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练口语的朋友,请不要再问一些口语该怎么学啊,哪些书好啊,哪些资料好啊,哪些软件好啊,哪些机构好啊的问题,你得到的不是广告就是屁话。原因很简单,这方法和工具层面的问题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答案,哪怕有人真的相帮你,他的方法就一定适合你?除非你想继续像个无头苍蝇,完了什么半壶水的人都可以对你进行瞎指导,然后逼急了就去培训机构被忽悠。所以,你该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口语的原理是什么,或者语言的原理是什么?(此处表明立场,本人既不是原创也不是专家,只是碰巧身边有高手指导也看过些语言原理性书籍和论文,仅此给大家普及一些早该有的常识)

有本书说得好,谁见过失去记忆的人会失去语言能力的?三岁时都会说话了,但谁识字呢?谁说话时真的知道自己下一个字是什么?谁说或者听的时候脑袋里是文字的?所以,直接分享给大家:语言区跟记忆区是独立开来的,单词不能去记忆,口语跟文字几乎无关,口语是一种条件反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类的祖先,那个时侯没有文字,连统一的语言都没有,哪怕在同一个部落。而我们形成语言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祖先A想表达一个意思,比如背上痒想叫人帮他挠痒痒----然后走向另一个祖先B,发出一个声音:&&&----祖先B不明白----祖先A不停地发出&&&的声音----可能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祖先B终于明白祖先A是需要挠痒痒----然后帮他挠痒痒了----第二天,祖先A又需要挠痒痒----同样发出&&&的声音加上身体语言的辅助,然后同样的过程比上次肯定快多了。----第三天,祖先B需要挠痒痒,乱叫了一通,祖先A还是不明白----突然祖先B想起了前两天祖先A想挠痒痒时发出的&&&的声音,然后对祖先A发出了&&&----祖先A这下反应了过来----然后他们以后发出&&&的声音时都知道对方是需要挠痒痒了。这就是语言。过程表述得有点理想化,但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我们回想一下这个过程,有文字吗?没有。有什么?其实只有1,声音,2,想要表达的意思,3,挠痒痒相关的整体感觉。最终每当发出&&&的时候,对方脑袋里就会出现挠痒痒的画面,捞别人的感觉和被捞的感觉,这些形成了一个多媒体文件储存在了大脑的语言区,形成了条件反射,跟记忆无关,也就无关于忘和不忘了。所以我们经常听到酸杨梅,柠檬就流口水什么的你一百年后听到这些声音照样流口水,不是因为你记得要流口水,而是因为这些声音跟画面跟嘴里的感觉跟情绪等的相互反射。而后来出现的文字,多是用来记录文化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