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与扎角林场
闾井镇位于岷县东部,海拔较高,素有小高原之称,境内高山草甸遍布,具有广袤的草场,千百年来闾井人一直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犹如世外桃花源。就在这块与外界不同的地方,有一片松树林,堪称碧毯之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扎角林场。

历来闾井的五月五与众不同,端午节会在门窗上插杨柳辟邪、手脚腕绑花绳驱蛇虫和吃马馍馍等习俗,而没有吃粽子的传统,这大概因为地处西北,交通不便,纪念屈原的习俗难以传达,再者可能这块地方自古就是羗藏之地,汉文化影响浅淡,马既是草原民族的臂膀,吃马馍馍可能更是一种祭奠曾经生活方式的行为。除了这些,这些节日更是一种人们期盼的“会”,既相约而集会之意,是农忙时节的一种休闲娱乐。闾井是全县总面积最大的乡镇,面积广阔,于是在闾井,人们又分为上乡人与下(ha)乡人两种,同时这种“会”大概分为两个场所,下乡人的狼渡滩,上乡人的扎角林场。这一天人们将会着新衣,以庆祝节日,“花儿”作为一种具有多民族语言特点的山歌,是男女表达爱慕之意的唯一种方式。在扎角林场中,它是响彻山谷峰尖的天籁之音,这种美具有极强的的诗意美,是无法用现代语言形容的,用王摩诘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描摹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九零后,尚能依稀记得,那时许多地方还没有通电,录音机则是一种风靡塞大街小巷村的高科技产品。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恰恰造就了我们丰富的童年生活,而不是电视的奴役。那个时候,每逢五月五,早早地跑到扎角林场去浪会,跟着大人或者人群穿越在树林里。

进入扎角林场的方式四通八达,林子以松树为主,期间贯插其他树种。站在扎角庄后面的山梁上,远眺扎角林场,松林依山而起伏,山峦依林而夺势,松树以四季不辍其色的坚韧品质,描绘山川之美,天地之秀,宛若巨幅山水画作铺人面前。到了扎角滩,从新庄沟流下来的河水,潺潺声中透映着水中的砂子,当然更少不了闾鱼的点缀,使得水流更具有立体的生命力。水流像脱缰野马拉的马车一样,在扎角滩里肆意奔袭,留下了弯弯曲曲的印辙,杂乱无章中透露着自然的原始美感。还记得最初过河仅仅是一根电线杆搭的桥,年少的我们,过桥时最是蹑手蹑脚,哗啦啦的河水是世界上最大河流,就怕失足掉入河中。放眼整个扎角滩,若上天遗落在林场与扎角庄之间的翡翠,静静地好像在等待,姑娘路过捡起,佩戴在腰间。星罗棋布的野花儿,飞翔在天空放歌的鸟儿,目与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心临之而成陈酿,让人不禁发出“酒醉人兮景亦醉人”的感叹!

从五月五早晨开始,扎角滩里络绎不绝的行人从各处赶来,悄然消失在树林里,突然间会听到从树林里传来一声喊叫,这是草原上人的共性,从这一声喊叫可知,“会”已经开始了。进入树林,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光线昏暗,没有阳光的沐浴,树底下基本上是寸草不生,纵横交错的小路倒是十分多,让人举足难下,方向难辨,稠密的树木夺人视线,有闻其声难觅其身之感。继续在林陌中循音而上,顺山脊而进,逐渐会发现人愈来愈多,他们三五成群,或席地而坐,或倚树而立,男性在此处,女性在彼峰,闻声而不相会面。选出一个花儿高手,两面开始轮番对唱,好像交战的两军,你来我往,互不退缩。

洮岷花儿,流传地域广阔,在甘南、陇南和定向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闾井,与县城最大的区别就是:“花儿”是男女之间传情说爱的媒介,具有严格的忌讳,在长辈跟前提都不能提,否则,不仅场面尴尬,更显得你没有家教、不知礼节。所以这天在扎角林场的人大多是年轻人或者是同辈人,就不那么忌讳了,可以尽情的放歌。“花儿”的歌词是歌唱者随机想出来的,并且很押韵的,让人听了有一种往复绵绵的音律美,其内容也大多是闲扯家常,通过歌词,可以了解家庭情况和对方的性格等信息,产生好感,最后喜结秦晋之好的比比皆是,因为那个时候交流平台单一,唱“花儿”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两方人越唱越起劲,就意味着有了共同话题,慢慢的可能会凑到一起;如果哪一方接不住对方的攻势,可能就不唱了,另找别人了。

当然除了唱的人之外,跟前还有许多支招的辅助,也不乏提着录音机录歌声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将其记录下来,找时间慢慢欣赏。小时候的我们,并听不懂他们唱得啥,亦或者为了啥,就一个单纯的目的,去瞅热闹,看别人手里提的录音机大不大。因为回到家里,这足够我给别人吹好多天了。热闹的气氛最终也抵抗不住夕阳西下的冷淡,我们总是看着人群,踩着夜幕回去,就怕丢了什么。

时间慢慢将记忆磨平,直至消失。现在似乎才明白“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的顿悟,然而,远去的儿时难以追回,徒留模糊的记忆来独自沉浸其中,寻觅点点滴滴。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进入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方向越来越趋向同一化,那些独特的地方习俗,石沉大海,记忆里的生活情景越来越少,就连交流的言语,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窘境!慢慢地“花儿”在闾井也难寻其踪迹,变成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朱门奢曲。我经常会回忆,或者与同龄人畅谈,感受儿时的美好,每每沉醉其中,也许现代小孩子不能理解,因为,这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一种情怀。

闾井镇位于岷县东部,海拔较高,素有小高原之称,境内高山草甸遍布,具有广袤的草场,千百年来闾井人一直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犹如世外桃花源。就在这块与外界不同的地方,有一片松树林,堪称碧毯之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扎角林场。

历来闾井的五月五与众不同,端午节会在门窗上插杨柳辟邪、手脚腕绑花绳驱蛇虫和吃马馍馍等习俗,而没有吃粽子的传统,这大概因为地处西北,交通不便,纪念屈原的习俗难以传达,再者可能这块地方自古就是羗藏之地,汉文化影响浅淡,马既是草原民族的臂膀,吃马馍馍可能更是一种祭奠曾经生活方式的行为。除了这些,这些节日更是一种人们期盼的“会”,既相约而集会之意,是农忙时节的一种休闲娱乐。闾井是全县总面积最大的乡镇,面积广阔,于是在闾井,人们又分为上乡人与下(ha)乡人两种,同时这种“会”大概分为两个场所,下乡人的狼渡滩,上乡人的扎角林场。这一天人们将会着新衣,以庆祝节日,“花儿”作为一种具有多民族语言特点的山歌,是男女表达爱慕之意的唯一种方式。在扎角林场中,它是响彻山谷峰尖的天籁之音,这种美具有极强的的诗意美,是无法用现代语言形容的,用王摩诘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描摹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九零后,尚能依稀记得,那时许多地方还没有通电,录音机则是一种风靡塞大街小巷村的高科技产品。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恰恰造就了我们丰富的童年生活,而不是电视的奴役。那个时候,每逢五月五,早早地跑到扎角林场去浪会,跟着大人或者人群穿越在树林里。

进入扎角林场的方式四通八达,林子以松树为主,期间贯插其他树种。站在扎角庄后面的山梁上,远眺扎角林场,松林依山而起伏,山峦依林而夺势,松树以四季不辍其色的坚韧品质,描绘山川之美,天地之秀,宛若巨幅山水画作铺人面前。到了扎角滩,从新庄沟流下来的河水,潺潺声中透映着水中的砂子,当然更少不了闾鱼的点缀,使得水流更具有立体的生命力。水流像脱缰野马拉的马车一样,在扎角滩里肆意奔袭,留下了弯弯曲曲的印辙,杂乱无章中透露着自然的原始美感。还记得最初过河仅仅是一根电线杆搭的桥,年少的我们,过桥时最是蹑手蹑脚,哗啦啦的河水是世界上最大河流,就怕失足掉入河中。放眼整个扎角滩,若上天遗落在林场与扎角庄之间的翡翠,静静地好像在等待,姑娘路过捡起,佩戴在腰间。星罗棋布的野花儿,飞翔在天空放歌的鸟儿,目与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心临之而成陈酿,让人不禁发出“酒醉人兮景亦醉人”的感叹!

从五月五早晨开始,扎角滩里络绎不绝的行人从各处赶来,悄然消失在树林里,突然间会听到从树林里传来一声喊叫,这是草原上人的共性,从这一声喊叫可知,“会”已经开始了。进入树林,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光线昏暗,没有阳光的沐浴,树底下基本上是寸草不生,纵横交错的小路倒是十分多,让人举足难下,方向难辨,稠密的树木夺人视线,有闻其声难觅其身之感。继续在林陌中循音而上,顺山脊而进,逐渐会发现人愈来愈多,他们三五成群,或席地而坐,或倚树而立,男性在此处,女性在彼峰,闻声而不相会面。选出一个花儿高手,两面开始轮番对唱,好像交战的两军,你来我往,互不退缩。

洮岷花儿,流传地域广阔,在甘南、陇南和定向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闾井,与县城最大的区别就是:“花儿”是男女之间传情说爱的媒介,具有严格的忌讳,在长辈跟前提都不能提,否则,不仅场面尴尬,更显得你没有家教、不知礼节。所以这天在扎角林场的人大多是年轻人或者是同辈人,就不那么忌讳了,可以尽情的放歌。“花儿”的歌词是歌唱者随机想出来的,并且很押韵的,让人听了有一种往复绵绵的音律美,其内容也大多是闲扯家常,通过歌词,可以了解家庭情况和对方的性格等信息,产生好感,最后喜结秦晋之好的比比皆是,因为那个时候交流平台单一,唱“花儿”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两方人越唱越起劲,就意味着有了共同话题,慢慢的可能会凑到一起;如果哪一方接不住对方的攻势,可能就不唱了,另找别人了。

当然除了唱的人之外,跟前还有许多支招的辅助,也不乏提着录音机录歌声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将其记录下来,找时间慢慢欣赏。小时候的我们,并听不懂他们唱得啥,亦或者为了啥,就一个单纯的目的,去瞅热闹,看别人手里提的录音机大不大。因为回到家里,这足够我给别人吹好多天了。热闹的气氛最终也抵抗不住夕阳西下的冷淡,我们总是看着人群,踩着夜幕回去,就怕丢了什么。

时间慢慢将记忆磨平,直至消失。现在似乎才明白“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的顿悟,然而,远去的儿时难以追回,徒留模糊的记忆来独自沉浸其中,寻觅点点滴滴。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进入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方向越来越趋向同一化,那些独特的地方习俗,石沉大海,记忆里的生活情景越来越少,就连交流的言语,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窘境!慢慢地“花儿”在闾井也难寻其踪迹,变成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朱门奢曲。我经常会回忆,或者与同龄人畅谈,感受儿时的美好,每每沉醉其中,也许现代小孩子不能理解,因为,这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