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确实没料到他还会来找她。
那是十二月末了,距离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有一个多月了,南国冬天的下起一场初雪,漫天飞舞的雪,好像在为重逢作铺垫。她下课时发现门口站着一个人,比以前消瘦的熟悉身影,她红了眼眶,想装作若无其事地走掉却还是停了下来。
他说:“陪我去个地方好吗?”
周围响起窃窃私语的声音,她本来应该拒绝的,不知怎么,就像第一次见面时她想拒绝他不收学费的要求一样,最后还是莫名其妙地点了头。
“好”,她听见自己说。
她不知道顾澈要带她去的地方是他的家。
那是座奢华的房子,她在门外听到了钢琴声,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他打开门的时候,观雨看到一个苍白忧郁的妇人正在弹钢琴,里面光线昏暗,她好似金色牢笼里的金丝雀,美丽却憔悴,他们进来的那刻,琴声停了,她的眼睛亮了一下,在看清来人时又很快暗下去了,琴声复又响起。
顾澈喊她妈妈,把她从钢琴前扶到沙发上,同她说话,他们一起坐在桌上吃饭,可她统统没有回应,精神恍惚,像个了无生气的木偶娃娃,眼睛直视着屋内某个地方没有焦点。
最后,照顾她的阿姨把她搀进房间休息,她从头到尾也没有说过一句话。而观雨,直到离开也没有见到他父亲。
她知道顾澈为什么要带她回家了。
出来时,他有些自嘲地说:“看见了吗,观雨,这就是我的家。你说过的话,我真的想了很久,你一直都说你不会留下,说给我听也说给你自己听。现在你知道了我也没办法跟你走。我们谁也无法说服谁。可这种吸引不会消失,时间只会让它越来越浓,就像酒一样,最后我们都会后悔。所以,现在我们为什么不在一起,哪怕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在一起?承认相爱,对你来说就这么困难吗?”
他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示给她看,孤独破碎,她心里设下的防线开始崩塌,她张开双臂抱着他,泪如雨下。
观雨认了,这半年来她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装傻、冷静、自我暗示、拒绝,直到今天见到他才发现,全都没有用,她只知道自己很想念他,想念他们一起度过的日子。
她不知道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以何种方式占据了她的心房,可如果那个人是顾澈,她认了,即使他们只能拥有短暂的时光。
于是观雨在他的怀抱里点头,乖巧得像只小动物。
拥抱过后,她脸红红的似乎有些害羞,他们走在路上,边走边聊,细细碎碎的,仿佛要把这两个多月的日子都补回来。
她问他病好了吗,消失的这些日子都是在照顾母亲吗,为什么一个医学生钢琴弹得这么好……一股脑儿,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像个唠叨的老婆婆。
他停下脚步眼神揶揄地看向她,一副想笑却努力忍着的样子。他一直都知道她不是冷冰冰的人,却也没料到这般可爱。
她正纳闷为什么停了,突然想到自己现在的样子赶紧捂住嘴,低下了头,万分尴尬。
良久,她扯扯他的衣袖,似是为了转移话题般说起了小时候的事情,她告诉了他喜欢莫扎特的原因,她说那是她第一次见到钢琴,店内学琴的小朋友弹的曲子就是《小星星》,她后来才知道莫扎特有首曲子叫《星星变奏曲》,那时她很喜欢听,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温暖又安心,像幻想中的、粉红色的童年泡泡。她想他应该能够明白那种感情的。
而他却想起她常常望着钢琴宁静而明亮,怀念而忧伤的眼神,揉揉她的头发牵起她的手,有种安慰与保护的意味在里面。
他们一路走回学校。
叶观雨以为在这段注定要结束的感情里会一直带着悲伤,虽然他们都在尽力忽视它,可它一直都存在,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病人,一天天等待死亡的凌迟。它太脆弱,脆弱到他们都怕它等不到被时间冲走的那一天,就被不小心摔碎了,连记忆也无法修补。可是后来她才发现,遗留在她记忆里的,都是些别的东西。
比如她问顾澈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的,顾澈朝她调皮地眨眨眼:“一见钟情算吗?”正好,她也是。
再比如寒假回来,她常常被他逗得烦了、恼了,就一把把他推到钢琴前坐下,要求他弹曲子给她听,他就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还有那个初夏的雨夜,琴房的钢琴,记忆茂盛蓬勃得像南国肆意葳蕤的植物,顾澈手指间飞舞出黑白蝶,观雨看着他弹琴,水墨色的夜和夜色掩映下墨绿的植物,在雨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在大口呼吸。天空有浓的化不开的灰色,没有月光,音乐却换成了德彪西的《月光曲》。
观雨等待一曲终了,当最后一个尾音消失在空气中,她说:“其实我更以前喜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总觉得德彪西太轻狂,虽然艺术家总是狂妄的,而且他也有足够的资本狂妄。”
顾澈刚上完实验课,还来不及换下白大褂。他走至观雨身旁,托着下巴和她一起看窗外的雨,眼神飘忽:“我倒是觉得,这曲子很适合这样的夜晚。”
观雨眨了眨眼,没有说话,屋外淫雨霏霏,窗沿上叮咚叮咚落下圆润的雨滴,像刚才屋内琴键上奏出的音符。她望着窗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过了许久才小声回答他:“是的,我也觉得今天的《月光》很美。”因为那是你弹的。
他听到她的话,关上灯在黑夜里无声地笑,走过来,轻轻吻上观雨的唇。
这些都是闪着光的记忆。
他们对待这份感情都有些小心翼翼,像守着两个人的稀世珍宝,连唯一一次谈起“分离”,在这年夏天的六月的毕业季,也带着浓浓的柔和之情。
向晚黄昏,结束毕业典礼的上一届毕业生纷纷离场。观雨在琴房里等顾澈,傍晚的校园喧嚷,窗外是火烧般的天空,布满彤云。她看着林荫道边茂密的香樟树,人们离去或留下,都要告别,没有任何区别。这样想着,《送别》的调子就响起了,曲毕,等的人已经到了,她转过身朝他一笑,仿佛离别的是他们。
顾澈眼神微动,忽然就问,“能不回去吗”,声音很小,带着万分不舍,她却还是听见了。他像是知道自己无意识间触到了什么,很快转了话题。
也就是在那天,顾澈告诉了观雨关于《六月船歌》的故事。
顾澈说,那是他父母的定情曲。二十几年前,音乐学院中少年和少女因为船歌的初次相遇,互相吸引而产生了爱情,直到步入婚姻的围城,曾经的理想主义灰飞烟灭,只留下记忆的牢笼禁锢着两颗伤痕累累的心。
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曾是他最喜欢的曲子,在他的家庭还完整的那几年里,这是母亲最常弹的曲子,有他所有快乐的回忆,只是后来一切都碎了,这首曲子也就成了绝妙的讽刺。长大后他才知道《六月船歌》是柴可夫斯基因为找不到灵感而交给杂志的一首之前创作的船歌作品,根本不是特意为六月而作。就像母亲以为她找到了爱情,其实那从来就不是爱情,从此他不愿再去亲手弹它。他说完,手却奏出《六月船歌》的旋律。
观雨从背后拥住他,红了眼眶,琴声戛然而止。她很想告诉他,我们不会和你爸爸妈妈一样的,可连她都觉得这是自欺欺人,于是轻轻说:“还有一年呢,我们不要急好不好?”顾澈背对着她点点头转身搂住她的腰。观雨柔柔地顺着他的头发,带着安抚性质:“再弹一遍吧,真好听。”他仍是点点头,仿佛只剩下这一个动作,手却没有动。
那个暑假她没有回家,申请留在校图书馆工作,而顾澈照例要去医院实习,闲暇时间,他就带她逛遍了这座城市,他们在高楼与小巷子间穿梭,也曾在雨后有霓虹的马路上接吻。她知道了顾澈最喜欢的居然是“水仙”这种自恋到极致的花,顾澈也知道了她最喜欢的是这里的夜雨。她感慨这是座世俗而热闹的城市,烟火人间,而她又多怕再回来时,故地已非昔年貌。
叶观雨知道,时间是就像歌里唱的,是解药也是正服下的毒药,夏去夏又来,离别也就此揭开了帷幕。
这座常年下着夜雨的城市,潮湿而温柔,就像四年来留给她的记忆一样。
观雨很早以前就清楚,其实他们都喜欢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胜过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后来的印象派音乐。他们的心是浪漫派,却因背负着家庭的责任,被现实与理性填埋,他们互相吸引,就像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带着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惺惺相惜。
她毕业离校的前一天,顾澈白天还在上着医学系的课,夜晚下起了瓢泼大雨,观雨和往常一样打开琴房的门,看到了顾澈的身影,他见到她进来,按下第一个琴键。这是一首她从没听过的曲子,由音符组成的旋律线,听起来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带着夜隐秘温润的气息,绵长、清亮。
最后一声回响消失,静默后,她说了声bravo,流下了眼泪。顾澈走过来,拥抱了她。她擦干眼泪真诚地和他说谢谢。她是真的感谢他,感谢他的包容,和这份纯粹的年少爱情。观雨想,这次是真的要道别了吧,却在走出门的那一刻听到了顾澈的声音,他说,这首曲子叫观雨。
眼泪再一次决堤,她匆忙碰上门,弄出巨大的声响,沿着走廊几乎是跑回去的。这个时候的琴房,已经没有人了。
走的那天顾澈去机场送她,行李都已打包寄回去了,能带走的都带走了,带不走的,只能连同记忆一道埋在心底了。她只背了一个斜肩包站在大厅里,他静静搂着她,就像小孩子抱着心爱的糖果,不肯撒手。
直到广播里登机的声音响起,她走入安检口,一步一步。
“观雨”,她听见他在背后喊,“如果”,
“什么?”观雨回头,带着六月晚风的不舍与轻柔。
“我是说如果三年后……”他摇摇头,终是没说出那句话,“没事,好好照顾自己”,顾澈最后选了这样一句平凡普通的话道别,以后吧,他想,还有很长时间的以后。
飞机上,观雨关手机时从外套口袋内掏出了一张折叠过的纸,四四方方,打开时才发现是乐谱,纸上写着“观雨”,而右下角赫然一行小字:“日日听风回,夜夜观雨来。”
有沙沙的声音响起,雨声打在即将起飞的机舱玻璃上,又一场南国六月的夜雨,那一刻才发现,她多怕往后的生命里,这样的雨夜再也不会有温柔的琴声响起。
叶观雨泣不成声。
那是十二月末了,距离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有一个多月了,南国冬天的下起一场初雪,漫天飞舞的雪,好像在为重逢作铺垫。她下课时发现门口站着一个人,比以前消瘦的熟悉身影,她红了眼眶,想装作若无其事地走掉却还是停了下来。
他说:“陪我去个地方好吗?”
周围响起窃窃私语的声音,她本来应该拒绝的,不知怎么,就像第一次见面时她想拒绝他不收学费的要求一样,最后还是莫名其妙地点了头。
“好”,她听见自己说。
她不知道顾澈要带她去的地方是他的家。
那是座奢华的房子,她在门外听到了钢琴声,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他打开门的时候,观雨看到一个苍白忧郁的妇人正在弹钢琴,里面光线昏暗,她好似金色牢笼里的金丝雀,美丽却憔悴,他们进来的那刻,琴声停了,她的眼睛亮了一下,在看清来人时又很快暗下去了,琴声复又响起。
顾澈喊她妈妈,把她从钢琴前扶到沙发上,同她说话,他们一起坐在桌上吃饭,可她统统没有回应,精神恍惚,像个了无生气的木偶娃娃,眼睛直视着屋内某个地方没有焦点。
最后,照顾她的阿姨把她搀进房间休息,她从头到尾也没有说过一句话。而观雨,直到离开也没有见到他父亲。
她知道顾澈为什么要带她回家了。
出来时,他有些自嘲地说:“看见了吗,观雨,这就是我的家。你说过的话,我真的想了很久,你一直都说你不会留下,说给我听也说给你自己听。现在你知道了我也没办法跟你走。我们谁也无法说服谁。可这种吸引不会消失,时间只会让它越来越浓,就像酒一样,最后我们都会后悔。所以,现在我们为什么不在一起,哪怕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在一起?承认相爱,对你来说就这么困难吗?”
他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示给她看,孤独破碎,她心里设下的防线开始崩塌,她张开双臂抱着他,泪如雨下。
观雨认了,这半年来她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装傻、冷静、自我暗示、拒绝,直到今天见到他才发现,全都没有用,她只知道自己很想念他,想念他们一起度过的日子。
她不知道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以何种方式占据了她的心房,可如果那个人是顾澈,她认了,即使他们只能拥有短暂的时光。
于是观雨在他的怀抱里点头,乖巧得像只小动物。
拥抱过后,她脸红红的似乎有些害羞,他们走在路上,边走边聊,细细碎碎的,仿佛要把这两个多月的日子都补回来。
她问他病好了吗,消失的这些日子都是在照顾母亲吗,为什么一个医学生钢琴弹得这么好……一股脑儿,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像个唠叨的老婆婆。
他停下脚步眼神揶揄地看向她,一副想笑却努力忍着的样子。他一直都知道她不是冷冰冰的人,却也没料到这般可爱。
她正纳闷为什么停了,突然想到自己现在的样子赶紧捂住嘴,低下了头,万分尴尬。
良久,她扯扯他的衣袖,似是为了转移话题般说起了小时候的事情,她告诉了他喜欢莫扎特的原因,她说那是她第一次见到钢琴,店内学琴的小朋友弹的曲子就是《小星星》,她后来才知道莫扎特有首曲子叫《星星变奏曲》,那时她很喜欢听,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温暖又安心,像幻想中的、粉红色的童年泡泡。她想他应该能够明白那种感情的。
而他却想起她常常望着钢琴宁静而明亮,怀念而忧伤的眼神,揉揉她的头发牵起她的手,有种安慰与保护的意味在里面。
他们一路走回学校。
叶观雨以为在这段注定要结束的感情里会一直带着悲伤,虽然他们都在尽力忽视它,可它一直都存在,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病人,一天天等待死亡的凌迟。它太脆弱,脆弱到他们都怕它等不到被时间冲走的那一天,就被不小心摔碎了,连记忆也无法修补。可是后来她才发现,遗留在她记忆里的,都是些别的东西。
比如她问顾澈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的,顾澈朝她调皮地眨眨眼:“一见钟情算吗?”正好,她也是。
再比如寒假回来,她常常被他逗得烦了、恼了,就一把把他推到钢琴前坐下,要求他弹曲子给她听,他就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还有那个初夏的雨夜,琴房的钢琴,记忆茂盛蓬勃得像南国肆意葳蕤的植物,顾澈手指间飞舞出黑白蝶,观雨看着他弹琴,水墨色的夜和夜色掩映下墨绿的植物,在雨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在大口呼吸。天空有浓的化不开的灰色,没有月光,音乐却换成了德彪西的《月光曲》。
观雨等待一曲终了,当最后一个尾音消失在空气中,她说:“其实我更以前喜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总觉得德彪西太轻狂,虽然艺术家总是狂妄的,而且他也有足够的资本狂妄。”
顾澈刚上完实验课,还来不及换下白大褂。他走至观雨身旁,托着下巴和她一起看窗外的雨,眼神飘忽:“我倒是觉得,这曲子很适合这样的夜晚。”
观雨眨了眨眼,没有说话,屋外淫雨霏霏,窗沿上叮咚叮咚落下圆润的雨滴,像刚才屋内琴键上奏出的音符。她望着窗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过了许久才小声回答他:“是的,我也觉得今天的《月光》很美。”因为那是你弹的。
他听到她的话,关上灯在黑夜里无声地笑,走过来,轻轻吻上观雨的唇。
这些都是闪着光的记忆。
他们对待这份感情都有些小心翼翼,像守着两个人的稀世珍宝,连唯一一次谈起“分离”,在这年夏天的六月的毕业季,也带着浓浓的柔和之情。
向晚黄昏,结束毕业典礼的上一届毕业生纷纷离场。观雨在琴房里等顾澈,傍晚的校园喧嚷,窗外是火烧般的天空,布满彤云。她看着林荫道边茂密的香樟树,人们离去或留下,都要告别,没有任何区别。这样想着,《送别》的调子就响起了,曲毕,等的人已经到了,她转过身朝他一笑,仿佛离别的是他们。
顾澈眼神微动,忽然就问,“能不回去吗”,声音很小,带着万分不舍,她却还是听见了。他像是知道自己无意识间触到了什么,很快转了话题。
也就是在那天,顾澈告诉了观雨关于《六月船歌》的故事。
顾澈说,那是他父母的定情曲。二十几年前,音乐学院中少年和少女因为船歌的初次相遇,互相吸引而产生了爱情,直到步入婚姻的围城,曾经的理想主义灰飞烟灭,只留下记忆的牢笼禁锢着两颗伤痕累累的心。
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曾是他最喜欢的曲子,在他的家庭还完整的那几年里,这是母亲最常弹的曲子,有他所有快乐的回忆,只是后来一切都碎了,这首曲子也就成了绝妙的讽刺。长大后他才知道《六月船歌》是柴可夫斯基因为找不到灵感而交给杂志的一首之前创作的船歌作品,根本不是特意为六月而作。就像母亲以为她找到了爱情,其实那从来就不是爱情,从此他不愿再去亲手弹它。他说完,手却奏出《六月船歌》的旋律。
观雨从背后拥住他,红了眼眶,琴声戛然而止。她很想告诉他,我们不会和你爸爸妈妈一样的,可连她都觉得这是自欺欺人,于是轻轻说:“还有一年呢,我们不要急好不好?”顾澈背对着她点点头转身搂住她的腰。观雨柔柔地顺着他的头发,带着安抚性质:“再弹一遍吧,真好听。”他仍是点点头,仿佛只剩下这一个动作,手却没有动。
那个暑假她没有回家,申请留在校图书馆工作,而顾澈照例要去医院实习,闲暇时间,他就带她逛遍了这座城市,他们在高楼与小巷子间穿梭,也曾在雨后有霓虹的马路上接吻。她知道了顾澈最喜欢的居然是“水仙”这种自恋到极致的花,顾澈也知道了她最喜欢的是这里的夜雨。她感慨这是座世俗而热闹的城市,烟火人间,而她又多怕再回来时,故地已非昔年貌。
叶观雨知道,时间是就像歌里唱的,是解药也是正服下的毒药,夏去夏又来,离别也就此揭开了帷幕。
这座常年下着夜雨的城市,潮湿而温柔,就像四年来留给她的记忆一样。
观雨很早以前就清楚,其实他们都喜欢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胜过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后来的印象派音乐。他们的心是浪漫派,却因背负着家庭的责任,被现实与理性填埋,他们互相吸引,就像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带着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惺惺相惜。
她毕业离校的前一天,顾澈白天还在上着医学系的课,夜晚下起了瓢泼大雨,观雨和往常一样打开琴房的门,看到了顾澈的身影,他见到她进来,按下第一个琴键。这是一首她从没听过的曲子,由音符组成的旋律线,听起来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带着夜隐秘温润的气息,绵长、清亮。
最后一声回响消失,静默后,她说了声bravo,流下了眼泪。顾澈走过来,拥抱了她。她擦干眼泪真诚地和他说谢谢。她是真的感谢他,感谢他的包容,和这份纯粹的年少爱情。观雨想,这次是真的要道别了吧,却在走出门的那一刻听到了顾澈的声音,他说,这首曲子叫观雨。
眼泪再一次决堤,她匆忙碰上门,弄出巨大的声响,沿着走廊几乎是跑回去的。这个时候的琴房,已经没有人了。
走的那天顾澈去机场送她,行李都已打包寄回去了,能带走的都带走了,带不走的,只能连同记忆一道埋在心底了。她只背了一个斜肩包站在大厅里,他静静搂着她,就像小孩子抱着心爱的糖果,不肯撒手。
直到广播里登机的声音响起,她走入安检口,一步一步。
“观雨”,她听见他在背后喊,“如果”,
“什么?”观雨回头,带着六月晚风的不舍与轻柔。
“我是说如果三年后……”他摇摇头,终是没说出那句话,“没事,好好照顾自己”,顾澈最后选了这样一句平凡普通的话道别,以后吧,他想,还有很长时间的以后。
飞机上,观雨关手机时从外套口袋内掏出了一张折叠过的纸,四四方方,打开时才发现是乐谱,纸上写着“观雨”,而右下角赫然一行小字:“日日听风回,夜夜观雨来。”
有沙沙的声音响起,雨声打在即将起飞的机舱玻璃上,又一场南国六月的夜雨,那一刻才发现,她多怕往后的生命里,这样的雨夜再也不会有温柔的琴声响起。
叶观雨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