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干货吧 关注:28,525贴子:70,740

关于言语理解方面的一些小技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首先要明白,言语理解考察的能力到底是什么?那些培训教材一板一眼的解释就算了,我看着头疼。
就是人家说话你能不能听得懂,而且是不好好说话那种,有什么想法非得掖着藏着,让你猜。
所以大家记住最主要的一点,掌握命题人思维。
掌握了命题人思维,你就等于拿到了言语理解的葵花宝典。。。。。。。
你就明白他选取这段话的用意是什么,你就明白了他这段话想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你就明白他题干设置的玄机在哪里,你就明白他的正确选项和干扰选项设置的那点小心眼。
怎么掌握命题人思维?后面详解。


1楼2017-07-20 11:33回复
    第二,你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客观性。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一定要忠于语境。我们所说的语境是指文段。怎么才算忠于语境?就是文段中有的意思你务必全部接纳,但没有的意思,哪怕下一句就是,但也不能作为文段涵义组成。否则,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条,二是轻易不要用自己固有的知识组成答题。命题人常常利用这点诱导你做出错误选择,大家千万要注意。
    你要想象着自己是一个吞吐机,把所有的信息嚼碎后,准确理解,再吐出来时依然是原样完好,不能一遍下来夹杂着你自己的东西。
    你要想象着自己是一把手术刀,冷静客观,你不能有丝毫的紧张,也不能想太多没用的东西。
    在我看来,天下武功,唯思维不破。掌握了言语理解做题思维,你就会发现,你的面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只要没有改革,考察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今天穿的是张三的衣服,明天穿的是李四的衣服罢了。
    所以你们不要一味只知道大量做题。做完了题,你倒是研究一下,自己做的怎么样啊?错在哪里啊,为什么错啊,出题人是什么心思什么套路啊?即使是选对的,也要明白自己是蒙对的还是做对的。再看看正确选项到底长什么样子,错误选项又是属于哪种类型。
    你们要是真达到这个程度,像我说的把一张卷纸吃干榨尽嚼透,不用做太多题,四五套题后,片段阅读已经维持在二十道题错一到两个的水平。逻辑填空大概在五六个以内吧。如果再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练习巩固,到最后考试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四十分钟左右,四十道题作对三十几道,具体就看你个人状况了。因为有的人在考场上亢奋,就能超水平发挥。有的在考场外称雄,考场上完蛋。


    2楼2017-07-20 11:34
    回复
      言语理解看似是主观理解,其实不然。同行测其他题型一样,它也是客观理性的题型,否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根本不存在你们所说的争议题型。
      所谓的争议题,是各家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的答案自相矛盾。这里无意抬高贬低,就事论事,某公的资料教材水平超群,某笔的言语理解答案解析水平可以,个人认为某图一般。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喜勿喷。
      不过到目前为止,只有一道题是争议题。粉笔题库里都没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找一下。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了,我看的时候是两年前。
      需要明确的是,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没有官方答案,相信这点大家都知道。各家给出的答案大家不要盲目相信。
      个人也不太建议大家做模拟题。因为大多数模拟题都无法达到真题的水平。你们用脚趾头想一想,各家机构为了吸引眼球赚钱搞出的各种模拟题,基本属于快餐食品。而公考真题是把一帮出题的老专家老教授送到某个封闭的地方(一般是看守所或者监狱,因为他们可以自己印刷,印刷完毕犯人知道真题也没事,因为他们出不去),手机没收,然后任何人都见不到,憋一个月。这种环境和状态下,出的题,谁能比得上?
      所以你们不要过于相信模拟题,要珍视真题。
      很多同学会说,真题我都做完了啊。其实你们是浪费了真题,我们一定要把真题吃干榨尽嚼透,充分汲取其精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真题仔细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套路,正确选项的特点,干扰选项的设置,不断调校自己的思维偏差,加快自己思维定势的形成,提升自己的反应速度和准确率。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真到考场上,能做的又快又准,需要辛勤努力,投机取巧并没有问题,能偷懒的地方我也选择偷懒。


      3楼2017-07-20 11:35
      回复
        ▲突破口
        如上所述,言语理解题既然同样是客观题,那么就存在着选择和不选择的理由,我们称之为突破口。这点主要针对逻辑填空而言。一般情况下,有几个空,就有几个突破口。突破口越多,题目就越好做。
        当然很多时候,一个突破口就可以让我们做出整道题,这主要取决于出题人设置的难度水平。有时出题人偏偏在错误选项里设置一个绝逼合适的词语,引诱你上当,大家一定要多加小心,三思而后行。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综合考虑几个空格选项,做一个比较均衡的选择。
        这里你们必须注意的是,要坚持一个原则,即一票否决。假如这个选项中有一个词语是明显错误的,那么即使剩余的词语再适合,也要毫不留情地抛弃。良好的做题习惯是,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就毫不犹豫地画个大大的叉叉。因为好多人在纠结犹豫中,忘记了最初的判断,被出题人设置的选项搞得蒙头转向,最后转一圈回去,踩上了自己第一遍已经排除掉的雷。
        命题人在每道言语理解题都会留下一个选择依据,我们称之为突破口,尽管特别隐晦,但却会给你留下蛛丝马迹的线索。这点很像玩密室逃脱,我们解答言语理解题,就是要找到命题人给我们留下的蛛丝马迹的线索。这里你要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到底有没有那种发现的欣喜,到底能不能说服自己。只有拥有了这种欣喜,只有说服了自己,才能说服别人。就这么始终坚持练习,慢慢你就能摸清命题人的思维和出题套路,还有干扰选项的设置等等。到那个时候,你看言语理解题,就像带上透视镜一样,一眼就能看出门道和玄机在哪里。
        ▲言语理解解题步骤
        按照正确的做题顺序为2-1-3,即先看提问方式,辨别题型,接着读原文,最后看选项。因为不同题型有不同题型的答法,注意的侧重点也不同。相信这点大家都已经熟知了,我就不再细说了。


        4楼2017-07-20 11:36
        回复
          下面进入正题。
          总的来说,言语理解分为片段阅读和逻辑填空。
          先说片段阅读,这是大家最容易上手的部分。做好片段阅读要把握三个部分,一是题型,二是语境,三是选项。
          不同题型有不同题型的答法,注意的侧重点也不同。各家培训机构已经进行了总结,我摘抄如下①主旨概括题②意图判断题③标题填入题④细节理解题⑤态度观点题⑥词语理解题⑦代词指代题
          这七种题型基本涵盖片段阅读类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主旨概括题②意图判断题⑤态度观点题
          ④细节理解题⑥词语理解题
          ③标题填入题
          ⑦代词指代题
          通常来讲,①主旨概括题②意图判断题⑤态度观点题这三类题型比较不好区分,尤其是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经常混淆。其实我们也不要太机械地划分题型,我们划分的目的无非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做题思路,假如由于我们纠结于题型的划分,那反而本末倒置。
          所以,出题人抓住某些同学的心理,就拿意图判断题的题干,考察主旨概括,很多同学往往在这里栽了跟头,得不偿失。所以大家一定要灵活,当我们看出这道题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时候,就果断做出抉择。
          ④细节理解题⑥词语理解题这两种题型和其他题型的做题方式不同。一旦你发现是这两种题型,那么在通读文段时可以适当加快速度,因为即使你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完全记住每一个细节,所以你肯定是读过一遍之后,根据选项再重新仔细核对。所以第一遍的阅读目的,就是大致信息的录取,位置的判定,只要在看到选项后,能马上找到大致位置即可。不要小瞧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可以为你节省十几秒的时间,而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整张卷下来,就可能是几分钟的时间,这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决定你的生死。
          ③标题填入题需要注意一个基本点,就是标题和主旨的一致性。所以这种题必须首先概括主旨,然后根据主旨选择标题。其次就是需要注意作为标题必须能够涵盖全部要素。简单说,就是文段中出现的特征词语、关键概念一般情况下应该出现在标题中。
          ⑦代词指代题。这种题并不难,只要把握住指代点即可,所以我就不细说了。


          5楼2017-07-20 11:36
          回复
            再说第二个,文段理解。
            这里你们必须学会一项基本技能,就是段落分析。简单说,就是你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玩的划分段落层次。
            谈到段落分析,首先必须要谈的就是主旨句。现在各家都把主旨句放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其实我觉得没那么特别重要。有些题,比如细节理解题,主旨句都嘛用没有。
            当然,主旨句还是要滴。
            据别人说,主旨句可能是首句,或者在中间,或者在结尾。因为大致根据总分总做出的排列组合。这点说的没错,但请大家不要机械化地追随。主旨句在哪个位置是根据文段中的文意的进展逻辑确定的,而且在哪个位置也不是绝对的。你们应该抓住关键的牛尾巴把握主旨句的基本特征,即能够涵盖全段文意的句子,就OK了。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你们看到具有这种特征的句子,就马上能判断出是主旨句。我真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要只追求技巧性的东西,真是舍本逐末。那些技巧是为了你能够快速找到的,而你们慢慢变得只关注技巧。
            有的文段没有主旨句,需要你们自己做出归纳概括,自己提炼。这点你们必须注意。
            其次要说到引语。它通常指文段的第一句话。它的作用常常是引入话题。引语具有明显的基本特征,就是陌生话题的开启,或者是一个概念阐述。当然,在某种情况下,引语就是主旨句。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引语。因为它大致告诉接下来文段的意思走向。很多人忽略了这点。
            第三,要说到作者或者说命题人的显性与隐性。也就是说在这段话里,作者是站出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假借专家或者类似据说这样的模糊词语,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把握作者的显性与隐性,对于判断文意,揣摩作者意图十分重要,特别是细节理解题。
            第四,要谈到文段逻辑架构的梳理。你要理清这段话在总体上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还是顺承关系,还是因果关系等等,这点很多人已经讲过,我不再赘述。
            记得有一道题,就是中国科学家找到了与火星最为相似的环境,是中国的沙漠什么的,那道题,一共就两句话,顺序不同,选项马上发生变化。
            第五,对文段中重点词语的把握。所谓重点词语,一是重要概念,二是高频词,三是重点关联词语。这个主要是有助于我们快速把握文段主旨,特别是词语理解,很有必要。重点关联词主要是为了把握文段逻辑架构。


            6楼2017-07-20 11:37
            回复
              第六,要谈到文段的标点符号。很多人往往忽视这个。标点符号的重要性,用的最多的就是分号和冒号。分号表示并列。冒号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句号标志着它的结束。有道题就是利用了这点。记得是讲什么新机制的,公交车啊,自行车啊,出租车,私家车啊,什么的,然后提问新机制是什么。这道题就是利用冒号的特点,很多人错选了市场&环保,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这点。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说。就是句号和逗号。这两个符号用的最多。句号和逗号的作用不用我多说,就是表示停顿和更长的停顿。这没毛病。但请你们注意,有时在文段中,句号不代表着一句话的结束,而逗号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话没说完。在国考中这种状况出现的很多,你们一定要多加注意,否则肯定会扰乱你们划分段落层次。
              最后做个总结,段落分析是对整个文段的综合梳理,虽然我说了这么多,但在考场上,其实都是一个流畅的过程,瞬间一气呵成。只有进行段落分析,你才能准备把握文段意思,而做完段落分析,你也就明白了文段的意思,再接下来做题,只要做好选项甄别,基本这道题就OK了。
              再碎碎念一句,段落分析,就是要让你知道命题人想说什么。


              7楼2017-07-20 11:37
              回复
                再谈谈选项。
                选项无非有两种,对的和错的。
                大家往往都关注怎样找出正确的选项,绞尽脑汁地想方设法从正向思维使劲努力,但你们都忘记了,为什么不把干扰选项认真研究一下呢?排除了干扰选项,剩下的不就是正确选项了么?
                所以我一直很关注干扰选项的设置。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握命题人的出题思维,你才能明白游戏的规则。
                你们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在仰视这样一个考试,而我在曾经的备考中一直都在坚持用平等的视角去看待。他玩的套路,我全会,那么我们在彼此PK的时候,怎么会输呢?因为我掌握了庄家的底牌。
                各家培训机构已经做了概括,我在这里做一个小的总结。
                ①无中生有②逻辑混乱(推断错误)③曲解文意(颠倒黑白,混淆时态,偷梁换柱,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主体等)④以偏概全⑤真假参半
                1.看似合理,其实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要么利用在文段中没有提到的生活常识编造选项;
                要么把文段中的事实和细节当主旨,把片面的次要的观点当成主要观点;
                因此我们要从文中找依据,找答案,看似合理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答案。
                在主旨题中,应该排除细节干扰,把握主题。
                2.偷梁换柱,张冠李戴:
                要么对句中的细微处做了改动
                要么截取文章中的词语或类似结构进行编造;
                要么在备选项中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把别人的观点或作者反对的观点说成是作者的观点;
                因此我们要注意,过于相似的选项不一定正确,除非程度、范围都与原文完全一致。特别要注意的是,原文越多,对的可能性越小。
                3.要么用常规含义代替偏用词义。词意句意题中,通常把要考察的词或句的常规含义作为干扰项。
                4.过度引申。要注意选项是不是大大超出了文章允许的范围,切勿过度发挥。
                5.真假参半。最具迷惑性的选项是一半对一半错的。
                ▲曲解文意(颠倒黑白)
                (1)偷换时态(已然/未然/进行)
                (2)偷换数量(多/少/中)
                (3)偷换概念(主体/客体/扩大/缩小)
                (4)偷换逻辑关系(条件/并列/因果)
                (5)偷换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这些关于选项的知识,已经足够你们应对言语理解了,剩下的就是你们要学会如何灵活运用。


                8楼2017-07-20 11:37
                回复
                  下面要谈谈逻辑填空。
                  在众多考生看来,逻辑填空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了。你们眼前的逻辑填空变幻莫测,让人眼花缭乱。有的人为了应对这种题型,竟然去背诵什么3000个常用实词,什么500个常用成语,难道你们不觉得累?汉语博大精深,累死你们也背不完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咋办?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获得重大突破。
                  别人解题方法很多,但我始终相信大道至简。在我看来,只需要把握两个大的方面。某公做出了总结:
                  实词分为理性义和色彩义,公务员考试中,对这两个大的方面,考察的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理性义:
                  看词语的适用对象/词义所指的范围
                  看词义的轻重程度
                  看词义的侧重点
                  色彩义:
                  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词语的语体色彩:公文、政论、新闻、科技、文艺、广告(未考)
                  实词其实就考察这几个方面。再结合语境,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具体怎么运用,需要结合具体例题。后面真题讲解中我会谈到。


                  9楼2017-07-20 11:38
                  回复
                    下面用一张A4纸的篇幅来概括言语理解知识框架: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报考者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它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准确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
                    ▲突破口的寻找
                    ▲排除法
                    (1)排除对材料简单概括或就事论事的选项
                    (2)排除与常识不符的选项
                    (3)排除离题的选项
                    ▲言语理解解题步骤
                    首先,按照正确的做题顺序为2-1-3,即先看提问方式,辨别题型,接着读原文,最后看选项。
                    2.言语理解题型(题干设置)
                    (1)片段阅读
                    ①主旨概括题②意图判断题③标题填入题④细节理解题⑤态度观点题⑥词语理解题⑦代词指代题
                    (2)语句表达
                    ①语句排序题②语句衔接题③结语推断题
                    (3)逻辑填空
                    ①实词辨析题②成语辨析题
                    1.正文
                    (1)寻找关键词(2)重视关键语句(3)划分段落结构(4)特殊标点符号(5)明确中心思想
                    3.选项
                    正确答案的标志——精简压缩/同义替换
                    同义替换
                    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
                    差异是和谐的必要条件
                    精简压缩
                    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
                    气候变暖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干扰选项的设置
                    ①无中生有②逻辑混乱(推断错误)③曲解文意(颠倒黑白,混淆时态,偷梁换柱,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主体等)④以偏概全⑤真假参半


                    10楼2017-07-20 11:39
                    回复
                      赞一个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7-20 23:35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21 12:40
                        回复
                          赞楼主,楼主总结的很到位


                          14楼2017-08-28 15:14
                          回复
                            谢谢我去试试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03-27 0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