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在晋朝结束后,甚至在两晋之间,便开始有很多人将司马懿同曹操相提并论,将他们视为篡权谋国的大奸臣,同属一路货色。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无论是才能、志向还是胸襟、气度,司马懿跟曹操绝对不是一种人,至少从四点区别来看,他的境界跟曹操相比,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晋亡后,世人常将司马懿与曹操相提并论
名位是否合法。东汉末年诸侯并起、民心思乱,强者跨州连郡,弱者宰县割邑,相互间征伐攻讨,意在称帝称王。此时的汉献帝唯有一个“天下共主”的空头衔,根本没有号令天下的能力,而各地诸侯也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儿。按照陈群、桓阶的说法,此时的汉朝“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略》)。
在这种情况下,正是曹操凭借着疆场上的浴血奋战,积三十年之功,才换回削平诸侯、中原一统的局面。按照“能者居其位”的原则,就算曹操此时称帝也在情理之中,没有任何篡逆的成分。然而,作为实际上的国家“法人”,曹操却终身不肯行改朝易代之事,境界真不是一般的高。等到曹丕代汉建魏,更属名正言顺之事,天下还有何人能质疑其合法性吗?
得国不正者,莫甚于司马懿父子
反观司马懿父子时期的魏朝,国内并未出现分崩离析、民心思乱的情况,无论是文武大臣、州牧郡守,还是社会贤达、草根平民,仍然坚定地拥戴魏室,并无二心。而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父子靠阴谋政变、屠杀异己的手段,强行改朝易代之事,这便属于赤裸裸的篡逆行径,属于强行变更国家“法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宣扬自己得国的路子正,那就纯属自说自话。其谁欺,欺天乎?
如何对待君主的敌意。人臣之罪,莫大于弑君叛国,苟行其一者,必遭后世无尽的骂名。汉献帝坐了31年的傀儡皇帝,大部分时间都被曹操控制,虽然只是对方手中的“橡皮图章”,但曹操对他可谓仁至义尽。就算献帝三番两次地想谋害曹操,后者能做的,也只是诛杀涉事的大臣,并不敢对献帝有所废黜,遑论弑杀。
曹操对汉献帝真可谓仁至义尽
不仅如此,曹操为改善同献帝的关系,还主动献纳两个女儿入宫,此时他所期冀的,不过是将来由外孙继承汉朝帝位罢了,弑君代立想都不敢想。等到曹丕称帝后,虽然属于合理变更国家“法人”的行为,但依旧给予献帝极优厚的待遇,允许他保留天子名号、威仪,开新朝之君善待亡国之君的先河。
反观司马懿父子,早蓄不臣之心,一旦靠阴谋和屠杀上台后,便把不是傀儡的皇帝,强行变成傀儡,牢牢地控制住对方的生死,一旦看不顺眼,辄行废立之事。不仅如此,司马昭还在光天化日之下,指使部下弑杀魏帝曹髦,开臣子公然弑君的恶例。然而司马家即使开此先例,后世权臣依然鲜有效仿者,更可见司马家行为之卑劣。虽然司马炎优待魏元帝,但并不能洗刷其父弑君的恶名。
魏帝曹髦公然被司马昭弑杀,开史上恶端
如何对待失败的政敌。曹操当政期间曾有过不少的政敌、对手,时时被逼到绝境,但即使如此,他仍能秉持“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的观念,在击败对手后,就算不能保全其整个家族,但至少要为其留后,使其不至于断嗣绝种。对政敌夷灭三族,在曹操的思维世界里,想是难免会想的,但他能忍住不用,守住底线不放松,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但在司马懿父子看来,对政敌夷灭三族却是一件屡试不爽的“法宝”,只要频频祭出,总能收到实效。司马懿父子一旦击败对手或政敌,从来都是对其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而且不分主从、亲疏,直杀得对手人头滚滚、断子绝孙才满意。后世的政治斗争之所以没有底线,正因司马懿父子开了“先河”。
司马懿父子经常族诛政敌,连妇孺都不放
如何对待名士。两汉三国期间,名士的地位和影响力很大,往往能左右社会舆论的走向,引导天下的价值取向,但难免会有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的“毛病”。曹操对待名士的态度大体上还算客气,能用则用(如荀彧),不能用尽量不去招惹(如杨彪),唯有不得不除者(如孔融),才会痛下杀手,尽量不牵引,不扩大打击面。连写檄文骂他祖宗三代的大名士陈琳,曹操都能容忍,可见他的气度不是一般的宽宏。
反观司马懿父子,对待名士的态度要狠戾残忍太多,不仅对敢于反对他们的名士痛下杀手,就连稍有异议或腹诽心谤之人,同样也会举起屠刀,直杀得名士钳口、重足屏息才满意。魏末晋初名士群体中,之所以会盛行放浪形骸、消极避世的现象,原因便是司马懿父子实施“白色恐怖”、动辄诛杀名士所致。
司马懿父子残杀名士,死者甚众
综合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将司马懿同曹操相提并论,既高抬了司马懿,也抹黑了曹操。跟曹操相比,司马懿做人的境界实在差的太远,不是么?
在晋朝结束后,甚至在两晋之间,便开始有很多人将司马懿同曹操相提并论,将他们视为篡权谋国的大奸臣,同属一路货色。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无论是才能、志向还是胸襟、气度,司马懿跟曹操绝对不是一种人,至少从四点区别来看,他的境界跟曹操相比,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晋亡后,世人常将司马懿与曹操相提并论
名位是否合法。东汉末年诸侯并起、民心思乱,强者跨州连郡,弱者宰县割邑,相互间征伐攻讨,意在称帝称王。此时的汉献帝唯有一个“天下共主”的空头衔,根本没有号令天下的能力,而各地诸侯也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儿。按照陈群、桓阶的说法,此时的汉朝“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略》)。
在这种情况下,正是曹操凭借着疆场上的浴血奋战,积三十年之功,才换回削平诸侯、中原一统的局面。按照“能者居其位”的原则,就算曹操此时称帝也在情理之中,没有任何篡逆的成分。然而,作为实际上的国家“法人”,曹操却终身不肯行改朝易代之事,境界真不是一般的高。等到曹丕代汉建魏,更属名正言顺之事,天下还有何人能质疑其合法性吗?
得国不正者,莫甚于司马懿父子
反观司马懿父子时期的魏朝,国内并未出现分崩离析、民心思乱的情况,无论是文武大臣、州牧郡守,还是社会贤达、草根平民,仍然坚定地拥戴魏室,并无二心。而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父子靠阴谋政变、屠杀异己的手段,强行改朝易代之事,这便属于赤裸裸的篡逆行径,属于强行变更国家“法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宣扬自己得国的路子正,那就纯属自说自话。其谁欺,欺天乎?
如何对待君主的敌意。人臣之罪,莫大于弑君叛国,苟行其一者,必遭后世无尽的骂名。汉献帝坐了31年的傀儡皇帝,大部分时间都被曹操控制,虽然只是对方手中的“橡皮图章”,但曹操对他可谓仁至义尽。就算献帝三番两次地想谋害曹操,后者能做的,也只是诛杀涉事的大臣,并不敢对献帝有所废黜,遑论弑杀。
曹操对汉献帝真可谓仁至义尽
不仅如此,曹操为改善同献帝的关系,还主动献纳两个女儿入宫,此时他所期冀的,不过是将来由外孙继承汉朝帝位罢了,弑君代立想都不敢想。等到曹丕称帝后,虽然属于合理变更国家“法人”的行为,但依旧给予献帝极优厚的待遇,允许他保留天子名号、威仪,开新朝之君善待亡国之君的先河。
反观司马懿父子,早蓄不臣之心,一旦靠阴谋和屠杀上台后,便把不是傀儡的皇帝,强行变成傀儡,牢牢地控制住对方的生死,一旦看不顺眼,辄行废立之事。不仅如此,司马昭还在光天化日之下,指使部下弑杀魏帝曹髦,开臣子公然弑君的恶例。然而司马家即使开此先例,后世权臣依然鲜有效仿者,更可见司马家行为之卑劣。虽然司马炎优待魏元帝,但并不能洗刷其父弑君的恶名。
魏帝曹髦公然被司马昭弑杀,开史上恶端
如何对待失败的政敌。曹操当政期间曾有过不少的政敌、对手,时时被逼到绝境,但即使如此,他仍能秉持“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的观念,在击败对手后,就算不能保全其整个家族,但至少要为其留后,使其不至于断嗣绝种。对政敌夷灭三族,在曹操的思维世界里,想是难免会想的,但他能忍住不用,守住底线不放松,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但在司马懿父子看来,对政敌夷灭三族却是一件屡试不爽的“法宝”,只要频频祭出,总能收到实效。司马懿父子一旦击败对手或政敌,从来都是对其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而且不分主从、亲疏,直杀得对手人头滚滚、断子绝孙才满意。后世的政治斗争之所以没有底线,正因司马懿父子开了“先河”。
司马懿父子经常族诛政敌,连妇孺都不放
如何对待名士。两汉三国期间,名士的地位和影响力很大,往往能左右社会舆论的走向,引导天下的价值取向,但难免会有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的“毛病”。曹操对待名士的态度大体上还算客气,能用则用(如荀彧),不能用尽量不去招惹(如杨彪),唯有不得不除者(如孔融),才会痛下杀手,尽量不牵引,不扩大打击面。连写檄文骂他祖宗三代的大名士陈琳,曹操都能容忍,可见他的气度不是一般的宽宏。
反观司马懿父子,对待名士的态度要狠戾残忍太多,不仅对敢于反对他们的名士痛下杀手,就连稍有异议或腹诽心谤之人,同样也会举起屠刀,直杀得名士钳口、重足屏息才满意。魏末晋初名士群体中,之所以会盛行放浪形骸、消极避世的现象,原因便是司马懿父子实施“白色恐怖”、动辄诛杀名士所致。
司马懿父子残杀名士,死者甚众
综合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将司马懿同曹操相提并论,既高抬了司马懿,也抹黑了曹操。跟曹操相比,司马懿做人的境界实在差的太远,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