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修复沙琅地标建筑“琅宁塔”。始建于公元1316年、位于旧城区沙琅镇中心小学内的太平古寺,据传当时朝廷大员一行巡视至沙琅江边合水口村时,电闪雷鸣,顿时倾盆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为及时提醒沿江住民,巡视组的铜锣牌鼓却被淋得响不起来,巡视组急躲入江边不远处的太平寺,登上寺内的文塔,立刻敲锣震耳、擂鼓喧天,沿江住民得以及时告知撤离,躲过了一场浩劫。自此太平寺和文塔成了客家人民镇灾驱邪、祈求平安的精神家园,太平古寺内的文塔更是承载着客家人不舍的乡愁记忆。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太平古寺已被整体迁建于新城公园内,文塔的重建也就顺应了人民群众留住乡情的强烈愿望。文塔于1996年重建,新址位于沙琅城区人民大道西南未建段的路旁,毗邻省道281线,占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共九层,高30米,主体工程于1996年完成建造,与新城公园内的太平寺交相辉映,成了沙琅镇新的标志。但由于土地权属、道路建设停滞等历史遗留问题原因,工程一直停建至今,整个塔身主体仍维持在初建时的状态,塔外红砖裸露,塔内苔藓斑斑,塔边杂草丛生,随着沙琅城镇扩容提质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今年8月份沙琅入围全国特色小镇,9月份又被茂名市列为电白区的县域副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文基础建设也提上了当地镇委、镇政府的工作计划议程。为弘扬客家文化、打造特色人文旅游景点,提升县域副中心的文化品位,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名片,沙琅镇委、镇政府决定大手笔、高规格全面修缮内外装饰文塔,使其成为沙琅的地标性建筑,为沙琅迈向城市化描下一笔浓墨重彩。
首先是向社会广纳贤言,征集塔名。文塔又叫宝塔、番塔,在群众中有多种称呼,为统一命名,彰显沙琅地方特色,体现客家的人文特点,提高沙琅地标性建筑知名度,沙琅镇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载体、手机微信平台、乡贤座谈会议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征集意见,包括塔的命名、装修规划、设计和规模等,最终确定以“琅宁塔”为名,寓以祥和安康、宁静致远之意。其次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沙琅镇财力薄弱,各方面建设都亟待资金支持,“琅宁塔”规划图纸出来了,招投标进行了,工程队就要进场了,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资金将寸步难行,为此,沙琅镇全体班子成员分解任务、制定计划、确定时间,动员亲朋好友,到所挂点的村委认真查找经济能人、社会贤达,亲自登门拜访,宣传装修“琅宁塔”的意义要求和设计方案,得到了刘炯忠等北部山区一大批乡贤的一致共识、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短短两个月内就筹集90多万元,建设资金紧缺问题迎刃而解,为顺利进行建设奠定了基础。再就是管理措施到位。成立了“琅宁塔”设计装修领导小组,由镇人大主席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协调、监督、解决工程建设问题,同时对“琅宁塔”装修涉及的规划设计、士地遗留、青苗补偿、建设监管等问题,由对口分管班子、相关单位、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倒排时间,倒排进度,讲质量,求实效,并将于2018年春节前修缮完毕,以全新雄伟壮观的姿态喜迎四方游客前来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