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吧 关注:236,596贴子:2,617,347

震惊!施里芬计划居然是编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度娘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25 06:39回复
    现在发以下图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9-25 06:40
    回复
      震惊!某贴吧惊现标题党!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25 06:55
      回复
        啥意思啊,这都在说什么


        IP属地:江苏4楼2017-09-25 11:20
        回复
          施里芬计划,本身就是一个理想化的计划,要是毛奇不改,估计战争在1915年机会结束


          IP属地:山东7楼2017-09-26 09:58
          收起回复
            施里芬计划原本是脱胎于毛奇的计划,其实本质很简单: 德国统一之后,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工业生产力和军事实力都飞速增长,大有赶超老牌列强法俄的势头;尤其是70年代普法战争后,德国基本已经跃居欧洲第一等强国的行列,法国战败又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国力大损,而毛子经过克里木战争的失败,还未走出失败的泥潭,这段时间就成了德国飞速发展的黄金期; 但是德国所处地缘政治不利,它处于中欧,出海口位置也不佳,大陆上处于法俄2个老牌强国的包夹之中,而德国即使发展迅猛,但也不具备同时和2个强国大规模交战的能力,所以德国的军事计划始终就是建立在“集中力量迅速击败其中一个国家 ,然后调转箭头再击败另一个”的基本纲领,“避免两线作战”是其长期的军事战略核心。 所以从毛奇到施里芬, 德军制订的战略就2个核心:1、避免两线作战;2、主力集中的方向,必须速战速决。 这2个核心,任何一个被破坏了,德国的战争胜算都将无限制降低。
            但是,从毛奇所处的70年代到施里芬所处的90年代到20世纪初, 再到一战所处的1914年前后,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这段时间恰恰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工业到科技到军事和国民经济 ,世界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德国面临的战略形势也发生了剧烈变化。 毛奇所处的时代, 德国无论是工业能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占据了单边优势,无论是单独对法还是对俄,德国都可以形成全方位的战争优势,所以毛奇敢于制订集中军力迅速击败其中一个对手的计划; 到了施里芬时期,德国的军事优势开始减弱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大幅发展,法国走出了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军力和国力不断增长,俄国也发展现代化工商业,国力增强, 各国都开始建立和普及义务兵役制,建立了充足的预备役和后备兵动员制度, 铁路飞速发展, 军队和物资的大规模调动越来越快,军队素质相比德军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德国参谋部意识到了形势的变化,但也考虑德国的实力进一步上升,依旧具备集中力量迅速击败其中一国的能力,只是考虑到俄国广阔的纵深和恶劣的地形气候条件,所以把毛奇的“先东后西”改成了“先西后东”,也就是先击败法国,再调头攻击俄国。 而且在具体的对法战略上, 施里芬计划尤其强调绕过法军主力部署的德法边境,而是绕道比利时,从北部迂回攻入法国腹地,迅速的占领巴黎迫使法国投降,所以计划中非常强调要在右翼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最终造成一种“旋转门”效应,用德军左翼依托工事防线迟滞法军主力并吸引住, 右翼猛烈突击攻入法国,同时包抄法军主力后背, 这和2000年前汉尼拔在坎尼利用中央战线的步兵吸引罗马军队主力前压 ,同时利用非洲重步兵和骑兵迂回到罗马军背后实施攻击的 战略思想是一样的。然而现实问题是, 到了1914年时, 德国的军力优势进一步弱化了, 尤其是当时大规模军队快速动员能力、预备役人员的储备问题以及铁路、公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工业生产能力飞速发展 等等这些因素给战争添加了太多的 新的影响因素,这些却被德军高层忽视了,但是小毛奇面对这种现实, 依旧要发动战争,没有办法,如果不发动战争,德国就始终无法夺取欧洲霸权, 摆在德国面前的路,就是战争,尽管到1914年才发动战争,已经过晚了,或者说是冒险的,但是德皇依旧认为德国军队是19世纪70年代那支无敌的常胜军,依旧充满了日耳曼民族的自豪感认为德国可以像普法战争一样秋风扫落叶似的攻占巴黎。 小毛奇考虑到德军左翼的实力过于脆弱,万一被法军成功突破,会全盘皆输,加上还有皇储威廉的干涉, 就改动了施里芬计划, 削弱了右翼的兵力加强到左线。 事后德国取得了边境交战的胜利,也攻到了巴黎附近,但因为种种因素, 英国的参战以及法国快速的调动预备队,最终又在马恩河战役击溃德军,德国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从此陷入了两线交战。
            一战的过程和结局都是充满争议的。 但无论怎么说, 从毛奇到施里芬计划,再到小毛奇,德国的战略本质是不变的,即:“避免两线作战”和“速战速决”。 只是到了20世纪初, 因为工业革命的二度爆发, 各国的工业实力大幅增长, 军队的快速动员、快速编组和大规模调动相比以前更加快捷和高效了,预备役制度和义务兵役制的结合,等等这些因素, 都使得战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剧烈改变。 德国所处的时代形势和战略地位促使它很难克制战争的野心,也必须通过战争来和这些老牌强国争夺势力范围, 但是现实是, 德国的战争都必须建立在冒险的基础上,无论一战还是二战, 一旦不能速胜, 一旦拖入大规模现代化持久战消耗战的泥潭, 德国的国力和人力的弱势就会越发明显,时间拖的越界,德国的胜算就越低。


            IP属地:江苏9楼2017-09-26 11:43
            回复
              成天震惊震惊,怎么不吓死你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9-26 17:16
              收起回复
                哪份作战计划不是遍的?你告诉我?


                IP属地:江西19楼2017-09-26 18:55
                收起回复
                  《施里芬计划》是一个天才计划,它实际上就是后世的闪电战。《施里芬计划》并没有失败但是显然的它也没有在一次战役或者会战当中取得完全的成功,取得完全的胜利的是它的反向版另一个天才的《曼施坦因计划》。
                  《施里芬计划》一旦实施就是一场德国与胜败的赛跑,因为只要德国遵循这个计划就不可避免的吸引一个强大的对手加入战争,这个对手就是英国,也正是德军的进攻迫使英国立刻加入了进来。这样德国就不仅仅是两线作战,而是在一个方向上就与两个强大的对手在搏斗。《施里芬计划》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以内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转往东线。
                  从历史上看,《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已经预示了德国把俄国当做敌人从来是没有好果子吃的,这一点亲历者腓特烈大帝想必异常清楚。所以,一旦开战只要德国选择《施里芬计划》就没有退路,必须全力以赴奋勇作战。
                  《施里芬计划》的基础是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没有哪个国家会坐视之前丢失的领土不流泪,就像虞啸卿整天想着的南天门一样。对,没错,《施里芬计划》就是竹内连山的绞肉陷阱。或者,是一种利用国家收复失地的迫切心理而演变的更高级版本的围点打援战术。不过这个打援战术的范围太过广阔了,这个范围包括巴黎再向东延伸,至整个法国北部,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看起来像什么,看起来像古德里安冲向海峡的时候。巴黎不是目的,法军才是目的,这个大迂回包围的是整个法国北部的法军。而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部队输送到前线摧毁法国的主要力量,后世的阿登突破简直就是它的翻过来的镜像版。
                  两个国家,德国与法国的战争能力重要吗?重要也不重要,说重要是在马恩河会战之后才重要,说不重要,可以用古德里安的阿登突破,色当突破强渡马斯河,来加深理解,在这种突破面前战争能力这种静态数字完全得不到积累和发挥转化成战斗力战争就结束了。
                  所以,当我们讨论《施里芬计划》的时候,要把它与《马恩河会战》隔绝开才有讨论的意义,因为在计划里不会有《马恩河会战》。有的只是将部队不停顿的投入法国战场,在那些枯燥的数字发挥真正意义之前战争即使不会结束德军也会取得决定性胜利。
                  再来讨论一下计划的目的,冲击巴黎是目的吗?就在上面说过计划的目的不是一个巴黎而是摧毁法军取得胜利,那么就很明显了,按照小毛奇的这个更改过的计划大概只能冲击到巴黎,之后无论如何是无法达到摧毁法军的目的的,《马恩河会战》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没有足够充分的力量,因为法军没有过分深入到《施里芬计划》当中的地区,导致逐渐清醒的法军能够比较容易的转换攻击方向。同样的,错误会一犯再犯,二战《法兰西战役》法英联军仍然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想到德军会在阿登突破,不过有趣的是如果不是色当突破和强渡马斯河的成功,马斯河会不会成为最终阻碍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还真不好说,当然,这真不好说说的是那些静态数字终于可以有发挥作用的可能了。
                  战争是一种手段,它有着非常具体的目的,不能有用战争追求无限目的任何想法,如果有这种想法的话最后只会得到四个字:好战必亡。


                  IP属地:北京20楼2017-09-27 02:45
                  收起回复
                    我比较震惊的是印度和日本居然能建交


                    21楼2017-09-27 03:21
                    回复
                      解释下什么是踏着波兰人的尸体进军柏林


                      24楼2017-09-28 23: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