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在一些有识者中也在变化。比如周剑南先生在学习孙存周先生武术训练的笔记中写道:“拳术先明用法再练,则进步快。练时须有假想敌,体用必须合一,不能分开。体外无法,一切用法,应于体中求之。即用时,意劲应如练拳时一样(体外无法)。”这是修为传统武术技击在方法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孙剑云老师讲,当年她父亲教她剑术时,让她在对基本技术有一定掌握后,即进入明其用法的散剑练习,她的手臂被她父亲的木剑剑尖点的青青紫紫,当她对用法有了一定掌握后,再进一步研习剑式,深入体会其剑意。所以,所谓“先明用法再练”是指,针对不同的技法,设定不同的技击背景,由老师引领,让练习者明白某一技法如何运用,通过大量的应用练习,使练习者逐步了解这一技法的关键技术要领。反过来再练拳式,通过拳式的练习进一步使技术要领掌握的更规范以及领悟如何演化。通过这样的练习,达到实战技击时的“感而遂通、体外无法”。孙门在训练方法上的这个变革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实践了。此后这一训练思想,直接影响了一批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批人大多都没有成为职业拳师,所以大多数人都没有传人,只有个别遗绪承传了这一训练思想,并结合各自条件而有所发明。如刘子明、肖云浦、杨文忠等先生。
杨文忠先生向我介绍过他哥哥的技击初级训练28法,三拳、三掌、五肘、两膝、六腿、八摔、一头碎碑。下面做一说明:
三拳:崩(含上、下、斜)、钻、掼(也称圈捶)。
三掌:劈、插(含挫、按、裹、翻)、斩(也称削掌)。
五肘:顶、摆、提、掀、砸。又有研、缠、定、挤、挎。
两膝:顶、冲。
六腿:蹬(含正、侧、转身)、扫(又称鞭腿,分高、中、低)、摆(含抹穿、缠弹)、趟、点、钉。
八摔:别(含缠拿,手别、腿别、身别)、挑、翻、靠、压、涮、背、抱。
一头:冲顶。
杨文忠先生讲,这是一个10年的训练课程,前面7年,是由老师领着,掌握上面28种技法,后面3年是练形意拳,将这28种技法融入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中。这是他哥哥杨文孝先生开出的“方子”,练就了一批擅实战者,他讲了几个名字,说是国际知名的格斗教练,曾是他哥哥的学生。因是外国人的名字,当时我没有记住。杨文忠先生讲开始是为了打黑拳准备的,后来有了综合格斗,有的人就转过去了。但是很遗憾,没有人能坚持默默练功夫10年,所以他哥哥开的这个“方子”还要进一步精简。如果练习5到6年就能出成绩,才好普及。
杨文忠先生向我介绍过他哥哥的技击初级训练28法,三拳、三掌、五肘、两膝、六腿、八摔、一头碎碑。下面做一说明:
三拳:崩(含上、下、斜)、钻、掼(也称圈捶)。
三掌:劈、插(含挫、按、裹、翻)、斩(也称削掌)。
五肘:顶、摆、提、掀、砸。又有研、缠、定、挤、挎。
两膝:顶、冲。
六腿:蹬(含正、侧、转身)、扫(又称鞭腿,分高、中、低)、摆(含抹穿、缠弹)、趟、点、钉。
八摔:别(含缠拿,手别、腿别、身别)、挑、翻、靠、压、涮、背、抱。
一头:冲顶。
杨文忠先生讲,这是一个10年的训练课程,前面7年,是由老师领着,掌握上面28种技法,后面3年是练形意拳,将这28种技法融入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中。这是他哥哥杨文孝先生开出的“方子”,练就了一批擅实战者,他讲了几个名字,说是国际知名的格斗教练,曾是他哥哥的学生。因是外国人的名字,当时我没有记住。杨文忠先生讲开始是为了打黑拳准备的,后来有了综合格斗,有的人就转过去了。但是很遗憾,没有人能坚持默默练功夫10年,所以他哥哥开的这个“方子”还要进一步精简。如果练习5到6年就能出成绩,才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