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开始读史的时候,对于史料不够敏感,所以虽然对这一主流观点感到不服,但是并没有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直到最近,有网友自制了一张三国地图,给了我很大启发——姜维50岁之前的作战重心事实上都在西部至西北部一带,也即史料所说的“结连胡羌”。大多数人因为把目光都投向北伐主攻方向:曹魏,所以对姜维倡导的胡羌政策不够重视,而事实上这是蜀汉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东部战略性减压,西部战略性加压。
由于孙刘交恶,东吴那边的属性就暴露出来了,一旦将东吴推到曹魏的正面,则其政策很有可能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出现反复,后来诸葛恪的遭遇可以视为一个佐证。
但是,曹魏之强,非三秦可比,诸葛亮采用汉高祖出川的打法行不通,楚汉联合伐暴秦的思路又因孙吴的“不能指望”,也变得渺茫。所以姜维打破了空间地理上的相似性,而参考战略态势上的相似性,打了一场汉匈战争。
政治上,仿效张骞通西域,引入第三方势力,为蜀汉寻找新的盟友,而后胡羌对魏数次作乱、为蜀汉提供军需物资,客观上支持了蜀汉北伐;
经济上,由于曹魏对路上丝路的控制和孙吴对出海口的占据,蜀汉只能将外贸限制在南亚一带。西北用兵,对拓展对外贸易,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必不可少。武威出土的蜀五铢与库车出土的太平百钱虽然在史学界尚无定论,但无疑表明了蜀中对西域市场的渴望;
军事上,时间对曹魏有利是敌我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事,为了不被动挨打,姜维只能借助曹魏这种拖延战术为蜀汉拓展战略空间,不能东扩的情况下就向西扩,把战争挡在国境之外,保证汉中等地的稳定。
从执行顺序来看,蜀军从西北的武威、西平最后一直打到了长安,中间各节点的处理如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是决不可能有如此进展的,洮阳、狄道、南安、上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将蜀军拦腰截断。
所以,谁说姜维只是战术家?他的战略就隐藏在“结连胡羌”这个不起眼的想法之中。
附:地图请看 @涪江遥 的贴子
由于孙刘交恶,东吴那边的属性就暴露出来了,一旦将东吴推到曹魏的正面,则其政策很有可能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出现反复,后来诸葛恪的遭遇可以视为一个佐证。
但是,曹魏之强,非三秦可比,诸葛亮采用汉高祖出川的打法行不通,楚汉联合伐暴秦的思路又因孙吴的“不能指望”,也变得渺茫。所以姜维打破了空间地理上的相似性,而参考战略态势上的相似性,打了一场汉匈战争。
政治上,仿效张骞通西域,引入第三方势力,为蜀汉寻找新的盟友,而后胡羌对魏数次作乱、为蜀汉提供军需物资,客观上支持了蜀汉北伐;
经济上,由于曹魏对路上丝路的控制和孙吴对出海口的占据,蜀汉只能将外贸限制在南亚一带。西北用兵,对拓展对外贸易,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必不可少。武威出土的蜀五铢与库车出土的太平百钱虽然在史学界尚无定论,但无疑表明了蜀中对西域市场的渴望;
军事上,时间对曹魏有利是敌我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事,为了不被动挨打,姜维只能借助曹魏这种拖延战术为蜀汉拓展战略空间,不能东扩的情况下就向西扩,把战争挡在国境之外,保证汉中等地的稳定。
从执行顺序来看,蜀军从西北的武威、西平最后一直打到了长安,中间各节点的处理如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是决不可能有如此进展的,洮阳、狄道、南安、上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将蜀军拦腰截断。
所以,谁说姜维只是战术家?他的战略就隐藏在“结连胡羌”这个不起眼的想法之中。
附:地图请看 @涪江遥 的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