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吧 关注:179,498贴子:275,456
  • 1回复贴,共1

当你走出国门的那一天,有没有回头看看国内的老父亲老目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幸福人寿以房养老的来电名单中,有一个号码2015年就记录了下来,直到今天,这位83岁的北大老教授还在为自己的养老金发愁。
第一次,接通老人的电话,“您的养老金够花吗?”
“基本够了,我还在上课”老人的答案。
第二次,“你们的以房养老怎么办,要什么手续,我的房子在哪那,你看看我能不能办理”。
第三次,“我的信息太闭塞了,老太太身体不好,现在的敬老院很差,必须换一个条件好一点的,需要有医院的,费用在4000,5000多,不能超过6000,你有没有合适的告诉我”。
也不知道多少次沟通,这些信息一点一点的记录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房子是学校分的房子,能不能卖我不知道,你帮我问下学校”。
“我有一个女儿,她不知道我要做以房养老”
“我的孩子在美国,女婿是惠普的工程师,是XX大学的毕业的,直接被普惠从中国挖到美国总部的。”我记得老人在描述女儿和女婿的时候语言传递着兴奋和满足。
“如果女儿给我们钱还好,我觉得不好让女婿给我们拿钱”
“老太太现在住在xx敬老院,一个月10000多的费用,给她交完房间费,我吃的,喝的都没着落”。
就是这个为教育一线奉献一生的老人,让我觉得他的老年生活很棘手。我很难想象,一个83岁的老人,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自己的老伴,兼顾着去学校做一些义务的教务工作,还有战战兢兢的担忧着自己的生计问题、健康问题;面对孩子,有口难开。


1楼2018-02-06 17:04回复
    这是一位来自曲兰老师的《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里的老人
    “那天晚上,80多岁的夏大爷几乎没什么感觉就晕倒在地上,他想站起来,但就是怎么也挣扎不起来„„他心里很明白,或者说他其实很明白自己的处境:如果远在上海的女儿这时碰巧回来,就有救了,否则只有等待死亡。他喊不出来,可他能清晰地听到门外人们匆匆的脚步声,假如有一个脚步声停在他的门口,也许他就得救了„„然而,那脚步声总是由近而远;一次又一次„„他突然感到很悲哀:他的生命就寄托在奇迹上———奇迹能发生吗?也许是心灵感应,那天奇迹还真发生了,女儿竟然奇迹般地回来了,于是我们才有幸知道了这个有关奇迹的故事。
    夏大爷的老伴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唯一的女儿又远在上海。他于是便开始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日子。前几年,身体没什么毛病,白天出去走走,有时也和过去的同事、一些老同学聊聊天什么的,孤独感还没有现在这样强烈。生病后,因为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一条腿不得不进行截肢。
    从一个健全的人一下子变成残疾人,他就再也走不出这片被禁锢的小天地了。
    自从那次“奇迹”之后,女儿万般无奈找了一个师傅经常来帮忙,每天把老人需要的水、药品和暖瓶等物放在身边伸手可及的椅子上。对师傅千叮万嘱,安顿好之后,女儿又走了,把老人的牵挂和希望也带走了,当然也把更深的恐惧留给了他:女儿告诉他,她找了一个德国人......
    女儿挺孝顺,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空就打电话,可女儿是否知道,时间,对这个24小时被束缚在床上的人来说流动得有多慢!她是否知道父亲内心深处的恐惧?他心里对那个德国人耿耿于怀,他管那德国人叫德国鬼子,他怕德国鬼子把他唯一的慰藉和希望带走。他不能去干涉女儿的婚姻,然而,他知道,类似的“奇迹”是不会发生第二次的.......”


    2楼2018-02-06 17: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