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名家《艺术人生》再回首——共话歌剧情怀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葛倩2010年04月20日10:03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
艺术人生现场
艺术家演唱
从郭兰英、罗民池(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扮演者)、柳石明(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的扮演者)到万山红、戴玉强、幺红、吴碧霞,他们生长于截然不同的时代,却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舞台形象;他们对表演有着各自的探求,却都执着着共同的信念。无论长幼,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歌剧演员”。
从郭淑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诗嵘(歌剧《茶花女》的译者)到田川(歌剧《小二黑结婚》作者)、胡士平(歌剧《珊瑚颂》曲作者),他们接受的是不同艺术理念的熏陶,却同在为中国的艺术做着贡献;他们扎根于不同的生活土壤,却给同一颗果实输送着养料。不管是翻译还是创作,他们都完成了同一个任务——“让歌剧在中国生根、发芽”。
今天《艺术人生》请来了这些与中国歌剧一起成长的歌剧人,为观众细数中国80余载的歌剧情怀。
郭兰英、罗民池:喜儿25年后又见“爹”
郭兰英:“爹!”
罗民池:“喜儿!”
三个字,一段熟悉的对白,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年《白毛女》的舞台上,谁知这对台上的亲父女、台下的老朋友,竟有快三十年没见面了。两位老人激动的拥抱在一起,心里纵有千言万语也不及相见时一个默契的眼神,郭兰英对朱军说:“你把我爹请来了。”相见的心情难以平静,但三十年前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两位老人还说起了当年演出时的趣事。
《白毛女》的故事曾经感染了无数中国观众,今天,两位当年的老搭档,没有理由不为观众再度联袂,让大家一睹他们当年的风采。于是,罗民池老先生在《艺术人生》的舞台上又一次为郭兰英扎起了“红头绳”。
柳石明:对中国歌剧“爱”就一个字
“我就一个字,就是爱。我就是爱它,到现在它这么寂寞,这么被大家快给遗忘了,我仍然爱它,而且无怨无悔地爱它,愿意为它付出一生的努力,到现在为止。”柳石明面对几近没落的中国歌剧仍不离不弃。
这个在化妆间被郭兰英称为“我当年的小二黑”的柳石明,回忆郭兰英当年在负伤(骶骨粉碎性骨折)的情况下坚持把戏演完时说:“我当时那个心呀,就像撕裂一样那么难过,我觉得这么一个大的歌唱家,在台上遭这么大的罪,要把一腔血都倒到舞台上。” 歌剧的魅力让他们这一代人痴迷、眷恋,而他们对歌剧的那种责任感,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同时也激励着后来的歌剧人。
郭淑珍、刘诗嵘:借鉴、继承、创造是中国歌剧的出路
身为中国最早一批留苏的艺术家,郭淑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歌剧事业。
当被朱军问到中国歌剧的方向是什么时,这位严师很干脆的给出了她心里的答案:“我告诉你,第一,借鉴西洋的,继承国粹京剧,中国的,发展创作咱们新的中国歌剧。我觉得你要创造必须有根基,才能创造,有继承才能创造,继承什么?咱们现在北京就有的歌剧,京剧!”
刘诗嵘,这位第一个把歌剧《茶花女》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之一,坐在一旁,话不多,却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中国歌剧前景的期望,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田川、胡士平:85岁开博客,关注歌剧新动态
在节目的策划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年歌剧《珊瑚颂》的曲作者,现已85岁的胡士平网上开博,发表歌剧评论。他认为“文学艺术不能跟人家一样,你必须跟人家不一样。所以你这一个民族的问题,你必须要,不仅学习西欧,不仅学习美国音乐剧,也尤其要学习戏曲。”想搞出民族的东西,就要从民族的特色入手,心怀民族,从我们自己的元素出发,做中国观众喜欢的东西,才是中国歌剧真正要走下去的路。歌剧《小二黑结婚》的作者,田川,也寄厚望于中国的民族歌剧:“中国的民族歌剧仍然需要继续存在下去,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
老中青三代互动,畅想歌剧人生
他们是老一代歌剧艺术家的得意门生,不管走到哪里,无论站上怎样的舞台,心里想的都是老师们的教诲,肩上扛的都是发展中国歌剧的重任。今天,在《艺术人生》的录制现场,他们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同时那份深厚的师生情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台前、幕后他们永远都是老师的学生,吴碧霞在《艺术人生》的化妆间里仍会让郭老师给她指导唱段,当郭兰英对她说“小小芹,我真喜欢你。”的时候,吴碧霞脸上的笑容比任何时候都幸福。现场,“新版小芹”吴碧霞一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唱得郭兰英连连叫好:“你是现代的,美丽漂亮的小芹。”
幺红,师从郭淑珍,她觉得“歌剧的艺术一定要到剧场看演出,这样我们舞台上的演员才能跟观众朋友们有一种互动。这种互动是心灵上的沟通,会把演员跟观众的心贴得更近,所以这种魅力只有到剧场里面才能感受到。”
戴玉强对自己的表演要求非常高,现场一直坚持用自己带来的伴奏,录制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热情。总被认为是奢侈的艺术,戴玉强给观众想好了解决的办法:“你们不妨花最少的钱买最便宜的票,大概就是80块钱到100块钱,您来大剧院来听一次试试,我保证您还会来。”
中国歌剧的明天、中国歌剧的民族性这样的大问题,在《艺术人生》这短短几十分钟的节目里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通过《艺术人生》,我们期待看到老中轻三代中国歌剧人的努力,而他们背后的故事会让我们看到希望。
重播: CCTV-3 4月21日 周
艺术人生现场
艺术家演唱
从郭兰英、罗民池(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扮演者)、柳石明(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的扮演者)到万山红、戴玉强、幺红、吴碧霞,他们生长于截然不同的时代,却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舞台形象;他们对表演有着各自的探求,却都执着着共同的信念。无论长幼,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歌剧演员”。
从郭淑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诗嵘(歌剧《茶花女》的译者)到田川(歌剧《小二黑结婚》作者)、胡士平(歌剧《珊瑚颂》曲作者),他们接受的是不同艺术理念的熏陶,却同在为中国的艺术做着贡献;他们扎根于不同的生活土壤,却给同一颗果实输送着养料。不管是翻译还是创作,他们都完成了同一个任务——“让歌剧在中国生根、发芽”。
今天《艺术人生》请来了这些与中国歌剧一起成长的歌剧人,为观众细数中国80余载的歌剧情怀。
郭兰英、罗民池:喜儿25年后又见“爹”
郭兰英:“爹!”
罗民池:“喜儿!”
三个字,一段熟悉的对白,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年《白毛女》的舞台上,谁知这对台上的亲父女、台下的老朋友,竟有快三十年没见面了。两位老人激动的拥抱在一起,心里纵有千言万语也不及相见时一个默契的眼神,郭兰英对朱军说:“你把我爹请来了。”相见的心情难以平静,但三十年前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两位老人还说起了当年演出时的趣事。
《白毛女》的故事曾经感染了无数中国观众,今天,两位当年的老搭档,没有理由不为观众再度联袂,让大家一睹他们当年的风采。于是,罗民池老先生在《艺术人生》的舞台上又一次为郭兰英扎起了“红头绳”。
柳石明:对中国歌剧“爱”就一个字
“我就一个字,就是爱。我就是爱它,到现在它这么寂寞,这么被大家快给遗忘了,我仍然爱它,而且无怨无悔地爱它,愿意为它付出一生的努力,到现在为止。”柳石明面对几近没落的中国歌剧仍不离不弃。
这个在化妆间被郭兰英称为“我当年的小二黑”的柳石明,回忆郭兰英当年在负伤(骶骨粉碎性骨折)的情况下坚持把戏演完时说:“我当时那个心呀,就像撕裂一样那么难过,我觉得这么一个大的歌唱家,在台上遭这么大的罪,要把一腔血都倒到舞台上。” 歌剧的魅力让他们这一代人痴迷、眷恋,而他们对歌剧的那种责任感,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同时也激励着后来的歌剧人。
郭淑珍、刘诗嵘:借鉴、继承、创造是中国歌剧的出路
身为中国最早一批留苏的艺术家,郭淑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歌剧事业。
当被朱军问到中国歌剧的方向是什么时,这位严师很干脆的给出了她心里的答案:“我告诉你,第一,借鉴西洋的,继承国粹京剧,中国的,发展创作咱们新的中国歌剧。我觉得你要创造必须有根基,才能创造,有继承才能创造,继承什么?咱们现在北京就有的歌剧,京剧!”
刘诗嵘,这位第一个把歌剧《茶花女》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之一,坐在一旁,话不多,却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中国歌剧前景的期望,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田川、胡士平:85岁开博客,关注歌剧新动态
在节目的策划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年歌剧《珊瑚颂》的曲作者,现已85岁的胡士平网上开博,发表歌剧评论。他认为“文学艺术不能跟人家一样,你必须跟人家不一样。所以你这一个民族的问题,你必须要,不仅学习西欧,不仅学习美国音乐剧,也尤其要学习戏曲。”想搞出民族的东西,就要从民族的特色入手,心怀民族,从我们自己的元素出发,做中国观众喜欢的东西,才是中国歌剧真正要走下去的路。歌剧《小二黑结婚》的作者,田川,也寄厚望于中国的民族歌剧:“中国的民族歌剧仍然需要继续存在下去,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
老中青三代互动,畅想歌剧人生
他们是老一代歌剧艺术家的得意门生,不管走到哪里,无论站上怎样的舞台,心里想的都是老师们的教诲,肩上扛的都是发展中国歌剧的重任。今天,在《艺术人生》的录制现场,他们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同时那份深厚的师生情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台前、幕后他们永远都是老师的学生,吴碧霞在《艺术人生》的化妆间里仍会让郭老师给她指导唱段,当郭兰英对她说“小小芹,我真喜欢你。”的时候,吴碧霞脸上的笑容比任何时候都幸福。现场,“新版小芹”吴碧霞一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唱得郭兰英连连叫好:“你是现代的,美丽漂亮的小芹。”
幺红,师从郭淑珍,她觉得“歌剧的艺术一定要到剧场看演出,这样我们舞台上的演员才能跟观众朋友们有一种互动。这种互动是心灵上的沟通,会把演员跟观众的心贴得更近,所以这种魅力只有到剧场里面才能感受到。”
戴玉强对自己的表演要求非常高,现场一直坚持用自己带来的伴奏,录制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热情。总被认为是奢侈的艺术,戴玉强给观众想好了解决的办法:“你们不妨花最少的钱买最便宜的票,大概就是80块钱到100块钱,您来大剧院来听一次试试,我保证您还会来。”
中国歌剧的明天、中国歌剧的民族性这样的大问题,在《艺术人生》这短短几十分钟的节目里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通过《艺术人生》,我们期待看到老中轻三代中国歌剧人的努力,而他们背后的故事会让我们看到希望。
重播: CCTV-3 4月21日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