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队上高原训练什么
http://it.hexun.com/2009-02-19/114642120.html
2009年02月19日02:59
近几年,国际泳坛训练手段层出不穷,许多训练手段改变了以往的思路,使运动成绩突飞猛进,疯狂地打破世界纪录。高原训练就是其中之一。
高原训练的原理,是让运动员体内增加血红细胞的血氧饱和浓度,提高运动员的携氧能力及体能。为备战北京奥运,科技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国家游泳队设立了高原训练科技
奥运攻关课题。
课题的研究成果,我们在这两天的比赛中已经看到,中国代表团的表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在国外,高原训练基地一般设在1800米的高原上,而国家游泳队的训练基地是设在2366米的青海多巴高原。在这个海拔高度进行训练,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即使有了现成经验,因为不同国度不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极大,也无法照搬。那么,中国游泳的高原训练研究的是什么内容,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国家游泳队科研负责人陆一帆告诉记者,“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一般是98%%到99%%,上到高原缺氧环境的第一天,一下子会降到90%%到93%%,待适应了高原环境后,血氧饱和度才会再回升到95%%以上。运动员增加强度训练后,血氧饱和度又会狠狠地掉到91%%到92%%。”于是科研组将强度训练底线设在了血氧饱和度90%%这个指标上。研究证明,在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情况下增加强度训练,运动员将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体能,极有可能练垮,导致运动员受伤。
“那么,血氧饱和度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用什么方法能让运动员的血氧饱和度,在训练情况下回升到适合强度训练的95%%,并做到有效控制?”陆一帆说,这就是课题研究的内容。
科技部于2003年启动的科技奥运项目《高原训练研究与应用》,在2005年第一期结题时,国家游泳队完成了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监控和训练学部分的研究内容,课题制定出了高原训练大纲,设定了监控指标,归纳出完整的高原常规训练标准和生理生化控制指标,实现了我国游泳项目高原训练的数据化和标准化。这些数据,全部成为了国家游泳队冲击世界的核心机密。
数据化和标准化的意义在于,使高原游泳训练具有了可操作性,对这一点陆一帆反复强调说:“适应多巴高原游泳训练的机能保障方法,随着课题的进展,将来还会有很多,但是在目前还没有获得更加丰富经验的时候,最为稳妥的就是使用标准和数据进行定量控制。”
按照常规,运动员上到高原需要先吸三天氧气,待生理生化指标达标后,才能增加训练强度,而什么样的指标能上到什么样的强度,则是目前第二期课题正在探索的内容。
“2006年12月6日,陈祚在多哈亚运会上,以49秒06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并刷新了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但这个成绩并不理想,因为他从高原下来后三周就参加了比赛,实际上到第五周,他的状态才调整到最佳,如果那次提前两周下高原,他的比赛成绩还会更好。”陆一帆说,为了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在奥运会比赛时调整到最佳,国家游泳队在比赛之前,从多巴高原下来后,根据运动员不同的训练数据,又从云南等低海拔高原训练基地,分批次一级一级地往下走。
陆一帆说,国家游泳队在目前的高原训练第二期中,还有许多内容需要突破,包括常规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包括潜优势的中长距离项目。
目前国家游泳队正在探讨的关键问题还有:运动员在缺氧环境和无任何固定支撑物的水中,腰腹部位以及下肢如何发力?水中力量到底应该是在陆上练还是在水中练、陆上训练出来的力量能否在水中进行有效转换?运动员的技术到底应该如何根据个体条件进行合理优化?训练监控的十几项生理生化指标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达到什么样的配制才是最合理的、可控的?
“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许多事情还不能说,”陆一帆说,“但是我国游泳在许多项目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张琳的男子400米自由泳银牌只是其中之一。有了课题的支撑,国家游泳队今后的发展就充满了希望。”(本报北京8月10日电)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http://it.hexun.com/2009-02-19/114642120.html
2009年02月19日02:59
近几年,国际泳坛训练手段层出不穷,许多训练手段改变了以往的思路,使运动成绩突飞猛进,疯狂地打破世界纪录。高原训练就是其中之一。
高原训练的原理,是让运动员体内增加血红细胞的血氧饱和浓度,提高运动员的携氧能力及体能。为备战北京奥运,科技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国家游泳队设立了高原训练科技
奥运攻关课题。
课题的研究成果,我们在这两天的比赛中已经看到,中国代表团的表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在国外,高原训练基地一般设在1800米的高原上,而国家游泳队的训练基地是设在2366米的青海多巴高原。在这个海拔高度进行训练,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即使有了现成经验,因为不同国度不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极大,也无法照搬。那么,中国游泳的高原训练研究的是什么内容,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国家游泳队科研负责人陆一帆告诉记者,“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一般是98%%到99%%,上到高原缺氧环境的第一天,一下子会降到90%%到93%%,待适应了高原环境后,血氧饱和度才会再回升到95%%以上。运动员增加强度训练后,血氧饱和度又会狠狠地掉到91%%到92%%。”于是科研组将强度训练底线设在了血氧饱和度90%%这个指标上。研究证明,在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情况下增加强度训练,运动员将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体能,极有可能练垮,导致运动员受伤。
“那么,血氧饱和度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用什么方法能让运动员的血氧饱和度,在训练情况下回升到适合强度训练的95%%,并做到有效控制?”陆一帆说,这就是课题研究的内容。
科技部于2003年启动的科技奥运项目《高原训练研究与应用》,在2005年第一期结题时,国家游泳队完成了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监控和训练学部分的研究内容,课题制定出了高原训练大纲,设定了监控指标,归纳出完整的高原常规训练标准和生理生化控制指标,实现了我国游泳项目高原训练的数据化和标准化。这些数据,全部成为了国家游泳队冲击世界的核心机密。
数据化和标准化的意义在于,使高原游泳训练具有了可操作性,对这一点陆一帆反复强调说:“适应多巴高原游泳训练的机能保障方法,随着课题的进展,将来还会有很多,但是在目前还没有获得更加丰富经验的时候,最为稳妥的就是使用标准和数据进行定量控制。”
按照常规,运动员上到高原需要先吸三天氧气,待生理生化指标达标后,才能增加训练强度,而什么样的指标能上到什么样的强度,则是目前第二期课题正在探索的内容。
“2006年12月6日,陈祚在多哈亚运会上,以49秒06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并刷新了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但这个成绩并不理想,因为他从高原下来后三周就参加了比赛,实际上到第五周,他的状态才调整到最佳,如果那次提前两周下高原,他的比赛成绩还会更好。”陆一帆说,为了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在奥运会比赛时调整到最佳,国家游泳队在比赛之前,从多巴高原下来后,根据运动员不同的训练数据,又从云南等低海拔高原训练基地,分批次一级一级地往下走。
陆一帆说,国家游泳队在目前的高原训练第二期中,还有许多内容需要突破,包括常规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包括潜优势的中长距离项目。
目前国家游泳队正在探讨的关键问题还有:运动员在缺氧环境和无任何固定支撑物的水中,腰腹部位以及下肢如何发力?水中力量到底应该是在陆上练还是在水中练、陆上训练出来的力量能否在水中进行有效转换?运动员的技术到底应该如何根据个体条件进行合理优化?训练监控的十几项生理生化指标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达到什么样的配制才是最合理的、可控的?
“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许多事情还不能说,”陆一帆说,“但是我国游泳在许多项目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张琳的男子400米自由泳银牌只是其中之一。有了课题的支撑,国家游泳队今后的发展就充满了希望。”(本报北京8月10日电)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