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从两千年前秦开到了襄平后,辽阳就成为了东北最古老的城市和相当长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当今的中心沈阳是从清朝初期确立的地位,至今不过三百余年罢了。虽然辽阳是东北极少的拥有明确历史传承的古城,但由于战火频仍和建国后的城市建设,古城风貌所剩无几,唯有白塔、东京陵两处,且年代不同,不成体系。尤其是东京陵地处偏远。因而,建国后能让辽阳人民感到自豪的也唯有城市中心位置的白塔,才能让本地及往来过客感受到一丝古城风韵。
曾经的白塔拥有如下特点:第一,直入云天。塔高72米,这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辽阳市的最高建筑,虽然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上世纪90年代末的建行大楼起来前,确实是辽阳最高建筑,在全国也是最高建筑之一;第二,塔铃声声。今天的许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当年白塔非常“好听”的,原因就在于塔檐上悬挂着众多的铜铃,悬挂了上千年了,整个白塔就好似一个巨大的风铃,每当风吹过,都有清脆的声音。后来白塔维修,将鎏金铜铃换成了钢铃,风吹不动,塔铃声声从此销声匿迹;第三,飞鸟相伴。没修之前的白塔,顶端部分的坍塌了,显得很残破。但每当晴空万里,总有大队的飞鸟绕塔飞翔,形成古塔与飞鸟的“动静组合”,十分赏心悦目。第四,流光碧汉。白塔塔身上镶嵌了众多铜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也是塔身上的“流光碧汉”四个字的由来。当然这一景观早已因为铜镜腐朽而消失不见。
不知前人是否总结过辽阳白塔的景观名称。像“灞柳风雪”之于“长安八景”、像“梅坞早春”之于“西湖十景”,像“卢沟晓月”之于“燕京八景”等等,往往给后人、游客以别致的欣赏角度和韵味丰厚的欣赏所得。也许是我读书不多,没有从辽阳前人的文字记录中看到这些。因为辽阳在古代中国地处偏远,有文化的士人多向往中原,清朝王尔烈是文学家,但宦游京师多年,曹雪芹更是应没回过辽阳。当今则不同,辽阳人大多一辈子居住在辽阳,白塔的以上景观更是长时间的令辽阳人流连忘返。教育的普及让今天的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已经赶上了古代的秀才、举人甚至进士。身为古城的一员,当然为家乡自豪。但是要说出究竟为何自豪,却着实有些尴尬。古城遗迹太少,唯有白塔坚固如旧。
上世纪修缮白塔很有必要,毕竟塔顶部分坍塌,从安全角度考虑也必须修缮,因为一旦塔身内的泥土被大量雨水灌入,白塔还可能继续加快坍塌从而导致不可逆转的毁坏。但当时由于技术的限制、资金的限制、艺术的限制等,修缮白塔的目的是避免进一步坍塌,追求安全为第一。结果,白塔确实非常坚固了,整个塔身的基本面都被高标号水泥覆盖。但白塔的旧有景观景致也基本消失不见,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号“水泥墩子”。坚固是足够坚固了,估计十几发巡航导弹还是扛得住的,但与美观,和辽阳古城的风韵却相差甚远了。
辽阳搞旅游经济多年,成效不算显著,但投入却也不小。广佑寺复建寄托了相当一批辽阳建设者的美好设想。但结果并不算好。历史旅游这个东西,不是有了房子、故事、佛像就能搞起来,必须让人感受到真正的韵味。白塔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导游指着一个“水泥墩子”说有一千年历史,又怎么样呢?胡夫金字塔五千年了,还没用水泥,还有神秘的法老、被拿破仑打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等等。一个水泥建筑才不到百米,真的没什么可吹嘘的,迪拜塔八百多米呢。
因此,关于辽阳白塔的第一个建议是“做进一步修复”。利用新技术制作价格低廉、可以长期不锈蚀的、轻巧而声音优美的铜铃,替换掉笨重而无法发声的钢铃,重新在塔身上镶嵌有新技术支撑的可以长期不锈蚀的镜子,模仿铜镜的光色,从而一方面重现白塔的声韵,一方面重现白塔的光韵,让白塔在人们的视觉里熠熠生辉,在人们的听觉里声声悦耳。将白塔从一个沉默的水泥墩子,变为一个能发出美妙声音的美人。或者说,重新赋予白塔灵性,这样,才能让白塔、广佑寺等从干瘪的历史记录和刺眼的功德箱里生活起来,将艺术和历史结合起来,给本地人民和外地游客深刻的记忆、美好的回忆。
另外,几年前从某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事例:某自学成才的盗墓贼总结出来凡是古塔必有地宫的结论,从南方某古塔周边的市场上租房一处,每天夜里挖掘隧道,最终几十米隧道成了以后,挖到了地宫,获得了众多宝物。
辽阳白塔是一座佛塔,也是一座纪念塔,按理说必然会有地宫这一建筑,也必然会有重要的关于白塔的历史记录,比如修建白塔时候的奠基文字记录石碑,这将弥补重要的辽阳历史记录的空白。比如佛家的重宝佛骨舍利,限于当时辽阳白塔在辽国乃至全中华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是必然会有佛家宝物的。比如辽国皇室的随葬品、珍宝、印玺,甚至失传已久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在其中也未可知。因为传国玉玺在历史上的唐朝后期就消失不见,而辽国,也就是契丹正是这一时期崛起的,传国玉玺落入辽国人手中也很正常,而辽国虽然仰慕汉文化,但也坚持游牧文化,对传国玉玺可能不是很重视,变为随葬品送入白塔地宫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辽阳白塔很可能有地宫,而地宫中必然有大量珍宝。因为上次修缮白塔的时候,从塔顶就发掘到了诸多重要文物。那么,地宫是否被挖掘过呢?是否被盗过呢?按照鄙人的推测,很可能完好无损。原因在于,护城河。对,就是看起来不怎么样的护城河。在上世纪以及更早的时候,护城河的水量都很大,自由流动。而护城河始终在白塔身边,白塔地宫的深度不好推测,但肯定在护城河的深度以下,长期河水浸泡,必然导致在地宫附近地下水发达,如果有盗墓贼从地下掘进,必然最后淹死在盗洞里。对于盗墓来说,地下水是不可抵抗的,远比什么流沙、弓弩、陷阱、翻板乃至传说中的“粽子”管用。毕竟盗墓贼不可能有潜水艇,即便是有也开不进去。至于地宫如何防水,相信辽国修建白塔的工程师早已经考虑清楚了,既然选择了白塔这样一个地址,既然能够选择护城河在左近,既然几千年都没有坍塌,必然塔基是有防水设施的,具体怎么设计的就需要考古专家做进一步的分析,本文不做推测。
翻阅我的记忆,辽阳白塔考古没有发掘地宫的先例,那么,辽阳白塔珍藏了众多宝物的地宫,还默默无闻的掩埋在我们许多人每天都经过的白塔公园的地下。因此,本文的第二个建议是,辽阳考古部门尽快进行辽阳白塔地宫发掘,一方面避免真的有盗墓贼盯上了我们辽阳的珍贵宝物导致重大损失乃至不可挽回的文物流失,另一方面,给辽阳历史、辽阳文化、辽阳旅游提供新的依据、内容、热点。不要小瞧了贪婪的盗墓贼,辽阳这么一个明晃晃的金闪闪,不被盯上才不正常。
————————————————————————————————
本来想发到政府网上,但不知道辽阳白塔的事儿归谁管,按理说应该归文化局,但辽阳文化局是“文化广播新闻局”,偏向传媒方面,广佑寺管委会则偏向旅游、治安、设备维护方面。故而只好发在贴吧里,一方面和大家谈谈,讨论讨论,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打破部门限制,让更多人的了解这一课题,尽快的完成古塔修复和文物考古,让白塔恢复韵味十足的历史风貌,让隐藏千年的诸多宝物重现人间,给我们辽阳人一个真的骄傲。
曾经的白塔拥有如下特点:第一,直入云天。塔高72米,这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辽阳市的最高建筑,虽然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上世纪90年代末的建行大楼起来前,确实是辽阳最高建筑,在全国也是最高建筑之一;第二,塔铃声声。今天的许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当年白塔非常“好听”的,原因就在于塔檐上悬挂着众多的铜铃,悬挂了上千年了,整个白塔就好似一个巨大的风铃,每当风吹过,都有清脆的声音。后来白塔维修,将鎏金铜铃换成了钢铃,风吹不动,塔铃声声从此销声匿迹;第三,飞鸟相伴。没修之前的白塔,顶端部分的坍塌了,显得很残破。但每当晴空万里,总有大队的飞鸟绕塔飞翔,形成古塔与飞鸟的“动静组合”,十分赏心悦目。第四,流光碧汉。白塔塔身上镶嵌了众多铜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也是塔身上的“流光碧汉”四个字的由来。当然这一景观早已因为铜镜腐朽而消失不见。
不知前人是否总结过辽阳白塔的景观名称。像“灞柳风雪”之于“长安八景”、像“梅坞早春”之于“西湖十景”,像“卢沟晓月”之于“燕京八景”等等,往往给后人、游客以别致的欣赏角度和韵味丰厚的欣赏所得。也许是我读书不多,没有从辽阳前人的文字记录中看到这些。因为辽阳在古代中国地处偏远,有文化的士人多向往中原,清朝王尔烈是文学家,但宦游京师多年,曹雪芹更是应没回过辽阳。当今则不同,辽阳人大多一辈子居住在辽阳,白塔的以上景观更是长时间的令辽阳人流连忘返。教育的普及让今天的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已经赶上了古代的秀才、举人甚至进士。身为古城的一员,当然为家乡自豪。但是要说出究竟为何自豪,却着实有些尴尬。古城遗迹太少,唯有白塔坚固如旧。
上世纪修缮白塔很有必要,毕竟塔顶部分坍塌,从安全角度考虑也必须修缮,因为一旦塔身内的泥土被大量雨水灌入,白塔还可能继续加快坍塌从而导致不可逆转的毁坏。但当时由于技术的限制、资金的限制、艺术的限制等,修缮白塔的目的是避免进一步坍塌,追求安全为第一。结果,白塔确实非常坚固了,整个塔身的基本面都被高标号水泥覆盖。但白塔的旧有景观景致也基本消失不见,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号“水泥墩子”。坚固是足够坚固了,估计十几发巡航导弹还是扛得住的,但与美观,和辽阳古城的风韵却相差甚远了。
辽阳搞旅游经济多年,成效不算显著,但投入却也不小。广佑寺复建寄托了相当一批辽阳建设者的美好设想。但结果并不算好。历史旅游这个东西,不是有了房子、故事、佛像就能搞起来,必须让人感受到真正的韵味。白塔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导游指着一个“水泥墩子”说有一千年历史,又怎么样呢?胡夫金字塔五千年了,还没用水泥,还有神秘的法老、被拿破仑打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等等。一个水泥建筑才不到百米,真的没什么可吹嘘的,迪拜塔八百多米呢。
因此,关于辽阳白塔的第一个建议是“做进一步修复”。利用新技术制作价格低廉、可以长期不锈蚀的、轻巧而声音优美的铜铃,替换掉笨重而无法发声的钢铃,重新在塔身上镶嵌有新技术支撑的可以长期不锈蚀的镜子,模仿铜镜的光色,从而一方面重现白塔的声韵,一方面重现白塔的光韵,让白塔在人们的视觉里熠熠生辉,在人们的听觉里声声悦耳。将白塔从一个沉默的水泥墩子,变为一个能发出美妙声音的美人。或者说,重新赋予白塔灵性,这样,才能让白塔、广佑寺等从干瘪的历史记录和刺眼的功德箱里生活起来,将艺术和历史结合起来,给本地人民和外地游客深刻的记忆、美好的回忆。
另外,几年前从某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事例:某自学成才的盗墓贼总结出来凡是古塔必有地宫的结论,从南方某古塔周边的市场上租房一处,每天夜里挖掘隧道,最终几十米隧道成了以后,挖到了地宫,获得了众多宝物。
辽阳白塔是一座佛塔,也是一座纪念塔,按理说必然会有地宫这一建筑,也必然会有重要的关于白塔的历史记录,比如修建白塔时候的奠基文字记录石碑,这将弥补重要的辽阳历史记录的空白。比如佛家的重宝佛骨舍利,限于当时辽阳白塔在辽国乃至全中华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是必然会有佛家宝物的。比如辽国皇室的随葬品、珍宝、印玺,甚至失传已久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在其中也未可知。因为传国玉玺在历史上的唐朝后期就消失不见,而辽国,也就是契丹正是这一时期崛起的,传国玉玺落入辽国人手中也很正常,而辽国虽然仰慕汉文化,但也坚持游牧文化,对传国玉玺可能不是很重视,变为随葬品送入白塔地宫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辽阳白塔很可能有地宫,而地宫中必然有大量珍宝。因为上次修缮白塔的时候,从塔顶就发掘到了诸多重要文物。那么,地宫是否被挖掘过呢?是否被盗过呢?按照鄙人的推测,很可能完好无损。原因在于,护城河。对,就是看起来不怎么样的护城河。在上世纪以及更早的时候,护城河的水量都很大,自由流动。而护城河始终在白塔身边,白塔地宫的深度不好推测,但肯定在护城河的深度以下,长期河水浸泡,必然导致在地宫附近地下水发达,如果有盗墓贼从地下掘进,必然最后淹死在盗洞里。对于盗墓来说,地下水是不可抵抗的,远比什么流沙、弓弩、陷阱、翻板乃至传说中的“粽子”管用。毕竟盗墓贼不可能有潜水艇,即便是有也开不进去。至于地宫如何防水,相信辽国修建白塔的工程师早已经考虑清楚了,既然选择了白塔这样一个地址,既然能够选择护城河在左近,既然几千年都没有坍塌,必然塔基是有防水设施的,具体怎么设计的就需要考古专家做进一步的分析,本文不做推测。
翻阅我的记忆,辽阳白塔考古没有发掘地宫的先例,那么,辽阳白塔珍藏了众多宝物的地宫,还默默无闻的掩埋在我们许多人每天都经过的白塔公园的地下。因此,本文的第二个建议是,辽阳考古部门尽快进行辽阳白塔地宫发掘,一方面避免真的有盗墓贼盯上了我们辽阳的珍贵宝物导致重大损失乃至不可挽回的文物流失,另一方面,给辽阳历史、辽阳文化、辽阳旅游提供新的依据、内容、热点。不要小瞧了贪婪的盗墓贼,辽阳这么一个明晃晃的金闪闪,不被盯上才不正常。
————————————————————————————————
本来想发到政府网上,但不知道辽阳白塔的事儿归谁管,按理说应该归文化局,但辽阳文化局是“文化广播新闻局”,偏向传媒方面,广佑寺管委会则偏向旅游、治安、设备维护方面。故而只好发在贴吧里,一方面和大家谈谈,讨论讨论,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打破部门限制,让更多人的了解这一课题,尽快的完成古塔修复和文物考古,让白塔恢复韵味十足的历史风貌,让隐藏千年的诸多宝物重现人间,给我们辽阳人一个真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