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剧情已过三分之二,其收视率持续问鼎榜首,双台平均收视率始终保持在2.6%以上,在同档期电视剧里拔得头筹,口碑与收视齐飞。这样的成绩不仅是靠优质题材和演技的加持,还要归功于剧组的精良制作。
这部剧中的服装十分考究,主角和丫鬟们的造型都十分精致。稍微做过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场华服之秀是出自曾荣获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的叶锦添之手。用他自己的话说,“以色彩与细腻的角色性格融合,形成清代的另一种形式美,自然而华丽,工整而活泼。”
创作,是一个漫射的过程。
叶锦添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性,将所有的灵感都发展成型,再与导演丁黑、演员们共同打磨,像用一个个漏斗,过滤去各种可能性,最终筛出来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要的。”
这些精致到各个细节、符合角色身份及人生境遇的服装,经过严格的审核、校对,进入最终的手绘定稿,最后精心手制出成衣。
叶锦添回忆创作过程时表示,每个角色的服装设计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打磨,周莹是最难的部分,因为她的经历与其他人不同,很容易就会落入俗套。
周莹和养父讨生活时,穿的是一身系带粗布衣裳,虽不雅致但方便活动,与她的江湖气倒是相衬。
后来被卖进沈家当丫鬟,再辗转到吴家当丫鬟这个阶段,周莹穿的是草绿色、天蓝色的朴素衣服,体现出的是一个行为无拘无束的顽皮丫鬟。
随着剧情推动,新婚燕尔的周莹则以清新淡雅的橘粉色、亮蓝色、明黄色的着装为主,丝绸衣料上的刺绣精美高雅,镶边衣袖和钉珠十分考究。这个阶段的周莹和吴聘沐浴在爱河中,聪明的她从吴聘那里学到了为人经商之道,整个人散发着甜蜜的娇憨感。
吴聘去世之后,周莹改以素色衣衫亮相,之后家道中落,她肩扛兴吴之任,下地干农活,去外地做生意……这个阶段的服装虽朴素务实但不暗淡,侧面展现出周莹在逆境中奋斗的决心和人物坚韧开朗的性格特点。
直到成为吴家的大当家,服装也进阶为简约大方的修身款式,庄重中带着威严。
来看这件衣服的细节,叶锦添将蕾丝元素运用到古代服饰之中,既有中国古典的端庄又不失西方高雅,将周莹在这段时期的干练、果敢,和不动声色便能力压全场的气势展现得张弛有度。
胡咏梅出场时身着淡粉色衣衫,身为知书达礼、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胡咏梅举手投足间尽显温婉端庄。对爱情怀有无限憧憬的她,神色气质里有着干净甜美的少女感。
表面上虽然温和娇柔,但胡咏梅并不是“乖乖女”,感情受挫后她变得偏执狠毒,服装也从粉色慢慢过渡到淡紫色,再到深紫色,伴随了她性格的蜕变。
除此之外,性格特征迥然不同的几位男主角,也是通过风格各异的服装加深了各自的气质。
在前19集中,沈星移的服装以绿色系为主,并绣有大片华丽的花纹,十分适合这位纨绔少爷在莽撞张扬,青涩稚嫩的“青春期”穿着。
沈星移性格中有玩世不恭的一面,行事难免冲动,因此他的服装是收紧的袖口设计。而袖口绣有兰竹这一细节也暗示出沈星移人物性格中的君子气节。
随着沈星移的成长,衣服的颜色和款式逐渐变得成熟稳重,绣纹减少,质感也越来越好。之后沈星移能够独挡一面时,衣服颜色会进化成更稳重的蓝灰色。
而吴聘的服装多为温和雅致的蓝色、米白色,衣面有暗纹,如同其人一般温润如玉。
角色海报上,吴聘身着镶象牙色滚边的藏青色外衫,稳妥规正,从视觉上就让人感觉儒雅、忠厚,这和吴聘善良宽厚的人物性格高度吻合。相比沈星移,吴聘的服装和性格都更加成熟稳重一些。
反派角色杜明礼则以暗沉的紫、黑色为主打色,折射出人物角色心机深重,阴郁狠毒的特点。城府颇深的他利用了胡咏梅对周莹的恨意,和胡咏梅结为同盟,两人都时常穿着暗紫色的衣服。
泾阳县令赵白石身着的官服经过改良,修身设计将身形衬托得更加挺拔。不穿官服时,赵白石的服装简约朴素但不随意,衣袖盘扣等细节仍然是细致的,体现出这位县令耿直清正的性格风骨。
服装不仅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性烘托地细致入微,更是埋下了一些巧妙的隐喻,比如一直被观众热议的一个细节,为什么沈家上下的服饰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
跟“泾阳之冠”吴家相比,沈家虽然也是大户人家,但终究是有些距离。
不同于吴家四代经商朝中有人,沈家是从沈四海这一辈才白手起家,从小生意开始做起,辛苦打拼才有了现在的家业。绿色,代表新生,也意味着稚嫩,暗喻着沈氏家族初露头角,也暗示着沈家未来的无限可能,同时,过于张扬也意味着沈家今后将会遭遇挫折。
沈家虽是后起之秀,但从沈星移房里的圆床、洋枪等物件可以看出,他性格中含有新生、张扬的特征,像极了一只绿色的幼苗,不断吸收阳光养分,不顾一切地野蛮生长。
用服饰为人物和剧情锦上添花,叶锦添直言,他想要构建出能让人们直接感知的美学。他表示,“每个角色的服饰,颜色、材料、剪影都是不一样的,会让观众第一眼就产生独特的、整体的美学辨识度,在了解一个角色的时候就增加了视觉记忆。”
当然,《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组不仅在服装设计上倾泻了大量心血,构建拍摄场景也毫不马虎。
跨越五省一市拍摄,并在无锡等地搭建了总计近五万平米的外景和棚内景——包括吴家东院、沈家大院在内的秦商几大家族精美宅院,还有一些街景。观众看到的许多白天和夜晚的场景,其实都是在影棚内拍摄完成的。
“吴家东院”所在9号影棚
据传吴家共有东、西、南、北、中五个院,现尚存吴氏庄园、迎祥宫和望月楼三进院落,建筑面积约为2600余平方米。其中仅吴氏庄园的建筑面积就达到了1012平方米。
吴家原型
而剧中宏大雅致的吴家大院,便是以此和史料记载进行1:1搭建,最大限度的还原“吴家东院”的真实面貌。再加上其他建筑,一共近五万多平米的实景搭建,剧组制作的确非常用心。
剧组实景搭建
据悉,在拍摄期间,孙俪的活动区域是一个41×30米的范围,将近1200平米,而这还只是吴家东院的局部。而在《那年花开月正圆》月圆版预告片中,有网友分析,仅这个院子面积就在900平米左右。
美轮美奂的场景
实际是在棚内拍摄的
网友手绘的庭院布局图
就是在这样宏大精致的建筑群中,这段讲述秦商兴衰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第一幕,长镜头缓慢移动,泾阳城的全貌在观众面前打开,镜头最后落在街头卖艺的周莹父女身上,故事开始了。
吴聘下葬时,黑云压城,大雪纷飞,长长的送葬队伍和哀怨的挽联,场面十分悲凉。
这一幕让无数观众泪撒荧幕,也是剧情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由此可见,真人实景呈现出的大场面氛围是特效体现不出来的。
另外,剧中内景的家具、杯盏、摆饰也是工作人员在原产地多方寻访得来,周莹罚跪时的学徒房、吴家东院精致的飞檐斗拱、门窗纹饰,一副副砖雕,都深度还原吴家东院的真实面貌。
细看吴家布置,木质家具简约大方,镂空雕花的设计使得室内通透阳光,大气中不失淡然,和吴家诚信宽厚的特性十分相符。
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吴家风貌,该剧的总制片人赵毅、导演丁黑、主演孙俪等多次前往陕西泾阳,考察安吴堡周莹故居、陕西省秦商博物馆等地,与吴氏后人吴国华女士进行多番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周莹的生平,并按县志等可靠资料恢复出了陕西泾阳清末时期的商业街。
编剧苏晓苑曾在微博上说过,导演非要在吴家的瓦上种野草,大概是想要将布景营造到尽善尽美,虽然镜头可能根本拍不到那里。可见剧组对细节把控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
在剧中,沈家院中的这株花树成了寄予思念的象征。自打在去迪化路上,沈星移对花树下的周莹怦然心动后,便时常在自家宅院的花树下遐思,包含的是温情,也是期盼。
而在众人面前干练爽朗的周莹,也只有独自一人时,才会流露出心底的无助和思念。和沈星移的向往和期待不同,她对吴聘的思念是哀愁的。
还有,剧里的甑糕摊无论什么时候出现,都是冒着热气的,但在吴聘死去的那天,甑糕摊没有冒热气,摊主也不是老刘,而是一个年轻人。
在之前播出的剧集中,胡咏梅亲口承认,是自己买通甑糕摊,在糕中下了毒想杀害周莹,却没想到中伤的是吴聘。甑糕摊细节的设置可谓精妙,足见匠心。
另外,服装、布景倾尽心血,摄制的画面也很有质感。不同于宅门戏的灰暗、古装偶像剧的艳丽,为了让观众看剧时产生情境感和美感,《那年花开月正圆》的颜色基调是明亮温暖的黄绿色。
丁黑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判断一部剧是不是良心精品,要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宏大;二是细节。能张弛有度,也能收放自如,这才是大制作的精髓。
虽然是“从新出发”,但《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组没有丢掉行业老规矩。主演提前进组,男演员全部剃头,在剧组里都以角色名相称,集体围读剧本,为保证演员的动作表情、声音能够同步,坚持同期声等。
导演丁黑曾表示自己很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但对于传统行业流传下来的精华,自己也会坚持保留。
《那年花开月正圆》很好地兼顾到了“大制作和小细节”。播出接近尾声,虽然在剧情上有些争议,但网友们均表示,剧组在服装布景和细节上用心良苦,美感十足的画面怎么都看不够。在IP乱行、泥沙俱下的环境中,出现这样的精品剧集已然不易,同时也令人对幕后制作中,那些讲不完的心血付出感到肃然起敬。
这部剧中的服装十分考究,主角和丫鬟们的造型都十分精致。稍微做过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场华服之秀是出自曾荣获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的叶锦添之手。用他自己的话说,“以色彩与细腻的角色性格融合,形成清代的另一种形式美,自然而华丽,工整而活泼。”
创作,是一个漫射的过程。
叶锦添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性,将所有的灵感都发展成型,再与导演丁黑、演员们共同打磨,像用一个个漏斗,过滤去各种可能性,最终筛出来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要的。”
这些精致到各个细节、符合角色身份及人生境遇的服装,经过严格的审核、校对,进入最终的手绘定稿,最后精心手制出成衣。
叶锦添回忆创作过程时表示,每个角色的服装设计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打磨,周莹是最难的部分,因为她的经历与其他人不同,很容易就会落入俗套。
周莹和养父讨生活时,穿的是一身系带粗布衣裳,虽不雅致但方便活动,与她的江湖气倒是相衬。
后来被卖进沈家当丫鬟,再辗转到吴家当丫鬟这个阶段,周莹穿的是草绿色、天蓝色的朴素衣服,体现出的是一个行为无拘无束的顽皮丫鬟。
随着剧情推动,新婚燕尔的周莹则以清新淡雅的橘粉色、亮蓝色、明黄色的着装为主,丝绸衣料上的刺绣精美高雅,镶边衣袖和钉珠十分考究。这个阶段的周莹和吴聘沐浴在爱河中,聪明的她从吴聘那里学到了为人经商之道,整个人散发着甜蜜的娇憨感。
吴聘去世之后,周莹改以素色衣衫亮相,之后家道中落,她肩扛兴吴之任,下地干农活,去外地做生意……这个阶段的服装虽朴素务实但不暗淡,侧面展现出周莹在逆境中奋斗的决心和人物坚韧开朗的性格特点。
直到成为吴家的大当家,服装也进阶为简约大方的修身款式,庄重中带着威严。
来看这件衣服的细节,叶锦添将蕾丝元素运用到古代服饰之中,既有中国古典的端庄又不失西方高雅,将周莹在这段时期的干练、果敢,和不动声色便能力压全场的气势展现得张弛有度。
胡咏梅出场时身着淡粉色衣衫,身为知书达礼、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胡咏梅举手投足间尽显温婉端庄。对爱情怀有无限憧憬的她,神色气质里有着干净甜美的少女感。
表面上虽然温和娇柔,但胡咏梅并不是“乖乖女”,感情受挫后她变得偏执狠毒,服装也从粉色慢慢过渡到淡紫色,再到深紫色,伴随了她性格的蜕变。
除此之外,性格特征迥然不同的几位男主角,也是通过风格各异的服装加深了各自的气质。
在前19集中,沈星移的服装以绿色系为主,并绣有大片华丽的花纹,十分适合这位纨绔少爷在莽撞张扬,青涩稚嫩的“青春期”穿着。
沈星移性格中有玩世不恭的一面,行事难免冲动,因此他的服装是收紧的袖口设计。而袖口绣有兰竹这一细节也暗示出沈星移人物性格中的君子气节。
随着沈星移的成长,衣服的颜色和款式逐渐变得成熟稳重,绣纹减少,质感也越来越好。之后沈星移能够独挡一面时,衣服颜色会进化成更稳重的蓝灰色。
而吴聘的服装多为温和雅致的蓝色、米白色,衣面有暗纹,如同其人一般温润如玉。
角色海报上,吴聘身着镶象牙色滚边的藏青色外衫,稳妥规正,从视觉上就让人感觉儒雅、忠厚,这和吴聘善良宽厚的人物性格高度吻合。相比沈星移,吴聘的服装和性格都更加成熟稳重一些。
反派角色杜明礼则以暗沉的紫、黑色为主打色,折射出人物角色心机深重,阴郁狠毒的特点。城府颇深的他利用了胡咏梅对周莹的恨意,和胡咏梅结为同盟,两人都时常穿着暗紫色的衣服。
泾阳县令赵白石身着的官服经过改良,修身设计将身形衬托得更加挺拔。不穿官服时,赵白石的服装简约朴素但不随意,衣袖盘扣等细节仍然是细致的,体现出这位县令耿直清正的性格风骨。
服装不仅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性烘托地细致入微,更是埋下了一些巧妙的隐喻,比如一直被观众热议的一个细节,为什么沈家上下的服饰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
跟“泾阳之冠”吴家相比,沈家虽然也是大户人家,但终究是有些距离。
不同于吴家四代经商朝中有人,沈家是从沈四海这一辈才白手起家,从小生意开始做起,辛苦打拼才有了现在的家业。绿色,代表新生,也意味着稚嫩,暗喻着沈氏家族初露头角,也暗示着沈家未来的无限可能,同时,过于张扬也意味着沈家今后将会遭遇挫折。
沈家虽是后起之秀,但从沈星移房里的圆床、洋枪等物件可以看出,他性格中含有新生、张扬的特征,像极了一只绿色的幼苗,不断吸收阳光养分,不顾一切地野蛮生长。
用服饰为人物和剧情锦上添花,叶锦添直言,他想要构建出能让人们直接感知的美学。他表示,“每个角色的服饰,颜色、材料、剪影都是不一样的,会让观众第一眼就产生独特的、整体的美学辨识度,在了解一个角色的时候就增加了视觉记忆。”
当然,《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组不仅在服装设计上倾泻了大量心血,构建拍摄场景也毫不马虎。
跨越五省一市拍摄,并在无锡等地搭建了总计近五万平米的外景和棚内景——包括吴家东院、沈家大院在内的秦商几大家族精美宅院,还有一些街景。观众看到的许多白天和夜晚的场景,其实都是在影棚内拍摄完成的。
“吴家东院”所在9号影棚
据传吴家共有东、西、南、北、中五个院,现尚存吴氏庄园、迎祥宫和望月楼三进院落,建筑面积约为2600余平方米。其中仅吴氏庄园的建筑面积就达到了1012平方米。
吴家原型
而剧中宏大雅致的吴家大院,便是以此和史料记载进行1:1搭建,最大限度的还原“吴家东院”的真实面貌。再加上其他建筑,一共近五万多平米的实景搭建,剧组制作的确非常用心。
剧组实景搭建
据悉,在拍摄期间,孙俪的活动区域是一个41×30米的范围,将近1200平米,而这还只是吴家东院的局部。而在《那年花开月正圆》月圆版预告片中,有网友分析,仅这个院子面积就在900平米左右。
美轮美奂的场景
实际是在棚内拍摄的
网友手绘的庭院布局图
就是在这样宏大精致的建筑群中,这段讲述秦商兴衰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第一幕,长镜头缓慢移动,泾阳城的全貌在观众面前打开,镜头最后落在街头卖艺的周莹父女身上,故事开始了。
吴聘下葬时,黑云压城,大雪纷飞,长长的送葬队伍和哀怨的挽联,场面十分悲凉。
这一幕让无数观众泪撒荧幕,也是剧情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由此可见,真人实景呈现出的大场面氛围是特效体现不出来的。
另外,剧中内景的家具、杯盏、摆饰也是工作人员在原产地多方寻访得来,周莹罚跪时的学徒房、吴家东院精致的飞檐斗拱、门窗纹饰,一副副砖雕,都深度还原吴家东院的真实面貌。
细看吴家布置,木质家具简约大方,镂空雕花的设计使得室内通透阳光,大气中不失淡然,和吴家诚信宽厚的特性十分相符。
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吴家风貌,该剧的总制片人赵毅、导演丁黑、主演孙俪等多次前往陕西泾阳,考察安吴堡周莹故居、陕西省秦商博物馆等地,与吴氏后人吴国华女士进行多番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周莹的生平,并按县志等可靠资料恢复出了陕西泾阳清末时期的商业街。
编剧苏晓苑曾在微博上说过,导演非要在吴家的瓦上种野草,大概是想要将布景营造到尽善尽美,虽然镜头可能根本拍不到那里。可见剧组对细节把控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
在剧中,沈家院中的这株花树成了寄予思念的象征。自打在去迪化路上,沈星移对花树下的周莹怦然心动后,便时常在自家宅院的花树下遐思,包含的是温情,也是期盼。
而在众人面前干练爽朗的周莹,也只有独自一人时,才会流露出心底的无助和思念。和沈星移的向往和期待不同,她对吴聘的思念是哀愁的。
还有,剧里的甑糕摊无论什么时候出现,都是冒着热气的,但在吴聘死去的那天,甑糕摊没有冒热气,摊主也不是老刘,而是一个年轻人。
在之前播出的剧集中,胡咏梅亲口承认,是自己买通甑糕摊,在糕中下了毒想杀害周莹,却没想到中伤的是吴聘。甑糕摊细节的设置可谓精妙,足见匠心。
另外,服装、布景倾尽心血,摄制的画面也很有质感。不同于宅门戏的灰暗、古装偶像剧的艳丽,为了让观众看剧时产生情境感和美感,《那年花开月正圆》的颜色基调是明亮温暖的黄绿色。
丁黑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判断一部剧是不是良心精品,要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宏大;二是细节。能张弛有度,也能收放自如,这才是大制作的精髓。
虽然是“从新出发”,但《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组没有丢掉行业老规矩。主演提前进组,男演员全部剃头,在剧组里都以角色名相称,集体围读剧本,为保证演员的动作表情、声音能够同步,坚持同期声等。
导演丁黑曾表示自己很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但对于传统行业流传下来的精华,自己也会坚持保留。
《那年花开月正圆》很好地兼顾到了“大制作和小细节”。播出接近尾声,虽然在剧情上有些争议,但网友们均表示,剧组在服装布景和细节上用心良苦,美感十足的画面怎么都看不够。在IP乱行、泥沙俱下的环境中,出现这样的精品剧集已然不易,同时也令人对幕后制作中,那些讲不完的心血付出感到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