
                          古人不仅以斗笠来象征“天盖模型”,还以此作为“通天”神器,这在今日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中仍然可以看到。例如在纳西族的东巴教中,斗笠就是巫师的“通天法器”,大东巴(即大巫师)的法帽就是以斗笠为基础做成的[4]。而彝族的巫师在送灵仪式中,毕摩头上的法帽也用斗笠做成,又称“神笠”。
                          贾湖人以菱形图案来象征太阳运行轨迹、天盖旋转和周天历度,这与《周髀算经》中“天象盖笠”所包含的天文象征含义是一脉相通的。由此可知,“天象盖笠”应该是古人对“盖天模型”和太阳的视觉运动特征的原则性描述。


                          IP属地:天津72楼2018-02-17 16:54
                          回复

                            图8-14 古彝书《撒尼历法》中的古天文图
                            (五)彝族古天文图中的菱形纹
                            贾湖人以菱形图案来象征太阳运行轨迹和周天历度的做法,虽然在我国汉族古籍文献中未见记载,但是在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中却偶尔可以看到。例如在我国西南部的彝族集聚地区,曾发现一部古代流传下来的《撒尼历法》古彝书[1],书中有一幅反映彝族传统历法的古天文图,天文图的外圈布满了菱形图案,就像一圈龙鳞纹,其总体外形也呈外圆内方,这与贾湖二孔骨笛和划纹盆组合成的天盖模型十分相似(见图8-14)。
                            在图8-14的彝族古天文图中,外圈内布满了菱形图案,中圈内有一个方形框架,方框的四正四维方向,有8朵盛开的小花,还有8条直线通过花朵的中心与外圈和内圈相连,内圈还有一朵盛开的大花,花瓣成八角形。
                            细观之下,外圈内侧与八方对应处还有8个小箭头,似乎指示着太阳周天运行的位置,故外圈内的菱形图案应该具有日躔方位或太阳运行轨迹的象征含义。
                            另外,外圈正上方和右上方画有两个步行状态的小人,两人相距45°角,每人的双脚均横跨在菱形交叉线外侧的半圆弧上,恰似两位在天盖上的步天者,这表明古彝人的原始天文历法观念和贾湖人十分接近,两者同样以交叉线构成的菱形图案来象征太阳运行轨迹、天盖旋转和周天历度。


                            IP属地:天津73楼2018-02-17 18:02
                            回复

                              图8-16 伏羲八卦方位图
                              三、伏羲八卦起源之谜
                              在对伏羲文化的研究中,最容易令人感到兴趣、或者感到迷惑的问题是同一个,即《周易·系辞下》所记载的:伏羲“始作八卦”。司马迁据自己的祖先口传,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西汉孔安国也在《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
                              关于伏羲创制八卦,似乎早已成为一个传说,历史上否定这个传说的人并不少见。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唐初的颜师古,他说关于“伏羲画卦”,《周易》中并无此语,是《易纬》首先提出来的,属于“易家别说”,并不具备权威性。南宋郑樵在《通志》中进一步说:“世言伏羲画卦,文王重之,皆沿袭之言也”,认为“伏羲画卦”历来只是一种说法,其实并不存在。
                              然而,无论历史上有多少人质疑过“伏羲画卦”,《易》八卦文化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总有什么人最早创造出阴阳爻,然后进一步推演创制出八卦。
                              我们在第七章论及过,M282墓主很可能就是一代伏羲王;前面我们也论及,贾湖文化与伏羲文化极其相似。如果贾湖文化正是伏羲文化,那么根据古书记载的传说,贾湖人就有可能画出“伏羲八卦”来。我们找到了一个能证明贾湖人曾经创制八卦的关键性考古物证,这就是那支刻有精美花纹和神秘符号的贾湖二孔骨笛。我们将证明,贾湖人能够用这一支神奇的骨笛,使阴阳爻诞生,使卦象诞生,进而推演出八卦,使“八卦文化”诞生!
                              (一)八卦和二孔骨笛上的阴阳符号
                              所谓八卦,就是由阴阳爻组成的特殊符号系统(阳爻为一长画,阴爻为二短画),每一卦都有3重爻,称为上爻、中爻和下爻。由于每一爻都可以由阴爻或阳爻构成,所以最多可以组合成8种三爻卦,这就是八卦。
                              根据《周易·系辞》的记载,古人将阴阳爻组成八卦的过程总结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见图8-15)。

                              图8-15 阴阳爻组成八卦示意图
                              在上图中,如果自下而上,将“两仪”中的阳爻当作下爻,同时将“四象”当作中爻和上爻放在下爻上面,按照“老阳、少阴、少阳、老阴”的次序组合起来,就可以组成“乾、兑、离、震”四卦;如果将“两仪”中的阴爻看作下爻,同样利用上述方法,又可以组成“巽、坎、艮、坤”四卦;这样就可以“生”出“八卦”。它们象征的事物分别为:“乾为天、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如果将这八卦与八方相配合,就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伏羲八卦方位(见图8-16)。
                              我们再回过来研究贾湖遗址出土的二孔骨笛。
                              首先,我们来分析二孔骨笛第3组图案的7条“Y”形符号。在图8-10的盖图模型中,“Y”形符号的直线端对应日出,其三角端对应日入。可见,“Y”形符号具有“阴阳同体”的特征:直线端象征阳性,三角端象征阴性。这就使我们找到了一把钥匙,来破解这支骨笛上其他图案符号的阴阳属性。
                              其次,在这支骨笛的第2、第4组图案中,各有几种不同形式的刻符,其中一种刻符中部被加宽成了三角形,实际上由2个外形相对独立的刻符组成,成为了符号组合[1],使这些刻符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直线的形式,简称符号A;
                              第二种是中间折角的形式,简称符号B;
                              第三种是两端加宽成三角的形式,简称符号C。
                              参照这支骨笛上的“Y”形符号,以“直线象征阳性、三角象征阴性”为依据,上述直线形的符号A应属于阳性符号;中间折角的符号B应属于阴性符号;两端加宽成三角形的符号C也应属于阴性符号。由于这些刻符能够表达阴阳属性,故可视为阴阳符号(见图8-17)。

                              图8-17 贾湖二孔骨笛上的阴阳符号
                              由上图可见,二孔骨笛上出现了与八卦阴阳爻类似的阴阳符号,这说明贾湖人已经具有明确的阴阳观念,这正是推演阴阳八卦的最基本前提。


                              IP属地:天津74楼2018-02-17 18: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