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歇后语有哪些?
猴子抱西瓜 —— 顾此失彼
少林寺的和尚 —— 名扬四海
两口子唱《西厢记》 —— 真真假假
暑天借扇子 —— 不识时务
热恋中的情人 —— 难分开
梁头上吊王八 —— 四脚无靠
恶人先告状 —— 反咬一口
捏鼻子吃葱 —— 忍气吞声
黑瞎子吃人参 —— 不知贵贱
瞎子拉二胡 —— 练好的本领
蚂蚁脖子戳一刀 —— 不是出血的筒子
小媳妇坐轿 —— 靠众人抬举
阎王爷敲门 —— 内中有鬼
耗子进书箱 —— 蚀本
秃子揍和尚 —— 明打明;光打光
挖耳勺刨地 —— 小抠
武松卖刺猬 —— 人强货扎手
姊妹找婆家 —— 各得其所
前有悬崖,后有追 —— 死路一条
烟囱里招手 —— 往黑处引
运碓窝的翻了船 —— 石沉大海
二百五上天 —— 痴心妄想;妄想
粘牙的烧饼一 —— 面生
沙滩上的石子 —— 俯拾即是
半拉瓜子 —— 不算个人;你算什么人
半截梭子织布 —— 独来独往
二十岁长胡子 —— 少年老成
铁将军把门 —— 关门闭户;家中无人
杀猪割耳朵 —— 不是要害
蛇头上的苍蝇 —— 自送一口肉;送来的口食
热锅上的蚰蜒 —— 团团转
王小二敲锣 —— 穷得丁当响
扎鞋不拴绳结 —— 半途而废
俩螃蟹打架 —— 纠缠不清
南天门上唱戏 —— 没声没影
白骨精照镜子 —— 里外不是人
裱糊匠止天 —— 胡云
拉胡子过河 —— 谦虚
老太太得孙子 —— 大喜
铁拐李的脚杆 —— 长短不齐;高的高来低的低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烈性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炭(叹,即享受)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水仙不开花:装蒜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礼义廉:无耻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於粤语的歇后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老公拨扇:凄凉(妻凉),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湿水榄核:两头唧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烧旗杆:有排长炭(叹)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缐(湿水棉花):无得弹,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冲凉/卖鱼佬洗身:无声(腥)气
船头尺:度水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举埋年结:算数
蒙古大汗——
忽必烈:被打至屁股开花(忽=屁股;烈=裂)
吞金灭宋(金=借喻买菜的钱;宋=餸=菜)
歇后语:放下担子聊天——歇后语
------------------------------------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歇后语的语言诙谐幽默,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如果说笑话让您捧腹大笑,那么歇后语会让您嘴角微翘,暗暗叫妙。希望能让“ 笑话幽默-”的读者得到各程度、全方位的笑。
http://www.baidu.com/s?tn=baidu&ie=gb2312&bs=%CB%C4%C3%E6%BA%C9%BB%A8%C8%FD%C3%E6%C1%F8&sr=&z=&cl=3&f=8&wd=%D0%AA%BA%F3%D3%EF%B4%F3%C8%AB&ct=0
猴子抱西瓜 —— 顾此失彼
少林寺的和尚 —— 名扬四海
两口子唱《西厢记》 —— 真真假假
暑天借扇子 —— 不识时务
热恋中的情人 —— 难分开
梁头上吊王八 —— 四脚无靠
恶人先告状 —— 反咬一口
捏鼻子吃葱 —— 忍气吞声
黑瞎子吃人参 —— 不知贵贱
瞎子拉二胡 —— 练好的本领
蚂蚁脖子戳一刀 —— 不是出血的筒子
小媳妇坐轿 —— 靠众人抬举
阎王爷敲门 —— 内中有鬼
耗子进书箱 —— 蚀本
秃子揍和尚 —— 明打明;光打光
挖耳勺刨地 —— 小抠
武松卖刺猬 —— 人强货扎手
姊妹找婆家 —— 各得其所
前有悬崖,后有追 —— 死路一条
烟囱里招手 —— 往黑处引
运碓窝的翻了船 —— 石沉大海
二百五上天 —— 痴心妄想;妄想
粘牙的烧饼一 —— 面生
沙滩上的石子 —— 俯拾即是
半拉瓜子 —— 不算个人;你算什么人
半截梭子织布 —— 独来独往
二十岁长胡子 —— 少年老成
铁将军把门 —— 关门闭户;家中无人
杀猪割耳朵 —— 不是要害
蛇头上的苍蝇 —— 自送一口肉;送来的口食
热锅上的蚰蜒 —— 团团转
王小二敲锣 —— 穷得丁当响
扎鞋不拴绳结 —— 半途而废
俩螃蟹打架 —— 纠缠不清
南天门上唱戏 —— 没声没影
白骨精照镜子 —— 里外不是人
裱糊匠止天 —— 胡云
拉胡子过河 —— 谦虚
老太太得孙子 —— 大喜
铁拐李的脚杆 —— 长短不齐;高的高来低的低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烈性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炭(叹,即享受)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水仙不开花:装蒜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礼义廉:无耻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於粤语的歇后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老公拨扇:凄凉(妻凉),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湿水榄核:两头唧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烧旗杆:有排长炭(叹)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缐(湿水棉花):无得弹,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冲凉/卖鱼佬洗身:无声(腥)气
船头尺:度水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举埋年结:算数
蒙古大汗——
忽必烈:被打至屁股开花(忽=屁股;烈=裂)
吞金灭宋(金=借喻买菜的钱;宋=餸=菜)
歇后语:放下担子聊天——歇后语
------------------------------------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歇后语的语言诙谐幽默,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如果说笑话让您捧腹大笑,那么歇后语会让您嘴角微翘,暗暗叫妙。希望能让“ 笑话幽默-”的读者得到各程度、全方位的笑。
http://www.baidu.com/s?tn=baidu&ie=gb2312&bs=%CB%C4%C3%E6%BA%C9%BB%A8%C8%FD%C3%E6%C1%F8&sr=&z=&cl=3&f=8&wd=%D0%AA%BA%F3%D3%EF%B4%F3%C8%AB&c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