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10,551贴子:9,645,959

临证医案报告(学术交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F先生,男,32岁,2017年2月18日,初诊腰痛,于针灸治疗三四次,配合汤剂独活寄生汤加减2*6剂内服,治疗后基本未见腰部明显不适。后于针灸治疗过程中得知,其有宿疾于身中多年,两侧协肋处及背部可触及多个脂肪瘤,经常自觉身体沉重汗多,又经细致了解才知,患者曾于离婚办事处工作多年,可知其工作经常受情志因素影响极大,且容易结气耗气。2017年6月9日,正式服药治疗此证。刻下症见:协肋下和后背多个肿物,活动度良好,和周围组织之间的境界清楚,其质地较软,体积都较小,患处不痛不痒,皮肤未见明显异常,自觉身体乏力,纳可,寐安,二便调。舌质胖大,略水滑,水苔白薄,脉左大,右大,左尺略大。
西医诊断:脂肪瘤
中医诊断:痰证
中医辨证:气虚痰结
治法:补气消痰
处方:生晒参8茯苓20炒白术15炙甘草5泽泻20猪苓25白芥子20黄连5生薏米50巴戟天15独活15桑寄生15杜仲10牛膝15
六碗水煎成两碗水,饭前服用,10*2剂,服十天休息两天。
服药一月左右病人通过微信反应疗效,说小的疙瘩消失,大的疙瘩变小,没有体积变化的变软了。故嘱病人可再服10天。
按:患者脂肪瘤病史多年,在西医的常规治疗下一般只能等待长到足够大后切除,若长了很多很多难道要全部切除吗?而常规中医认为此为痰块,谁知能有此证亦多见气之不行,因而痰结而不散。《辨证录》曰:“盖痰之生本于湿,块之结成于火,故无湿不能生痰,而无痰不能成块。第痰之生也,虽生于湿,块之成也,虽成于火,苟气旺而湿何留,湿苟不留,火又何从而起?”从古籍可见此证早有论述。笔者又按:并不是所有的脂肪瘤都是用这种方法治疗,也不是绝对的禁止手术治疗,还是上面这位患者的家属,亦患此证,可是长的就很大,大约占到了背部面积的1/3,那么请不要犹豫立即手术才为上策,术后良好,自觉背部负重感消失。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9-05 14:30回复
    赞一下。
    四君子为君,土气健旺,湿有所运。母壮子强,水道通畅。二脏有主肌肉皮毛,恰是痰湿流注病灶所在。
    在臣健肾利水,水火能济,湿有所化,水有所出而病自安。
    楼主是治湿高手啊。


    4楼2017-09-05 15:34
    收起回复
      (2)小儿发热案
      X小朋友,女,4岁,2017年7月16日,发热两日,最高温度38.7℃,病史据家长讲述,此次发热系饮食过多导致,且大便平素较干,其他一般情况良好。早上来诊之时,即刻测体温,38.3℃,刻下症见:发热,精神状态差,嗜卧懒言,咳嗽,声如室中言,偶可见黄痰,微流清涕,汗少,纳少,寐少,略口渴,大便,干,三日未行。脉滑,舌染苔(不可参)。因体温较高,精神较差,故先于正脊之术,以调整心肺为主,可见小关节确实有错位之处。之后行摩腹之术,调整坤位邪气。正脊摩腹大约五分钟,吐出很多秽物,稍事休息,精神状态见佳,且体温略有下降。便于中医诊断处方如下:
      西医诊断:感冒
      中医诊断:发热
      中医辨证:外感兼食积
      治法:解表退热消积化痰
      处方:北柴胡15葛根15全瓜蒌15荆芥8防风8苏叶5天花粉10枳壳12赤芍8生白术25。二剂,饭后服用,代煎2*4*100ml。
      服药后第二天,体温正常,精神可,偶尔可见咳嗽,黄痰,大便1/日,略干。
      予中药汤剂三剂化痰止咳,以善后。
      按:此方乍看之下,似无神奇之处,也不太像一般经方派的处方,但里面确实有个小经方叫排脓散(《金匮要略18疮痈肠痈浸淫·附方》)。此方前三者为君,而柴胡为君中之君,此理何来,小儿生机旺盛,代谢迅速,故顺其性,有邪气之时首应推陈致新,《本经》柴胡条下记“推陈致新”,翻遍《本经》能配此四字者,除柴胡外只有大黄和芒硝,本草使用不在本例讨论之处,暂论至此。《本经》记:葛根“身大热”,瓜蒌“大热”,故用之,理由简单。术:“除热,消食”,故用之。《名医别录》记载:白术,“防风为之使”故用之,又可祛风解表。这就是经典带给我们的启示,这也是经典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们究竟有多相信经典的论述呢?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9-05 15:44
      收起回复
        楼主继续啊。帖子已经收藏。
        另有事拜托。
        如果方便的话,能不能发点脑萎缩方面的案例?
        如果不方便的话,能不能带问尊师此类病症的大法?


        6楼2017-09-05 17:17
        收起回复
          楼主,已收藏等阁下更新!!!请问楼主,您老师是哪位?


          7楼2017-09-05 19:25
          收起回复
            (3)唇炎案
            J女士,32岁,2017年4月19日就诊,唇炎20余年,久治不愈,曾使用过各种方法治疗,外观略有好转,但整体效果不佳。细问生活史可知患者生产较多,可能伤及肾精。刻下症见:唇红干燥痛痒,唇纹宽度大,唇线与面部皮肤之间界限不清晰,纳可,寐可,口渴,大便不规律,经期推后四天,经前腰痛,经血量少。苔黄,脉两寸浮弦。
            西医诊断:慢性唇炎
            中医诊断:唇风
            中医分型:燥而肾精不足
            治法:补肾润燥,暖胞宫
            处方:吴茱萸8g 当归15g 川芎10g 赤芍10g太子参20g 桂枝15g 阿胶10g 丹皮25g清半夏5g 麦冬30g 熟地30g生姜四片炙甘草10g 山药20g生石膏30g
            六剂 六碗水煮成两碗水 饭前服用。嘱病人若有好转可再服六剂。
            服药后唇干燥痛痒好转,后上方加减12剂,预后良好
            按:从中医正规的中医理论分析,唇部的疾病责之于脾,这也是中医取类比象的一种应用。但是为何唇要和脾脏同气而相应呢?这与五脏各自本身形态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唇是两条扁扁长长的肉合在了一起,与我们的胰脏是不是在外观上有类似的地方。(又按,中医所说的脾脏的功能,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胰腺的功能)其他的五脏与五官之间都有类似的联系,大家可以仔细想想对号入座。脾病为何治疗肾脏呢?这是中医的隔脏治法,此脏有病,利用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进行治疗方法。当然这是有口诀的,也就是所谓的见脾不一定治脾,见肺不一定治肺,也是医者水平的一种体现。再来看看这个处方,温经汤出自《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经典中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口唇干燥者,淤血在少腹。这种燥证在临证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一些女性皮肤的干燥,手足的干燥,其实都是月经病的一种体现。所以温经汤还是我们女性朋友平日可用的美容方哟。但是你得有温经汤证才可以用温经汤来美容,否则会适得其反呀。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9-05 21:12
            收起回复
              (4)脾胃病
              X先生,32岁,2017年7月18日就诊,本为病人家属来陪诊,可是刚一下车,自觉发热,自测体温38.3℃,除喉咙不适,未见明显不适,予翳风穴位拔罐治疗,后自觉喉咙不再疼痛,考虑体温偏高,予中冲放血疗法,嘱服小柴胡颗粒常规剂量,第二日未再发作,第二次复诊,其说出多年胃病,追诉病史由于数年饮酒所致,有食管反流现象,并已服一老中医20余剂汤药,时好时坏。刻下症:胃痛,嘈杂,食后胃部不适,心下按痛,寐差,梦多,大便前干后稀,1/2日,不渴。脉右关略浮,舌下静脉曲张,舌苔略黄。
              西医诊断:胃炎
              中医诊断:痞证
              中医分型: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化湿
              处方:瓜蒌25姜半夏15黄连5生晒参5太子参10五灵脂3防风8元胡15菖蒲10苍术10苏木5六剂。3*3*100ml 饭后服用。
              服药一共十剂,未见明显不适。
              按:本病初起,据患者讲述为饮酒多年所致,曾检查胃镜发现胃息肉,当时切除,息肉虽然切除了,可以胃部的症状依旧存在,一遇饮食不节或寒热交替之时就会发作,从中医观之,有形的邪气虽然祛除了,可是无形的痰热依旧盘踞在胃部,故依旧有不适的症状。后来那位老中医的治疗处方较大,笔者认为单纯脾胃之病,一般多以小方为佳,因脾胃一日三餐,食物繁杂,再加上种类繁多之中药,难堪重负。又,本病处方之依旧,就一句话:《伤寒论》“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当然这个小陷胸汤应注意三位药物的比例问题,因为笔者曾也使用过这个处方,但是效果不佳,后来想想,应是这个瓜蒌的剂量没够给足,在《伤寒论》原文记载,瓜蒌实大者一枚,大约应该在50公克左右,在配合其他药物比例,故给了这个剂量。关于经方剂量的书籍如今讨论的很多,笔者认为还是比例是最关键的因素,至于实际应用的剂量究竟要开多少。这就是火候,这也是中医最难的地方,就像针刺都在扎,患者也有给自己扎针的(这是真实情况毫不夸张),可是扎和扎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火候。经常做饭的人都知晓,油盐酱醋的用量差那么一点,可是吃起来就是不一样哟,是不是。文字有限,关于火候,将来开个专题再讨论吧。
              附及:改正一个第二病例的小错误,排脓散(《金匮要略18疮痈肠痈浸淫·附方》),处方应为枳实赤芍桔梗,在此纠正。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9-05 21:19
              收起回复
                关于病例(4)处方中使用了人参和五灵脂配伍,此为十九畏,“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中“人参最怕五灵脂”,我们首先应注意的是:这是明朝的一种学说,并不是自古有之的定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阅朱良春老先生的论述。且不要说十九畏了,十八反都可以用,而且在古方中,比如医圣张仲景都使用十八反,辨证录中也是使用十八反治疗心脏病的,现代名中医李可老先生也使用过。其实这是一个比较的大的课题,此处文字有限,得另开辟一个专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阅一下,《重申十八反》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9-05 21:21
                收起回复
                  这个方剂治病还差劲。用海澡玉壶饮治疗


                  11楼2017-09-05 23:27
                  收起回复
                    谢谢楼主分享,有些地方还看不太明白,慢慢消化。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9-06 00:23
                    收起回复
                      (5)流感案
                      承接上一病案,这次的患者为医生本人,刚送走X先生,不到两个小时,笔者自觉腿部沉重,后膝部不适,自想今日盘腿时间过长了?(因为我经常盘腿坐着),不对,感觉不太一样。于是就下班了,此时刚刚太阳落山,自觉刻下症:少汗,身重,想躺着不太想动。自想,好像是大青龙汤症,又好像是真武汤症,又像是别的。可是到了宿舍,自觉体温上升了,喉咙疼痛开始了。喝什么药呢?看了看身边的药,就剩小柴胡颗粒和连花清瘟胶囊了,先凑乎吃一顿吧,有情况明天再说吧。(现在看当时应该是少阴证了,因为已经开始凑乎吃药了,判断力下降)。一夜睡眠昏沉不安,体温持续在37.3-37.9之间,腿部沉重发紧依旧。翌日,体温超过38℃,最高到38.6℃,看来是不用汤药不行了。症状与昨日比有加重,最大的症状想躺着,不想活动,只想闭眼休息,无食欲,无大便,喉咙很痛,说话声音变化,扁桃体肿大三度大约,汗很少,虽然环境气温很高了已经。自想,若开了大青龙汤,自己一个人在家出汗太多不好处理,我也找不到温粉扑之,加上病情变化较快,还是真武汤吧。舌苔无力观察,脉浮滑。
                      西医诊断:发热
                      中医诊断:发热
                      辨证分型:少阴证
                      处方:附子20炒白术10炒白芍10茯苓20独活15桔梗30生姜3片赤芍10枳壳10天花粉10 二剂,六煎二,饭后服用。
                      药物煎好,分三次服用,第一口喝下,就自觉,一股暖流从,后背大约命门穴的地方,开始慢慢流向双侧的后膝部,然后全身就舒服很多了,虽然体温还是高些,但是身上汗见多了。休息一日,服药一剂,转天,体温基本正常,喉咙肿,略不适,又服一剂。休息二日,基本恢复正常。
                      按:笔者发病之日,正是香港流感大爆发的时候,从传染性看,以及后来和X先生追问其发病前接触的人员判断应该是流感。
                      “有是证用是方”,这是经方的基本精神,但是此案。有个比较暧昧的地方就是到底应该是大青龙汤还是真武汤呢?先来看看伤寒论的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这两个证,对比下来一个是“但重”,一个是“振振欲辟地”,何为振振欲辟呢,白话讲就是看见床就想躺着,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着。两个证的区别呢?有轻时,大青龙汤,不是总如此想躺着,所以仲景才在后面,加了一句话,叫无少阴证。现在回忆,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些大青龙的味道,可能是由于流感的原因,所以变化较快,变为了少阴证,大青龙汤证的时间应该不足6小时,我可能是错过了这段时间,而变证了少阴证。关于真武汤退热的病案还有几例,在后面的病案再和大家介绍。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9-06 10:09
                      收起回复
                        (6)Z先生,58岁,2016年2月29日就诊,患者因一年前患面瘫,在某三甲医院坚持针灸治疗后,面部基本回正,嘴略歪,面部自觉发紧,近半年的治疗对于感觉障碍的治疗效果不明显。因病程时间过久,患者略有抑郁状态,脉有弦紧之相,故先予柴胡剂治疗一月以散未尽之邪气,并配合针灸治疗。于3月31日改方,刻下症见:自觉面部感觉下降,牙齿咀嚼无力,头闷,露睛流泪,微恶风,纳可,夜尿多,寐可。舌苔薄白,脉右寸沉略弱。
                        西医诊断:面瘫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中医证型: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扶正,养血通络
                        处方:生黄芪40g 桂枝30g 赤芍15g 升麻15g菖蒲15g 郁金10g 远志10g 川芎20g茯苓30g 僵蚕10g 炒白术30g 苍术20g防风20g 地龙5g
                        针灸取穴:风池 阳白透鱼腰 下关 地仓透颊车 迎香 外关 太溪 太冲
                        上方加减针药并施二月余,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后为巩固疗效一周针刺一次,以巩固疗效,预后良好。
                        按:面瘫本为针灸科和神经科的常见病症,西医研究此为自限性疾病,何为自限性疾病?简单讲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并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问题来了,你如何确定,你的面瘫可以到了时间自己康复吗?还有,你确定你是那一定能到了时间就会好的人群吗?因为疾病自愈从大样本来说是有一定的概率的。就算是感冒,人们都知道不治疗一周就好了,可是实际上真的会好吗,还是加重了很多人并不是十分清楚。比如在面瘫中,确实存在一定比例的顽固性面瘫,怎么治疗都不会有太好的效果。笔者曾见一例住院治疗其他疾病面瘫患者三十年,嘴歪的相当严重,据实习学生和我描述,此患者不相信任何疗法可以治疗他的面瘫。她就是属于顽固到极点的那种面瘫。其实从中医理论观之,她的面部已经风痰淤血纠结很甚了,确实非一般常规手段容易治疗的。
                        常规的面瘫中医治疗,一般首选以祛邪气为先,在发病的初期越早治疗越好,因为邪气在表,服用中药或者针灸或者拔罐把邪气散掉,若基础体质不差很快就可以康复。笔者一同事也是医生,就曾有个类似的经历,刚刚觉知面部皮肤感觉出现了问题,手触之两侧不对称有异样感觉,立刻处理,转天即愈。我在临证中所见,大部分的患者常常是托了一两天才来医院,所以邪气已经入里,就不会恢复那么快了。常规的病程是:在1周到2周内会有明显的加重,时间依个人体质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两周左右开始恢复。超过三个月的病程基本变为慢性面瘫,恢复起来时间较长,依个人体质而差异较大。病势发展和转归,都应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病程的干预,从而加快恢复面部气血为首要目的,这就是中医治疗的首要目的也是很多疾病治疗的核心思想。
                        附及:面瘫是有前兆的,望大家谨记:若耳垂后,大约翳风完骨穴的位置,发觉不适或疼痛的时候,要小心了,有可能会面瘫呦。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9-06 19:45
                        收起回复
                          这个人腰痛,那么首先判断,肾肯定虚,肾既虚,那么脾土无火,运化无力,脾胃应该也差。长瘤的部位在肋协部及背部,还自汗气虚,那么应该肝也瘀,肺气也不顺。病不少啊,脂肪瘤治好了,他身体要调好,得花点功夫啊。


                          IP属地:湖北15楼2017-09-06 20:21
                          收起回复
                            (7)小儿疝气案
                            Z 小朋友,男,12岁,2017年4月2日,初诊情绪烦躁自述无任何不适,在看诊当下即与家长言语不和,夺路而走,据家长讲述,脾气暴躁,经常腹痛,于一月前,右下腹痛频繁,后于西医院B超检查,诊断为小儿腹股沟疝。家长不希望手术治疗,故来中医服药治疗。刻下症:腹痛,时发时止,外观腹部,未见明显异常,无压痛,食欲差,寐差,睡时横转,大便干1/日,尿频,脉右弦滑略浮,左略弦,舌质淡,舌下淤。
                            西医诊断:疝气
                            中医诊断:疝
                            证型:肝经寒
                            处方:当归15g木通8g炙甘草3g细辛3g桂枝8g赤芍8g炒麦芽25g炒谷芽25g生白术30乌药15g元胡8g生姜四片大枣4个
                            五剂,六煎二,饭前服用。
                            加减共18剂,未见明显不适。
                            按:小儿疝气为小儿外科常见之证,一般治疗方法是外部固定或是手术治疗,而中医对于疝气的一般认识是肝经或中下焦有寒,血凝不畅发为此证。此患儿脾气暴躁乍观之,会认为此为肝火克脾土而致的腹痛,此肝之火为何如此之大,正是因为下部肝经太寒之缘由,寒逼阳热上冲而导致肝火大起,像是随时要和人开战的状态。又,此患儿在此证发生前一年,据家长描述,经常出现尿频的症状,且尿不多,可知当时之寒气已经盘踞在下焦只是没有形成疝而已。同时处方时应注意患儿的大便干,大便干则排便时必努劲而出,腹压必然升高会加重疝出的程度,这是治标的方法,也是治疗中很重要的环节。
                            再来看此方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原文虽然很简单,是厥阴病经证的重要方剂,此方推广应用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比如:雷诺氏病,四肢疾病,女科月经病等等,甚至有病案记载可以治疗急性阑尾炎,当然这是需要医者有一定的审证识病功力才能治疗的病,不是说,有这个病,就可以用当归四逆汤的。中医识证是医者的功力,就像连武术,开始是分解动作,后来是连贯动作,最后就是自己的功夫。中医医生的功力也是如此慢慢造就的,这也就是为何,中医医生的处方几乎没有一样的原因之一。
                            附及:此当归四逆汤,有一个小小的地方应该注意就是大枣的剂量,原方大枣七个,于一般仲景常用剂量不同,有学者认为这是有意义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参考炙甘草汤中的大枣,进行比较一下看看为何如此。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09-08 13: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