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觉得从夷陵之战以后,玄德复汉已近乎于渺茫。因此武侯的坚持也就格外悲壮,毕竟在一个谁也不认同的大环境中,坚持下来是一种壮举。武侯恐怕也觉得后辈力量不足,由此在位十一年,五伐曹魏。
战争是一种巨耗国力的行为,是凶事,不得已而为。作为发动方,最大的前提就是——国力富余,人民安居,上下一心。说白了,就是打得起,扛得住这些损耗。国内不会因此怨声载道,分崩离析。
另一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时机。一个适当的时机有时胜过千军万马、良帅猛将,可以极大缩短战争历经的时间。
然而武侯时代的北伐,总是失于时机,失于先发。不由不让人觉得,在孔明心中,时间一直都是很紧迫的,他不能也无法等待,等待一个良好的时机到来。他控制下的政治集团内部也并不是上下一心,在他去世后,爆发的争权风波便印证了这一点——对于季汉的后辈将领来说,复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个曾经被深深前一代将士烙印在灵魂当中的信念渐渐不再重要,他们正在重复东汉覆灭前的悲剧,眼界趋于缩小,看不见更大的格局,而是热衷于对于权力的抢夺。
季汉本来对于自己的定位是一个陷落于曹魏之手的国度,益州只是它庞大王国身躯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是刘玄德蛰伏的落脚点。因此国内主要矛盾该是,正统王朝与曹魏伪政之间的矛盾。初代创始者刘玄德、诸葛武侯等人也正是因由这个矛盾展开自己前进的计划。然而后期的季汉社会主要矛盾却逐渐演变为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与北伐之间的矛盾,造成伯约每次发动战争都面临着被国民乃至同袍诟病的重重阻力,由于新一代领导者对国家定位发生转变,国内主要矛盾也相应发生转移,直接导致北伐失败——一个根本不被当权者接受的目标又如何能越过其统治本身而成功呢?即使侥幸因为时机成功,后期也肯定会发生悲剧。
其实,季汉不缺优秀的将领,也不缺忠诚的大臣,它缺的是——政委。真心的,没有一个坚实的信念与共同眼界支撑,本身就发生着分裂,又如何能统一天下呢?】
以上是我深夜歪的楼
战争是一种巨耗国力的行为,是凶事,不得已而为。作为发动方,最大的前提就是——国力富余,人民安居,上下一心。说白了,就是打得起,扛得住这些损耗。国内不会因此怨声载道,分崩离析。
另一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时机。一个适当的时机有时胜过千军万马、良帅猛将,可以极大缩短战争历经的时间。
然而武侯时代的北伐,总是失于时机,失于先发。不由不让人觉得,在孔明心中,时间一直都是很紧迫的,他不能也无法等待,等待一个良好的时机到来。他控制下的政治集团内部也并不是上下一心,在他去世后,爆发的争权风波便印证了这一点——对于季汉的后辈将领来说,复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个曾经被深深前一代将士烙印在灵魂当中的信念渐渐不再重要,他们正在重复东汉覆灭前的悲剧,眼界趋于缩小,看不见更大的格局,而是热衷于对于权力的抢夺。
季汉本来对于自己的定位是一个陷落于曹魏之手的国度,益州只是它庞大王国身躯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是刘玄德蛰伏的落脚点。因此国内主要矛盾该是,正统王朝与曹魏伪政之间的矛盾。初代创始者刘玄德、诸葛武侯等人也正是因由这个矛盾展开自己前进的计划。然而后期的季汉社会主要矛盾却逐渐演变为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与北伐之间的矛盾,造成伯约每次发动战争都面临着被国民乃至同袍诟病的重重阻力,由于新一代领导者对国家定位发生转变,国内主要矛盾也相应发生转移,直接导致北伐失败——一个根本不被当权者接受的目标又如何能越过其统治本身而成功呢?即使侥幸因为时机成功,后期也肯定会发生悲剧。
其实,季汉不缺优秀的将领,也不缺忠诚的大臣,它缺的是——政委。真心的,没有一个坚实的信念与共同眼界支撑,本身就发生着分裂,又如何能统一天下呢?】
以上是我深夜歪的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