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渐冷,古时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大家伙儿都喜欢在吃饭时添个“锅子”,吃上热腾腾的“火锅”。现在人冬天出去聚会,也大都因时制宜选在火锅店,一是热闹,二是菜不容易冷,吃起来暖和。
火锅

银寿字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火锅一般而言,是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
火锅的“锅”

在北京故宫中有这么一件西周有盘鼎,有盘鼎又名灶鼎。鼎下有托盘用于盛放炭火,类似于今天的暖锅、火锅。
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火锅的“锅”。在古代,人们不仅在“吃火锅”上下工夫,在火锅的器具上也很讲究。
三国五熟釜:“鸳鸯锅”始祖

汉代分格鼎 南京博物院藏
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还是分有几格的锅,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
南北朝“铜鼎”:现今的火锅
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相当于现今的火锅。
唐朝“暖锅”:围炉共饮

唐三彩火锅 重庆火锅博物馆藏
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
宋代“暖冬”锅:围炉吃肉喝酒

宋瓜瓣兽耳铸铜火锅
在宋代,民间有“暖冬”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时人便认为入冬了。这一天家家都举办“暖炉会”,过节般地围着火炉吃肉喝酒,此即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谓,“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暖炉会上,有的是吃烧烤,有的是吃火锅。
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
“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止止师住在武夷山九曲中之第六曲仙掌峰,当林洪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野兔飞奔于山岩中,因刚下雪岩石很滑,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而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著着片在汤中涮熟,沾着调味料吃。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
——林洪著 《山家清供》
元朝:流传到蒙古
元朝时,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清朝:火锅盛宴

乾隆御用银带盖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还曾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清 元宝式火碗
除了和咱们现在使用的火锅相似的火锅之外,清宫中还有一种简便火锅——火碗。这是一种组合式的火锅,由火碗、支架和酒精碗组成,可以同时上桌烧煮食物,也可单独温食品。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荡漾,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适合了大团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天气转冷,约上亲朋好友们一起去吃火锅“暖和暖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