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吧 关注:26,941贴子:279,619

°___________‖ 纳新 ‖ 空语 ‖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京洛风尘远,褒斜风露深。
一一《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卢照邻
审核群号:330314378


1楼2017-07-18 19:23回复

    ❤目录
    ❤归家 by成苍 电光
    ❤社团の简介
    ❤社团の日常
    ❤社内大触练成之计
    ❤活动合集
    ❤瞎折腾系列 >籍书部
    ❤瞎折腾系列 >资料部
    ❤瞎折腾系列 >摄影部
    ❤招募令之最爱小透明
    ❤加入必戳
    ❤合作伙伴


    3楼2017-07-18 19:24
    收起回复

      归家 By成苍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这是故乡的云的歌词。
      可能是因为长大的了,所有事情变得独当一面,故乡这个词再也不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种语文题的标准答案。
      而变成十分深刻,刻苦铭心。
      大年初三,我和家里人收拾阁楼,看见了很多旧东西,大家感叹之余把他们全都扔进了垃圾桶,随后我提着这一些被岁月淘汰的东西送往垃圾站,回来的时候,一阵大风把元宝树的叶子吹得散落在地。
      那一刻我感觉很像秋天,我很久没见到的故乡的秋天。
      我离开这里已经七年了。
      我以前因为家庭关系是一个十分没有家庭观念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现代人喜欢一个人待着,还是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感情变得十分淡漠。
      昨天元宵给奶奶打电话问她是不是一个人过元宵,她说不是,三个舅舅都在,就差我们,我们家一共十个人。
      夜晚细细想这番话,泪目。
      从来不知道家里一共几个人,只是回想小时候,爆竹满天,一桌人围桌在一起用铜锅吃火锅,这些东西,再也没有,连过年的气氛,也一去不复返。
      想回家,这是一个这几年经常冒出的念头,不知道为什么,回家这两个字变成最最温暖的归属,什么都替代不了。
      通往爷爷家的那条小巷几十年不曾改变却每天都撒满阳光,吃了十几年的饭菜口味没变,做它的人却老了。
      街角卖粉的阿姨儿子已经结婚了,邻家的姐姐也抱着他的儿子出来晒太阳。
      所有人见到我都说:“都长那么大了。”
      这些平凡的话语,匆匆的时间,都在这一刻涌上来。
      归来。突然脑子里就出现这样一个词。其他的,无法言语。


      4楼2017-07-18 19:25
      回复

        归家 by 电光
        二零一六年末,今年北京,不下雪。
        姓陈的一家落户于北京偏南一带的老住宅区。陈老先生早在三十岁时租了这座外表破旧的公寓,带着妻儿搬了进来。作为邻里,我和陈氏一家平常相处得颇融洽,也就多少知道一些他们家的事。
        陈老先生家有一个儿子,儿子念到高中就缀学了,从此专注于写作,十数年来,笔耕不断。据说在一家出版过一本书就倒闭的出版社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叫《度外》,十分出世的名字,他人也出世,脚不沾地的,我住他隔壁这些年来,从没见他儿子为生计忙碌过。
        这天除夕,家家户户早在窗户上贴好了红纸、挂好了炮竹,就等凌晨时分一到,响它个咣啷噹的。
        下班以后,我在一片热闹之色里穿行而过,几个屋邨小孩拿着刚到手的糖果点心擦过我疲乏的身体,我没多留神,便被撞了一下,正好停在陈氏家门前。
        这年除夕,陈老先生家门外什么也没佈置,门半掩着的,灯光从门外渗出,也是惨白一片,和左右隔壁佈置得满江红的户宅成一大对比。
        陈氏虽然挣钱不多,却也不愁吃穿,日常生活兼顾得来之外,换着是以前,一年一度的过节也是尽量办得喜气洋洋的,今年却是例外,门廊处空旷得,一丝喜色也无。
        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我敲响了陈宅的门。
        “谁啊?”陈老先生的声音沙哑苍白,从门缝里渗出来,有点叫人揪心。
        “陈老先生好,我是中村凉子。”
        “哦,凉子吗?进来坐吧。”
        因着这些年来我和陈氏的交情,受到陈老先生邀请,我也没多推迟,便扭开门走进去了。
        趁着脱鞋的时机,我好好打量了一下陈氏家,陈老先生和他太太家的牆壁一律刷白,壁上挂了几幅国画,客厅中央放了一张圆桌,桌上没有过年用的食品,只有三碗白饭,几碟小菜,单调得有点凄凉。
        “这么晚了,你们还不动筷吗?”我透过陈老先生家的窗户望向外边,天已经彻底地黑了,夜空里头不咸不淡地挂着几颗星宿,冉冉朝我眨眼,像是来自我遥远故乡的风铃。
        叮铃叮铃。
        不知道我家父母现在是不是也和陈氏夫妇一般,等着一个无法回家的孩子归家吃团圆。
        是的,陈老先生的儿子,早在前年圆寂,在一个平常得不能更平常的午后,死因是自缢,离开前留下了最后一本书,书名简单,叫《圆》,连最后一本书,也是出世的。
        “凉子说得对,我们……动筷吧。”陈老先生目光投向桌上三碗早已放凉的白米饭,小声劝道。
        “不……我们再等一下……等…等咱们的儿子回来。”
        陈老先生听了陈老太太的话,什么也没说,只是走近边,捧起米饭,无声地吃了起来。
        “凉子,你也坐下来一起吃吧。反正留着也是留着。”
        我瞥了陈老先生一眼,他通红的眼睛让我不忍拒绝。
        哗啦哗啦。
        炮仗响了,从窗外窜了进来。
        望着陈苍白的脸色,我唯有走近饭桌,捧起饭碗,配菜吃着。
        今天是除夕,我在邻居家里吃着团年饭。


        5楼2017-07-18 19:26
        回复

          ▍社团の日常
          主线任务 -1每日读书分享
          主线任务 -2每月读书推荐≥一份
          主线任务 -3天方夜谈系列活动
          支线任务 -1读书漂流
          支线任务 -2爱生活,爱闲聊,爱玩耍


          7楼2017-07-18 19:29
          回复

            ▌社内大触练成之计
            Ⅰ.本社不限制社员跨任何性质的社团,但严禁社员在外抹黑本社,一经发现予以退社处理。
            Ⅱ.本社社员可自由交流,但交流时应注意用词,有私人恩怨者请私下解决。
            Ⅲ.本社每月皆有任务,由部长直接下达。两月未完成一次任务者,予以劝退处理。
            Ⅳ.社员社内发言时间为两个月前的,酌情予以劝退处理。请假者除外。
            Ⅴ.社员在本社期间传至群文件的作品,皆严禁抄袭并默认为本社所有,本社拥有其使用权和解释权。
            Ⅵ.以上,解释权归本社所有。


            8楼2017-07-18 19:29
            回复

              ▍活动合集
              2016年8月29日开启“读书漂流”活动,用另一种方式享受阅读和交流的乐趣,今已成功结束。
              2016年10月15日-2016年10月25日期间,举行“天方夜谈”活动,参与活动成员共读一本书,共同享受阅读,并在思想碰撞之中,收获与自己的想法不同的感悟。
              2017年1月21日开启天方夜谈系列活动之“分享会”,在交流中向远方素未谋面的诸位分享自己所喜欢的书籍、电影甚至音乐,并于1月21日后不定期举行,现已成功开启五期。
              2017年2月4日举办“尺素传情”活动,在书信渐远的时代,秉着“一笔一划表情意,一言一词寄相思”的信念,为关注空语的读者免费寄出与心同重的信件。
              2017年5月中旬协助落梅初文学阁举办面向全网络写手的第二届“落梅初小说”大赛。


              9楼2017-07-18 19:30
              回复

                阅读“自己”这本书
                ——读书杂感
                By亦然
                在笔尖上的思索,我停顿了一段时间,任事情充斥着每一天、任时间在催促着我往前走。我以为我做好了这些事情,我就会如释重负,但结果不是。生活的车轮从不会按照你设想的美好往前转动,你只有把生活的轴心拽在手里转动,才不至于往前奔跑的时候撞得支离破碎。
                夜越来越冷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最适合翻阅“自己”这本书。白天一切的喧嚣在深夜都沉寂了,放下手机,关掉热闹的朋友圈,放下满身的疲惫,在浓稠的夜色中把自己留下,问问自己吧。
                秋风轻轻起,吹起了我缱绻的回忆。记忆无法凭空产生,它需要倚靠生命个体的生活体验或者阅读体验。作为一名学生,我的生活里并没有太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只能在别的作家那里找些波澜。阅读体验,常常会牵动我情感的琴弦。阅读到欢快滑稽之处,我会捧腹大笑;涉及伤心沉重之处,便会潸然泪下。近来触动心弦的书,是西加柰子《地下的鸽子》。
                《地下的鸽子》主要讲述的是沉沦在城市霓虹中的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四十岁还穷困潦倒的吉田、即将二十五岁却依然不懂活着的乐趣是什么的美纱儿和行尸走肉的咪咪,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奠定了整本书的感情基调——不同情,但有同感。主人公吉田的内心独白最令我感到震惊,甚至勾起了内心深处潜藏的恐惧。
                “我、我、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思考到此为止了。我没有将来,一想到将来就害怕。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
                吉田心里想,“‘难道我就这样混下去了吗?’他终于开始想了。不,他应该一直在想。他连这种念头都留给了现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连醒悟的念头都留给了现实,却唯独把自己留在城市霓虹的虚幻之中。这样的男人无疑是悲哀的。吉田对自己的沉沦是有所感知的,并不是像木头人一样让自己随意漂流在城市的汪洋当中。但是能觉察到自己的沉沦,却没有做出任何的改变,这样的觉悟又有何用?徒增烦恼罢了。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评论家”,无论是集市上的市井小民,还是鉴赏阳春白雪的文人雅士,都有自己的“高见”。每个人都有一张嘴,话语是可以张口就来的。当话语成为一个显摆身份、伤人诟病的利器时,无论多么的和颜悦色,都会在行动面前黯然失色。
                思及此,吉田的话语只是他自己内心的谴责,而无法将这种谴责化为改变生活状态的动力。他的内心贫瘠又虚荣,注定是为了面子而活,即使潦倒得要靠女人养,他也要仗着老板的名义去撑面子。故事的结尾,说到吉田依然对美纱儿一往情深。没有任何物质的保障、没有谋生的一项专长,我并不知道他们的这种爱情能够维持多久。一往情深?毫无作为的一往情深,恐怕不是蜜糖,而是毒药。连累自己也连累另一半。阅读吉田这一人物,连带着,我也阅读了“自己”。这也就是我为何说这本书的感情基调,是不同情但是有同感的原因。
                笔者粗鄙的想法,是建立在学生身份的基础上的。由此及彼,联想、想多了,是学文学的“臭毛病”。所以我看到吉田,就像看到自己恐惧的影子。“难道我就这样混下去了吗?”迷茫而无所作为的时候,这是最常问自己的一句话;“孩子,你在学校到底学到了什么?”这是来自家长的困惑。家长花钱送我们来念书,难道我们要说:我们在学校每天满课,但是还好,上课可以玩手机、睡觉,偶尔还可以逃课去打游戏煲剧,下课可以和另一半牵着小手逛逛校园?难道我们要这样回答家长的问题吗?反思这种现象,我有些惭愧和无地自容之感。因为,我也曾是当中的一员。不要用所谓的“顿悟”话语感动欺骗自己,生活的世界本就嘈杂,不必再徒增一些无用的“高见”。你只需要上课收起手机、准时上课、扎实专业知识,只需要做好学生的本分,为自己的未来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如此甚好。
                长大独立的念头,总盘旋在二十岁的上空。叫做“自己”的这本书,我暂时翻到了二十岁的年纪,我还在经历、还在感受自己的生活,我想这本书,我会越读越厚。你呢,阅读“自己”了吗?


                10楼2017-07-18 19:31
                回复

                  钟摆人
                  一一《地下室手记》读书随笔
                  文/未名
                  为什么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了在到处漂浮着死鱼的生活表面上,寻找一朵激荡的浪花。
                  巴赫金赋予陀翁的小说以独特的复调诗学。但事实上,小说从存在之初,就已经带有了复调的潜质。当一个作者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的时候,他就开始了与另一个世界——幻想世界的对话,随后,又在这个幻想世界中制造更多的对话,有只存在于一个人物的,也有存在于多个人物之间的。但在制造对话的过程中,他们就像创世纪的上帝一样,尽力保持清醒,维持着一个作者的尊严与荣耀,不肯屈尊与那些被创造的人儿作一番平等的交流。所有的对话都在他的统辖之下,若是有违背规则的,就把它从伊甸园中驱逐出去。
                  但陀翁放弃了造物主的身份,他不是在围观人性,而是深入人性,乃至在自己的笔下失去自我,而后又创造自我。托翁对作者身份不自觉的背离,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说,不是一种简单的创作观而已,乃是他独特的人格特征的写照。托翁的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挣扎,不断自我辩驳的过程,他的思想履历上并没有确定性的东西,唯一永恒的就是摇摆与反复。
                  地下室人就是这么个钟摆,忽左忽右。时而肯定如此,时而否定如此,仿佛是一个人格分裂症患者。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世人都患有人格分裂症,只是还不至于影响生活罢了。在小学作文中,我们便习惯于使用“两个小人在脑海里争吵”的场景,被一种意志完全统治并不容易。但是,于常人而言,这种争吵很快就会“偃旗息鼓”,我们喜欢扮演和事老让自己获得平衡与宁静,这似乎也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但托翁并不如此,他要让那两个小人对话到底,争吵到底,最后看看他们究竟能说出怎样的真理。正是在这般纵容之中,他才达成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当然,在小说中,存在的可能不只是两个小人而已,他们会不断分裂,他们的摇摆不再只是二维平面的,而是三维的,多维的。
                  地下室人的心理结构成为了托翁后来小说人物的模子,无论是经典的《罪与罚》,还是未完成的《卡拉玛佐夫兄弟》,核心人物的心理总是处于摇摆之中,从而也构成了单一人物的复调。同时,这一切的摇摆都意味着冲突追来往去的撕咬,尤其是当双方都貌似正义的时候,悲剧就开始上演。单一的意志带来浅薄的抒情,摇摆的意志带来毁灭的激情。除此之外,摇摆也给小说艺术提供了另一种启示:当小说开始摇摆的时候,它的结尾该停在哪一边?或者,不确定的摇摆杀死了确定的结局,从而使我们陷入一种怀疑:后面是否还有一个未被记录的声音——它将否定被记录的一切。


                  11楼2017-07-18 19:31
                  回复

                    排版 :编辑部 秦七
                    资料整合:资料部 格桑
                    感谢135编辑器[图片过大,请点原图查看!]




                    13楼2017-07-18 19:52
                    回复

                      摄影者:卿年


                      摄影者:馒头

                      摄影者:浆糊




                      14楼2017-07-18 19:56
                      回复
                        楼主id熟悉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7-07-18 21:04
                        回复
                          收到了许多小可爱的进社申请qwq不是我不想发完只是发着发着被度娘封号了......还封了三天(允悲
                          家里那一群又不来帮我发帖子orz
                          然后我刚刚又被吞帖了qwq


                          31楼2017-07-21 22:37
                          收起回复
                            qwq接下来的招募信息麻烦大家转到这个帖子qwq我实在拿度娘没法子了
                            https://tieba.baidu.com/p/4980098073
                            感谢点开这个帖子的小可爱


                            32楼2017-07-21 22:41
                            收起回复
                              好了qwq
                              那就来个end吧。


                              34楼2017-07-21 23:00
                              收起回复