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人员依据现代DNA的研究结果,认为狗的驯化起始于15000年前左右的中国长江以南地区,这个地区很可能是唯一的狗的驯化中心。这个观点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结果有明显的抵牾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中国出土灰狼化石的更新世晚期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鲜有发现,即南方地区很少见到狗的祖型。其二,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狗的遗存,但是,在距今10000年左右位于南方地区的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庙岩洞穴遗址、桂林市甑皮岩遗址、柳州市白莲洞洞穴遗址和广东省英德市牛栏洞洞穴遗址等多个遗址中虽然均出土动物遗存,却没有发现1块犬科动物的骨骼,这也与南方地区作为起源地的特征不符。其三,综合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属于“六畜”中的狗、猪、黄牛、绵羊、马和鸡最早的发现地均位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其中仅有最早的鸡(依据目前所知,殷墟遗址出土的鸡是最早的)很有可能是以文化交流的方式经中国西南部地区北上的,其他五种家畜的来源可能都与长江以南地区没有关系。这些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结果和现代DNA的研究得出的结果差距甚大,与依据现代狗的DNA间接回溯狗的起源的分子生物学不同,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人留下的直接证据。对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即依据科学发掘、科学研究获取的实证性证据,至少现在还应该肯定中国最早的狗发现于华北地区,至于DNA的研究结果暂时只能作为研究的参考。
狼之所以能够被驯化为狗首先与它的生理特征、行为方式相关。狼的栖息范围很广,分布在各个地区。它们往往靠近水源建巢,视觉、听觉和嗅觉极佳,善于奔跑,以中小型动物为食,能成群攻击大型鹿类,繁殖过程简单,雌狼在每年的1-2月间交配,怀孕期60余天,每次产仔5-10只,幼崽经10个月左右可完全长成,随亲狼出猎。以上各项特征,为人类能够驯化它们及发挥它们的特殊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俄罗斯研究人员对犬科动物中的狐狸进行过长时期的驯化实验,从1960年开始饲养狐狸,发现到第二代,出现行为变化,对人类的攻击性反应逐渐消失。到第四代,有些幼崽会摇尾巴,开始主动接近人类,允许人抚摸和抱自己。到第六代,将它们放出笼子后,最友好的幼崽会跟在人身后并主动舔人。到第九代,出现形态变化,原先出生后不久耳朵就会竖起,现在可保持下垂长达3个月。同时毛色也发生了变化,第一次出现花斑色皮毛,前额有星状图案。到第十三代,驯化后的狐狸见到人尾巴会向上卷起。到第十五代,有些狐狸的尾椎变短,变粗,椎骨数量减少。不到数十年的时间,野生的狐狸便被人成功地驯化为家养动物。这是一个作为宠物被驯化的过程。科学家们认为,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特定的基因,这些基因使动物倾向于被驯化。由此认识到,在人类驯化狗的过程中,似乎也存在人类主动进行驯化和狼自身为适应人的生活模式而主动配合驯化的互动。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d71a41cf1faaf5184e381b7bc5494ed/52691dcf36d3d539c56a03f93687e950352ab03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