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王牌们,很少是被日军击落阵亡的。就是被日寇击落的,那也是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没有红男爵时代的骑士精神,倭寇孰为人哉?
高志航,如波尔克式的人物,在机头昂起的一刻,为炸弹炸中殉 国,时年三十;
刘粹刚,如同里希特霍芬式的人物,将照明弹留给战友,毁于魁星楼,时年二十四;
李桂丹,武汉一役,击坠三架,为日寇火力网包围,同殉国的还有吕基淳、巴清正、王怡之、李鹏翔等烈士,时年二十四岁;
乐以琴,武穆王之后,淞沪一役,击坠四架,后跳伞时头部重伤牺牲,时年二十三岁。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重人格的存在,一旦条件改变,我们都会化身成为另一个自己。或许邪恶,或许天真,或许连自己都会产生怀疑:做这件事的人真的是我吗?索性就当它是一个梦好了。然而这种潜在的多重人格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事情,没有人十恶不赦,更没有人天真无邪。人性的复杂即在于此。只不过在战争年代里,大概人们分裂得会更加彻底一些罢。
美国义士罗伯特·肖特(1905~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为保护火车站的难民,与日机周旋,不幸被击落,永垂不朽
影片继续播放,故事继续上演,当美国人陈纳德协助中国培训空军飞行员后,外加日军自身的原因,战局开始慢慢扭转,我们对于制空权也逐渐掌握了主动。一位被我忘记名字的空军飞行员在一次记录中回忆,当他驾机升空时,看见日军飞行员坐在机舱中满脸惶恐,但战争里不可能存在同情,若不主动歼敌,一定会被敌军干掉。他将那架敌机击落,日军飞行员随着敌机一同快速下坠,而下坠中那位日军飞行员惊恐的脸却令他终生难忘。
这是一个不容易被人们注意的细节,但恰恰是这个细节,让人们知道了在战争中存在的不仅是无情,也有无奈。两国交战,各为其主,战场上容不得半点怜悯。但我们假想一下,如果这两位中日两位飞行员穿越到现今的和平年代相遇,会是怎样的结局?把酒言欢也是说不定的事情。人性总有柔软的一面,当战争的残酷遇见人性的柔软,这种历史下的无奈便被表现得毫无保留。
影片中当然还夹杂着其他更多的史料、信息与细节,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这三个地方。就如同读书一般。这些年来我读过的书不少,但大部分都被我忘掉了,能记住的只是书中各别能够引起我思考的地方,于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影片结束后是一个自由的交流活动,很多观众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影片的看法与问题,但也只有其中一位观众的提问引起了的兴趣。那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她的儿子来北京旅游,恰逢《冲天》这场首映,便欣然来看。她在观影的时候问及她的儿子,那些飞行员是否英勇,得到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然而再问及她的儿子假如回到战争年代,是否愿意去做空军飞行员的时候,她儿子给出的答案是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