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存德吧 关注:41贴子:840

正确的认识道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尊封老子,为了美化唐皇室,说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26 13:49回复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英语:animism),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敬信,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直至在历史的河流里慢慢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对天无上的信仰,后世各类至上神的雏形。在原始社会时代,已有先贤追问生命的意义,挑战人类生命的极限。炎黄子孙的先祖,中华民族始祖,古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应为第一人,据《史记·封禅书》载“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9-30 13:18
    回复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许安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天命实际上是指对自然的规律、法则的敬畏信仰。《荀子·天论》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时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本是合一,国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请求解疑答惑。(大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掌国家祭祀。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轩辕黄帝出战之时,都要请巫咸作筮。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行。)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完整的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法祖。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30 13:18
      回复
        敬天信仰出自儒教圣经《诗经》:“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东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把儒家的敬天与百姓法祖总结汇集并加入其它诸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个崭新的宗教,名曰道教。道者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玄之又玄,无法用任何语言文字来表达。从此道教得在中国以一种宗教形式进行发展传扬。具体来说,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有着特色鲜明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 、垂法济人、无量度人,早期主要思想《易经》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第许安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9-30 13:19
        回复
          道家思想作为首先独创了朴素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说的代表,从春秋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先秦时期在著名的儒墨显学里独树一帜,汉初,完全成为显学。所以,汉朝就有了具体正规的教团产生,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来深奥的道德哲学更进一步升华、粹炼了。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愈发完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9-30 13:19
          回复
            道教以道为至高信仰,认为无形无象、玄之又玄、无法言说。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不停地无中生有、有又还无地周而复始运转变化”。现在科学理论一般浅显的理解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不老不死、普济众生)的方法。 其实基于现实世界,道教也有着各种积极的意义:道法自然,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得道成仙。通过度化了自己,提升了个人的生命质量与灵魂能量,再进一步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突破生命的桎梏,掌握自己的命运。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9-30 13:20
            回复
              道教教义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璞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义。虽然,对于道教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道教。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9-30 13:21
              回复
                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纂,至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历史。
                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张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1996年起,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是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数载,终于在2004年正式出版发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9-30 13:22
                回复
                  道教历史
                  1、道教的思想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因此道教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的崇敬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鬼神崇敬早在原始社会甚至之前的洪荒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敬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敬仰。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敬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敬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敬,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专业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施展神通等。他们一则手握神权,二则是帝王的老师和谋士,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是神权统治的代表时期。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敬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到春秋战国时期,上古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相结合。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且当时的阴阳家、神仙家的大兴,对后世历史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至汉代社会因为战乱连年与汉朝统治的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逐渐宗教化,此时也于传入新兴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需要一种适应国情的宗教出世为百姓解决痛苦的根源,战祸的伤痛,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敬、神仙追慕、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应运而生。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上古甚至洪荒时代之鬼神信仰;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千年流传下的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崇拜神灵,敬仰神灵,信任神灵,与神沟通,就必定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高不可攀的帝王贵族阶级走下高台,流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舍弃糟粕,取其精华,渐渐演变为道教极为重要的斋醮科仪。
                  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
                  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2、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3、唐宋的兴盛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9-30 13:22
                  回复
                    神仙来源
                    源于上古时对森罗万象的崇敬:包括自然崇敬 ,图腾崇敬 、鬼魂崇敬、祖先崇敬 、圣贤崇敬。
                    折叠对圣贤崇敬的承袭
                    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折叠教派因素
                    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後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後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后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
                    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9-30 13:23
                    回复
                      道教法术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9-30 13:24
                      回复
                        道教修持
                        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得道,替天行正道的崇高目的。
                        道教人物
                        伏羲、女娲、黄帝、老子、庄子、列子、关尹子、姜太公、茅盈、河上公、严君平、黄石公、张良、张道陵、魏伯阳、于吉、左慈
                        诸葛亮、葛玄、许逊、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钟离权
                        刘海蟾、彭晓、陈抟、张伯端、石泰、薛道光、白玉蟾、刘永年、翁葆光、彭耜、王重阳、马钰、邱处机
                        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曹文逸、李道纯、张君房、王志谨、张三丰、孙玄清、陆西星、袁可立、王常月
                        黄守中、刘一明、傅金铨、柳华阳、李涵虚、黄元吉、汪东亭、刘名瑞、燕玄乙、陈撄宁、吕洞宾、曹国舅、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铁拐李、谭处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9-30 13:24
                        回复
                          道教礼仪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 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行礼手势
                          很多电影电视里面是误导的,其实道士在行礼时、居士在道观拜神时不能行合十,而应该行作揖礼(如左图)。
                          具体手势如下: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 行此礼,表示恭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9-30 13:25
                          回复
                            道教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洞天福地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
                            以下均据唐代名道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小有清虚天、大有空明天、太玄总真天、三玄极真天、宝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坛华阳天、左神幽虚天、成德隐玄天
                            三十六小洞天:霍林洞天、蓬玄洞天、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关洞天、司马洞天、虚陵洞天、洞灵真天、山赤水洞天、会极亢洞天、玄德洞天、天宝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太乐洞天、大玉洞天、耀宝洞天、宝玄洞天、秀乐洞天、玉宝洞天、阳观洞天、太元洞天、华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盖洞天、白马洞天、金华洞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9-30 13:25
                            回复
                              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又名茅山。
                              盖竹山——在浙江省临海市南,真人施存治之。
                              仙磕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张董华治之。
                              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属地仙刘奉林治之。
                              西仙源——亦在台州温岭市一百二十里,属地仙张兆期治之。
                              南田山——在东海东,舟船往来可到,属刘真人治之。
                              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
                              青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相接,真人刘子光治之。
                              郁木洞——在玉笋山南,是萧子云侍郎隐处。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经真人得道之处,到今雨夜多闻钟磬之声,属蔡真人治之。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属地仙侯生所治。
                              大若岩——在漫无边际州永嘉县东一百二十里,属地仙李方回治之。
                              焦源——在建州建阳县北,是尹真人隐处。
                              灵墟——在台州天台县北,是白云先生隐处。
                              沃洲——在越州剡县南,属真人方明所治之。
                              天姥岭——在剡县南,属真人魏显仁治之。
                              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南,属真人山世远所治之。
                              金庭山——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属马仙人治之。
                              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属阴真人治之。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隐处,属先生治之。
                              马岭山——在郴州郭内水东,苏耽隐处,属真人力牧主之。
                              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娄驾先生隐处。
                              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
                              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青乌公治之。
                              光天坛——在衡岳西源头,凤真人所治之处。
                              洞灵源——在南岳招仙观西,邓先生所隐地也。
                              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里,黄山公主之。
                              陶山——在温州安国县,陶先生曾隐居此处。
                              皇井(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真人鲍察所治处。
                              烂柯山——在卫州信安县,王质先生隐处。
                              勒溪——在建州建阳县东,是孔子遗砚之所。
                              龙虎山——在鹰潭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
                              覆船山——歙州、杭州、睦州三地交界处,传说: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葛玄修炼于此,第36福地!
                              灵山——在信州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
                              泉源——在罗浮山中,仙人华子期治之。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县),仇季子治之。
                              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郭真人所治处。
                              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尹真人所治之地。
                              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徐真人治之地。
                              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东,刘仙人所治之地。
                              钵池山——在楚州,王乔得道之处。
                              论山——在润州丹徒县,是终真人治之。
                              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属庄仙人修道之所。
                              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属郭真人治之。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属李仙君所治之处。
                              平都山——在重庆市丰都县,是阴真君上升之处。
                              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接桃源界。
                              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是五柳先生隐处。
                              彰龙山——在潭州澧陵县北,属臧先生治之。
                              抱福山——在连州连州市,属灵禧真君廖冲真人治之。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属仙人柏成子治之。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孙真人、安期生治之。
                              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真人子州所治之处。
                              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仙人张巨君治之。
                              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并太上所游处。
                              蓝水——在西都蓝田县,属地仙张兆其所治之处。
                              玉峰——在西都京兆县,属仙人柏户治之。
                              天柱山——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属地仙王柏元治之。
                              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隐处。
                              张公洞——在无锡宜兴县,真人康桑治之。
                              司马梅山(司马悔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李明仙人所治处。
                              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毛真人治之。
                              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赵仙人治处。
                              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隐居此处。
                              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琼华夫人治之。
                              泸水——在西梁州,仙人安公治之。
                              甘山——在黔南,宁真人治处。
                              汉山——在汉州,赤须先生治。
                              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处。
                              云山——在邵州武刚县,属仙人卢生治之。
                              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属魏真人治之。
                              庐山——在福州连江县,属谢真人治之。
                              东海山——在海州东二十五里,属王真人治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9-30 1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