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溪文社吧 关注:245贴子:15,435
  • 13回复贴,共1

「柏溪¦171224¦献礼」此心安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


1楼2017-12-24 11:26回复
    此心安处
    莫弦执笔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我们仨》
    这是我第一次跌进这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打着漂亮褶皱的香槟色书本安安静静地躺在深棕檀木长桌中央,这字里行间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的,不过又一世人生。
    而这个始终被中国各界人士津津乐道的学者家庭,头一回以如此平和温暖的方式,轻轻悄悄地潜进每一个有幸读到这本书的人心里。
    杨绛先生叙事的口吻始终平淡,在她从容安然的语气里,好像那个年代所有的风雨飘摇人心惶惶不过都是人这一辈子必然或巧合的境遇,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失措仓皇。
    即便是比割肉剔骨更痛的死离生别,亦或是蚀骨穿肠的奔丧哀悼,她抬腕落笔,字句之间但杂追忆,却始终不见能将人生生击垮的绝望与悲戚。
    毕竟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躲不过的自然规律。这一遭必经的离别,其实早在文章的开头就以隐喻的方式点明了这最终的结局。
    文章开头钟书先生隐晦的坐车离开即指先生入院,随后又用渡船为喻的病房道出玄机(船号311就是病房号311号),由于先生只能荡在飘飘悠悠的渡船里,杨绛先生便把当时三人同住的三里河寓所变成了歇脚的客栈,女儿同样因身体状况和繁忙的工作无法常伴母亲左右。于是她就这样一个人每日每日往返在泊着船的古渡头和客栈之间。至于每一晚她在客栈做梦的内容,则全部是女儿钱媛每晚和她通电话讲述的实际情况。
    后来,杨绛先生在回忆起这1600多个难熬的日子时说:
    ——“我做了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地走,让我一程一程地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三个人,停停走走又分分合合,直到故事的最终杨绛先生从这个长达万里的梦里醒来。
    一九九七年早春,两人的爱女钱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
    杨绛先生一个人回到北京三里河原来三人同住的寓所写道: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她的梦到此画上句号,可对我来说,这依旧不是尽头。
    或许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念念不忘,真的必有回响。所以当一整片湛蓝天幕被炽热的晚霞烧得通红,镶着金边的玫瑰色火烧云争先恐后地爬上黄昏的天际线,西柚红的夕阳光线缓缓从我面前这栋老旧居民楼顶楼的六格窗框移动到第四格的时候,我看到了那张加圆加肥又满是胶原蛋白的脸。
    而她的五官,和我分毫不差。
    好久不见啊,十年前的自己。
    好久不见啊,我最初的家。
    其实更准确来说,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感知,就是在这间不起眼也算不上宽敞的屋子里完成的。
    我降生,然后在襁褓里头长大。
    当时父亲因为是在职军人,所以不能经常回家看我。我就和母亲栖居在这间只有三十平方米的小房子,把那些只有花香和太阳的白天藏在大白兔奶糖的玻璃罐子里,把那些只有清风和星星的夜晚塞进小小软软的枕头里,然后伴着母亲每一晚轻轻柔柔的睡前故事,把所有琐碎平淡的日子变成了诗。
    我小时候一点也不爱哭,因为家里总有成堆的玩具。我每天早上起来就一头扎进积木的海洋里忘乎所以,母亲总是笑呵呵地冲好奶粉,在我撅起小嘴刚准备哭出声时恰到好处地把奶嘴塞进我的嘴里,然后认认真真地洗好所有被我弄脏的床单或尿布。
    我的母亲长着一张严肃脸孔,又只留短发,虽然形象上与温柔贤惠一点也沾不上边,但她确实是一个尽职又尽责的母亲和妻子。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她开始买识字图书和小卡片给我,然后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认读最简单的声母和韵母。做的好的时候,她的嘴角会明媚地上扬,然后奖励我吃一颗甜甜的水果糖;她也会教我背简单的古诗,或者是旋律轻柔的童谣。现在想起,我如今之所以在经历大大小小的磕磕绊绊之后还拥有依旧热爱着这个世界的能力,大抵就源自于孩提时代母亲所带给我这最初的,爱的启蒙。
    时光呼啸着飞逝,再一转眼,我就到了背着小书包欢欢喜喜上学去的年纪了。
    那个时候父亲也已经从军队退役,回归到了平平淡淡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我们住的地方和就读的小学有相当的一段距离,所以父亲每天都会起早送我跑步上学。
    山间的清晨,永远带着清爽潮湿的露珠与泥土味道,我们沿着山路一直跑下去,父亲的衬衫会鼓起好大的一个包,我就咯咯笑着追上他扑向那个大包然后使了劲地用头去碰,好像非得把它撞破了才罢休。父亲也笑,紧接着就把我抱起来宠溺地扛在肩膀上慢悠悠地往学校走。
    作为一名军人,父亲的脸线条刚硬,方方正正,那一双眼睛最是严厉,眉毛短短粗粗的,走路时腰板直的和路边的大杨树没什么分别。但他确实很少笑,明明是面无表情的一张脸,却总是能够在我放学回到家推开门的那个时刻,迎着晚霞,挥动锅铲给我一个宽厚的笑容。
    他高高大大的身影在逆着光的角度里安稳得像一堵墙,只是看着就让人心安。母亲听到声音也会从卧室里出来,一边埋怨着我又把新买的鞋子踢脏,一边把沁凉的橘子瓣塞进我嘴里,我把书包笑着一扔就跑到卫生间去洗手,母亲在客厅里轻轻擦拭着餐桌…
    假若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多希望日子能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我要用最好的松脂完完整整地将过去包裹起来,在往后每一天的日子里,在每一次搬家的迁徙路途上,轻轻缓缓地在爱的旋律里凝成一颗这世上最珍贵也最温柔的琥珀,能够让我在今生今世的每一次颠沛流离里,不至于迷失了自己。
    578200我爱我们仨。


    2楼2017-12-24 11:29
    回复
      后记
      说实话之前一直焦灼于找不到献礼的题材,有一段时间看什么书都无感,总是找不到最能触动自己的那一个点。
      后来是在翻语文书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杨绛先生的文章,好奇心驱使之下我就去找了她的作品,然后发现了《我们仨》这本书。去买书时又在《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之间纠结了好一会,最后还是买下了《我们仨》。原来我是觉得这样一个精英家庭里大概每一天都是在讨论某一些高深玄妙的学术论文中度过,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他们的确是精英,是人才,他们可以在任何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国际学术论坛上侃侃而谈,可是在他们自己的家庭里,他们也是最平常朴素的人,互相帮扶鼓励,一起度过难关。
      书翻到末尾,我看见杨绛先生用极其平和柔软的语气叙述了爱女和丈夫的离世,她一个人坐在北京三里河寓所的客厅里写“家在哪里,我还在寻觅归途”。
      大概就是那个瞬间我突然感觉,自己的家人就平平安安地在身边有多么快乐和幸福。
      家只是一个载体,真正不能割舍的,是那份血浓与水的感情。对于我来说,最放不下的家,是很小的时候就定居的那幢老房子。这么多年反反复复搬了很多次家,但是每每回忆起在那里的生活都会让我陷入到最纯真的那个情怀当中,所以我倍加感激,小心翼翼,想要把那段最珍贵的记忆复刻出来,重温一下当时的感动。
      看到大家的献礼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都是短篇小说的形式让我有点方,但是写都写完了我也懒得去改,假装自己是一股清流好了…平安夜快乐啊,大家!
      2017.12.24莫弦


      3楼2017-12-24 11:31
      回复
        终于发出来了,,,


        4楼2017-12-24 11:32
        回复
          大家平安夜快乐


          5楼2017-12-24 11:33
          回复
            加油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2-30 01:00
            回复
              笑出声hhhhh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2-30 01:00
              收起回复
                。你这读书笔记我无法评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2-30 11:36
                回复
                  dd啊弦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1-01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