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文人草堂评文人——说说那个毁誉参半的郭沫若
作者:文人草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正文:
文人草堂,平民闲话。今天,笔者要说说一位老少皆知的历史名人,文人郭沫若。

近些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很多以前普通人很难知道的信息,特别是历史上那些名人的秘史、轶事,如今,已经变得很容易获得。
在这么一个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下,曾经那些在我们心中已经固化了的历史名人形象,逐渐变得复杂起来,比如最近非常热火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这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头一次以魏晋的视角,来描绘那个人妇孺皆知的三国时代。曾几何时,曹操篡权夺位的奸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而如今,人们似乎正在逐渐接受一个脱离了古板、刻薄的教科书式的人物形象,而选择相信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更加鲜活、人性的,更加贴近生活的曹操。


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
同样,对于文人郭沫若,这个集诗人、作家、剧作家、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等各类桂冠于一身的历史名人,也因为他曾经写过、说过、做过的一些事情,使人们对他的评价,变得不那么一致。
有些喜欢他的人,会说他是“天才的诗人”、“文思敏捷”、“热爱科学”、“知识渊博”,而不喜欢他的人,则说他“抛妻弃子”、“两面派”、“私生活混乱”,似乎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最为客观:“才子加流氓”。
那么,郭沫若到底是如何变成这样一个复杂的结合体的呢?下面,笔者就简单概括一下郭沫若极其不平凡的一生。
郭沫若出生于1892年,那一年,还是少年的鲁迅,刚刚从百草园进入到三味书屋读书,而郭沫若则出身在四川乐山的一个小镇里,对,就是那个“自古湘西多土匪”的地方。生长在那里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带点“匪气”,甚至郭沫若后来也多次自嘲自己是“天生的流氓痞棍”。

郭沫若青年时代
和鲁迅先生一样,郭沫若一生中,也有过几段婚姻,可相比鲁迅,似乎人们对郭沫若的私生活,更加鄙夷指摘,为什么呢?原来,郭沫若一生私生活颇为混乱,而且与他有过婚恋的女人,其结局,听起来都不是那么让人感觉舒服。
原配夫人张琼华,旧时代封建礼制的悲凉产物。郭沫若的第一段婚姻,与鲁迅先生一样,都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从拜堂那日起,就从未行夫妻之实,可怜这位被重重封建礼教紧紧束缚的女子,独守闺房,孝敬公婆,活了九十岁,也未对郭沫若也从未产生过哀怨的情绪。

郭沫若与原配夫人张琼华
异国之恋,安娜夫人,被人无情抛弃的可怜人。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同居,佐藤富子还因此与父母断绝了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之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为了自己的安危,逃离了日本回到国内,从此,到死那天也再未与安娜联系。而安娜因为郭沫若,被日本政府军方拘留,受到非人的折磨。难怪郭沫若逝世后,安娜甚至连追悼会的新闻报道也没有看。她膝下的子女,对郭沫若更是不敬而远之。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

郭沫若与安娜夫人及子女
忘年之恋,于氏姐妹,不得善终的姐妹花。关于郭沫若私生活混乱的事儿,这里笔者就不作过多的笔墨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风不起浪,这里再提一对比较悲惨的姐妹花,于立群,于立忱,这姐妹俩一前一后,与郭沫若同居数年,可最后双双自杀身亡。

于立忱

于立群
郭另一个令人诟病的事情,便是立场的不坚定,还有与鲁迅先生的“骂战”。至于两人交恶的起端,也是郭沫若先挑起的,他是鲁迅的晚辈,却骂其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甚至骂鲁迅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鲁迅这才对这个冒失的后生,作了“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的评价。当然,不止是鲁迅先生看不上他,后来的沈从文、萧乾,都曾与他有过恩怨,一个人骂你,那是个人喜恶,很多人骂你,似乎就别有意味了。

鲁迅
而关于郭立场不坚定的评价,或许更能解释近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郭沫若挖坟。一言而蔽之,见风使舵。早年的郭,曾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浪漫主义团体,创造社、太阳社和新月社之一的,创造社的骨干成员,绝对是当时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其诗集代表作品《女神》,在那个白话文刚刚出现的年代,绝对显得意境飘逸与行文洒脱。之后,中国大地响起了革命的号角,这时的郭,毅然丢掉了曾经的浪漫,变得非常激进,似乎生来就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完全将自己过去的创作风格抛在脑后。后来的十年动荡,更是对四人帮、江青等人的态度暧昧不清,反复不定。
纵观郭沫若的一生,其实,也算是一个悲剧,他从骨子里是个浪漫主义者,对什么事只要认准了就会产生盲目的热情,从而丧失了理性的思考,而一旦遇到理想与现实相互矛盾的时候,骨子里期望美满结局的浪漫主义思流又占据了上风,变得左右逢源。
好了,文人草堂,平民闲话。今天的文人草堂评文人,就到这里。如果大家对本文喜欢,或者不喜欢,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作者:文人草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正文:
文人草堂,平民闲话。今天,笔者要说说一位老少皆知的历史名人,文人郭沫若。

近些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很多以前普通人很难知道的信息,特别是历史上那些名人的秘史、轶事,如今,已经变得很容易获得。
在这么一个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下,曾经那些在我们心中已经固化了的历史名人形象,逐渐变得复杂起来,比如最近非常热火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这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头一次以魏晋的视角,来描绘那个人妇孺皆知的三国时代。曾几何时,曹操篡权夺位的奸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而如今,人们似乎正在逐渐接受一个脱离了古板、刻薄的教科书式的人物形象,而选择相信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更加鲜活、人性的,更加贴近生活的曹操。


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
同样,对于文人郭沫若,这个集诗人、作家、剧作家、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等各类桂冠于一身的历史名人,也因为他曾经写过、说过、做过的一些事情,使人们对他的评价,变得不那么一致。
有些喜欢他的人,会说他是“天才的诗人”、“文思敏捷”、“热爱科学”、“知识渊博”,而不喜欢他的人,则说他“抛妻弃子”、“两面派”、“私生活混乱”,似乎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最为客观:“才子加流氓”。
那么,郭沫若到底是如何变成这样一个复杂的结合体的呢?下面,笔者就简单概括一下郭沫若极其不平凡的一生。
郭沫若出生于1892年,那一年,还是少年的鲁迅,刚刚从百草园进入到三味书屋读书,而郭沫若则出身在四川乐山的一个小镇里,对,就是那个“自古湘西多土匪”的地方。生长在那里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带点“匪气”,甚至郭沫若后来也多次自嘲自己是“天生的流氓痞棍”。

郭沫若青年时代
和鲁迅先生一样,郭沫若一生中,也有过几段婚姻,可相比鲁迅,似乎人们对郭沫若的私生活,更加鄙夷指摘,为什么呢?原来,郭沫若一生私生活颇为混乱,而且与他有过婚恋的女人,其结局,听起来都不是那么让人感觉舒服。
原配夫人张琼华,旧时代封建礼制的悲凉产物。郭沫若的第一段婚姻,与鲁迅先生一样,都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从拜堂那日起,就从未行夫妻之实,可怜这位被重重封建礼教紧紧束缚的女子,独守闺房,孝敬公婆,活了九十岁,也未对郭沫若也从未产生过哀怨的情绪。

郭沫若与原配夫人张琼华
异国之恋,安娜夫人,被人无情抛弃的可怜人。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同居,佐藤富子还因此与父母断绝了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之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为了自己的安危,逃离了日本回到国内,从此,到死那天也再未与安娜联系。而安娜因为郭沫若,被日本政府军方拘留,受到非人的折磨。难怪郭沫若逝世后,安娜甚至连追悼会的新闻报道也没有看。她膝下的子女,对郭沫若更是不敬而远之。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

郭沫若与安娜夫人及子女
忘年之恋,于氏姐妹,不得善终的姐妹花。关于郭沫若私生活混乱的事儿,这里笔者就不作过多的笔墨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风不起浪,这里再提一对比较悲惨的姐妹花,于立群,于立忱,这姐妹俩一前一后,与郭沫若同居数年,可最后双双自杀身亡。

于立忱

于立群
郭另一个令人诟病的事情,便是立场的不坚定,还有与鲁迅先生的“骂战”。至于两人交恶的起端,也是郭沫若先挑起的,他是鲁迅的晚辈,却骂其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甚至骂鲁迅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鲁迅这才对这个冒失的后生,作了“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的评价。当然,不止是鲁迅先生看不上他,后来的沈从文、萧乾,都曾与他有过恩怨,一个人骂你,那是个人喜恶,很多人骂你,似乎就别有意味了。

鲁迅
而关于郭立场不坚定的评价,或许更能解释近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郭沫若挖坟。一言而蔽之,见风使舵。早年的郭,曾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浪漫主义团体,创造社、太阳社和新月社之一的,创造社的骨干成员,绝对是当时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其诗集代表作品《女神》,在那个白话文刚刚出现的年代,绝对显得意境飘逸与行文洒脱。之后,中国大地响起了革命的号角,这时的郭,毅然丢掉了曾经的浪漫,变得非常激进,似乎生来就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完全将自己过去的创作风格抛在脑后。后来的十年动荡,更是对四人帮、江青等人的态度暧昧不清,反复不定。
纵观郭沫若的一生,其实,也算是一个悲剧,他从骨子里是个浪漫主义者,对什么事只要认准了就会产生盲目的热情,从而丧失了理性的思考,而一旦遇到理想与现实相互矛盾的时候,骨子里期望美满结局的浪漫主义思流又占据了上风,变得左右逢源。
好了,文人草堂,平民闲话。今天的文人草堂评文人,就到这里。如果大家对本文喜欢,或者不喜欢,欢迎大家踊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